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仪征届高三历史学情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9495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仪征届高三历史学情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仪征届高三历史学情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仪征届高三历史学情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仪征届高三历史学情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仪征届高三历史学情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仪征届高三历史学情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江苏仪征届高三历史学情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仪征届高三历史学情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仪征届高三历史学情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6.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

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

该公司的经营

A.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C.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7.61岁的原古城老居民郭承志珍藏着一张1956年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发给的“公私合营股票”,上面写着:

“兹有照相业私方郭兆仁于1956年1月向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投资,经资产估价定股为人民币四千三百六十元九角七分……由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按季付息,特此凭证,发给投资人郭兆仁”。

此股票的历史价值在于其见证了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新中国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D.新中国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8.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

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

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政府调整工农业生产恢复经济B.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完成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

9.19世纪末一位外商来到中国,他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B.人们都穿着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C.城市大街小巷均是“稀奇稀奇真稀奇,两个轮盘当马骑”的交通工具

D.剪发兴,辫子灭;

爱国帽兴,瓜皮帽灭;

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10.下表是《近代中国电报业大事记(部分)》,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大事

1875年

福建巡抚丁日昌在福建船政学堂附设电报学堂,培训电报技术人员。

1877年

在丁日昌倡议、支持下,由台湾高雄至台南的电报线路架设完工。

1879年

李鸿章主持架设大沽(炮台)至天津及天津兵工厂至其衙门的电报线。

1880年

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和电报学堂,委托大北公司向国外订购电信器材。

①国防需要促进了早期电报业的发展②近代通讯方式在中国得到普及③清朝部分官员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④电报业最初由京津地区扩展到全国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阿诺德·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

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

……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

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C.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D.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12.如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比例(%)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①阶段荷兰人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B.在②阶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在③阶段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D.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理性全面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14.下图反映了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小麦每夸特的价格波动情况。

影响图中小麦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A.1751年后英国农业工人工资的增加B.1767年后英国的殖民地数大量减少

C.1800年前后工业革命增加小麦需求D.1821年后英国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15.读《欧洲移民迁移状况表》,了解欧洲移民的迁移状况。

其原因包括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阿根廷

1856~1932

6400000

加拿大

1821~1932

5200000

巴西

4400000

澳大利亚

1861~1932

2900000

英属西印度群岛

1836~1932

1600000

南非

1881~1932

900000

新西兰

1851~1932

600000

①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宗教迫害②开辟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③目的地的人口比较稀少④生产率增长和医学进步导致欧洲人口急剧增加⑤铁路和汽船能将大批人运过海洋和大陆

A.①②④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6.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

以下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是

16世纪的手工工场19世纪的机器工厂20世纪的跨国公司

①其产生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②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③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④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7“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

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

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

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

”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匹兹堡社会化大生产程度高B.工业革命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低

C.美国是福利国家,商品价格低廉D.政府干预经济,强制降低钢铁价格

18.有学者认为: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

”下列不符合第一个“修补”方向的是

A.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

C.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D.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建立欧共体

19.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18日报道:

“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

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

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这个未来的广大市场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

”下列有关这份报道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这份报道应发表于1979年

B.“令人意外的行动”指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商业上的原因”是美中建交的根本原因

D.“本身问题”主要是指美国的经济“滞胀”问题

20.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

10亿美元)。

据此可知美国政府政策调整的依据是

内容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其他项目

21.8

29.7

35.3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B.“经济复苏”局面的出现

C.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失灵D.“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60分)

21.(14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

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

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年)

年份

家数

资本(千元)

创办人或企业代表

1914—1918

63

10658

荣宗敬、荣德生等

1919—1923

65

17627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国家建设。

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

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

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

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

(6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

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

伦敦。

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

正是在北部,伟大的全球贸易公司和银行崛起,通货膨胀由南向北——受新的金银资源的刺激、受新的信贷形式及其扩展刺激。

受人口增长创造的需求的刺激,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摘编自(美)F·

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

材料二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红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三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他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

