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收藏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7503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收藏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收藏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收藏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收藏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收藏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收藏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收藏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收藏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收藏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主旨 

概括文章的主旨

1、答题模式:

内容+主旨(情或理)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

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如:

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

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答题示例:

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结构 

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

(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 

(2)按空间的转换 

(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 

(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

分析文章的线索

1、类别:

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

①文章的标题;

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句;

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 

3、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 

角度一:

从修辞的角度

判断语句的修辞,并品析语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修辞+效果+表面内容+深层作用

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效果)描写了……(表层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

2、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

(1)比喻:

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之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特点)。

(3)夸张:

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排比:

突出强调了……(特点),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极富感染力。

(5)对偶: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6)反复:

强调突出……(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7)设问:

有问有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

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对比:

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以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10)引用:

引用……,表现了……(特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11)反语:

使语言幽默风趣,讽刺了……(特点)

3、示例:

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柳叶在烈日炙烤下的形状,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和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

角度二: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一)描写——人物描写

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有什么表达作用?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人物特点。

1、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2、答题模式:

描写方法+效果+表层内容+深层作用

运用了……描写,……描写了……(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与上文(下文)……

(1)表层内容指语言本身的具体内容,句末应有一个中心语,来表明人物的身份或职业。

如“……的教师形象”“……的清洁工”“……的人”

(2)深层作用包括多种角度:

①文中人物的特点——外形特点、内心活动、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精神品质;

②作者的感情与感悟——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的感悟。

③读者的感受;

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起读者的注意;

引起读者的深思;

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④与主旨的关系;

揭示主旨;

突出主旨;

进一步深化中心;

进一步升华主旨;

⑤在结构上的作用。

3、示例一:

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李想在阳光下自由快乐的形象,与上文“忧郁和漠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父母归来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

示例二:

他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强烈反抗意识的起义领袖。

(二)描写——环境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1、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多感官写景: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②多角度写景:

远与近、实与虚、点与面、动与静,高与低

作用:

使景物的特点更全面,更形象地呈现出来,产生一种立体动态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

渲染…气氛;

营造…氛围;

奠定…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心情;

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

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精神、品质;

引出人物的出场;

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与文章……形成对比;

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

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衬托人物的形象;

暗示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

效果 

表面内容(景物特点) 

深层作用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特点)景物,烘托了……心情,……

示例:

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传神地描写了夜晚的阴森可怕,烘托了“我”当时害怕、恐惧的心情,为下文“我”回家埋伏笔。

(三)描写——侧面描写

题型:

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2、侧面描写方法:

对他人的语言、动作、反应的描写;

对其他次要的事物的描写;

对环境的描写

3、侧面描写作用:

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

有利于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性格);

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更具体,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可节省笔墨,使得表达更精练,结构更紧凑。

(四)抒情

直抒胸臆,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主旨;

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议论

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点明主旨;

深化(升华)中心;

引人深思。

角度三:

从词语的角度

体会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其作用

1、方法指津:

抓住一些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词语,来品析语言的含义及作用。

词语 

表面内容 

深层作用通过……词语,……(效果)描写了……(表面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

“绕住”“扑”等词语,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两个孩子拥抱男子的感人情景,突出了两个孩子的纯真善良。

理解句中代词指代的内容

1、常考的代词:

这、那、这些、这种、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方法:

指代的内容一定在代词的前面,或者指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或者离代词最近的那句话,或者指前面某句话;

有时指代的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短语或词语)。

角度四:

从句式的角度

1、长句与短句

长句:

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效果:

表意复杂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

短句:

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

效果:

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

2、整句与散句

整句:

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匀称的句子(多指排比句和对偶句)。

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语势强烈,极富感染力,体现语言的对称美。

散句:

是指结构不同,长短不一的句子。

富于变化、错落有致,表意自由,体现了语言的变化美。

3、倒装句

适当地运用倒装句,可以起到突出强调作用,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放心吧,爸爸妈妈!

