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9155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9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Word格式.docx

《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Word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藏农业病害防治技术Word格式.docx

土壤湿度过高或排水不良的地块,大麦幼芽的生长受阻,所以病害发生重。

2.大气温、湿度种子带菌是条纹病的唯一侵染来源,发病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种子带菌率。

带菌率的高低则与大麦生育期和抽穗期的天气情况有密切关系。

大麦从抽穗到蜡熟期小穗均能感病,但以开花期感病率最高。

病菌对温度要求并不严格,水湿对病原菌的萌发侵入有利。

因此,大麦开花期多雨,病菌侵入量大,种子带菌率高,翌年便发病严重。

3.播种期播种期的早晚对病害发生的程度也有关系。

根据日喀则地区农科所试验结果来看,播种越早,发病越重;

播种越晚,发病越轻。

如高原早青稞3月7日播种发病率为9%,4月16日播种发病率为3%。

(五)青稞品种抗条纹病鉴定情况

在868份大麦品种中,对条纹病抵抗的情况是:

未感病品种有99份,占供试品种的11.41%,高抗品种有30份,占供试品种的3.46%;

轻感品种有23.9份,占供试品种的27.53%,中感品种有296份,占供试品种的34.10%;

高感品种有204份,占供试品种的23.5%。

日喀则地区有17个县的青稞品种参加了鉴定,其中阿里地区有13份大麦品种和日喀则地区农科所已培育大麦品种若干份,鉴定结果见表52。

表52日喀则地区各县青稞参试品种条纹病抗病性鉴定结果

县名

参试品种

未感病品种

高抗品种

轻感品种

中感品种

高感品种

%

日喀则

72

1

1.40

18

25.00

24

33.30

28

39.90

白朗

2

7.10

3.60

7

9

32.10

江孜

58

3

5.17

1.70

15

25.90

23

39.70

16

27.60

康马

34

8.80

4

11.80

26.50

10

29.40

8

23.50

亚东

37

6

16.20

5.40

24.30

12

32.40

21.60

岗巴

14

5

35.70

21.40

42.90

定结

42

9.50

17

40.50

11

26.20

16.70

定日

66

9.10

3.00

33

50.00

19

28.80

聂拉木

54

11.10

5.60

22.20

20

37.00

13

24.10

吉隆

17.40

4.30

26.10

34.80

昂仁

2.90

35.30

拉孜

22

13.60

31.80

36.40

表52日喀则地区各县青稞参试品种条纹病抗病性鉴定结果(续一)

谢通门

32

6.30

28.10

43.80

21.90

南木林

57

7.00

3.50

35.10

19.30

仁布

76

3.90

28.90

30

39.50

21

萨嘎

75.00

萨迦

10.00

40.00

阿里

23.10

7.70

69.20

自治区农科所

172

52

30.20

18.60

56

32.60

26

15.10

合计

868

99

11.41

3.46

239

27.53

296

34.10

204

从表52可以看出日喀则地区农科所已培育青稞品种不感条纹病的所占比例达30%以上;

另外亚东、聂拉木、吉隆、拉孜4个县的大麦品种不感条纹病的所占比例达10%以上。

1.品种间的发病情况经鉴定,在868份青稞品种中,条纹病发病率最重的可达31.16%,最轻的则仅有0.15%,平均为3.46%。

2.不同海拔间品种分布及发病情况在868份青稞品种中,有海拔数据的品种有639份,它们分布在海拨2500~4700m之间。

西藏自治区地形、地貌错综复杂,海拨高度各不相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形成明显的岛屿性气候特色,最终导致了海拔的高低对大麦条纹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表53、图24)。

海拔

品种合计

平均发病率(%)

2500~2700

9.09

36.36

27.27

18.18

3.18

2701~2900

30.00

52.00

1.54

2901~3100

3.27

3101~3300

60.00

42.00

5.93

3301~3500

14.29

57.14

28.57

3.75

3501~3700

1.53

3701~3900

4.05

2.03

38

25.86

53

35.81

48

32.43

148

4.36

3901~4100

7.64

1.91

24.20

68

43.31

36

22.91

157

3.89

4101~4300

4.40

3.77

31.45

55

34.59

41

25.79

159

4.23

4301~4500

8.70

7.83

46

27.83

15.65

115

2.89

4501~4700

12.50

12.52

2.61

184

233

152

639

3.不同的青稞品种与条纹病菌的相互作用20个西藏青稞生产品种中,后备品种(系)及资源材料均为1985年繁殖,3个菌系分别于1986年采自拉萨喜玛拉6号(菌系I)、林芝的昆仑1号(菌系Ⅱ)和米林的当地春青棵(菌系Ⅲ)。

