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7辛弃疾词两首达标训练精品同步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5016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7辛弃疾词两首达标训练精品同步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7辛弃疾词两首达标训练精品同步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7辛弃疾词两首达标训练精品同步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7辛弃疾词两首达标训练精品同步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7辛弃疾词两首达标训练精品同步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7辛弃疾词两首达标训练精品同步试题Word下载.docx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7辛弃疾词两首达标训练精品同步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7辛弃疾词两首达标训练精品同步试题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7辛弃疾词两首达标训练精品同步试题Word下载.docx

参考答案:

(1)小而高的山。

(2)把鱼、肉切细。

词中是说鲈鱼味美,脍炙人口。

(3)请人家替自己做事。

(4)擦拭。

(5)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6)指杰出、超群,如风流人物。

在本词中具体指的是“舞榭歌台”这些历史的遗迹。

(7)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

现引申为普通、平常。

(8)一般用作褒义。

但本词中是用作贬义,含有讽刺的意味,意即“落得”,表示得到一个不好的结局。

(9)向北观望。

在本词中表示的意思是“对中原失土,仅能北顾而已”。

(10)宋朝时的行政区划。

3.说明下面句式的特点。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诗词由于协韵、平仄和表意的需要,常常改变正常的语序,运用所谓“倒卷之笔”(即倒装句式)。

鉴赏时对这些诗句要防止误读,并细细体会它的妙处。

(1)正常语序是“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词中是主谓倒装。

好处,一是协韵,二是突出愁恨。

(2)正常语序是“江南游子,落日楼头,断鸿声里”,词中也是主谓倒装,好处是先写哀景,以景衬人,更显内心凄楚。

(3)这是写半句留半句。

原句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现在缩住半句,让读者补充,使诗含蓄而有韵味。

(4)正常语序是“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这是因为协韵的需要,“处”,起首用韵。

(5)正常语序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前),烽火(遍)扬州路”,词中突出“四十三年”,用漫长的时间,抒发沧桑之感。

(注意:

有的参考书理解为“扬州路上的烽火”,是对“路”字的解释有误。

4.下面对已经学过的四首词的韵脚和句式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韵脚是:

物、壁、雪、杰;

发、灭、发、月。

这首词,气势豪雄,风格飘逸,让人想象拍板高唱之时,一定能使江波鼎沸!

这雄伟的气势当然来自命意,但韵脚激越短促的入声,用在怀古的题目下,有助于造成寂灭激切的气氛,结尾押“月”字,呼应“梦”字,更有飘逸出尘的感觉。

B.《定风波》中“声、行、生、迎、晴”,押同一平声韵;

“马、怕”,押仄韵;

“醒、冷”,押另一仄韵;

“处、去”(古韵同部)押又一仄韵。

其特点是:

(1)上片为二平二仄一平,下片为二仄一平二仄一平的韵脚;

(2)五句押平韵一韵到底,在每一个仄收句后跟二字衬句,与仄收字同韵,一共三处,三韵三转。

这首词用韵句的平仄声韵脚交替出现,平仄交错,平韵为主,很好地表达了那种自在洒脱之情。

C.《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押的是仄声韵,依次是“际、髻、子、意、未、气、此、泪”。

句式上,上片用倒卷之笔,多整齐的对句;

下片用转折之法,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交错运用,文笔多变,而有“裂竹之声”。

D.《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有平韵、仄韵两体,本词系平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韵脚响亮。

句法大多为四字句,而以五字句或六字句结住一层,句式整齐之中又有变化。

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句式(节奏)、押韵、平仄等方面,因此,鉴赏诗词的平仄,特别是押韵的情况,体会它与诗词情感的关系,就是诗词鉴赏的重要内容。

刚接触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掌握一定的声韵知识,注意从这方面多加分析,也便不觉困难。

D项,本词系仄韵。

D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中的两首词,完成5~9题。

5.下列语句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技巧?

它们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6.《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词眼在哪里?

它的含意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围绕它展开描写的?

7.《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

请你具体说说,他的用典好在哪里。

8.“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作者的旨意是什么呢?

