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考试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9464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考试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考试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考试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考试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考试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考试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九年级考试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考试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考试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获得物质帮助权

文化教育权利

受教育权

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权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监督权

批评、建议权

申诉、控告、检举权

取得国家赔偿权

其他权利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等

2、依法治国

(1)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

民主制度中最大的权威是法律。

在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因此权威来自人民。

任何政府机关、团体、个人,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办事。

在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和基本标志。

法治的内涵包括:

法律本身要符合正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至上,法治排斥特权和专断,宪法是最高的法律,所有法律不得违背宪法等。

法治和人治的区别:

法治:

法律既要管民,更要管官;

任何权力都来自法律;

办任何事情都要有法律依据。

人治:

以言代法;

以权代法。

划分两者最根本标志:

在法律与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的意志,还是个人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2)为什么要实施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法律是办事的准绳。

(3)怎样实施依法治国?

①、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概括地说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

指要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

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有法必依:

指法律制定出来,必须遵守和执行。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

其它国家行政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

执法必严:

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

行政执法机关(税务、工商、审计等)

违法必究:

指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惩处。

最高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②、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

③、法律的实施需要道德的有力支持,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传统美德: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律己宽人、先人后己、整洁健身、勤劳节俭、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民族精神:

主要是古人概括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还具体表现为:

进取、尚义、宽容、互助、友爱等。

我们弘样扬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在长期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就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又以“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丛飞精神等,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

4、经济特区,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崛起

经济特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

迅速崛起的东南沿海

我国的广东、福建、海南三省,统称东南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最集中的地区。

最早设置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在这里,还有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此地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地区,它与长江三角洲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

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产生、监督

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负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监督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

5、中国人口和资源:

中国人口和资源概况、人口国策、民族分布特点。

(1)中国人口分布:

A、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

B、人口分布不均。

人口地理分解线: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少。

中国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平原广阔、土地肥沃、降水较为丰富的东部季风区。

原因:

东部:

平原、丘陵、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农业、工业发达;

西部:

山地、高原、干旱、沙漠戈壁、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

C.人口密度:

每平方千米人口数

(2)中国人口国策

基本国情:

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

人口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中国资源分布:

(A)中国耕作业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地区,草场主要集中在西部的高原和山地。

(B)中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的横断山区、雅鲁藏部江的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森林覆盖率为16.55%。

(C)中国沿海渔业资源比较丰富,因一度捕捞,资源呈下降趋势。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中国沿海普遍实行了休渔制度。

(D)中国探明的石油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

煤的产量和储量都占世界首位,山西是我国煤的主要产地。

水能资源的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

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西北地区。

(4)民族分布特点:

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汉族人口最多。

最多人口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最少的有高山族、赫哲族等。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主要分布:

西南、西北、东北。

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藏自治区(藏);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

云南省

6、欧洲联盟、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概况、宗旨、职能,他们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三者都属国际组织。

(1)欧洲联盟(EU):

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①概况:

1967年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洲联盟(单纯的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发展)。

②作用:

当今世界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欧元(2002年元旦)、货币联盟、共同外交政策和防御计划、欧洲宪法、扩大规模,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影响越来越大。

(2)联合国(UN):

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

各国共同制定世界规则的地方,最具广泛性、权威性。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24日、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拥有190个会员国、联合国会徽:

环绕世界的和平。

②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③作用:

联合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促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等。

联合国的机构:

安全理事会、联合国大会、国际法院、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其中安理会规模最小,权力最大,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是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④中国:

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1971年恢复)、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为联合国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世界贸易组织(WTO)被认为是事实上的“经济联合国”

1948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元旦世界贸易组织

目前世贸组织成员达147个。

②职能:

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

组织多边贸易谈判;

解决成员间贸易争端。

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

④原则:

公平贸易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

⑤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

7、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含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3)原则:

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4)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正在从观念走向实践。

(“生态农业”)

8、人口、资源与自然环境及其基本解决途径。

(1)人口问题

①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

②世界人口:

A、历程

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相当缓慢,此后进入迅速增长时期。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突破60亿。

现在,世界人口持续增长。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原因:

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欧洲和北美洲的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B、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问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会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

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控制生育)。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预期寿命延长:

人口老龄化问题(鼓励生育)。

C、人口适度发展:

一个国家的人口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中国人口:

A、历程:

古代,人口增长缓慢

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高速增长50年内人口翻一番;

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少生几亿人;

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仍较多;

2005年1月6日,中国大陆13亿人口,我国已进入世界低生育国家行列;

本世纪中叶目标:

15-16亿。

B、特点

人口数量大(基本特点)、人口增长迅速、人口素质不高(文化和身体)、人口老龄化

C、计划生育:

是我国目前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是基本国策,“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目的: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资源问题

①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都是自然资源。

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

②世界资源:

A、自然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原因:

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

B、自然资源短缺表现:

如城市缺水、农民耕地紧张、某些矿产资源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等。

③中国资源:

A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

B存在问题:

人口不断增加——人均量势必少;

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利用率低、破坏和浪费严重;

自然资源的分布、质量问题

C对策:

综合措施、全方位

“开源”“节流”(科学技术)、跨区域调配、立法

(青少年怎么办?

(3)自然环境问题

①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世界环境:

A环境问题的出现: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激化,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B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

史前社会(自然灾害)

农业社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

工业社会(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破坏、“三废”污染)

C环境问题关乎全球:

荒漠化、“三废”等(九年级P58)

③中国环境

A、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B、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0世纪50年代后,走上工业化;

目前工业化快速发展;

中国人口持续增长;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技术、管理水平较低。

C、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中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

D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生态建设方面:

防护林工程(“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把防治荒漠化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大力开展治沙工作;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等工程。

环境污染方面:

针对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大江大湖的治理

一些重工业地区的酸雨和大气污染严重情况的治理。

解决途径:

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国际间合作;

②中国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加大宣传力度,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八下P124—125)

1949年,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即后来的北京)召开,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确定新中国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确定北平(改为北京)为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土地改革。

(九年级P11)

1952年底,中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真正得到解放,彻底消灭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3、抗美援朝。

(九年级P11—13)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干涉。

为了保家卫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击侵略者。

1953年,美军被迫退回战前位置,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意义:

抗美援朝的胜利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0、三大改造及其意义。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

“两弹一星”。

1、三大改造及其意义。

(九年级P14)

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2、“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

(九年级P17—18)

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大跃进中,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造成了山林毁坏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将农民私产收归公有,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影响: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造成失误的原因:

由于对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认识不足,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急于求成。

3、“两弹一星”。

(九年级P20—22)

“两弹一星”:

原子弹(1964年)、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

英雄: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邓稼先(两弹元勋)、钱三强。

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科技创新(核心)……

11、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

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实质。

1、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

1966——1976年

2、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估计,毛泽东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3、文化大革命的实质:

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的,被林彪、江青两个反党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一场内乱。

1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意义。

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意义。

(九年级P23)

时间:

1978年

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

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2、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九年级P23—24)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制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作用:

极大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对外开放

首先从沿海开始,1980年最早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目前最大经济特区——海南省。

以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

13、“一国两制”的提出。

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

(九年级P26—28)

1、“一国两制”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以“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内容是:

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和澳门回归:

1997年7月1日,香港结束殖民地历史,从英国手中回到祖国怀抱。

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结束殖民地历史,从葡萄牙手中回到祖国怀抱。

3、意义: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为完成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为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经验。

14、两极格局的形成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向反苏。

(2)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共产主义制度成为了美国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冷战的表现:

军备竞赛、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北约与华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成立。

(1949)

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成立。

(1955)

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标志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的结束: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标志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