从表54看出不同青稞品种虽未见免疫,但抗性程度有差异,而且多数较感病,这反映了西藏生产上青稞条纹病普遍而严重发生,但品种何有差异的情况。

其中以矮秆齐、山青6号、科品2号、冬青5号等较为抗病,而琼结紫青稞、永802、永1394、昆仑1号、喜玛拉6号、米林当地青稞、815083、藏青336、白玉紫芒、蒙克尔、冬青3号、冬青2号等均较感;

果洛、藏青3号、喜玛拉11号、藏青320等为中度感病。

不同菌系对所有品种的平均毒性也有差异,表现为菌系I和Ⅱ为较强,菌系Ⅲ较弱。

菌系I和Ⅱ均采自育成品种,表明育成品种可能导入某些抗病基因,对条纹病菌的选择压力加大了。

致使随着品种的演化过程,条纹病菌的毒性积累了。

而采自米林地方品种的菌系Ⅲ毒性较弱。

表明条纹病菌与大麦在西藏特定的生态条件下,也经历了共同选择,共同进化,达到比较协调的状态。

这表明西藏大麦条纹病系统较为原始和稳定。

这可能揭示了在许多古老农区未采取明显的治理措施,年度间条纹病发生仍比较稳定的机理。

同一菌系(如菌系Ⅲ)与不同品种,不同菌系与向一品种(如科品2号)的相互结果

有差异,表明条纹病菌群体也存在致病专化问题。

这可能说明了相同品种在不同地区发病会有差异,同时抗条纹病育种时应当注意条纹病的变异间题。

条纹病菌毒性与培养时间有关(表55)。

从表55看出,不同培养时间同一菌系毒性有明显差别,呈下降趋势。

特别是培养40d的菌系Ⅲ,毒性下降更多。

说明了条纹病菌在培养过程中毒性减弱。

这证实了Nilsson(1979)的结果。

表明在抗病性研究时应当采用同一培养时间的菌系,也表明菌系的保存将因毒性变化而带来困难。

在低温条件下,可以顺利地引致条纹病菌的侵染。

结果基本上反映了田间发病情况,如矮秆齐、科品2号等在田间发病很轻甚至未见;

而琼结紫、喜玛拉6号、藏青336等田间发病均很重(未发表结果)。

而且揭示了部分品种可能发病的趋势,如新引进皮大麦品种蒙克尔,1985年田间少见条纹病,而1987年田间种植发病率高达7~8%(未发表结果)。

这可以从表明蒙克尔是感病的鉴定结果中得到解释。

另一方面,西藏大面积推广的昆仑1号、藏青320,带菌率低(表54,CK栏),生产上的确少见条纹病发生。

但苗期鉴定却为感病,说明在自然条件下病害发生受生态条件限制,在有代表性区域利用自然发病的方法选择的品种,可能更切合实际,暗示了在扰性鉴定时应有生态观点。

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发病程度可以有差别,如昆仑1号在青海表现为中感(冯仁昌,1987)。

表54不同青稞品种与条纹病菌菌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发病率处理

(%)

品种名称

菌系Ⅰ

菌系Ⅱ

菌系Ⅲ

-x

CK

藏青336

39.86

65.47

32.96

46.10

0.69

喜马拉6号

56.03

60.18

47.96

54.72

5.41

昆仑1号

47.45

68.93

49.81

55.40

0.00

藏青3号

29.55

56.48

14.60

33.54

1.87

藏青320

33.41

56.64

18.97

36.34

喜马拉11号

26.96

34.15

42.76

34.62

0.98

815083

44.86

78.59

30.36

51.27

2.22

山青6号

21.03

38.70

9.26

23.00

2.38

白玉紫芒

53.24

40.02

44.99

46.08

1.92

琼结紫青稞

77.17

68.97

63.06

69.73

2.11

米林当地青稞

67.67

60.05

26.35

51.36

5.82

果洛

53.60

18.21

23.13

31.65

14.1

冬青2号

56.58

43.18

25.85

41.87

48.73

冬青5号

29.63

48.32

6.98

28.31

1.42

蒙克尔

73.51

40.18

24.80

46.16

永1394

80.93

58.35

24.97

54.75

3.19

矮杆齐

33.38

13.19

13.57

20.05

永802

96.15

67.48

21.06

61.56

22.73

科品2号

58.60

6.23

9.02

24.62

0.47

冬青3号

62.18

73.39

14.37

49.98

5.28

52.09

50.01

27.81

表55条纹病菌随培养时间毒性变化情况

发病率(%)培养时间

菌系

20d

30d

40d

51.50

46.75

57.57

53.61

38.84

41.79

21.05

20.60

50.29

42.25

35.40

结果未见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杭性有差异。

生产上实际情况也表明如此,说明抗条纹育种是可能的。

Nilsson(1979)发现不少免疫的大麦抗源,而且初步的遗传研究表明是主效基因控制的。

较抗病的品种喜玛拉11号的选择是一个例子,它是利用较抗病的亲本矮秆齐杂交1次(强小林,1986),通过选择而加强抗性的,田间基本上少见条纹病发生。

表明抗条纹病性状可以通过常规育种而提高。

这为经济有效地控制条纹病发生带来了可能。

(六)防治方法

青稞条纹病是由种子带菌传播的病害,而且潜伏在种子内部的菌丝体非常顽强,因此,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及种子处理是防治此病的重要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对条纹病虽无免疫品种,但不同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

