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高频知识点汇总超强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9551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6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总复习高频知识点汇总超强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高频知识点汇总超强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高频知识点汇总超强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高频知识点汇总超强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高频知识点汇总超强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总复习高频知识点汇总超强文档格式.docx

《中考物理总复习高频知识点汇总超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总复习高频知识点汇总超强文档格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总复习高频知识点汇总超强文档格式.docx

(3)速度的单位是:

米/秒;

m/s,千米/小时km/h。

1米/秒=3.6千米/小时

(4)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

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三、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103m1dm=10-1m1cm=10-2m

1mm=10-3m1um==10-6m1nm=10-9m

3、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

4、特殊的测量方法

A、累积法:

适用测细铜线的直径、纸的厚度

B、化曲为直法:

适用于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柱的周长

C、滚轮法:

适用测操场跑道的长度

D、辅助法:

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

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

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切不歪斜)。

一般不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

D、“看”: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得下一位物块 

的长度为 

3.40cm

F、“记”: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二)、时间的测量

1、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秒(S)。

换算关系是:

1h=60_min;

1min=__60__s。

2、测量工具现代:

石英钟、机械钟、电子表等

3、停表的读数—小圆圈表示分钟,大圆圈表示秒钟。

(三)、误差3分37.5秒

(1)定义:

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是:

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

a多次测量球平均值b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专题二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物质的构成和形态

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核外电子带负电。

2.(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光年是长度单位。

3、物质的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

水的三态形式是水、冰和水蒸气

4、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

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

二、质量

1、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字母m表示。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1t=103kg,1kg=103g=106mg.一个中学生的质量50kg

(3)实验中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各种秤也是测质量的工具。

(4)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不随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1kg的冰化成水后质量为1kg.2kg的面拿到月球上质量为2kg

2、天平:

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1)天平的使用的方法是:

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之后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表示天平已调平衡。

称质量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加在右盘,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后加质量小的,最后移动游码直到指针指到分度盘中线处;

读数时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2)、使用天平称质量时应注意:

不能用手拿砝码,应用镊子加减砝码,;

不能把化学药品或液体等直接放在砝码盘里称质量,要用烧杯等装起来称量;

加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如何称小瓶中水的质量?

先测量空瓶子质量再测量瓶子和水的总质量(3)、天平秤质量时,若物体和砝码放反了,则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减去游码质量

三、密度

1、

(1)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因为密度不变。

函数图象为正比例函数

(2)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叫做密度,用字母ρ表示密度。

(3)单位: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为g/cm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合而成。

1g/cm3=103kg/m3;

1.5×

103kg/m3;

=1.5g/cm3

(4)水的密度为1.0×

103kg/m3,读作1.0×

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的物理义1m3的水的质量是1.0×

103kg

(5)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的大小由质量和体积共同决定,还与物质的温度有关。

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

其中ρ表示密度单位是kg/m3m表示质量单位是kgV表示体积单位是m3

(1)

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

(2)不同物质密度一般(同否),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

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4)、图象:

右图所示:

ρ甲大于ρ乙因为体积相同时,甲的质量大。

(5)一块砖切去一半,质量变为原来的1/2,密度不变;

但气体的密度要变化,如一瓶氧气用去一半,体积不变,密度变为原来的1/2;

一块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3、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定物质密度,原理是ρ=m/V首先要用天平测出物质的质量,用量筒测出物质的体积,用公式ρ=m/V算出物质的密度。

2、

(1)量筒使用方法:

首先要观察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值,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上表面相平。

1dm3(升)===10-3m31cm3(毫升)==10-6m3。

(2)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实验方法是等效代替法。

测量液体的体积直接用量筒测体积。

4、密度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鉴别物质:

方法是求出物质的密度p,再查密度表,

与那种物质的密度相同就是那种物质。

(2)间接求物质的质量,用公式m=pv。

间接求体积,用v=m/p求得

(3)配需要物质的密度:

用平均密度p=(m1+m2)/(v1+v2)计算

(4)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密度、质量、体积的变化。

(5)同种物质意味着密度相同;

谈到样品意味着密度相同;

谈到先制一个模型意味着体积相同;

谈到给飞机减轻重量意味着飞机的体积不变。

密度变小

(5)一定质量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密度小的上升到上面

(6)水在4℃有反常膨胀现象,即在这个温度时水的密度最大;

密度大的总在下层,所以较深的湖底水温高于0℃而不会结冰。

专题三力和机械

一、力的基本慨念

1.在物理学中常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吸引”等概括为__作用__。

力是_物体_对物体_的作用。

(1)发生力作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

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_受力_物体。

(2)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例如磁铁吸引铁钉。

2.力用符号_F__表示,它的单位是_牛顿_,符号是_N_。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1N。

托起100g苹果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两个方面: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能改变物体的_运动状态__。

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它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

物体的运动方向或者运动速度改变了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就改变了。

4.我们把力的__大小_方向__作用点__叫做力的三要素。

例如推门。

(实验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5.一个物体既是__施力_物体,同时也是_受力_物体。

例如手拍桌子和手提水桶。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相互__的。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受力物体不同,方向是相反的。

例如游泳和划船。

6、.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___箭头的线段_表示力的三要素,就是力的示意图。

在同一图中,力越_大_,线段应该就越_长_。

木块在40牛水平向左的拉力F作用下运动,请在图中画出木块受到的拉力F

二、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静止状态_或__匀速直线运动状态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解读牛顿第一定律

(1)定律适用对象:

___一切物体_定律成立的条件:

__没有受到外力作用___“或”是指:

__保持_静止状态_或__匀速直线运动状态__

(2)牛顿第一定律分解表达:

一切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不变。

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__经验事实___基础上,经过__推理概括____而得出的,它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实验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4)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___不是_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___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正在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了摩擦等阻力。

(二)、惯性

1、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在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这一性质叫惯性。

2、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只能说由于惯性。

任何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物体质量越大其运动状态越难被改变,所以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例如汽车运动中的惯性现象—-加速,减速。

转弯)

4、惯性对我们有益例子(利用惯性好处):

跳远,掷铅球;

惯性对我们有害的例子(防止惯性危害):

系安全带、。

(三)二力平衡

1、物体处于__静止状态__或__匀速直线运动___状态,我们说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_。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使物体处于_静止状态_或_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这几个力就是平衡力。

2、如果物体只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为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是,作用在同一_物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

即二力的合力为零。

物体不受平衡力,运动方向和合力方向相同。

3、

(1)当物体受力平衡时,有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有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物体不受力有两种状态:

_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物体受力有两种情况

(1)受平衡力物体_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不受平衡力,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5)物体运动状态不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有两个:

受平衡力或不受力

4、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最大区别是:

二力平衡的受力物体是同一个,相互作用力的受力物体是两个。

例如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书对桌面的压力,书受到地球的重力,桌面对书的支持力,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支持力和压力是相互作用力

5、二力平衡的示意图

重为60牛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画出它所受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1)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有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为地球,受力物体为物体。

(2)重力的符号是G,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指向地球的中心)。

苹果从树上下落,是因为受重力的作用,它的运动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不规则的物体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可用悬吊法求重心)

2、

(1)通常把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叫重量,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它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系,这个关系用公式表示为G=mg,用文字叙述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中G表示重力它的单位是牛顿(N)。

m表示质量它的单位是

千克(kg)。

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它的单位是牛顿/千克。

比值g的大小为

9.8N/kg,粗略计算时,g取10N/kg。

(3)求重力用公式G=mg。

求质量用公式m==G/g

3重力示意图

F1是支持力

F2是摩擦力

F3是压力

F4是重力

请画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示意图

四、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做 

弹性 

例如弹簧。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 

塑性 

例如橡皮泥。

2、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拉力、推力、压力 

、支持力等属于弹力。

弹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大小有关。

3、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 

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 就越 长。

(或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例如弹簧伸长1cm,受到的拉力为0.5N,那么弹簧伸长3cm,受到的拉力为1.5N.

