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座五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8328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讲座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道德经》讲座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道德经》讲座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道德经》讲座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道德经》讲座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经》讲座五Word文档格式.docx

《《道德经》讲座五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讲座五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经》讲座五Word文档格式.docx

这些功名利禄,宠辱得失看得比自己的身体还重要

28

蔽矣

35:

03

人禀天地间的一点太和真气,赋诸人身为性,此性是太和中的一点虚灵不昧,虚白朗耀,至为纯净,无有任何杂质,故经中讲“天性”

36

儒家讲,人之性为“乾元”为“仁”为“良知”

36:

12

佛家讲,人之性为“了悟圆觉之真谛”

29

这些才是人的“本质之生命”亦是人“生命之本质”

47

最原初最原始的东西

37:

08

是大道混沌未判,清浊未分之本初原始

作为人的至“形而上者”

而后才是人身

37

人的身体。

59

再次才是身外之名利纷扰,情欲纷繁

38:

30

如果把名利得失,宠辱得失“贵大患若身”

45

真是本末倒置

那叫什么?

56

用个词形容一下

39:

44

那叫“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40:

看朱成碧,看龙成蛇

57

故,什么最珍贵,是性。

是真常本性。

41:

何谓宠辱若惊?

58

得宠或失宠就惊慌失措,恐惧不宁,像大祸临头一样。

42:

15

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

是因为把个人看得太重。

34

如果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虚荣等看得太重,而能淡然处之,不当回事,还有什么惊慌失措的必要和大祸临头的感觉?

43:

如果能保持“常清常静”“良知法身”“圆觉妙心”宠辱不必理会,哪有若惊的现象?

44:

06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这句话,后世理解迥然有异

45:

05

有人认为,自以己身为尊贵,其心志趋攀于高贵名显之境者,犹若把自身寄给了天下。

自以己身为重爱,其意念沉溺于名利地位之地者,等于将己身托付于天下。

46:

11

也有人认为,像珍贵身体一样去珍贵天下,则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

像爱惜自己身体一样去爱惜天下子民的圣人,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39

我个人比较认同前者

47:

01

因为,老子在本经第五十六章中说: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贵。

50:

是针对人有主观思想,人有心理反应这种客观的情况而对症下药的。

51:

17

不能忽视人更加本质的“性”

52:

00

孟子说:

无侧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僻让之心,非人也。

53: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5

此四端,即人之本性,人之四常德

54:

第十四章

46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55:

20

这一章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章

40

大道为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56:

“民日用而不知”,是谓常德”

“夷”是平易。

“希”是少。

“微”是细小。

57:

09

大道本是纯粹、素朴、无色之元气

21

又是清静、自然、无形之虚空

用目视,而无色可见

用耳听,则无声可闻

58:

用手捉摸,则无物可得

可是大道运行不息,我们生活时时处处都在大道之中

59:

10

大道是真色不色,真空不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49

至大而不见其色不闻其声不得其形

慎独(1073271480)20:

00:

31

至微而可得参悟“物之性”“人之性”“天之道”“道之性”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诘”是用语言询问的意思

01:

16

无色可见,无声可闻,无物可搏,此三者,只可心悟,无法睹听与捉摸

难以用语言互相咨询

”夷”、“希”、“微”三者混成一物。

02: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33

“皎”是洁白发光。

“昧”是黑暗昏冥。

“绳绳”是连续不断。

03:

混元大道,是虚明静体,它不上不下,不明不暗,阴阳由此而判,清浊由此而分,万物由于而成

53

在上而不见皎皎之光明,在下而不觉昧昧之黑暗

04:

连续不断

18

它“即色是空,即空是色”,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象

51

它又“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物象之中

05:

14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恍惚。

它似空不空,无形无状,无体无象。

可谓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的真空妙有。

54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06:

它在八荒九霄之上不为高,在六极九幽之下而不为低

它在上古之先就存在,将来永远不毁灭。

07:

25

无头无尾,无始无终,尽虚空遍法界

41

故,它行之于前,而迎不到首,随之于后,而见不到尾。

就像肓人摸象

08:

像墙,像蛇,又像柱子

但象又非墙非蛇非柱子

09:

象中有蛇有墙有柱子,蛇墙柱子中又有象

22

可谓“恍惚”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52

如能执持先于天地的亘古之道,就可以支配驾驭有形有象的万事万物

10:

如能发明本性,就可以做到“内圣而外王”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1:

第一章讲的“无名之始”

五十二章中讲的“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27

此章讲的“古始”

38

均是指先天无极大道

12:

26

《清静经》云: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都是指这个无极大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始和纲纪。

13:

这一章是讲“道体”

14:

老子在道德经中,几个章节都在讲这个“道体”

有谁能指出我们学过的前十三章还有哪章也是在讲道体吗?

