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区黄龙镇英烈与襄阳十大历史名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7235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5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襄州区黄龙镇英烈与襄阳十大历史名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襄州区黄龙镇英烈与襄阳十大历史名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襄州区黄龙镇英烈与襄阳十大历史名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襄州区黄龙镇英烈与襄阳十大历史名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襄州区黄龙镇英烈与襄阳十大历史名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襄州区黄龙镇英烈与襄阳十大历史名人Word文档格式.docx

《襄州区黄龙镇英烈与襄阳十大历史名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襄州区黄龙镇英烈与襄阳十大历史名人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襄州区黄龙镇英烈与襄阳十大历史名人Word文档格式.docx

谢坤牺牲后,鄂北游击支队政委余益庵为其写挽联:

“父革命,子革命,父子革命;

老光荣,少光荣,老少光荣。

谢耀武

谢耀武,1887年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县黄龙垱蓝家村。

幼年读私塾,后毕业于襄阳武校。

因家境贫寒,弃学务农。

1921年投身于资产阶级革命。

1925年因不满国民党右派统治,从国民党军队解甲归田。

1925年冬在黄龙东乡泰山庙组织成立了农民武装组织――“万枪会”,消灭了经常在当地为非作歹的土匪头子“大铜锤”和“小铜锤”。

1926年8月,他毅然投入革命行列,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逐步把“万枪会”变成我党领导下的一支秘密农民武装。

1930年5月29日,奉中央军委长江局办事处的指示,鄂北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二十六师,他任副师长。

1931年1月至3月,国民党当局调集14个团的兵力,先后三次对“襄、枣、宜、钟”苏区进行“围剿”,红军伤亡严重,苏区沦陷。

1931年4月8日,他率部撤离,行至枣阳官庄时遭敌包围。

由于寡不敌众,敌军破寨而入。

在这万分危机关头,他一边下令突围,一边亲率小分队进行掩护,不幸腹部中弹,仍坚持指挥战斗,与主力部队一起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但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

赵岐周(1899-1950)

又名文宣,字凤章,黄龙周湾村人。

幼入黄龙江西会馆学堂,随进步教师张百方读书。

1926年投身革命,利用群众结社之便,在黄龙南乡组织“万香会”,被推为社长,1928年4月16日,率领“万香会”会员,与谢耀武等率领的群众武装,用仅有的“两条半枪”在黄龙垱举行武装暴动,后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抗日战争爆发后,赵回到襄阳,任中共黄龙区委书记,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历任中共襄(阳)枣(阳)宜(城)县委委员,枣阳县七房区委书记,枣阳县委宣传部长等职。

1941年,任中共枣阳县委书记,8月,调任鄂豫边区中共随(县)、枣(阳)地委秘书长。

1946年带病参加中原突围,随军转战到山西晋城,1947年任新西军第五师山西留守处秘书科科长。

建国后,任襄阳地区行政公署秘书长,不久病逝,遗体安葬在襄阳烈士陵园。

朱佑文(1903-1933)

出生于黄龙垱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6岁入私塾读收,后入本镇江西会馆学堂。

1924年考入湖北省立第十中学,在校学习期间,受校监谢远定(共产党员)的教育和影响,毅然背叛自己的家庭,投身革命运动之中。

1926年经孙孝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7月同老师张百方(共产党员)在黄龙建立中共鄂北支部,朱担任书记,一面开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一面教育改造黄龙一带的“红枪会”和“万香会”等群众武装,使之掌握在党组织手中。

1927年春,同谢耀武、张百方等人召开群众大会,成立黄龙农民协会,襄东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1930年7月任襄阳县苏维埃政府党代表,兼外交工作,先后建立了4个区政府和29个乡政府,使苏区呈现一派新气象。

1931年5月鄂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朱佑文掩护临时省负责人转移,由于叛徒出卖,行至张家湾时被捕,1933年1月,遇害于汉口码头。

王明鹤

黄龙胡家咀村人。

l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襄东一区苏维埃主席,执行分社地任务。

1932年2月,担任豫鄂边临时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并兼社会保养委员会主席。

5月,由于国民党军队“围剿”,省苏维埃政府解体,王任临时省苏区代表团代表.因叛徒鲍大山出卖,在枣阳县沈家冲被捕。

1933年1月在武汉研口码头被杀害。

陈大德(1904-1941)

黄龙西傅岗村人。

幼读私熟。

及长从事教育,开设私熟悉,并自习医学,常为农民治病,从不计报酬。

1927年春,黄龙农民协会成立,他报名参加,并积极参与活动。

1958年参加枣阳蔡阳铺暴动,襄阳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离开学校,专门从事苏区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守备队、互济会、妇女协会和红色补充军。

抗日战争发生后,投身于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参加“第五战区战时教育工作团”和“战时教育促进会”,从事宣传工作。

