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8112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解析版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解析版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解析版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解析版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解析版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版江苏省如皋市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我们走完老街在一家茶楼坐下时,透过拉起的窗户,我能望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再远一些,便可望见老街上的房屋。

①有棵高高的柳树越过石桥

②赤脚站水里,笑嘻嘻地看着流水。

③上面匍匐着一些绿色藤萝

④护城河上的灰色拱形石桥

⑤它就仿佛是一个淘气的少年

A.①③⑤②④B.①⑤②④③C.④③①⑤②D.④⑤①②③

【答案】C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

能力。

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该段摘编自《迟子建散文选集》第107页《鲁镇的黑夜与白天》。

本题是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分析,该段文字叙述了“我”透过窗户望见的景物。

它们由近及远分别是“石桥”“藤萝”“柳树”“房屋”等。

由第①句中的“越过石桥”,可以推断①不放在第一句,排除B项、D项;

第⑤句中的“它”指代第①句中的“柳树”,第②句中“赤脚站水里”等内容是第⑤句中“淘气”的表现,所以①⑤②三句紧密相连,进而排除A项。

故选C。

3.下列诗词与所描绘的传统节日,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④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A.①七夕②中秋③重阳④端午

B.①中秋②七夕③端午④重阳

C.①中秋②七夕③重阳④端午

D.①七夕②中秋③端午④重阳

【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诗句意思,抓住关键词语分析所描绘的传统节日。

①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月明”“秋思”暗指中秋。

参见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社郎中》。

②七夕,阴历七月七日,相传为牛郎渡过银河与织女为一年一度相会。

这天晚上,民间陈列瓜果,穿针乞巧。

“穿针”晒指七夕,参见唐•罗隐《七夕》。

③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

祈福纳祥类习俗主要有划龙舟与祭龙,压邪攘灾类习俗主要有挂艾草、浸龙舟水,洗草药水。

拴五色彩线等,节庆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黄等。

“艾符”即艾草和驱邪符,暗示端午,参见唐•殷尧著《端午日》。

④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因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而九在古代为阳数,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自古便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插茱萸”暗指重阳,参见宋•宋祁《九日置酒》。

故选B。

4.阅读下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人生既要坚守传统,也要敢于创新,这样才能有所得。

B.人如果不努力创新,而只固守旧套路,可能落于人后。

C.我们应该按套路出牌,否则会遭到周围人的指责。

D.我们不仅要自己坚守传统,还要提醒身边的人不忘初心。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为漫画寓意的解读。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读画画结构(包括文字),一只挥汗如雨不停地朝瓶里衔着石子的乌鸦忽然发现,身边的另一只乌鸦正优哉地将一根吸管探入水中喝水。

大为惊讶的它冲着那只用吸管喝水的乌鸦叫道:

“你这家伙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其次,联系现实,分析寓意,这幅漫画告诉人们:

再先进的方法,终究会有落后的时候;

再智慧的脑袋,一旦被一种旧的横式“固化”,便会成为阻挠新生事物诞生的顽石,我们只有不拘泥于固有的套路,勤于思考,努力创新,才会打造出全新的生活。

最后,分析比较选项与以上分析的吻合度。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村记

顾炎武

呜呼!

自治道愈下,而国无强宗。

无强宗是以无立国,无立国是以内溃外畔,而卒至于亡。

然则宗法之存,非所以扶人纪而张国势者乎!

余至闻喜县之裴村,拜于晋公之祠。

问其苗裔,尚一二百人,有释耒而陪拜者。

出至官道旁,读唐时碑,载其谱牒世系。

登陇而望,十里之内,丘墓相连。

其名字官爵可考者,尚百数十人。

盖近古氏族之盛,莫过于唐。

而河中为唐近畿地,其地重而族厚。

若解之柳、闻喜之裴,皆历任数百年,冠裳不绝;

汾阴之薛,凭河自保,于石虎、苻坚割据之际,而未尝一仕其朝;

猗氏之樊、王,举义兵以抗高欢之众。

此非三代之法尤存,而其人之贤者,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是?

此治道之所以日趋于下,而一旦有变,人主无可仗之大臣,国人无可依之巨室,相率奔窜以求苟免。

是非其必至之势也与?

