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河口镇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1847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东县河口镇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如东县河口镇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如东县河口镇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如东县河口镇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如东县河口镇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东县河口镇总体规划.docx

《如东县河口镇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东县河口镇总体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东县河口镇总体规划.docx

如东县河口镇总体规划

 

第二部分

河口镇城乡统筹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目录

一、历史沿革…………………………………………………………………..7

二、自然条件…………………………………………………………………..7

三、社会经济发展概况………………………………………………………..8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战略……………………………….10

一、城乡产业统筹策略……………………………………………………..24

二、镇村职能结构及产业分工……………………………………………..24

一、镇区……………………………………………………………………..27

二、片区中心………………………………………………………………..29

三、基层村…………………………………………………………………..29

第一章河口镇城乡发展现状

一、历史沿革

河口镇原为直夫乡。

解放前曾一度随栟茶隶属于泰东县。

1957年9月直夫乡和海辰乡加上景安乡的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为直夫乡,乡政府驻地唐家港。

1958年10月直夫与于港两乡合并,建立直夫人民公社。

1961年又将直夫公社分为直夫人民公社和于港人民公社。

1965年9月直夫人民公社改名河口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建乡。

2000年撤乡并镇与原于港乡合并成立河口镇,2003年2月经区划调整后,在原河口镇基础上与景安镇合并组建现在的河口镇。

二、自然条件

1、地理环境概况

河口镇位于东径120°49',北纬32°19',地处南通市北部,其西北角与海安县隔河相望,东与洋口镇接壤,南与双甸镇,西与袁庄镇相邻,分别以李洛河以及自然沟为界,北与栟茶镇接壤,分别以栟茶运河,江海河为界,镇域总面积约117.16平方公里。

河口镇下辖2个居委会和11个行政村,2010年镇域总人口63892人

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河口镇属于长江冲积平原,工程地质组成较为复杂,第一层为耕植或填土,厚度在0.6米左右;第二层为轻亚粘土,厚度在1.7米左右;第三层为粉砂土,位于轻亚粘土下面,地耐力在8—12t/m2。

地表潜水层氯离子含量超过500mg/L,水温恒定(8℃—14℃),可做工业冷却水、洗涤水。

水量丰富,承压水深250—300米,氯离子含量小于200mg/L,是理想的生活用水,单井可产量1500—2000t/d.

3、气象

河口镇地处凉亚热带,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偏东,为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年平均风速3.7米/秒,年平均日照2153小时,年平均气温14.9℃,极高气温38.3℃。

年平均降水量1028.3mm,月最大降水量555.5mm(1960年3月),最大积雪深度12cm(1973年2月9日)。

历年平均无霜期140.9天,常年平均水位1.8m,最高水位4.26m(1960年8月3日),最低水位0.41m。

夏季有“梅雨”期,常受台风袭击,平均3-4年出现一次伏旱。

三、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经济发展

近几年,河口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国内生产总值显著增长,各项产业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2010年河口镇国内生产总值达23.1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2万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2010年调整为11.2%:

59.6%:

29.2%,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农业:

河口镇地处长江中下游,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水量丰富,日照充足,适于农作物的生产,全年种植的农作物很多;家禽、生猪、蚕桑等养殖已有一定规模。

享有南通市“蚕桑第一镇”之美誉。

近几年农业生产不断向现代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转型升级。

2010年实现产值5777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4499万元,林业产值131万元,牧业产值28662万元,渔业产值3868万元。

工业:

河口镇工业基础较好,工业经济发展较快,2010年河口镇工业总产值为万元,比上年增长了48.05%。

工业企业的主要行业为:

通讯光缆、电力电缆、电光源器件、电子陶瓷、电脑开关、白厂丝、石油钻采机械、健身器材、纺织、化工等。

在空间布局上,现有的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河口镇工业集中区、景安集镇及于港。

服务业:

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67517万元,比“十五”期末增加了一倍,金融、保险、连锁超市等不断发展,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镇区的天池路、府前路沿线。

2、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更趋完善。

“农民集居”工程稳步推进,确定了农村集居点14个,已入住200户,农村绿化覆盖率达23%以上。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长雪线、中天大道建成通车,海洋铁路、省道225线贯穿镇内,农村道路硬质化进程加快,“十一五”期间共筑农村水泥道路107公里。

生态建设不断强化,成功创建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3、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全面提升,民生质量显著提高。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义务教育继续保持全县领先地位,中考成绩连年辉煌,稳居全县各镇第一。

卫生事业统筹推进,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16个,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建成新的文化中心、市民广场,村居均建有达标的农家书屋,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率近100%,民生质量不断提升,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85元,农村养老保险参加人数约1.8万人。

