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继续研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7378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继续研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继续研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继续研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继续研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继续研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继续研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

《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继续研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继续研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继续研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

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活动(原稿为“主题活动或游戏”,这样修改可能是因为“主题活动或者游戏活动”都可以概括为“活动”)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原稿为“为载体”,这样修改强调了活动在品生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以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实际地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有效地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新增加的内容,强调了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更优质地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这段变化较大,表述更加深刻明确)”

体会3:

修订之后的课标在表述上更贴近低年级学生生活实际,身心发展水平,更有条理,逻辑性更强。

例如,有关课程分目标的表述:

“(三)知识与技能(这部分变动不大)

  ◆掌握自身生活必需(实验稿表述为“需要”,修订稿表述为“必需”,表述的范围缩小,更加准确,也更加符合儿童低年级段生活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例如,在课标“内容标准”之下“健康、安全地生活”方面的一个要求:

“10.知道在紧急情况下求助的基本常识(原稿还要求知道“基本的自救办法”,这里去掉了,降低了要求,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实际)。

例如,有关课程“开放性”特征的表述:

“(四)开放性

课程全方位的开放(这句话高度概括本段内容,是新增加的。

原稿为“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和后面内容的逻辑关联性不强,现已删掉。

)。

课程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和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扩展(这句话新增加的。

课程目标动态变化,具有开放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

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空间具有开放性);

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教学时间安排具有开放性);

课程评价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多元,从只关注学业成绩到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

(这段采用总分段式表述,逻辑性增强)”

体会4:

针对课改以来一线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增强了课标对一线教师的指导作用。

例如,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就提出: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

本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

深刻地理解并在教学中切实遵循和落实课程的本质内涵,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这部分是新增加的,在原稿中没有。

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性质、特性和基本理念的把握之重要。

这应该是因为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理解浮于表面、认识存在片面、落实出现偏离,从而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所以新修订的课标,在教学建议中首先强调一线教师要“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

只有对课标、对课程有了深入地认识,课程意识增强了,才能把握好教材,完成好品生教学工作。

再如,教学建议的第四条:

(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这部分是新增加的。

强调了解儿童的重要性,这里强调的应该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缺失的)

因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要求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2)

图2 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环节示意图

(有专家认为:

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环节示意图的增加特别重要,它直观有效地将课程教学环节呈现给一线教师,无论对于哪个阶段的课程教师都会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样说来,虽然初看这个示意图,好像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是实际上这里蕴含着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又如,课标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表述中,不仅强调了它的重要意义,同时对课程资源的形式,开发的途径给出了更加具体的指导,便于老师们在工作中更系统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减少困惑,增强实效。

以上的体会只是我个人的感受,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您和我交流,让我们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二、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教材的编排。

接下来,就让我们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先对教材做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感知。

这学期教材的编排了如下的内容:

一、我爱我家

1、我的一家人

2、我家的故事

3、学做家务当帮手

4、我为家庭添欢乐

二、美丽的春天

1、寻找春天

2、一年之际在于春

3、春天的活动

4、春天里的节日

三、快乐的学校生活

1、我学习我高兴

2、做个有礼貌的小学生

3、班级就像我的家

4、欢度我们的节日

四、愉快的夏天

1、感受夏天

2、过传统节日

3、夏天的活动

4、健康过夏天

课标在课程的“生活性”特征中指出“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

”本学期的这册教材,仍然遵循了这一思想进行编排。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单元“我爱我家”,主要是想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庭。

学生在家庭中生活已经有六七年的时间,家是自己特别熟悉的地方,但是熟悉并不等于了解和有了正确地认识。

我国奉行了三十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为控制人口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比如越来越多的4+1家庭结构形式,使儿童处于过度的保护之中,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对家人的感恩意识,家庭的责任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

这些方面的欠缺,会造成孩子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产生很多问题,影响了家庭的温馨与和谐,也会给孩子造成很多的困惑和烦恼,不利于孩子自身的健康成长。

正是基于儿童在生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与需要,教材安排了“我爱我家”这一单元的内容。

同时,在“儿童与社会”的发展轴线中,家庭是儿童认识社会的起点,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庭,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可以为今后学生更进一步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从家庭开始认识社会,符合儿童认识社会的规律,符合儿童生活的逻辑。

第三单元是“快乐的学校生活”。

学校是儿童正式走向社会之前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在这里获得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在“儿童与社会”的发展轴线中,如家庭一样对其社会性发展有着奠基性的意义。

在上个学期,教材已经安排了一个和校园生活有关的内容“我是小学生了”,虽然都与校园生活有关,但是关注点有了转变。

“我是小学生了”主要引导学生尽快地适应校园的环境以及小学的学习生活。

本学期的内容,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困难,比如学习上有了困难怎么办?