是以唐之天子贵士族而厚门荫。

盖知封建之不可复,而寓其意于士大夫,以自卫于一旦苍黄之际,固非后之人主所能知也。

予尝历览山东、河北,自兵兴以来,州县之能不至于残破者,多得之豪家大姓之力,而不尽恃乎其长吏。

及至河东,问贼李自成所以长驱而下三晋之故,慨而伤之。

或言曰:

“崇祯之末,辅臣李建泰者,曲沃人也。

贼入西安,天子临朝而叹,建泰对言:

‘臣郡当贼冲,臣请率宗人乡里出财百万,为国家守河。

’上大喜。

命建泰督师,亲饯之正阳门楼,举累朝所传之御器,而酌之酒,因以赐之。

未出京师,平阳太原相继馅,建泰不知所为。

师次真定,而贼已自居庸入矣。

此其人材之凡劣,固又出于王铎、张濬之下。

而上之人无权以与之,无法以联之,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乃欲其大臣者以区区宰辅之虚名,而系社稷安危之命,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周官》:

“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五曰宗,以族得民。

”观裴氏之与唐存亡,亦略可见矣。

夫不能复封建之治,而欲藉士大夫之势以立其国者,其在重氏族哉!

其在重氏族哉!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立国是以内溃外畔畔:

背叛

B.而河中为唐近畿地畿:

门槛

C.而不尽恃乎其长吏恃:

依靠

D.而欲藉士大夫之势以立其国者藉:

借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考察和深刻思考,认为强大的宗族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B.裴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村民讲礼义,人才辈出,曾经作出过特别的历史贡献。

C.山东、河北等州县,虽处于动荡年代,但并没有变得破败,全都依靠宗族百姓的支持。

D.考察裴氏和唐朝共存共亡的事实,可以明白要立国治国就得重视士大夫和宗族的力量。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三代之法尤存,而其人之贤者,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

(2)乃欲其大臣者以区区宰辅之虚名,而系社稷安危之命,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8.氏族有哪些重要作用?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答案】5.B6.C

7.

(1)这不是三代之法还存在

表现,而那些贤能的人,又率领同族这人保护家庭庇护宗族,凭什么能够像这样长久而不衰退呢?

(2)(君王)却想要大臣凭小小的宰辅虚名,担当国家安危的重任,这一定找不到好的方法。

8.团结族人,维护人伦,保疆固土,护持国运(势)。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畿”,结合“河中”“其地重而族厚”等分析,“门槛”错误。

应该是国都的四周。

句意:

河中府是唐代靠近京畿的重地。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全都依靠宗族百姓的支持”错,第五节是“不尽恃乎其长吏”,不完全依靠国家官吏。

点睛:

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

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

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此”,代词,这;

“尤”,尚且、还;

“其”,代词,那些;

“其人之贤者”(定语后置句);

“之”,代词,他们;

“以”,连词,来;

“亢宗”,庇护宗族;

“之”,助词,的;

“以”,介词,凭借;

“而”,连词,表转折;

“若”,像;

“是”,代词,这样。

(2)补充句首主语“君王”;

“乃”,连词,表转折,却;

“区区”,小小的,(人或事物)不重要;

“系”,联系、关联;

“社稷”,指国家;

“命”,此处意译为重任;

“此”,代词,这;

“数”,方法、技艺;

“此必不可得之数也”(判断句)。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氏族有哪些重要作用?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结合“问其苗裔,尚一二百人,有释耒而陪拜者。

其名字官爵可考者,尚百数十人”分析,氏族可以团结族人,维护人伦。

结合“若解之柳、闻喜之裴,皆历任数百年,冠裳不绝;

汾阴之薛,凭河自保,于石虎……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是”“州县之能不至于残破者,多得之豪家大姓之力”分析,氏族可以保疆固土,护持国运(势)。

【点睛】参考译文:

唉!

自从国策每况愈下,国家没有强大的宗族。

没有强大的宗族就无法立国,无法立国因此就会内部溃败外部背叛,最终趋向灭亡。

既然这样,那么宗法的存在,难道不是用来护持做人的纲纪准则、增强国家运势的吗?

我到闻喜县的裴村,祭拜晋公祠。

寻问他的后代,尚有一二百人,有的人放下农具陪同我一起祭拜。

走到官道边,读到唐时的石碑,石碑上记载着裴氏家族的先后世系。

登上田陇远望,十里之内山岳坟墓相连。

那些姓名、官爵可考的尚有一百多人。

近古氏族繁盛,没有能超过唐的。

这里占据地利、望族频出。

若解的柳氏、闻喜的裴氏,都先后历经几百年,人丁兴旺绵延不绝。

汾阴的薛氏,依河自我保全,在石虎、符坚割据一方之时,没有一个人在朝中任职,猗氏的樊、王二人,举起义旗率领义兵抗击高欢的部众。

这不是三代之法还存在的表现,而那些贤能的人,又率领同族这人保护家庭庇护宗族,凭什么能够像这样长久而不衰退呢?

