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5628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Word下载.docx

1分析书本几张图片的情况,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加以分析。

(补充在物理学中推,拉,提,压等都称之为”作用”)

2.请学生回答:

力的存在要有几个物体?

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结论)。

二.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体会研究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性.

1.多媒体展示书本图片

(板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多媒体展示踢球动画

(板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多媒体展示:

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学生实验(并带领学生分析)

(1)先请学生回答:

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2)教师总结(结论):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板书)

四.力的三要素

1.学生活动(推门实验)

学生总结刚才的活动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老师总结(板书):

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三)、归纳小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整理。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

(过程中陈述)

七、教学反思:

对课堂上的实验现象,不必过多的解释,只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引起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三课时)

6.2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过程。

(2)领会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让两名同学分别拉一拉力器,学生猜想他俩谁用的力大,引出力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怎样测量力

老师介绍常用测量力的工具并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

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用弹簧测力计测纸条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二)怎样用图表示力[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小结

通过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

原理-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调零认清量程、分度值

       使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3、力的示意图:

画法

观察测力计的组成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序的观察习惯,同时知道测力计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项。

(第五课时)

6.3重力

2课时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记住g=9.8N/Kg。

3、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

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领略自然现象中的道理和奥妙,体验物理的有趣和有用。

重力的大小(G=mg)和方向

重力方向和重心

测力计和重垂线

一、引入新课

通过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和演示几个现象引入本课题。

(一)重力的产生

观看录像,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和总结。

(二)重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

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悬线的方向

[学生活动]:

重垂线的应用

[讨论]重垂线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三)重力的大小

[讲解]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交流讨论: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结论]:

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

[学生练习]:

利用公式G=mg进行计算。

(四)物体的重心

[学生阅读]:

阅读教材,明白重心的概念

三、课堂练习(课件演示)

四、教学小结

重力产生的原因;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G=mg。

1、重力(G):

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方向:

竖直向下

    应用:

重垂线

3、重力大小:

  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G=mg

  g=9.8N/Kg 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4、重心:

重力作用点

在讲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时,利用书上的表格,同一桌的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自己完成探究实验。

当实验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第七课时)

6.4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课时

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和滚动时,都会产生摩擦。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的存在。

2、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

通过对摩擦的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的认识。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测力计、木板、毛巾、玻璃

通过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提问:

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一)生活中的摩擦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现在,请同学们参与以下的活动(课件演示)。

在活动中,细心体会手或脚的感觉。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学生实验)

 组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进行小结。

(三)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

学生进行讨论,举出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有益的摩擦。

学生总结,教师引导。

三、课堂小结

摩擦力产生原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

1、滑动摩擦力产生:

物体有有相对滑动

2、摩擦力的大小和: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大小有关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身边器材来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第十课时)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

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实验演示法、观察法,讲解法。

杠杆、钩砝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

(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

1.提出问题

看图问题:

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

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

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

2.设计方案

  [讲解]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

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学生讨论与实验。

得出结论:

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5.拓展与练习(课件演示)

(二)生活中的杠杆

[引入]: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设疑]:

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

  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讨论]:

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

可将杠杆分为三类:

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它们与力臂的关系是怎样的?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杠杆的分类:

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5、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杠杆:

1、杠杆: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动力(F1)、 

、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

二、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 

F1L1=F2L2)

2、三种杠杆:

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穿插多个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互助中自主探索,积极主动的学习,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综合能力。

(第十二课时)

6.6探究滑轮的作用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

②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滑轮的构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②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升旗”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②通过小组间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2.难点:

动滑轮的支点和它的工作原理。

实验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

滑轮、细线、铁架台。

1、课题引入:

升旗引入滑轮提问: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过滑轮?

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赏、有目的的思考、回答从而引入本课。

板书课题:

探究滑轮的作用。

二、教学新课:

[引入]:

从具体的事例中引出滑轮的分类:

定滑轮和动滑轮

[演示]:

用定滑轮提升钩码,让学生观察定滑轮在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特点?