可以有多种理解,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9.以美人烘托英雄,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美学情趣。

苏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都采用了这种写法,试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答案:

这是写作技巧鉴赏题,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并且能够运用知识对具体的语言进行分析,这就是所谓的“化知识为能力”。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在反复训练中提高。

(1)用了比喻、拟人和移情的手法。

“玉簪螺髻”,用比喻写山之形。

“献愁供恨”,用拟人写山之神。

山无所谓愁与恨,但是词人满腹忧愁,于是在他的眼里,所有的自然景物仿佛也都披上了忧苦愁恨。

这是移情于景的手法。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反过来,又更能表示人内心的愁苦。

(2)用了比喻、衬托的手法,词人用“落日”“断鸿”这样的衰败景物,衬托了词人内心的愁苦。

同时,辛弃疾也用“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的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3)用缩句和比喻的手法。

“风雨”,喻词人一生漂泊,身世浮沉。

“树犹如此”,用缩句的手法,表达“时不我待”的感受。

同时,“风雨”也喻南宋在风雨飘摇之中。

(4)用了借代、象征和比喻的手法。

“舞榭歌台”代指孙权创建的功业,也是当年承平气象的象征。

“雨打风吹”喻历史的风雨。

这个诗句用形象描写的方法,说明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

(5)用借代、比喻、夸张的手法。

“金戈铁马”,代精锐的军队;

“气吞万里如虎”,比喻兼夸张,形象地描写了当年刘裕北伐所向披靡的气势。

6.提示:

通过分析词眼把握作品的主题,是鉴赏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本题旨在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方法的理解。

词眼在“登临意”三字。

词人登上赏心亭,目的是抒发自己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愁。

词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断鸿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登临意”,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登临意”,再用张翰、刘备、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登临意”。

7.提示:

辛弃疾很会用典,他作此词时,已年过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用典在所难免。

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的表达,而且用简练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

本题要求体会其用典,深入理解词的主旨。

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

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有关,与帝王将相有关,且都是南北分离史事。

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

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郁郁于怀;

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侂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提心吊胆;

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才,令人久久扼腕长叹。

其次,作者用典,善于截取形象的画面,采用生动的语言。

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

写刘义隆草率北进,“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

写北国社日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

写自己壮志难酬,“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

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全无刻板生涩之感,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8.提示:

用典是辛词的特点,通过用典含蓄地表达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因此,如何正确把握词人用典的旨意,就成为鉴赏辛词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里只是举出一个例子,以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种理解,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

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

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尽西风,季鹰归未?

”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这样理解把“归”,释为归乡。

词写的是词人的思乡之苦。

第二种理解,归,释“归隐”。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辟齐王东曹椽”,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俄而齐王败,时人以为他有先见之明。

张翰传》)后人遂以这个典故赞归隐之念,作者则不以为然,反用这个典故,说明自己不愿隐退:

现在季鹰(借指作者自己)归隐回家了吗?

张翰见齐王将败而退缩,作者在南宋面临危急的时刻,却耻于归隐,作者反用这个典故表达他尽忠报国、挽狂澜于既倒的赤心。

本书采用第二种理解。

9.提示:

这是一道写作鉴赏题,也是一道比较分析题。

以美人衬托英雄,这是两首词的共同点,但写法上有正侧、虚实之別,至于在词中的作用,更是各不相同。

这些都要细心体味。

苏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用的是侧面实写,因为小乔为周瑜之妻,实有其人,赤壁破曹之时尚健在。

词人运疏于密,在紧张激烈的赤壁大战之前,穿插这一个细节,看似闲笔,实际上是以此衬托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气概和风采。

辛词在结尾,怨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正面虚写,因为无人可托,也无美人来揾泪,暗示了无人抚慰志士之心,惟有独自哀伤,发其世无知音之叹。

词以美人来衬,使词融入一种刚柔相济之美。

(二)赏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0~12题。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①。

沙场秋点兵。

  马作②的卢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

①此句意为:

大战之前,所有的官兵都分到了火烧牛肉的犒赏。

“八百里”即“八百里驳(bó

)”,牛名;

“麾下”,即部下。

②作:

根据对文见义的原则,应释为“如”。

③的卢:

马名。

传说中的千里马。

10.词的格式一般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也是这样的吗?