后来自己筹款购买枪支,组成一支抗日武装,在襄东一带打游击。

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接任枣阳七房区委书记,10月,调任中共枣阳县委宣传部长,经常深入敌占区,分化瓦解敌人。

1941年国民党纠集了大批兵力,对鄂豫边区发动“围剿”,陈坚持在襄阳、枣阳一带组织反“围剿”斗争,5月途径陶山庙被捕,后押解到襄阳,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

31日被活埋于枣阳县西门外九龙山。

王君宪(1908-1932)

黄龙王湾村人。

1929年参加革命,由王君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为党做掩护工作,在黄龙一带秘密发展雇农工会。

1931年7月,调任宜城县东一区苏维埃主席,在辖区内实行土地革命,发展生产,后为中共宜城县委委员,曾率领5乡先锋队、红色补充军和枣阳游击队共300多人攻打枣南。

1932年1月调任枣南二区苏维埃主席,后为豫鄂边省委政治保卫局负责人、军委代表和临时省委苏区代表。

曾奋力与叛军格斗,保护党的干部出险。

年冬参加了王君恩、朱大山等在黄龙垱以东张家冲召开的暴动骨干分子会议,事泄未果。

12月10日在宜城县新街被捕遇害。

王君恩(1909-1933)

幼入乡塾读书,1923年入黄龙垱江西会馆公办学堂。

1926年春因家贫辍学,回家从事农耕。

当时襄阳一带军阀混战,匪霸横行,百姓屡遭蹂躏。

他无限愤慨,曾多次向张百方(共产党员)老师倾吐衷曲,寻求救国之道。

1927年3月,黄龙农民协会成立,他积极参加,在胡家咀、王家湾一带从事农运工作,广大结贫友。

19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地下联络工作,活动在襄东一带,4月16日参加黄龙垱暴动,胜利后参与组建农民指挥部工作。

1930年1月,同谢耀武等遵照鄂北特委“积极组织武装暴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指示,把原大革命失败时散藏的枪支搜集起来,建立80余人的农民自卫军。

2月5日,处决当地匪首柏永照和劣绅袁天洪等人,为民除害。

7月,回黄龙垱筹建黄龙区苏维埃政府。

1931年4月,调任襄阳县苏维埃政府党代表,领导苏区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发展生产,使苏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1932年2月2日,参加豫鄂边特委召开的紧急会议,成立中共鄂豫边临时省委,当选为执委委员。

1932年7月,鄂豫边临时省委机关迁往南阳,王同曹梦久、朱大山等组成临时省委代表团,继续领导襄、枣、宜、钟苏区人民开展斗争。

11月13日晚,在襄东张家冲召开骨干会议,准备就地举行武装暴动,不料走漏风声,被黄龙垱、璩家湾团防局包围。

王君恩奋力反击,掩护战士突围,身负重伤,被捕。

次年1月20日在襄阳西城门外就义。

朱大山(1908-1943)

黄龙朱岗村人。

家道清贫,两岁丧父,15岁丧母。

后在黄龙镇一家杂货店当学徒聊以糊口,不久又被解雇,由于自幼苦大仇深,并在农民自卫军鄂北总队中队长杜中奎的影响教育下,于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九军第二十六师分队长。

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解放耿集等战斗,英敏机智,作战勇敢,不久升为大队长。

1932年,和王君恩等在奉鄂豫边临时省委的指示,组成临时省委代表轩,在白色恐怖下,积极联络襄南一带的红军战士,秘密组织30多人的武装队伍,坚持与敌人斗争。

1938年6月,中共鄂北中心县委成立,任委、组织部长兼黄龙中心区委书记。

10月,成立中共鄂北特委,任候补委员,组织“战教团”和“促进会”,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人民参军参战、捐粮捐款。

1941年2月,调任京(山)钟(祥)县大队营教导员。

3月,任第二军区独立团副团长。

5月,国民党当局掀起了新的反共高潮,向襄东、豫南、汉北边区大举进攻。

朱同谢坤等奉命率鄂北支队赴襄、枣、宜边界牵制国民党军队,就便在襄东一带招收训练新兵,与国民党顽军开展了游击战争,破坏其后方交通线。

7月,朱大山回到边区后,任中共鄂北地委军事部长。

1943年9月,在马鞍山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襄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襄阳十大历史名人分别是:

春秋时期的玉石鉴赏家卞和、战国时期的辞赋家宋玉、东汉政治家刘秀、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王粲、三国时期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东晋佛学家释道安、南朝编纂家萧统、唐代诗人孟浩然、北宋书画家米芾。

前言

古老而年轻的襄阳,一座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代众多的文化名流,如唐朝的孟浩然、宋朝的米芾,等等。