然后演示动滑轮提升钩码,让学生观察动滑轮在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定滑轮的概念。

教师板书:

滑轮的轴心位置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滑轮的轴心位置随提升的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演示]:

用弹簧测力计测定滑轮提升钩码时的拉力,抽学生到讲台前读出拉力的大小,改变拉力的方向让学生读出拉力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使用定滑轮的的好处。

教师板书上: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的方向。

同样方法师生共同探究使用动滑轮的作用。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讲授]:

使用滑轮时的理论分析:

学生画力臂,教师指导。

定滑轮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

动滑轮相当于一个动力臂等于二个阻力臂长度的杠杆。

在不计滑轮自重和摩擦力时,使用动滑轮所用的拉力F=G/2。

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钩码,简单介绍绳子的固定端与自由端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教师组装的滑轮组中的绳子固定端的位置,引导学生观察作用在动滑轮上的绳子的股数,抽学生测出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分析拉力与所提重力之间的关系。

归纳总结使用滑轮组的特点。

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讨论]:

是不是所有的滑轮组都能改变用力方向呢?

布置学生思考:

能不能将绕线变更一下,设计出另一种绕法的一定一动滑轮组呢?

请画出设计图。

教师检查指导。

教师板画示意图,带领学生分析与前面的绕法的区别,抽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提升钩码所用的拉力,并进行比较。

总结:

将绳子的固定端固定在动滑轮上,作用在动滑轮上的绳子的股数由原来的2股增加到3股,如果不计滑轮的自重和摩擦力的话,那么,拉力F=G/3,所以作用在动滑轮上的绳子股数越多越省力。

[介绍]:

简单介绍轮轴的知识及其应用。

三、总结。

本节课教学内容。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6、板书设计:

(过程中已表述)

7、教学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单靠教师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作用.因此,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这比单纯教师演示效果要好些。

(第十三课时)

7.1 

怎样描述运动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取参照物.

(3)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过程与方法

(4)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

(5)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让学生通过人益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人地是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一、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

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二、 

教授新课

(一)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教师引导]:

组织辩论赛

辩题:

火车到底动还是不动?

[学生活动]:

正方:

小明派 

观点--相对于站台 

火车不动

反方:

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 

火车动

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看图7-1,怎么判断谁运动了?

学习参照物的概念

[分析得出结果]:

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

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多媒体展示]:

学生结合本节的STS观看播放的课件等视频资料,加深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

举例说明相对运动和静止。

并指明参照物。

(三)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

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运动

[总结]:

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三.课堂小结

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判别。

2、运动的相对性。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本节课的总体效果是较好的知识点也落到了实处学生的参与度也较高学习效果良好。

但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推敲和改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精益求精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十四课时)

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知识与能力

1.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3.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感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

4.通过学习,经历思考与讨论,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兴趣,学以致用。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计算(3)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及速度的计算

教学方法:

学者分析: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像]:

动会上的百米赛跑

如何判断运动员的快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比赛过程中,观众是怎么判断谁游的快?

裁判员是怎样判断输赢的?

[学生讨论]:

观众看谁在前面,裁判员看用的时间

  [总结归纳]: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

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多的速度快;

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快.

(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写出速度的数学表达式。

[学生练习]15m/s=___km/h;

1=m/s

[例题讲解]:

一辆汽车经高速公路从合肥开往南京,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始终指在100km/h位置。

合肥到南京为160km,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练习]:

课件演示。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看图]]:

感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比较汽车速度的变化

图7-17(a)、(b)中,两车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你见过的直线运动中有匀速直线运动吗?

有变速直线运动吗?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我以刘翔比赛的视频导入新课,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

这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第十五课时)

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3)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认识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表述、正确认识惯性现象。

新课引入

[演示]:

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受力后运动,撤力后慢慢坐停止.

那么是不是说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

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

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2、猜想与假设:

学生对问题做出猜想,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改变小车所受的摩擦力?

[归纳]:

我们通过用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材料来改变小车所受的摩擦力。

[展示]:

展示三种材料:

毛巾、纸板、玻璃。

让学生感觉它们表面的光滑程度。

小车滑行的距离会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呢?

我们可以让小车放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让其自由下滑,注意不能给小车力,保证小车在水平轨道上开始运动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填写完整书本的表格。

5、分析与论证

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