怎么和同学相处?

怎样得到同学的尊重、信任等等,通过关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由前面的分析可见,第一三两个单元都是都是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为解决儿童在生活中的需求和问题而安排,同时其编排也体现了“儿童与社会”的发展轴线。

学生在这个学期的生活中,还与春、夏两个季节自然相遇。

季节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会因为季节的变化,随之发生很多的变化。

这些变化会给不同的人带来相同或者不同的感受,随之也会带来相同或者不同的问题与需求。

例如,经历季节更替之后,有的孩子喜欢过春天,不喜欢过夏天,有的则可能完全相反。

儿童在这之前的生活中,虽然对季节已经有所感知,但是这种感知有着很大的随意性,感知到的内容也很零碎、片面,更存有很多的和季节有关的疑问,比如说,花为什么要在春天开呀?

干嘛要去上坟呀?

为什么要吃粽子呀?

夏天怎么这么热呀?

……正是针对学生这一生活实际,课程紧密结合学生正在经历的季节变迁,遵循课程“儿童与自然”的发展轴线,安排了“美丽的春天”“愉快的夏天”两个单元的内容。

设置这样的内容和上学期教材中秋冬两个季节设置目的应该是相同的。

从单元主题名称当中,我们同样可以有所感知。

单元主题的描述词语“美丽”、“愉快”弥散出来的始终是积极而乐观的气息。

并不是这两个季节不存在令人厌烦和消沉的因素,而是教材遵循课标要求,要通过紧密贴近儿童生活的、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发现大自然的变化,感知和发现自然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引导儿童适应变化,悦纳这样的变化,促使他们在季节变迁的生活中,即便是遇到了消极影响,也能“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

因此,如果站在课程的高度看待这两个单元的内容,它主要是在上学期秋冬季节学习的基础上,继续以春夏季节为载体的、积极的生活态度的教育,是培养“热爱生活的儿童”这一课程总目标组成部分。

综合前面的分析,本册教材同样是“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求和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编排。

其中一三单元,二四单元各自又在内容和逻辑上存有密切地联系。

三、使用教材的基本常识。

考虑到这学期可能有新加入品生教学队伍的老师。

所以在研读各单元内容之前,再用一点时间,了解一下使用教材的基本常识。

《品德与生活》全套教材一共有四册,教材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编排,每个单元又安排了四个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下面又分别安排有2~4个学习活动。

以本册第一单元为例(展示图片帮助理解):

说说我的一家人

我的一家人

画画我的家庭树

感受长辈的疼爱

我家的故事讲讲我家的新事

说说我家传家宝

我爱我家不会做学着做

学做家务当帮手学会了主动做

岗位劳动坚持做

上课专心学

我为家庭添欢乐

课间休息好

单元主题学习主题学习活动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

由“单元主题”到“学习活动”各级主题之间存在着密切地联系。

在教学中要关注这种联系,这一点我们在分析单元内容的时候再进一步了解。

除了明确知道三级主题的名称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在教材中频繁出现的卡通人物的吐云,学习卡片,色块等。

下面我们一一做个简单了解。

卡通人物吐云(图片展示一些例子):

用问题提供探究的线索,或者提示活动的组织要点。

例如:

教材第4页的卡通人物吐云。

“用你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介绍你的一家人。

”这里提示教师应该关注活动过程中儿童介绍家人的方式。

介绍方式适合孩子,而且多样才能调动起孩子主动参与的热情,更好地促进他们对家人的了解,激发他们与家人之间的真情实感。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多揣摩卡通人物的吐云。

图画中人物吐云(图片展示一些例子):

提供对具体内容的说明、提示或思考。

例如教材第8、9页的人物吐云“家人每天为我做很多事,以前我没有留意,现在想起……”、“有一次我做错了一件事……”这些内容站在孩子的视角,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示范和引领。

它们是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但是在应用的时候应该注意尽可能不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展现,而是根据提示的内容结合学生生活,以活动形式完成。

色块中的文字或者彩色文字(图片展示一些例子):

它们的作用是“说明、提示、要求、引导、启示”。

教材第10页的彩色文字文字“这样也是爱……”,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家人严格要求自己的场景,感受来自家人的特殊的爱;

