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4149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当第三片叶出现,小麦就彻底转向独立营养,一般由出苗到三叶期需12-15天。

  进入生长中期以后,吸收进程明显加快、吸收量也迅速增加。

苗期(冬小麦还包括越冬和返青两个时期)阶段小麦幼苗是以生长分蘖和根系为主,良好的养分条件可使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行旺盛,加速有机物质的合成,促使提早分蘖。

一般早生的分蘖都有发达的根系,吸收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强。

提早分蘖有利增加有效分蘖数和形成大穗,为以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打好基础。

苗期适量的氮素可以促进分蘖,加强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分蘖期如果缺氮,则幼苗生长细弱,叶色淡,叶片狭小,分蘖少,次生根发育不良。

但氮素不宜过多,过多时会产生以下不良影响:

第一,幼苗强烈分蘖,迟生的细小分蘖到后期得不到充分的阳光,常不能抽穗,成为无效分蘖,影响产量;

第二,使幼苗茎叶生长过旺,早期郁蔽,通风透光不良,以致茎秆软弱,容易倒伏;

第三,土壤中含氮的无机盐类如果浓度过高,往往抑制根系的发育,影响对养分的吸收,且由于地上部分的生长大大超过了根系的发育,对小麦后期的生长发育不利。

因此,小麦苗期应保持适宜的氮素营养水平,以达到提早分蘖并控制无效分蘖的目的。

小麦苗期的磷、钾营养也具有重要作用。

磷能促进植株体中糖分和蛋白质的代谢,使麦苗早分蘖、早生根,根系发育健壮。

如果磷素不足则糖分和蛋白质的代谢水平降低,光合作用削弱,分蘖减少,根系发育受到抑制。

钾素可以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转化,在氮、磷素的配合下,增强钾素营养可使幼苗的分蘖节中贮存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单糖和双糖类)。

苗期的养分状况不仅对小麦的营养器官有影响,并且对穗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有良好的养分条件,可以促进穗原始体的形成,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并提高成穗率。

群众称小麦是“胎里富”的庄稼,充分说明小麦苗期营养的重要性。

  2、小麦从拔节经过孕穗到抽穗,是形成麦穗的主要时期,所有的分蘖,一部分抽穗成为有效分蘖,另一部分就在这一时期逐渐死亡成为无效分蘖。

与此同时,由于气温逐渐升高,茎秆和叶片的生长也日益旺盛,对养分的吸收量较前一阶段增多。

因此,拔节到抽穗期间的养分状况,对小麦有效分蘖的多少和穗子大小(包括小穗数和小花数的多少)具有决定意义。

增强氮素营养,可以促进茎叶生长,加强穗部器官的形成,使每穗生成更多的小穗和小花,从而使麦穗增大;

氮素不足,不能保证有足够的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以致植株矮小,茎叶细弱。

但拔节期正是小麦茎秆基部第一、二节间开始伸长的时期,如果氮素供应过多、过猛,则引起茎叶徒长,使茎部节间分生组织的活动时间延长,茎细胞的伸长过程大为加强,细胞变长,细胞壁变薄,降低了茎秆机械组织的坚固性,因此容易倒伏和遭受病虫害。

另一方面,土壤养分被生长过旺的茎叶所消耗,体内营养物质分配失调,不能正常供给幼穗发育的需要,使穗子变小。

因此,在拔节期应适当供给氮素营养,做到既能促进生育,又要防止徒长。

磷素对穗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能增加花粉和胚珠的可孕性,提高结实率。

拔节后小麦对钾的吸收最为旺盛,充足的钾素可促进茎秆机械组织的形成,加强茎秆的坚韧性,防止倒伏。

  在穗部形成的后期(孕穗期),叶片生长已趋缓慢,此时每穗的小穗数已定,所吸收的养分首先供应幼穗中部和小穗的第一、二小花。

如果养分不足,穗顶部和基部的小穗与第三花以上的小花,常不能结实。

养分充足时,可以减少不孕小穗,增加结实粒数。

  3、小麦从抽穗,开花以后,经过灌浆到成熟,是形成籽粒的时期。

在开花期小麦植株内部物质新陈代谢作用最为旺盛,需要较多营养物质的供应。

在灌浆以后,籽粒中养分的积累虽然一部分是依靠营养器官的转移,但仍需要继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