都与这座城市结缘甚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等等。

都与这座城市结缘甚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或故事。

今天我们了解襄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便是对他们在创造文化成就的大地上留下了脚迹的探寻,对他们心灵的脉搏的感应。

以此传承深远的历史文脉,发掘丰厚的文化宝藏,弘扬当代襄阳人的文化精神,推动文化襄阳的建设。

卞和

春秋时楚国人。

荆(今襄阳南漳)人。

又名和氏。

和氏璧的发现者。

春秋时楚民。

相传他在荆山得一璞玉,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石头,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

楚文王即位后,他怀抱璞玉坐在荆山下痛哭。

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果是宝玉,遂称此玉为“和氏之璧”。

此璧后传入赵,再转于秦。

因献玉而闻名古今。

《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

到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

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

他说:

“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

”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

因此称“和氏璧”。

卞和以功封为零阳侯。

《史记·

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公元前283年,到了战国后期,“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得到。

秦昭王听说此事,派人去赵国假意说,愿以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璧,“价值连城”的典故即源于此。

并因此演义出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千秋佳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在以后的1600多年间,历朝历代的君主无不垂涎于此宝。

“和氏璧”被多次易主,每次都伴随着血腥的残杀。

秦始皇得此璧后,曾命宰相李斯

撰文“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刻于璧上,欲世代相传。

但是,五代后的唐时,这种稀世珍宝却突然消失,至今仍无踪影。

“和氏璧”失踪已千年有余,它究竟属何种宝玉,已成疑案。

多年来,白玉、独山玉、蓝田玉、玛瑙、岫玉、月光石、拉长石、翡翠诸说,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此种宝玉极稀少,且色彩绚丽。

二是此璧代表了皇权。

但它既不能让封建帝王“受命于天”,也不能使封建社会“即寿永昌”,真正留给世人的是卞和求真务实的高贵精神及相玉鉴定的高超技艺.卞和被世人尊为“白玉祖师”,奉为“白玉真人”。

“太上经”曰:

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与时翱翔,有形无体,谓之真人。

卞和逝去已两千余年,其美名与时翱翔,其伟业与时俱进。

宋玉

宋玉(前290—前223),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阳宜城)人。

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是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楚辞大家。

曾事楚顷襄王。

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

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最早据《汉书·

艺文志》载,有16篇。

现今相传为他所作的,《九辩》、《招魂》两篇,见于王逸《楚辞章句》;

《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5篇,见于萧统《文选》;

《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6篇,见于章樵《古文苑》;

《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3篇,见于明代刘节《广文选》。

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

《招魂》颇多争议,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

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

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刘秀

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

南阳郡白水乡(今湖北省枣阳市)人。

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

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时代。

刘秀也有“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安知非仆”的轶事典故。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

其祖为汉朝三公。

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后到荆州依附刘表。

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

刘表死后。

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

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

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王粲与卫觊等典其事。

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

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有《王侍中集》。

王粲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

王粲为"

七子之冠冕"

,文学成就最高。

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

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就《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

著名的文学典籍《昭明文选》中也有王粲的作品。

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习凿齿

习凿齿(?

~383),字彦威,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襄阳(原湖北襄樊,于2010年11月26日复更名襄阳)人。

世代为荆楚豪族,东汉襄阳侯习郁之后人。

习凿齿多才多艺,少有志气,博学广闻,以文笔著称,谈名亦称著一时。

与清谈之士韩伯、伏滔相友善。

精通玄学、佛学、史学、主要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

其中《襄阳耆旧记》是中国最早的人物志之一。

《汉晋春秋》亦为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

初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别驾(有「刺史之半」之称。

)桓温北伐时,也随从参与机要。

后桓温企图称帝,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以制桓温野心。

因忤桓温,迁为荥阳太守。

不久辞职归乡。

习凿齿亦精通佛学,力邀著名高僧释道安到襄阳弘法。

亦在我国佛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前秦苻坚攻陷襄阳,将凿齿和道安法师二人接往长安,说:

“朕以十万师取襄阳,所得唯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

(因习有脚疾,故称半人)”[1]后襄阳为晋室收复,习凿齿被征以国史职事,未就而卒。

释道安

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

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僧侣的最高戒律)后,二十四岁至业城(河南临彰县),成为佛图澄的弟子。

佛图澄死后,道安因避战乱,颠沛流离于翼,晋,豫一带,后在襄阳,长安等地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

培养了慧远,慧持等高僧。

萧统

萧统(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

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

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

有诗名。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

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

新、旧《唐书》有传。

米芾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

汉族,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军。

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

米芾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是欧阳洵、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

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

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

著《山林集》,已佚;

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

米芾书法宋代以来,为后世所景仰,其作书谓“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宋史》载:

“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

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

‘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

’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

”公元1107年,米芾病逝,享年57岁。

《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

(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工学习,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将复何及)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