如矮秆齐、喜玛拉11号(强小林,1986)、山青6号、冬青5等较抗病。

西藏大面积推广的昆仑1号、藏青320带菌率低,生产上的确少见条纹病发生(王宗华,1988,《大麦科学》第一期)。

因此,各地区应积极选育和推广抗条纹病品种。

2.种子处理用10%牛粪水浸种5d防病效果达90%以上,用20%萎锈灵乳剂按种子量0.4~0.5%拌种,拌种时先将原药加水10~15倍稀释,拌匀后闷种48h再播;

用5%皂矾(硫酸亚铁)液浸种6h,每100kg药液可以连续浸种4~5次,种子浸后不要用水冲洗,以免低降药效。

3.药剂处理可用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浸种lh,粉剂干拌种用0.5~1%,或者湿拌种等。

此外,用苯来特T可湿性粉剂50倍液浸种1h,或用0.5~1%湿拌,效果也好,但干拌种的效果差。

另外,用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以0.2%干拌种对大麦条纹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4.调节播种期冬青稞适当早播、浅播,春青稞适当晚播,促进早出苗,减少病菌从芽鞘侵入,减轻病害。

5.加强栽培管理要施足基肥,加施种肥,促进幼苗生长迅速、健壮,可减轻发病程度。

一、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过去在春小麦上普遍发生,70年代初开始推广冬麦种植后,该病在全区得到了明显控制。

但近年来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又有回升,在藏东南及藏南边境低海拔农区几乎年年发生流行,仅波密、林芝、米林3县每年较严重的发生面积约8万亩,一般减产20%左右,重者达30~60%。

小麦发生锈病后,因病菌夺取寄主体内营养,并由于大量孢子堆突破寄主表皮,使植株体内水分大量散失,影响生育和子粒灌浆,造成空秕粒增加、出粉率降低,病势重时,使麦叶过早枯死,麦株停止发育,因此在大流行年份引起小麦严重减产。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及穗子也可被侵害。

锈菌孢子侵入寄主后,菌丝先在寄主细胞间蔓延,最后形成孢子堆。

夏孢子堆鲜黄色,狭长至长椭圆形,成株期在叶片及茎秆上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叶片上的夏孢子堆不成行排列,而是以侵入点为中心,呈多重轮状排列。

夏孢子成熟后,孢子堆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

后期,在病部形成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狭长形,较扁平,暗黑色,常数个愈合,表皮不破裂,基本排列成行。

条锈菌夏孢子堆色鲜,小而成行排列,表皮破裂不明显,以此可与秆锈及叶锈相区别。

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StriiformisWeat.=Pucciniaglumarum(Schmidt.)ErikssetHenn〕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夏孢子单胞,球形或卵圆形,淡黄色,大小16.3~26×

16.3~22.8μm。

表面具很多细刺,孢子壁无色,有6~16个发芽孔,排列不规则。

冬孢子双胞褐色,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溢缩,大小为30.9~50×

14.6~22.8μm,具短柄,孢子间有时有褐色单胞的侧丝。

小麦条锈菌较耐低温,发育与侵入均要求较低的温度。

菌丝的生长及夏孢子形成以10~15℃最适宜,夏孢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10~12℃,最高25℃。

病菌对高温的抵抗力很弱,夏孢子在36℃下经2d即失去生活力,且空气湿度愈大,死亡也愈快,在高温下形成的夏孢子,发芽率低;

在20℃以下形成的夏孢子,在蒸馏水中4h后即能发芽,最高发芽率可达82%,而在25℃以上形成的夏孢子,不仅发芽要延长到6~8h,且发芽率始终不超过30%。

1.西藏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分析根据西藏小麦条锈菌在中国鉴别寄主上的反应,(表37),可以将15个菌株鉴别出6个小种类型,以条中25号占优势,其次是条中23号和19~6类群,还有条中17号、24号和26号小种存在。

这说明西藏小麦条锈菌也是毒力分离很复杂的一个群体。

表37西藏小麦条锈菌菌株在中国现行鉴别寄主上的毒谱

藏麦1号

藏麦28号

藏麦30号

藏麦33号

藏麦39号

藏麦35号

藏麦29号

藏麦15号

藏麦2号

藏麦46号

藏麦55号

藏麦20号

藏麦21号

藏麦59号

藏麦43号

Trigo、Eureka

S

S-R

Fulhard

保春128

R

南大2419

维尔

阿勃

早洋

阿夫

丹麦1号

尤皮2号

丰产3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