这正是国策之所以每况愈下的原因,而一旦发生变故,国君没有可以仰仗的大臣,人民没有可以依靠的世家大族,相继奔走逃窜,以求苟且免于灾祸,这难道不是他们必然的趋势吗?

因此唐朝的君王厚待士族和族人。

君王们懂得封邦建国不可能再次出现,就把自己的想法告知士大夫,一旦事有变化能够自我保卫,这本来就是后代君王所能明白的。

我曾经在肴山以东、黄河以北广泛游览,自从战火暴发以来,州县没有变得残破,大多靠了豪家大姓的力量,却不完全依靠国家官吏。

到了黄河以东,寻问李自成军队能够长驱而下三晋的原因,悲慨而伤感。

有人说:

“崇桢末年的辅臣李建泰,是曲沃人。

李自成军队攻入西安,皇帝临朝叹息,建泰进言说‘我的郡县可以阻挡他们的进攻,我请求率领族人乡亲捐出百万钱财,为国家守住山河。

’皇帝非常高兴。

命令建泰都督军队,亲自在正阳门楼设宴为他饯行,举起历朝传下的御器,斟满酒,并赐予给他。

建泰还没有离开京城,平孙太原相继沦陷,建春不知干什么好。

军队驻扎在真定,而李自成的军队早已打进了居庸关。

这个人才能平庸低劣,本来连工铎、张濬都不如。

而皇上又没有授权给他,没有方法跟他相联,这并不是短时间的缘故。

却想要大臣凭小小的宰辅虚名,担当国家安危的重任,这一定找不到好的方法。

周朝官员太宰用九项政治措施联缀万民,不便其离散,五种可以效仿的方法使同宗同族百姓生活在一起。

考察裴氏和唐朝共存共亡的事,可以明白一些大略。

不能恢复封邦建国的治理方法,却想借士大夫的力量来立国治国,一定要重视氏族的作用,一定要重视氏族的作用!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

杜甫

春日无人境,虚空不住天。

莺花随世界,楼阁寄山巅。

迟暮身何得,登临意惘然。

谁能解金印,潇洒共安禅。

9.请简要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10.尾联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9.选取景物,铺陈描摹(莺、花、世界、楼阁、山巅);

运用拟人修辞(“随”“寄”);

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近到远)。

10.运用反问手法,“谁能”正是“不能”,诗人虽然一生无所得,但仍不能脱离官场去学佛。

说明他仍满怀抱负,想得到朝廷重用。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古诗词常见的写景角度:

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角: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时空角度等。

“莺花随世界,楼阁寄山巅”,沿途所见,无处不春光大好,莺花随路、啼香伴人。

选取景物,移步换景,铺陈描摹。

而惠义寺那巍峨壮观的“楼阁”,就飞耸在山巅之上,运用拟人修辞。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谁能解金印,潇洒共安禅”,好佛好禅的人不少,上至朝廷部院,下至州县,没有谁不常到寺院来祈祷,或参学一些佛理,并习练一些修行方法。

但这仅仅是一种从外面的欣赏而已,并没有真正进入佛门,在座诸公,谁敢于把自己的“金印”解下,辞官解籍,再遁入空门。

没有,世人终究是舍不得那个“金印”。

若真的舍得下,那么大家一起共同“安禅”,才真正是“潇洒”得很。

运用反问手法,说明他仍满怀抱负,想得到朝廷重用。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

②分析景语。

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

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4)_____________,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6)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7)道之以德,______________,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8)_________________,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书斋对联)

【答案】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清荣峻茂(3).渚清沙白鸟飞回(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5).卷起千堆雪(6).落红不是无情物(7).齐之以礼(8).删繁就简三秋树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鳝”“峻”“渚”“齐”“繁”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山水

李广田

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那些都很好。

但是我又很自然地有一个奇怪念头:

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我疑惑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而那些夸饰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

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难道你从来就不曾想到过,就是那些可爱的山水也自有不可爱的理由吗?

