《散步》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9719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步》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散步》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散步》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散步》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散步》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散步》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散步》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步》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散步》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脚踝(huá

i)

嫩芽(nè

ng) 

铺着(pū) 

煎熬(á

o) 

水泡(pà

o)

分歧(qí

) 

还小(huá

n) 

拆散(chāi) 

蹲下(dūn)

霎时(shà

鱼塘(tá

稳当(wěn) 

水波粼粼(lí

n)

4. 

下列句子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母亲_____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2)大块小块的新绿___________地铺着。

(3)不过,这一切都___________于我。

信服 

注意 

取决 

佩服 

随意 

决定

取决

任意 

5.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田野 

外套 

茂密 

各得其所

平顺 

强状 

严重关头

折散 

委屈 

整齐 

水波粼粼

鱼搪 

幼小 

习惯 

产生分歧

6. 

下列句中的“熬”字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  )

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

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小媳妇熬成婆。

回头想想,那年岁还不知怎么熬过来的。

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3分)

《羚羊木雕》记叙了“我”在父母的逼迫下把送给好朋友万芳的羚羊木雕要回的故事,表达了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理解和尊重的愿望,赞美了小朋友真诚无私的友爱。

虽然《散步》写一家人一起散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

《秋天的还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泰戈尔是俄国著名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8. 

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对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散步》里发生分歧后,写了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突出写的是“我”的心态.

《散步》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散步》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9. 

下列句子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①我决定___________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②月亮出来了,冷冷地,我不禁打了个__________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_________地铺着。

委屈 

寒颤 

委曲 

冷颤 

随便

随便 

随意

10. 

下列句中的“熬”字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  )

为了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 

小媳妇熬成婆. 

回头想想,那年岁还不知怎么熬过来的.

11. 

下列句子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母亲(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2)大块小块的新绿( 

)地铺着。

(3)不过,一切都( 

)于我。

决定 

决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0分)

12.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线字注音。

拆散(  )   嫩芽(  )   分歧(  )   霎时(  )

13. 

找出并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我想折散一家人,分成两路。

(  )

(2)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轻。

(3)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14. 

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煎熬(  ) 波光粼粼(  ) 一霎时(  )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0.0分)

15. 

《散步》节选

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

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

“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顺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①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②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③整个世界。

(1)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的意思是(2分)

A.母亲老了,她信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信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信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信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2) 

倒数第三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方法。

(2分)

(3) 

文中画线句子①反映了人物_______________的品质,体现了____________的家庭关系。

(4) 

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中加下划线②③句的内容?

(3分)

16. 

这句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阅读课文《散步》,完成

(1)~(3)题。

第2段末尾说道:

”母亲为什么现在很听“我”的话?

文章第4段写道: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看着这些景象,作者为什么会想到“生命”?

文章结尾写道: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和“妻子”为什么有背着“整个世界”的感觉?

18.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

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

意。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②整个世界。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3分)

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第③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方法。

文中画线句子①反映了人物________品质,体现了 

​的家庭关系。

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中加下划线②的词语?

​。

(4分)

1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

(1)~(4)题。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孙道荣

①作文课。

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

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

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

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

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

”大家刷刷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

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

有人说,我妈好像42岁了吧。

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

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

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

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⑨____________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

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

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

脸上有没有长痣?

好像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

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

倒真的没注意过啊。

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

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像不太像。

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

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辨认依据。

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

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

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

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

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

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

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

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

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

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有删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第⑨段开头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的内容。

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谈谈第

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20.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早已习惯”与“还习惯”、“强壮”和“高大”能否互换?

为什么?

“决定委屈儿子”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中的“责任的重大”?

2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4)题。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下午携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

母亲说:

“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

”我便说:

“我陪你去吧!

”母亲乐呵呵地说:

“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

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

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

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

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

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

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

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

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

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

“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

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怀。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

“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

”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

母亲为什么喜不自禁?

母亲为什么眼里闪过惊喜?

“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

(每一点不超过8个字)

第⑥段叙说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唯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

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手法?

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篇散文写得很感人,你认为最使你感动的内容是什么?

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1)~(4)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们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

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

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间屋里很静很静。

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

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那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

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

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

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

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

我生怕任何一点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

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

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

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个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

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面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

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就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

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

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

它混沌天真而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

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以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样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

孩子,我希望虚伪、脆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

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

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

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

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

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

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

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

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

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

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要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

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

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