镇域范围现有中学3所,分别为直夫中学、于港中学和景安中学;小学4所、分别为河口小学、于港小学、景安小学和烈士小学;幼儿园3所,分别为百草幼儿园、中天幼儿园、星乐幼儿园。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一)发展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与区位优势

河口镇地处南通市沿海开发前沿区,距离如东沿海旅游经济开发区、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等沿海开发核心产业园区较近,可以直接参与沿海开发,承担产业分工,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待遇。

同时河口镇位于如东县县城西北部,与如东县城及洋口港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洋口大港这一如东增长极的形成,为河口大工业发展,大产业的集聚带来绝好的机遇,河口有望成为如东港城一体化的大食堂、大基地、大花园。

随着扬启高速公路、225省道、海洋铁路以及栟茶火车站的规划建设,河口镇将直接与大江南北联为一体,融入大上海经济圈。

河口必将迎来跨越发展新阶段。

2、资源优势

河口镇的农业资源,水利资源,将来仍然是经济建设的基础。

河口镇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发展输入性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3、工业基础雄厚

河口镇工业基础较好,在如东,产业雄风看河口。

目前,河口镇形成以江苏中天科技集团为龙头的200多家工业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生产的各类特种通讯光缆、电力电缆、电光源器件、电子陶瓷、电脑开关、白厂丝、石油钻采机械、健身器材、纺织、化工等产品驰名海内外。

河口镇产业布局合理,链式产业群落初具规模,光纤光缆、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石油机械、电子陶瓷等五大产业成为全镇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河口镇又是南通市科技强镇,如东县科技工作先进镇,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县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工业产业发展后劲较足。

4、政策导向优势

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获批,长三角的发展空间将因此而得以拓展,成为以上海为中心,长江南北岸、苏南苏北共同发展的大三角,这对于河口镇承接苏南、南通市区等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河口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培育及相关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二)发展不利条件

1、产业结构层次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河口镇与苏南城镇还有一定差距,缺少能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特色产业群体产业结构层次有待提升。

科技产业,人才资源仍较缺乏,工业产品附加值低,大部分企业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

2、基础设施等硬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近几年河口镇的对外交通有了重大改善,镇内道路也逐步在完善,但对外交通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薄弱,缺少为投资客商服务的高品质设施,距离现代化城镇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人口老龄化严重

截止2010年,河口镇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26.5%,人口老龄化十分显著。

在将来的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资源优势将减弱,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压力加大。

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是:

根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步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把河口建设成为经济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经济强镇、优美集镇、和谐村镇、苏中名镇”。

(二)经济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总量

2010年GDP为23.13亿元,以此为基数,近期按年均增长16%的发展速度,2015年全镇实现GDP48亿元,人均GDP约7.7万元;远期按年均增长11%的发展速度,2030年全镇实现GDP230亿元。

人均GDP约37.9万元。

2、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调整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逐步提高二、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规划期末达到95%以上。

(1)第一产业发展方向

积极发展优势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2)第二产业发展方向

做大做强四大产业园即光电子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实现中天工业集中区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扩张。

结合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吸引外资,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3)第三产业发展方向

提升商贸服务的档次,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利用高速公路、铁路、省道的建设为契机,以栟茶火车站货站为主要空间载体,发展区域性专业市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打造本地传统加工业的研发基地,以科技发展生产力;

适时适度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与宜居城镇相协调的房地产业;

积极培育红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社会发展目标

1、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到2030年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超过500人。

2、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加快提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5%以上,恩格尔系数降至35%以下。

完善城镇、村庄各项公共设施建设,生活环境质量和居住水平逐步提高。

3、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在制度层面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

建立建全养老服务体系。

4、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幼儿教育水平不断提升,3~6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9.5%以上,小学巩固率和初中巩固率均达到100%,普通高中、职业中学的教育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建成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技术教育、社会教育健全的四级网络。

5、完善医疗卫生网络,普及医疗保健知识,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医疗设施建设。

人均期望寿命在“十一五”基础上稳步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6、加强城镇的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使文体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国民体质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四)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

1、2030年全镇城镇化水平达到65%,镇村体系结构合理。

2、合理组织城镇各项功能用地,形成运转有序,高效的城镇结构,提高城镇的土地利用率。

3、有机组织对外交通和城镇道路系统,合理配置市政基础设施,各项基础设施的布局与使用趋于合理。

4、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镇建设管理的现代化。

5、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优美的城镇景观。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争取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率、处置率达100%;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省规定要求,大气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