教材第58页的色块文字“国际儿童节6月1日”提示了儿童节的日期。

学习卡片(图片展示一些例子):

学习卡片一般都以活页纸的形式呈现。

上面的内容是学习的要点和重点。

它们要么是需要学生牢记的知识点,例如第31页的学习卡片上的节气歌。

要么就是帮助学生提升认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键内容,例如第50页的学习卡片“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

1、不要害怕。

2、要积极想办法。

”学习卡片的上的内容很多看似平常,实际上是一次次学习活动的点睛之笔。

但是要想让它画龙点睛的作用得到体现,不能仅仅是一读了之,必须组织好这前面的一系列活动,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它的价值引领作用。

链接:

资料的提供,起到丰富知识的作用。

本册教材里没有出现。

(提供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范例)。

四、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研读各单元教学内容:

(一)第一单元“我爱我家”

1、关于单元主题“我爱我家”。

如果问学生是否爱自己的家,相信得到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这是不是就意味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单元的目标要求呢?

实际上一年级的孩子对爱自己的家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还流于形式,或者处于十分浅层的状态。

很多孩子回答爱自己的家只是因为家里人总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并由这样的满足而产生家里人好应该爱的感受;

还有的孩子以前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家里人对自己的爱,做出回答只是因为别人都这样回答了。

所以学生口中的爱,和单元主题所表达的爱是有很大差距的。

这正是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要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单元主题“我爱我家”是这个单元内容的统领,指明了这个单元的情感价值取向,是这个单元内容的灵魂。

而本单元的4个学习主题及其下面包含的10个学习活动,则是从不同的方面实现单元主题的要求。

因此在完成本单元各部分内容的时候,在设计和实施具体的教学环节的时候,要注意把单元主题放在心中,注意把握好从单元主题到学习活动之间之间存在的这种逻辑关系,防止出现割裂和破碎的情况。

2、关于单元主题图(第2~3页):

主题图描述了一家人饭后休息娱乐的、其乐融融的、充满爱的生活场景,非常具有生活气息。

同时还展示了三张分别生活在农村、城镇楼房社区、以及城市胡同平房社区的家庭的照片。

图中的色块文字则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了一些和单元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

主题图的用意有哪些呢?

我们先看图中描绘的生活场景,这可能是很多家庭的孩子都经历过的,这个生活场景很平常,学生可能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特殊,这正是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的地方,即帮助孩子感受家庭生活中的温馨与爱意。

而图中的小女孩儿为爷爷拿眼镜的情景,则提示我们本单元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爱,也要引导他们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关爱家人。

图中的色块文字不仅体现了本单元下面的各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同时也提醒教师应该注意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修订后的课标要求教师“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之前,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适当做一些调查,如果能够收集到特别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并在课堂上以适当的形式加以展现,将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所以,这些问题不光是问给学生的,更是提醒教师的。

再看不同地域的学生家的照片,这是提醒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家庭的地域差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关照地域特点,教学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地域特点。

3、单元概述。

在单元主题的统领下,这个单元包括四个学习主题“我的一家人”、“我家的故事”、“学做家务当帮手”、“我为家庭添欢乐”。

这四个学习主题从不同方面实现单元主题确定的任务和目标。

“我的一家人”侧重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主要成员,知道家庭构成的血缘关系、辈份关系,在了解家人的过程中,增进与家人的感情,加深对家人的爱。

“我家的故事”侧重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的故事,在感受家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的过程中,增进对家人的爱,对家庭的爱。

“学做家务当帮手”侧重引导学生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也要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在做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深化对家人的爱,对家庭的爱。

“我为家庭添欢乐”侧重引导学生以他们以前很少主动意识到的方式,为家庭生活增添欢乐,提升他们对家人的爱,对家庭的爱。

这四个方面各有侧重,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深化他们对家人的爱,对家庭的爱,协同完成单元主题的任务和目标。

4、单元教学的具体建议:

学习主题1:

我的一家人。

这一学习主题下共有“说说我的一家人”、“画画我的家庭树”两个学习活动。

“说说我的一家人”,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的主要家庭成员,以符合这一阶段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方式,生动形象地感知家庭的概念,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家庭成员的了解,进而在了解的过程中增进与家人的感情,激发对家人的爱。

这一学习活动实际上包含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指导学生课前了解家人,练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家人。

第二个阶段是课上的交流与汇报,也就是教材第4-5页所呈现的内容。

在这两个阶段的活动中,第一个阶段的活动是关键。

这是因为,如果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没有充分进行,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将不能得到有力的支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如果是这样的话,通过这个学习活动来“增强学生对家庭成员的了解,进而在了解的过程中增进与家人的感情,激发对家人的爱”的编排意图就会落空,单元主题目标的落实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一定要重视第一阶段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建议这样完成:

在开学第一节课上,前半节课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假期收获,照应上学期布置的假期任务。

后半节课布置下节课要开展的“说说我的一家人”活动,指导学生如何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自己的家人。

指导越细致越好,一些环节最好能够通过师生或者生生合作表演的方式来练习一下,以便帮助学生形成实际的行动能力。

为达到通过这样的沟通增进对家人的了解目的还应帮助学生精心设计几个问题,比如您原来或者现在做什么工作?

工作中有什么让您感到特别自豪的事情吗?

您有什么兴趣爱好呀?

您原来或者现在有什么想实现的愿望?

需要注意的是,帮助学生不是包办代替,交流的问题教师不要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想了解家长的哪些情况?

在尊重学生真实意愿的基础上,再帮助学生进行梳理,提取出大家应该共同关注的几个主导性问题,当然学生想了解的其他问题,教师也应该给予支持和肯定。

如果提出了做这件事情遇到的困难,也要帮助学生想办法解决,比如了解不在身边的家人,可以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来解决。

最后要引导学生把问题记在书上,以方便回家之后有意识地与家长沟通。

另外要完成好这个活动,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建议继续通过飞信这样的手段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促使他们积极配合。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样做体现了课标的哪些理念和精神呢?

下面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修订之后的课标特别强调要“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我想这应该是针对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忽视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的问题而刻意提出的。

那么在组织和安排第一阶段的活动时,学生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

我们不妨进行一下梳理。

学生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应该说他们的知识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学生以前从没参与过主动了解家人这样的活动,该如何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怎样和家长进行交流,对于学生来说是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以如果让学生真正去做的时候,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

即便他们知道了应该怎么做,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要是不能帮助学生克服他们遇到的这些困难,只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去了解家人,活动的开展将缺乏实效性,很可能会流于形式。

正是对学生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前面的教学设想才会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具体的指导,并重视和家长取得联系,以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真正开展行动,并获得实效。

可见只有深入了解儿童,才能富有实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再有,前面的教学设想中,在帮助学生设计了解家长的问题的时候,并没有由教师进行硬性规定。

而是首先了解学生希望知道家长哪些方面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与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设计几个主导性的问题,也不排除学生感兴趣的其他问题。

实际上,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也是要了解学生,体现“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的理念和要求。

在这里为什么要了解学生心中的想法呢?

这样做是因为,教学设计只有和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自然地对接到一起,才能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真切关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因此真正触动学生的心弦,更好地实现教学意图。

可见只有深入了解了儿童,才能增强教学活动的实效。

个人认为,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了解儿童”,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强烈的并且常态化的意识。

只有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才可能在工作紧张繁重、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熟悉儿童,为提高我们教学的实效性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完成第二阶段的活动的时候,教材第4页的卡通人物提示说:

”同时,教材在这一页提供了两种方式作为范例,一种是展示照片,另外一种是展示自己画的画,这两种方式比较容易做到,相信会有很多学生喜欢。

当然,在教学的时候,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比如说自我表演、播放家庭录像、拿来和家人有关的实物等等,不过自我表演,播放家庭录像这两种方式实施起来难度大一些,可能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而第三种方式则更加容易些,可以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引导。

比如爸爸是修理工,可以带爸爸工作时的工作服;

妈妈善于做家务,就带上妈妈做的一样拿手的小菜;

爷爷原来是军人,就可以带来他珍藏的帽徽或者军功章。

奶奶原来是教师,可以带来一张她珍藏的学生送给她的贺卡或者荣誉证书……总之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只有选择多了,学生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受到启发,思考出适合自己的方式。

修订后的课标在表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新增了“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的提法(这是课标第一次明确指出儿童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资源,要重视并加以利用)。

在“说说我的一家人”学习活动的课堂上,当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家人的时候,课堂将是一个充满丰富资源的场域。

此时教师应该注意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以增强活动效果。

比如说,如果学生带来了家长做的小菜,在学生介绍完之后,不妨引导学生把小菜送给那些听讲认真的同学,请他们来品尝,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如果带的是荣誉证书,教师不妨对这份荣誉证书做一个简单的解说,使学生对证书背后的意义有更多的了解,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相信如果家长做的小菜得到同学的喜爱和称赞,如果家长的证书连老师也表示钦佩,这些经历和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