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1430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浙教版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浙教版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浙教版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浙教版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浙教版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浙教版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docx

《新浙教版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浙教版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浙教版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docx

新浙教版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课题

3.1机械运动

(一)

时间

2014.4.10

教学目标

1.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需要参照物,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能根据物体运动判断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3.能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重点难点

1.参照物

2.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准备

ppt

[引入]毛主席曾经有一句诗:

“坐地日行八万里”,为什么坐在地上的人却能够行八万里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一、机械运动

1.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

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

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观察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思考:

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

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

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

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

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

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练习:

⑴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依据的参照物是什么?

⑵说“乌云遮住太阳”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教师小结: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就不同。

小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

请解释。

教师指出: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这说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3.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们分成简单的几类。

⑴读图2-18,2-19,你能发现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要求找出它们的差异)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一般说来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的多,但直线运动也千差万别。

⑵请大家读图2-20,比较两辆汽车运动存在的差异。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运动快慢不相等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

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标准来将直线运动进行分类?

教师小结:

根据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

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答:

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小结][巩固练习]

1.对于参照物的理解,学生还是建立在亲身体验过的事能判断,而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往往茫然。

这也是这些学生的特点吧。

2.该考虑让学生建立一种模型的思想。

 

 

课题

3.1机械运动

(二)

时间

2014.4.11

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重点难点

速度的概念

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ppt

[引入]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需要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问题。

比如赛跑时,谁跑得最快,谁获得冠军。

同样,比如火车提速,就是人们认为原来的火车不够快,这也是人民所关心的。

一、[思考]那么,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

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由同地出发,假如手中没有钟表,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答:

观察他们哪个在前,谁在前面就谁快...

[结论]: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远的人运动得快。

问:

百米赛跑时,如何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

答:

让运动员们同时起跑,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

问:

如果有好几组运动员比赛,他们怎么比较运动快慢呢?

教师归纳:

因为通过路程都是100米,是相等的,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探究实验

1.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实验设计:

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

(1)比较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较慢。

(2)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长的运动较慢,反之较快。

2.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3.如何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提问:

你认为可以只用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

为什么?

你认为可以只用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

为什么?

4.小组交流:

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

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秒内通过的路程多的物体运动得快。

三、速度

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v和t分别是英语速度和时间的第一个字母,s是德语移动距离的第一个字母]

3.关于速度的单位,要说明它是依据公式v=S/t得到的。

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千米,时间的单位用小时,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时”。

问:

“米/秒”和“千米/时”这两个单位之间有怎样的换算关系?

介绍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推导出:

1米/秒=3.6千米/时

4.阅读课本图2-22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感受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

5.根据速度公式计算:

(如何通过读图获得解题所要的信息)

汽车在两块指示牌之间通过的路程是牌上这两个数据之差。

汽车通过两块指示牌所用的时间是两次时钟读数之差。

根据速度公式统一单位后求解。

四、平均速度

讨论:

用速度公式能够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吗?

师:

虽然无法用一个速度值来描述物体在不同时刻运动的快慢,但可以利用公式得知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由公式v=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严格说来,

任何一个平均速度总是对应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离开了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平均速度就失去可意义。

[课堂小结]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

3.速度公式的应用。

4.平均速度。

反思

1.虽然速度学生在小学里面已经学过,但是学生对于速度的理解,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偏差。

2.由于应用题做怕了,很多同学对于计算的内容“恐惧”

3.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存在部分学生搞不明白的问题。

 

 

课题

3.2力的存在

(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气球橡皮筋磁铁,小球

[游戏引入]抛汽球。

汽球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呢?

引出概念:

力。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

我们应怎样来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

(要求自己举身边的有关力的例子)

总结:

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我们是怎样感受到风的存在的?

(从“树动知风”这一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判断风的存在),同样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力的存在。

⑴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

学生自己用身边的物体来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

总结: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介绍:

对于看不见的形变可采用放大措施转变为看得见的形变。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

若给你一颗钢珠和一块磁铁,看看你能使它的运动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探究后交流:

a.球由静止变运动b.球运动由慢变快c.球运动由快变慢

d.球运动变为静止e.球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说明:

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小结:

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讨论:

生活中存在哪些力的形式:

⑴拉力、压力、推力、提力等:

接触力

⑵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磁铁对铁的吸引力:

非接触力。

说明力的作用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力的相互性: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击打手掌,体味各自的感受。

当一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讨论:

1、送神舟五号升空的火箭推进力来自哪里?

2、磁铁能吸引铁块,反过来铁块能吸引磁铁吗?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打人和被打,是一样的吗?

[小结

 

板书]

反思

学生对于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还差,哎,还是要继续努力啦。

 

 

课题

3.2力的存在

(二)

时间

教学目标

1.感受弹力,确认弹力存在的普遍性。

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3.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重点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准备

弹簧演示用弹簧秤

[引入]由力的大小引入力的测量。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拉力使弹簧伸长]

  2.两位只手分别拉弹簧,弹簧的伸长相同吗?

为什么不同?

  3.哪只手的拉力大?

怎么知道它的拉力大?

[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

  在科学主要利用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一、力的单位:

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

举例使学生对1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二、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

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①准备一个弹簧,标出弹簧下端所对的位置。

②找学生用力去拉弹簧,弹簧长度将________,用的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_______。

③撤去拉力,弹簧将__________。

[讲解]

2.弹簧秤的构造

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

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

3.学生实验:

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

弹簧秤的量程是:

___________  最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