请作简要说明。

1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词开头这两句包含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请你用自己的话把它描写出来,不少于200字。

12.这首词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因而最后一句在情节上和感情上都与前面形成极大的转折,请你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10.提示: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是词的一般格式,但是“文无定法”,作家和诗人常常运用他的创造力,突破固定的模式。

鉴赏诗歌,切忌公式化,要能敏锐地发现作品的创意所在。

这首词上下两阕描写的是同一个战斗场面,上阕“沙场秋点兵”之后,下阕紧接着便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便呈现在读者眼前。

这样写,上下阕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势如雷霆万钧,大气磅礴。

11.提示:

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这首词劈头向我们展示的一幅画面是:

一个喝得酩酊大醉的词人,在灯下观看他的宝剑。

但是,词人为什么喝酒而至于醉?

古人常常借酒浇愁,词人有什么愁?

他为什么醉了之后,忽然要挑灯看剑?

他一边看剑,为什么眼前又会梦幻般地闪现出一幅战斗的场面?

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词人的生平,结合词的具体语境去想象去补充。

本题要求我们再现词人这一心理过程。

更深人静,万籁俱寂,诗人忧思重重,夜不能寐,梦中惊醒。

是呀,诗人于绍兴三十一年率军南下,多次上书朝廷,朝思夜盼的就是收复中原失土,漫长的十多年过去了,诗人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事业一无所成,他怎能不愁肠百结,忧心忡忡。

于是饮酒消愁,哪知愁更愁,终于喝得酩酊大醉,醉醺醺中挑亮灯光,从墙上取下宝剑。

这宝剑呀,本应随着他在战场奋勇杀敌,可现在却只能把它闲置起来,挂在墙壁。

他把那雪亮的宝剑看了又看,拿起酒杯喝了又喝,也许是边看边喝,也许是边喝边看,愈醉愈看,愈看愈醉,迷迷蒙蒙中,耳旁仿佛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声,眼前竟然幻化出了连绵不绝的军营,一支宏大的军队正整装待发,待他前去发号施令。

12.提示:

抑扬,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或者先扬后抑,或者先抑后扬,在抑扬之间,显出极大的反差,以起到惊心动魄的效果。

词起篇写诗人无限忧思痛苦,“醉里挑灯看剑”之时,突然间眼前幻化出一个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这时的诗人好比排云直上、翱翔太空的苍鹰,正当其吞云吐雾、所向披靡,读者也为之心摇神动、拍手称快之际,陡然间风云突变,犹似飞星坠地,发出“可怜白发生”的一声浩叹:

原来这一切竟然都是一场青天白日梦!

真实的情况是,诗人为收复中原失土,到处奔走呼号,早已累得心力交瘁,熬得黑发变白发,不仅无能再赴疆场,恐怕来日无多,连做梦的机会也寥寥无几了,这是何等的悲哀!

词的前面极力上扬,最后一句猛然一跌,扬得越高,就跌得越重,希望越热切,失望也就越惨痛。

二、语言运用

13.(2006四川高考)2006年2月,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上,中国双人花样滑冰运动员张丹(女)和张昊(男)这对很有希望获得金牌的年轻小将,在完成重大比赛中尚未有人尝试过的高难度动作——“抛四周跳”时,20岁的张丹不慎摔伤膝盖。

在大家都以为他们会放弃比赛的时候,张丹只经过5分种的短暂处理就重新回到冰面上,忍着伤痛与张昊一起流畅地完成了余下的动作,获得了银牌。

请你根据以上情境,对张丹、张昊说一段赞美的话。

要求说话连贯、得体,语言有文采。

不超过60字。

写“一段赞美的话”应要契合两位运动员的事迹和精神,要有真情,力求语言富有文采,注意人称。

你们以高难度的动作挑战自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国争光。

今天的历练是为了明天的腾飞,未来的鲜花将为你们而绽放!

你们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受挫而决不放弃的执著,是奥运精神的完美诠释。

你们,是冰面上翩翩起舞的蝴蝶,世界因你们而美丽!

三、写作训练

14.辛弃疾是南宋的著名词人和伟大的爱国者,请你搜集他的生平事迹,为他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传记,向学校的校报投稿。

解析:

本题是一道课外阅读拓展题,有助于加深对辛弃疾本人和他的诗词的了解,也可以掌握人物传记这种文体的写法。

回顾·

展望

15.(2006安徽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刘过,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的朋友。

这首词是刘过送别卢梅坡时写的。

上片写京城相聚。

“聚散匆匆”是上片词眼。

“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云边”二句用比喻具体写“散”之苦。

下片“相思”是眼。

头三句写别后“伤情”,后三句用“后夜相思”深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远去的情形。

(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2)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