因此在这一阶段也必须有良好的营养条件,以增加粒数和粒重。

适量的氮素可以促进剑叶和顶部第二,三叶片的生长,使植株在后期具有较大的叶面积,把光合作用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更多地积累营养物质,增加籽粒的重量和蛋白质含量。

但是氮素过多则会过分加强叶子的合成作用,抑制了水解作用,有机物质从茎叶转移到籽粒的过程受到阻碍,引起植株的贪青晚熟,千粒重反而降低,同时也增加了倒伏的可能性。

籽粒形成期的磷、钾养分可以促进茎叶中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质的转化和转移,并加强籽粒中蛋白质的合成,有利于灌浆和成熟。

  可见,小麦一生中对氮素的吸收通常出现两个高峰:

一个是从分蘖到拔节前;

另一个是拔节到孕穗,这个时期植株迅速生长,需要量急剧增加,吸氮量是各生育期中吸肥最多的时期。

第二个高峰期,整个吸收进程往往延续到成熟期才结束;

对磷、钾的吸收,随着小麦生长期的推移而逐渐增多。

磷素的吸收比较平稳,在挑旗以前慢于氮素,以后的积累速度相对加快,全部吸收过程与氮素一样,基本上持续贯穿小麦的一生;

相比之下,钾素的吸收高峰出现最早,麦苗起身以后,体内积累的钾素就大量增长,到开花前后已经达到最大值,但在籽粒建成阶段,植株体内的钾素含量有明显的下降,到成熟时的最后积累量一般只相当于最大值的70~80%以下。

日吸收量以孕穗、开花期最多,后期需钾较少。

小麦高产不仅要求某一营养元素的绝对含量高,也要求营养元素之间有一个合适的比例,特别在营养需求的关键时期更为重要。

因此在小麦的配方施肥上,不仅要求各营养元素的量要适宜,它们之间的比例也要适宜,平衡施用各种肥料。

安徽省小麦幼穗分化历程(月/日)

地区

年份

品种

播期

伸长期

单棱期

二棱期

护颖分化期

小花分化期

雌雄蕊形成期

药隔形成期

四分体形成期

历程天数

合肥市

1999

皖麦19

10/30

11/18

12/10

12/19

2/28

3/4

3/11

3/30

4/15

138d

豫麦18

1/17

12/9

12/16

2/24

3/10

3/25

4/13

136d

宿州市

10/10

12/4

3/12

3/18

4/8

4/22

163d

11/4

11/25

3/6

3/8

4/2

4/18

159d

阜阳市

皖麦30

11/12

12/1

12/18

2/15

3/15

4/9

153d

11/10

11/29

12/15

2/6

4/12

151d

 

不同施肥对小穗小花退化和结实的影响

基本苗(*104/hm2)

施肥

每穗

小穗数

退化小穗数

每穗小花数

小花发育成花

每穗结实

数目

占总小花(%)

粒数

150

基肥:

125kg/hm2+75kg/hm2P2O5

追肥:

拔节肥50kg/hm2

21.7

3.4

182.0

45.0

24.7

38.5

21.2

150kg/hm2+75kg/hm2P2O5

拔节肥75kg/hm2

22.8

2.5

188.0

54.0

28.0

44.2

23.5

225kg/hm2+75kg/hm2P2O5

拔节肥90kg/hm2

23.6

1.7

198.0

65.0

32.8

51.7

26.1

2、水稻

1、幼苗期:

种子萌动开始至3叶期。

2、分蘖期:

从4叶期到开始拔节。

3、拔节长穗期:

从幼穗分化开始到出穗,一般30d左右。

4、结实期:

从出穗开花到谷粒成熟,一般为25~50d之间。

(2)安徽省稻作区划

1、沿江稻区:

包括沿江两岸以圩田为主的稻区。

2、江淮丘陵稻区:

缓坡岗地,土质较差,自然肥力不足。

3、淮北稻区:

利于水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栽培前景广阔。

4、皖南和皖西稻区:

山区特点,以林、茶为主。

(三)需肥规律

水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随生育进程而不同,一般苗期吸收量不多,随着移栽返青,长叶、分蘖,发根营养体逐渐增大,吸肥量也相应提高,到抽穗前达最高,以后又逐渐减少。

各生育时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随不同类型品种而异,而且受施肥水平、不同营养元素和灌溉等条件的影响。

 对氮的吸收,以返青后至分蘖盛期最高,吸氮量约占总量的50~60%,幼穗发育期次之,约占30~40%,结实成熟期仅占吸氮总量的10~20%左右。

但明显看出杂交稻后期吸氮量高于常规稻,这是因杂交稻生育后期根系活力仍很强之故。

季节不同吸氮情况也不一样。

一季中稻,由于大田营养生长期较长,一般出现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两个吸肥高峰,约在移栽后20天,出现第一个吸氮高峰,每日每亩吸氮量为0.1~0.15千克,以后有所下降,到35天以后又迅速增加,到60天时出现第二个吸氮高峰,每日每亩吸氮0.2~0.25千克。

而早稻因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开始时期重合,只有一个吸氮高峰,出现在移栽后8~9天,即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且持续时间约1周,每天每亩吸氮量0.3~0.35千克,比移栽初期和生育后期高2~3倍。

双季晚稻由于营养生长期大部分在秧田期度过,栽后10天开始迅速吸氮,至20天达到高峰,每天每亩吸氮量为0.2~0.3千克,比单季稻同期吸氮量高一倍。

 对磷的吸收,都以幼穗发育期为最高,占总吸收量的50%左右(一季中稻比早,晚稻略少),分蘖期次之。

一季中稻在分蘖期吸磷量比早、晚稻多。

结实成熟期仍吸收相当数量的磷(约占总量的15~20%),晚稻比早稻需磷多。

 对钾的吸收,以抽穗前最多,达90%以上,抽穗后吸收量很少,在分蘖盛期,中稻吸钾比早、晚稻多;

拔节到抽穗期中稻吸钾量又比早、晚稻少。

同是中稻,品种不同,各生育期吸钾量也不一样。

杂交水稻以分蘖盛期至孕穗初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最多,其次是移栽至分蘖盛期,齐穗后亦能吸收较多氮、磷、钾,故在栽培管理上不仅要施用蘖肥、穗肥,还应看土、看苗补施粒肥。

气候条件不同,水稻各生育期吸肥规律不同。

温暖地区在移栽至幼穗形成期吸收养分较多,其籽粒形成的养分来源靠出穗后供给多;

而寒冷地区籽粒形成的养分主要靠出穗前蓄积的养分供给。

因此,在温暖地区栽培水稻应控制基肥、蘖肥用量,以免前期生长过旺,注意后期追肥,以免早衰;

而寒冷地区,则应重施基肥和蘖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

 根据上述吸肥特点,结合产量构成三因素形成时期,在进行合理施肥时,必须注意选择适宜的施肥时期。

增加穗数的施肥适期:

以基肥和有效分蘖期内追施的促蘖肥效果最大,对于迟熟品种于幼穗开始分化时追一次肥,有保蘖增穗和促花的作用。

增加每穗粒数的施肥适期:

在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时追肥,有促进颖花数增多的效果,称促花肥。

在雌雄蕊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肥,可防止颖花退化称保花肥。

钾肥效果优于氮肥。

对于生育期较长和大穗型的品种,“促花”、“保花”肥均对增粒效果显著。

应当指出,穗肥除直接增加粒数和库容积外,还有增加稻株最后3片叶的含氮量,防止叶片早衰及根系活力下降,增加粒重,减少空秕率的作用。

前期施肥少,穗肥施用可提前,前期营养水平高,穗肥施用可移后。

提高粒重和结实率的施肥适期,据试验,中粳在花粉母细胞形成和减数分裂期前后追肥粒重最高,而在幼穗分化期施肥的粒重最低。

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近些年来在孕穗至齐穗期,叶面喷氮或磷,或三要素混合液,对增加粒重及结实率都有很好效果,特别对生育期长的常规稻、杂交稻品种及沙泥田、温热地区栽培的水稻效果更明显,一般增产2~10%。

  综上所述,根据西南三省目前的情况,大多数地区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氮、磷、钾含量也较低而失调,部分地区出现缺乏硼或钼、锌等微量元素,绝大部分地区施肥水平不高,一般只重施底肥,迟施或不施蘖肥,穗、粒肥施用更少。

在云南、贵州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及高山地区部分稻田无施肥习惯。

在肥力较高及肥源充足地区,又常因早期施肥过多,使成穗率降低,穗、粒结构也不理想。

因此施肥时都应注意在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施肥。

在肥力,肥源都较差的地区,应在重施底肥的同时,早施蘖肥,适时少量施用穗肥,对增产有利,在肥力较高、肥源充足地区,在施足底肥后可少施或不施蘖肥,酌量施用穗肥,在温凉及高寒地区早春温度较低肥效慢,应早施重施蘖肥,随着气温升高,肥效发挥较好,只要基肥充足,穗、粒肥应控制,以免贪青迟熟。

而低热河谷地区及湿热地区,早春土温回升快,可少施蘖肥,中、后期肥力不足,应注意穗、粒肥施用,对于缺乏微量元素的稻田应早补给,防止水稻“坐蔸”迟发。

水稻吸钾量的多少,因品种、产量水平和土壤供钾能力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异。

根据四川和南方诸省多年的试验研究,一般每生产100千克稻谷需吸收纯氮为2.14~2.39;

吸收五氧化二磷0.83~1.13千克;

吸收氧化钾2.5千克左右,其变幅在2.0~3.5千克之间。

氮磷钾吸收的比例为1:

0.3~0.6:

0.9~1.5范围之间。

不同产量水平水稻的吸钾量不同。

一般来讲,水稻产量越高,吸钾也越大。

亩产量低于333千克,每生产100千克稻谷,吸钾量为2.23千克;

产量高于467千克,每生产100千克稻谷,吸收纯氮2.34千克,五氧化二磷为1.37千克,氧化钾为3.31千克;

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比例为1:

0.59:

1.41。

施肥原则是稳氮磷增施钾肥,在缺硅和锌的土壤上配施硅肥和锌肥。

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切实达到平衡施肥的要求,实现水稻优质、高产。

具体方法是,因水稻品种、土壤肥力和耕作制度茬口的不同,亩施纯氮7~11千克,五氧化二磷3.5~5.5千克,氧化钾5~11千克。

氮、磷、钾肥比例为1:

0.5:

0.7~1为宜。

在此范围内,肥力高的土壤、需肥量较小的品种、稻油两熟茬口的稻田,施肥量应偏低;

土壤肥力低、需肥量大的品种、稻麦两熟茬口的稻田,应偏高。

重施底肥,底肥应占总施肥量的60%,苗肥占20%,穗肥占20%。

穗肥宜在主茎幼穗分化进入第Ⅲ期(即幼穗长0.8厘米左右)时施用最好。

在此基础上,在缺硅土壤和缺锌土壤上配合施硅肥和锌肥,其效果最好。

据四川稻瘟病高发区蒲江县试验结果表明:

钾与硅肥配合使用,更能显著的减轻稻瘟病的发病率及危害程度,使水稻亩增稻谷149.0千克左右,增产30%以上。

以亩施含有效硅50~60%的硅酸钠8~10千克为佳,亩施硅酸钠超过10千克,其效果显著下降。

在缺锌土壤上,应亩施硫酸锌1~2千克作耙面肥或每亩用硫酸锌0.5千克沾秧根。

如果水稻在缺锌土壤上出现症状时,用0.01~0.15%的硫酸锌或氧化锌溶液作叶面肥喷施1~2次,每隔7~10天一次效果较好。

3、棉花

(一)生育期

1、播种出苗期:

种子播种到子叶出土并展开的时期。

一般8~15天。

2、苗期:

从出苗到现蕾的时期。

一般40~45天。

3、蕾期:

从现蕾到开花的时期。

一般25~28天。

4、花铃期:

从开花到吐絮的时期。

一般50~70天。

5、吐絮期:

从开始吐絮到全田收花基本结束。

一般75天左右。

棉花“三桃”:

1、伏前桃:

一般指7月15日之前所结的成铃,南方7月20日前。

2、伏桃:

一般指7月16日(南方7月21日)到8月15日期间所结的成桃。

3、秋桃:

是指8月16日以后所结的有效铃。

(二)安徽省棉区

1、淮北棉区:

包括淮河以北的亳州市、淮北市、阜阳市、宿州市及淮南市的沿淮地区。

2、江淮丘陵棉区:

包括合肥市、滁州市、六安市、巢湖市丘陵地区。

3、沿江棉区:

包括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宣州市、巢湖市沿江圩田及四个国营农场。

  氮、磷、钾三要素在棉花生产中的作用。

氮素对棉花的作用最明显,时间也最长,从幼苗开始直到开花结铃期,都需要适量的氮素供应。

氮素供应适量,棉花叶色深、植株健壮、蕾铃多、产量高、品质好。

如果苗期氮素供应过多,会引起棉花徒长,如果中期氮素供应不足,棉叶会变黄变小、脱落多,造成后期早衰,产量低。

中后期供应氮素过量,会引起棉花疯长,从而降低品质,严重影响产量。

磷素在棉花生育前期能促进根系发育,壮苗早发,对早现蕾早开花有重要作用,且在后期有促进早熟、增加铃重、提高品质作用。

钾素能起到健枝壮秆和增加抵抗不良因素的作用。

钾素缺乏时,植株易感病,叶片变红,提早枯死。

棉花红叶茎枯病主要是缺钾造成的。

  据试验,每生产百公斤皮棉约从土壤中吸收氮13.35公斤、磷4.65公斤、钾13.35公斤。

我们的试验结果是亩产百公斤籽棉从土壤中吸收氮5公斤、磷1.8公斤、钾4.6公斤,上述结果比较接近。

棉花不同生育期吸收养分的数量是不同的。

据研究,苗期吸收N、P、K的数量分别占全期总量的5%、3%、3%左右,从现蕾到初花期分别为11%、7%、9%,从初花期到盛花期达到高峰,分别是56%、24%、36%,从盛花到始絮分别是23%、52%、42%,吐絮后显著下降,分别为5%、14%、10%。

由此可看出,棉花一生中各生育期的需肥规律是:

吸肥高峰期在花铃期,氮肥吸收高峰期在盛花期,磷钾吸收高峰在盛花期至吐絮期。

(四)棉花平衡施肥技术

1.施足底肥。

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每亩施优质农家肥4000公斤左右。

饼肥50公斤左右、磷肥50~70公斤、碳铵30公斤、氯化钾15~20公斤,锌、硼各1公斤可与有机肥掺匀撒施。

或者亩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另外,也可施52%棉花专用配方肥20公斤。

2.轻施苗肥。

棉苗移栽缓苗后,视底肥情况,追施一定量的化肥对促进壮苗早发有一定好处。

苗期一般以氮肥为主,每亩追施尿素2.5公斤、饼肥25公斤左右。

3.稳施蕾肥。

棉花现蕾后对养分的要求开始增加,蕾期吸收氮、磷、钾分别占整个生育期的11%、7%、9%,蕾期应追施一定数量的以尿基复合肥为主的三元复合肥,可满足棉株发棵的需要,但要防止肥多而引起徒长,故应掌握稳施、巧施。