(主谓倒装)她站在哪儿,静静地。

(状语与中心语倒装)

4、综合运用,灵活搭配

如果将各种句式综合运用,能使文章行文不呆板,摇曳多姿,极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产生一种特殊的交错美。

手法 

分析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1、顺叙:

按时间先后和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多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补充、衬托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解释说明了故事情节;

衬托了人物形象;

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使结构曲折有致。

分析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

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经过艺术加工的,是虚构的,不是作者本人 

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

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

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显得更加亲切,能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分析记叙的详略及其作用

1、详写,写得具体完整、生动形象。

力求做到:

叙述,有头有尾;

描写,具体生动;

刻画,细致入微。

略写,写得简明扼要、概括精炼。

分析材料的详略,一定要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

与中心密切相关,能鲜明突出中心的人和事,是重点材料,要详写;

与中心关系不大,只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人与事,是次要材料,要略写;

只有详略得当,浓淡相宜,才能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题型四:

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常见表现手法

对比、烘托、衬托、比喻、拟人、铺垫、伏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象征)、以物喻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首尾呼应

2、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含蓄地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鲜明突出了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颂扬,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3、答题模式:

表现手法 

深层内容

采用“……”的表现手法,……描写了“……” 

,表现了“……” 

开放题 

结合个人体验,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联系生活实际,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

结合个人经历,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我认为……,因为……,比如……,所以……”

首先,“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接着,“因为……”,来简要阐述自己的理由;

其次,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或现实生活,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用比喻说理或正反说理亦可);

最后,“所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总之,要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

举例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联系实际,对文中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题型五:

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补写内容一定密切联系语言环境,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等;

如果补充的是心理描写,一定要用第一人称。

题型六:

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可从内容、主旨、语言、结构、手法这五个方面进行赏析。

2、语言特色词库

形象生动、细致传神、朴实无华、朴素自然、文辞畅达、清新优美、简洁凝练、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感染力强、委婉含蓄、飘逸灵动;

深邃隽永、清新明丽、耐人寻味、文笔凝练、摇曳多姿、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阅读方法归纳 

1、要整体把握文章。

快速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理解文章主旨(情与理),梳清文章结构。

2、要细心研读题目,抓住题目的重要词语,如“简要”“概括”“主要”“分别”“结合上下文”“结合文章分析”“根据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生活体验”使思考有的放矢。

3、要重新回读文章,尤其是文中的重要句段,把握其中的关键段、关键句、关键词。

3、要紧扣文本,既要关注与题目有关的段、句、词,也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4、要有开阔的思维,除紧扣文本之外,还要联系文中的作者、读者、主旨、结构等角度来思考问题。

5、要根据分值的多少和横线的长短,有序地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技巧超全汇总(中考必备)

一、语序失当

语序不当,是指句子语序错乱,造成病句。

示例1 

博物馆展出了几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应改为:

博物馆展出了刚出土的几年前的文物。

示例2 

他做了两个丈夫喜欢的菜。

他做了丈夫喜欢的两个菜。

示例3 

赵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

“你要注意保护视力了啊!

赵老师走过来亲切地对我说:

示例4 

这里的情况,对于我们已经很熟悉。

对于这里的情况,我们已经很熟悉。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浮现在我的眼前,那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2.动宾搭配不当

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

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

3.主宾搭配不当

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态度”与“提高”搭配不当,“态度”与“转变”搭配

4.修饰词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春天到了,山坡上姹紫嫣红的梨花开得灿烂极了。

“姹紫嫣红”不能修饰“梨花”。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只要增加收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只要”改为“只有”。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句子成分残缺

示例1:

通过特级教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缺少主语,多用了介词或介宾结构,是原来的主语变成了状语,应去掉“通过”或“对”

示例2:

我们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缺少谓语,句末加上“而努力”即可。

示例3:

市政府严肃处理了水泥厂擅自提价。

缺少宾语,句末补上“的做法”才通顺。

示例4:

细菌是有害的。

缺少必要的限制语,应在“细菌”前加上“有些”

2.句子成分赘余

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

句子谓语重复,应该删去“打”

为精简字数,我们不得不把这篇文章略加删改一些。

“一些”与前面的“略加”重复,可删掉一个。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目前”和“当务之急”重复,删去“目前”。

四、句式杂糅

1.句式杂糅 

例:

你学习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你不努力。

原因后面引起的就是对于发生事情的具体解释,不需要再加是因为。

“原因.....是因为”的搭配就属于句式杂糅

2.语句杂糅 

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旅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作者是加拿大华裔,而不是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所谓表意不明,是指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够清楚、不明了,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

1.指代不明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句中的“这种主张”到底是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句子歧义

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解析:

究竟是妹妹很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呢,很是妈妈心里着急呢?