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

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1)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欧洲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4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具体影响。

(5分)

(3)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3分)

(4)结合以上材料,概括近现代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

(2分)

23.(12分)社会危机期间,民众的心理与情绪对能否稳定局势至关重要,政治家也把安抚民众作为扭转危机的重要手段。

材料一对于经济危机引发的暴跌,胡佛的第一反应是把它当作一种心理现象。

他选择了“大萧条”这个词,因为它听起来没有“恐慌”或“危机”那么可怕。

1929年12月,他宣布“情况基本好转”。

三个月后,他说最坏的状况会在60天后结束。

1930冬5月底,他预计经济会在秋季恢复正常,然而市场在6月全面崩溃,他却告诉为公共项目请愿的代表们:

“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大萧条’已经结束了。

——[美]威廉·

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932—1972美国叙事史》

材料二3月12日星期日夜间,罗斯福第一次向全国人民发表“炉边谈话”,在谈话中他用热情感人的声调向他们保证,现在把积蓄送回银行是安全的,估计至少有6000万人在收音机旁收听了他的谈话。

效果果然不错,次日上午在12个设有联邦储备银行的城市,当银行开门时人们不是来提款而是来存款,表明公众情绪已发生急剧的转变。

正如艾格尼丝·

迈耶所指出的:

“人民相信这个政府,恰如他们过去不相信它一样;

这就是整个形势的奥妙之处。

”……在罗斯福在任期间,这样的“谈话”不下35次。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指出令美国民众情绪“恐慌”的因素。

造成这场恐慌的根源是什么?

胡佛认为1930年5月底“‘大萧条’已经结束了”是否符合事实?

为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的首要措施及其目的。

从结果来看,这个目的有没有达到?

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胡佛讲话和罗斯福“炉边谈话”产生不同效果的政策原因,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0分)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

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

“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

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

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

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

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生不再往来。

——岳晓东《王安石:

行为过激的偏执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首要解决理财的主要目的和在农业方面的理财举措。

(2)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材料三从什么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作者给出的理由是什么?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0分)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提出: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

“何谓为明君?

”魏征说: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参考答案

1一20,依次为DDBBB 

ACAAA 

CCBCC 

BBDDC

21、

(1)原因:

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

(1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1分)

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

(1分)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2)态势:

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

(1分)

动因:

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实业。

影响:

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分)

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3)政策:

创办国家资本工业;

(1分)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

(1分)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分)实行币制改革;

效果:

轻重工业均得到较快发展,(1分)但重工业仍然落后。

22、

(1)表现:

商业中心的转移;

(1分)新型工商业城市的兴起;

全球贸易公司和银行的出现;

(1分)通货膨胀出现。

(2)条件:

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和市场。

拓展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

推动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

(如答到“推动世界币场的初步形成,亦可给1分)。

(3)特点:

大量农业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

国际贸易额总最增长:

欧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贸易,但发展不平衡。

(4)趋势:

地区贸易到全球贸易主导地位(局部市场到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3、

(1)因素:

1929年经济危机。

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是否符合:

不符合。

依据:

市场的全面崩溃。

(2)首要措施:

整顿银行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

目的:

稳定公众情绪;

(1分)恢复民众对政府的信心。

达到了。

说明:

“当银行开门时人们不是来提款而是来存款”。

胡佛自由放任(1分);

罗斯福国家干预。

启发:

要因势改革。

24、

(1)目的: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

举措:

免役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2分,任答2点即可)

(2)问题:

政府垄断商品买卖;

地方官强制借贷,盘剥农民;

青苗法利息偏高。

(3)角度:

心理学(人性、人品);

理由:

个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2分)

25、

(1)内涵:

严肃法令,遵守法律;

减少独断,广任贤良;

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

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

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

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评价:

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

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