我现在将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的山水。

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崎岖坎坷,总不如平原上坦坦荡荡;

住在山圈里的人很不容易望到天边,因为乱山遮住了你们的望眼;

万里好景一望收,是只有生在平原上的人才有这等眼福;

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写浪花或涛声,但在我平原人看来,却还不如秋风禾黍或古道鞍马为更好看;

而大车工东,恐怕也不是你们山水乡人所可听闻。

此外似乎还应该有许多理。

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呀,我读了你那些山水文章,我乃想起了我的故乡,我在那里消磨过十数个春秋——我不能忘记那块平原的忧愁。

我们那块平原上自然是无山无水,然而那块平原的子孙们是如何地喜欢一洼水,如何地喜欢一拳石啊。

那里当然也有井泉,但必须是深及数丈之下才能用桔槔取得他们所需的清水,他们爱惜清水。

孩子们巴不得落雨天,阴云漫漫,几个雨点已使他们的灵魂得到了滋润,一旦大雨滂沱,他们当然要乐得发狂。

他们在凡有积水的地方作种种游戏,即使因而为父母所责骂,总觉得一点水对于他们的感情最温暖。

有远远从水乡来卖鱼蟹的,他们就爱打听水乡的风物。

有远远从山里来卖山果的,他们就爱探访山里有什么奇产。

曾经去过远方的人回来惊讶道:

“我见过山,我见过山,完全是石头,完全是石头。

”于是听话的人在梦里画出自己的山峦。

他们看见远天的奇云,便指点给孩子们说道:

“看啊,看啊,那像山,那像山。

”孩子们便望着那变幻的云彩而出神。

平原的子孙对于远方山水真有些好想象,而他们的寂寞也正如平原之无边。

自从我们的远祖来到这一方平原,在这里造起第一个村庄后,他们就已经领受了这份寂寞。

他们在这块地面上种树木,种菜蔬,种各色花草,种一切谷类,他们用种种方法装点这块地面。

多少世代向下传延,平原上种遍了树木,种遍了花草,种遍了菜蔬和五谷,也造下了许多房屋和坟墓。

但是他们那份寂寞却依然如故,他们常常想到些远方的风候,或者是远古的事物,那是梦想,也就是梦吧,因为他们仿佛在前生曾看见些美好的去处。

他们想,为什么这块地方这么平平呢,为什么就没有一些高低呢。

他们想以人力来改造他们的天地。

你也许以为这块平原是非常广远的吧,不然,南去三百里,有一条小河,北去三百里,有一条大河,东至于海,西至于山,俱各三四百里,这便是我们这块平原的面积。

这块地面实在并不算广漠,然而住在这平原中心的我们的祖先,却觉得这天地之大等于无限。

我们的祖先想用他们自己的力量来改造他们的天地,于是他们就开始一件伟大的工程。

农事之余,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凡是这平原上的男儿都是工程手,他们用锨,用锹,用刀,用铲,用凡可掘土的器具,南至小河,北至大河,中间绕过我们祖先所奠定的第一个村子,他们凿成了一道大川流。

我们的祖先并不曾给我们留下记载,叫我们无法计算这工程所费的岁月。

但有一个不很正确的数目写在平原之子的心里:

或说三十年,或说四十年,或说共过了五十度春秋。

先生,从此以后,我们祖先才可以垂钓,可以泅泳,可以行木桥,可以驾小舟,可以看河上的云烟。

你还必须知道,那时代我们的祖先都很勤苦,男耕耘,女蚕织;

所以都得饱食暖衣,平安度日,他们还有余裕想到别些事情,有余裕使感情上知道缺乏些什么东西。

他们既已有了河流,这当然还不如你文章中写的那么好看,但总算有了流水,然而我们的祖先仍是觉得不够满好.他们还需要在平地上起一座山岳。

一道活水既已流过这平原上第一个村庄之东,我们的祖先就又在村庄的西边起始第二件工程。

他们用大车,用小车,用担子,用一切可以盛土的东西,运村南村北之土于村西,他们用先前开河的勤苦来工作,要掘得深,要掘得宽,要挖掘出来的土都运到村庄的西面。

他们又把那河水引入村南村北的新池,于是一曰南海,一曰北海,自然村西已聚起了一座十几丈的高山。

然而这座山完全是土的,于是他们远去西方,采来西山之石,又到南国,移来南山之木,把一座土山装点得峰峦秀拔,嘉树成林。

年长日久,山中梁木柴薪,均不可胜用,珍禽异兽,亦时来栖止,农事有暇,我们的祖先还乐得扶老提幼,携酒登临。

南海北海,亦自鱼鳖蕃殖,频藻繁多,夜观渔舟火,日听采莲歌。

先生,你看我们的祖先曾过了怎样的好生活呢。

我离开那平原已经有好多岁月了,我绕着那块平原转了好些圈子。

时间使我这游人变老,我却相信那块平原还该是依然当初。

那里仍是那么坦坦荡荡,然而也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