可以再“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以在“爸爸”前面加逗号。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很多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窗外的暴风雨突然渐渐地停下来。

“突然”和“渐渐”矛盾。

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天大约有2000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毁坏。

“大约”和“左右”自相矛盾,删去其中一个。

2.范围不清

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项科学专家和其他人才”。

玉树大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灾区,不仅亲临现场指导救灾工作,还派人给灾区群众送来了各种各样的救援物资和食品。

“救援物资”就包括“食品”。

3.主客颠倒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主体是人,客体是物即作品,正确的逻辑顺序应该是人对物不陌生,所以例句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或“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中国青年来说是不陌生的”。

人的健康对于睡眠,就像呼吸和心跳一样重要。

“人的健康对于睡眠”改为“睡眠对于人的健康”。

4.双重否定

司机师傅要控制车速,以防止追尾事故不要再次发生。

“防止”的应该是“再次发生”,所以应该去掉“不要”。

5.两面对一面

是否努力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这里是前后不照应,前面是双方面,后面是单方面,应该在“取得”前面加上“能否”或去掉“是否”。

病句修改技巧小结

一、病句修改方法

(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

(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

(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

(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

二、病句辨析技巧

从病句类型入手辨析病句,这是病句专题复习的惯用方法。

然而,有些小技巧也不容忽视,它们在病句辨析时,也常常收到了好的效果。

下面试举几例略作说明。

1、看到介词不放过

介词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成分残缺、表意不明或不当。

例如:

①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此例滥用介词“经过”,致使整个句子残缺主语。

②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银行。

此例中“和”可作介词,也可作连词,它们分别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

③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任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此例中介词短语“在……中”应改为“从……中”。

2、看到动词不放过

读到一个句子,就应有意识地想想,这个句子中的动词能不能带宾语,能带什么样的宾语,动词和主语、宾语或修饰语能否搭配。

①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此例中动词“输送”和主语“发电量”就不搭配。

②这样做会拖延培养人才的质量。

此例中的动词“拖延”和宾语“质量”在意思上不能搭配,可改为“拖延时间”或“影响质量”。

③说到这儿,她又向我们哭泣起自己的往事来。

此例中的“哭泣”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可改为“哭诉”。

3、看到否定词不放过

否定不当是否定句中常见的毛病,审读否定词时一定要注意含有否定意味的一类词语,如:

禁止、切忌、杜绝、避免、缺乏等。

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此例前面已用了“缺乏”这一表否定意义的词语,后面“不足”和“不当”即为多余否定。

②近几年,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资料。

此例中“无时无刻不”表示双重否定,而“无时无刻不忘”即为误用了否定词。

4、看到两面词不放过

一个句子如果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成败”“好坏”“优劣”之类的两面词,就应分析该句是否存在两面与一面不搭配的毛病。

①要保证安全生产,机器质量的好坏,是重要条件。

②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上述两例病因相同,都是两面与一面不搭配。

5、看到关联词语不放过

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搭配不当、位置不当、层次颠倒或强加关联词等毛病。

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不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此例中“无论”后面不能接并列短语,只能带由选择性的连词“还是”或“或”组成的短语。

②不但他喜欢京剧脸谱,而且喜欢京剧的各种服饰。

此例两分句主语相同,第一分句的关联词“不但”应放在主语之后。

③未来世界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更是顶尖人才的竞争。

此例递进层次颠倒,应将“科学技术”和“顶尖人才”调换位置。

6、看到并列短语不放过

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在搭配方面很容易出现毛病。

①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此例中的并列谓语“注视和倾听”和宾语“报告”只能部分搭配。

②人类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进展。

此例的并列宾语“发现和进展”中只有“进展”能和谓语“取得”搭配。

③引进新技术后,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此例的并列主语“质量和数量”中,只有“质量”一词能和动词“提高”搭配。

7、看到有表数量、范围或程度的词不放过

句中表数量范围或程度的词常易与其他词语相矛盾。

①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

句中的“都”是指前面提到的各项,但前面的“平均”只能有一个数,故“都”与“平均”矛盾。

句末的“90分以上”是约数,也与“平均”矛盾。

②有报道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8%以下,比去年下降了1倍。

“减少”“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