留个思考,课下再反复读

15:

读经,就是像高天老师说的那样,反复玩索,而有所得

16: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这一章是在讲古代那些对“道”有深刻认识而且能灵活运用的人

17:

也可简称了“道上的人”“道人”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18:

“士”是善进道修德者。

“微妙”是隐显莫测的意思。

“玄通”是对天地万物的情理“洞观无碍”的意思

有道之士,体道自然

19:

恐惧乎其所不闻,戒慎乎其所不能睹

又妙识“天地造化之玄妙”

43

深通“万物万法之性”

20:

潜修密行,含光韬辉,悟淡清静,不言而教,不为而成,是谓“深不可识”。

简而言之,道人,就是道人合一,天人合一之人

就是能“守中”

21:

儒曰“致知”,释说“觉悟”

道言“虚静”

42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因为常人不识有道之士的修持,所以给予他们勉强的形容:

22:

“豫若冬涉川;

“豫”是忧虑,亦是事先戒慎而有准备的意思。

如《周易—既济》象曰:

“水在火上,君子思患,而豫防之。

23:

有道之士,处事接物,谦恭谨慎,不敢肆意妄进,相似冬天履冰过河一样,时时小心,步步谨慎,唯恐冰凝不坚,一足踏陷入水中

亦合于前章所言水之“七善”性之一

24:

孔子《论语》中说: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此义相近。

豫兮,三家有道之士所共通之态。

“犹若畏四邻;

25:

有道之士,心德纯全,动静自然,处处谨慎小心,无论独居一室,还是行于野外,他们举心运念,一言一行,唯恐违背天道,逆物失理,犹如四邻在身旁监视一样。

儒家《大学》中有: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26: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也是慎独之所以取这个名字之“渊源”吧

“俨若客;

  

27:

有道之士的行为,端方正直,严肃认真,常常好似宾主互相恭敬一般。

是真正的“发乎于心,而止乎于礼”

儒道两家,君子道人,并无二致

28:

“涣若冰将释;

“涣”是散解之意

孟子言: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夫子赞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有道之士,处于尘俗之中,“贫”而不谄,富而不骄。

不贪不染,不留不滞,其心性如冰之遇阳光,释化而不留任何形迹

不做作,不虚伪

以身载道,身即是道

“敦兮,其若朴;

后面我们会学到: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

素朴,是大道的另一体性,故,“善为士者”必具其性

有道之士的本来天性,未经人间世情历练,与人相处出于真诚之心,与物相接本着忠厚之意,如同木之未雕,朴然浑全

35

正如《中庸》所言: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见其性

04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素朴,是人至真至诚的体性所能达到的极致矣

是真善美,区别于假恶丑

儒道不二,在本体上所证极为相同

“旷兮,其若谷;

“旷”是空虚宽广之意

有道之士,心地虚明,胸襟开阔,没有贵贱之分、上下之别,相似空谷一样,无所不容,无所不纳

孔子言:

随心所欲而不愈矩

心必然是“旷达”而无碍的,理事无碍,人物无碍,天人无碍

“混兮,其若浊;

“混”是混然一体,没有任何分解之意

前面有“和其光,同其尘”与之相若

和光同尘,与世俗无二

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

民之所乐则乐,所忧则忧,和光同尘,没有任何分别。

《易》云: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厚德法地,像大地一样,和光同尘,又能藏浊纳愚。

01

亦是释家所讲:

佛无分别心

13

智愚同视

24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37

“徐”是缓慢之意。

03

此句就是修道之士的“降伏其心”的过程

17

人的天真本性一动,贪求世味就变为后天的七情六欲

31

心念趋于尘沦之中,是为”浊”

41

谁能除尽后天七情六欲,荡尽尘俗一切污浊,使其心宁静呢?

58

只有返回其先天的虚明性体,就如浊水缓慢而静,才能澄清而重现

22

儒家的:

吾日三省乎其身

50

也是澄其世俗私心,达到通达无碍的圣贤之境

04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25

此句是讲命功的调养

35

动则生,静则死

53

《内经》云: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10

微微的活动,像打内家拳

26

身体微微发汗

46

正是“少火”已动,气机自然充沛

12

有道之士,身虽处于世俗之中,其心不被世情染着,举止自如,常顺自然,其身自安,安之久而心自定,心定而神自清,神清而性自静。

如此这般,人身的真气自然缓缓而发动

36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55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不欲盈”是虚其心,其心守雌守虚

33

“弊”是指破旧之意

“新成”是世俗所谓功名成就、荣贵显达、赫赫显示之意

有道之士,常保其虚心自敛,隐迹韬光居于“为而不恃,功成不居,长而不宰”的清静平易之境。

相似破旧,没有新成一样。

因为“虚”故不盈

23

因为“无”故无新成

合于释家的“不生不灭”

没有生,何来灭

56

本章讲完了

谢谢大家

48:

05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