(2)弹簧测力计的结构有:

称钩、挂钩、刻度盘、 弹簧 、 指针 。

(3)使用弹簧测力计,要注意:

①使用前三看:

看弹簧测力计的_量程__,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__量程_;

看弹簧测力计的__分度值__,(最小格表示多少N)了解刻度值的大小,便于读数;

看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在零刻度,不在要调零。

②使用前,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

③使用时,要使弹簧的伸长方向根所测力的方向相同。

但弹簧测力计不一定要竖直方向测量力。

(4)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面相平。

五、摩擦力

1、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存在的条件是两个物体相互_接触且相互挤压_,并且要有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的趋势;

(3)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4)光滑平面,初中阶段认为摩擦力为零

(5)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动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手握住瓶子,瓶子不掉下,手和瓶子间是静摩擦力。

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不动,箱子和地面没有摩擦力。

如果用力推箱子没有推动,则箱子和地面有静摩擦力。

箱子放在斜面上不动,箱子和斜面有静摩擦力。

(6)滑动摩擦力大小只与_压力大小_、_接触面粗糙程度__有关。

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实验时,弹簧测力计要水平匀速拉动,示数稳定再读数。

实验原理是二力平衡,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

2、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例如手握紧笔下雨天走路,脚要用力向下,用力刹车。

(2)使接触面粗糙。

例如鞋子底有花纹。

(3)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

3、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使接触面光滑,

(3)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

(4)使接触面分开,例如气垫船、润滑油磁悬浮列车

4、练习

(1)图3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水平向左

(2)图4中黑板擦没有掉下来,黑板擦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竖直向上

六、简单机械

(一)杠杆

1.杠杆的定义是: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或写作:

F1L1=F2L2或写成F1/F2===L2/L1(力和力臂成反比)。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杠杆的种类是:

(1)省力杠杆:

L1>

L2,平衡时F1<

F2。

特点是省力,费距离。

(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撬棒、、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2)费力杠杆:

L1<

L2,平衡时F1>

特点是费力,省距离。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

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

天平)

5.画杠杆力臂的方法是

(1)确定支点的位置

(2)确定力的作用线的方向(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段并且标出力臂。

(二)其他机械

1、定滑轮是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定滑轮特点:

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物。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是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动滑轮特点:

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拉力移动距离s是物体上升距离的2倍。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3.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移动距离就是物体上升距离的几倍。

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组装滑轮组方法:

首先根据公式

求出绳子的股数。

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

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4、斜面越长越省力,Gh==FL

5、轮轴省力,RL1===rL2

专题题四压强和浮力

一、压强

(一)固体压强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是垂直指向受力物体,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压力和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以接触面最小的为准。

2.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计算压强的公式是:

P=F/S,公式中p单位是:

帕斯卡,简称:

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

牛;

受力面积S单位是:

米2

4.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方法:

(1)受力面积S不变,压力F增大↑;

(2)压力F不变,受力面积减小S↓(3)同时把压力F增大↑,受力面积S减小↓。

减小压强的方法是:

(1)受力面积S不变,压力F减小↑;

(2)压力F不变,受力面积增大S↓(3)同时把压力F减小↑,受力面积增大↓。

(二)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和液体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特点是: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3.

(1)*液体压强计算公式是:

p=ρgh,其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pa,ρ表示密度单位是kg/m3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单位是N/kgh表示深度(深度是物体距离液面的垂直距离),单位是m

(2)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

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

(3)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推算

(4)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P=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F=ps计算压力。

4液体压强的应用是连通器。

上端开口,底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它的特点:

连通器里只装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同。

连通器应用实例有: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大气压的产生原因是:

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

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

2、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

(1)原理分析:

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

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

大气压p0=ρ水银gh==13.6×

103kg/m3×

9.8N/kg×

0.76m=1.01×

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

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

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