一般可在棉花现蕾初期亩追施氮、磷、钾各含15%的三元复合肥20~25公斤。

据试验,壮苗少施蕾肥比多施蕾肥增产6.4%,弱苗多施蕾肥比少施增产8.4%,旺苗施蕾肥比不施减产10%,这说明蕾肥施与不施,施多施少非常关键。

4.重施花铃期。

花铃肥是棉花需要养分最多的时期,重施花铃肥对争取“三桃”有显著作用。

追肥数量应占全生育期追肥总量的一半或更多一些。

一般在棉花单株已结1~2个棉铃时,亩追施52%棉花专用肥25~30公斤、尿素10~15公斤。

施肥与棉株根部的距离以棉花果枝的长度而定,一般在离棉株主茎40厘米远的地方开沟深施并盖土。

但具体操作时要因地制宜,对地力肥、长势旺的棉田要适当晚施。

对地力差、基肥少、长势弱的棉田要适当早施,但此期追肥以80%以上棉株开花,并有1~2个幼铃时追施为宜。

5.补施盖顶肥。

施盖顶肥主要防止棉花后期缺肥而早衰,争取多结秋桃和增加铃重。

此时补施肥料一般不采取根部追肥,多采用根外追肥。

对缺氮棉田每亩可喷施1%~1.5%尿素溶液50~75公斤,或喷施雷力2000液肥,5~7天一次,连喷2~3次。

对缺磷又缺钾或旺长贪青晚熟棉田7~10天喷一次雷力2000液肥加雷力液硼混合液连喷2~3次,以达到后期不黄叶、不落叶、不早衰、高产优质的目的。

四、大豆

1、种子萌发和出苗期:

播种后4~6天即可出苗。

2、幼苗期:

从出苗到花芽分化前。

一般20~25天。

3、花芽分化期:

从花芽开始分化到始花,也是分枝期。

一般25~30天。

4、开花结荚期:

从始花到终花。

一般20~30天。

5、鼓粒期:

从豆荚内豆粒开始膨大起直到最大的体积和重量时至。

一般30~40天。

6、成熟期:

叶片变黄脱落,豆粒脱水,呈现品种固有性状,种子含水降至15%以下,摇到植株荚内有轻微响声时,即为成熟期。

安徽省大豆多为夏大豆,一般在6月上中旬麦收后播种,9月下旬以后收获。

(二)需肥规律

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干物质积累过程相一致,幼株吸收养分的速率慢,开花期以后增快,植株开始衰老,吸收速率降低。

在籽粒开始形成以前,植株己吸收60%的氮,55%的磷和60%的钾。

大豆花芽分化后,才从土壤中吸收钼,鼓粒期根系和荚壳中的钼向籽粒中转移,并积累。

1.苗期至分枝期。

大豆营养器官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花芽开始分化时期。

此期缺氮、磷、钾任何一种元素,不仅初期生育受到抑制,即使以后恢复正常的营养条件,后期生育也不好。

如苗期土壤中有足够的磷,能增加花芽分化的数量。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以种肥为主,重施磷肥。

有机肥料肥效长,且稳定,不仅能满足苗期至分枝期大豆吸收养分的需要,特别是符合大豆生育后期需肥多的要求。

在肥沃的土壤中直接施无机氮肥,增产效果不大,甚至多施氮肥会抑制大豆根瘤的生长,降低固氮作用,反而减产。

2.开花期。

需氮、磷、钾元素迅速增长。

氮、磷、钾总量的2/3是开花期以后吸收的。

此时期缺氮和钙则花荚脱落率增高,籽粒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可借助组织分析方法进行营养诊断:

开花后期最上层长成叶的氮素含量4.0%以下为缺乏,7.0%以上为过剩;

磷元素含量0.15%以下为缺乏,0.8%以上为过剩;

钾元素含量1.25%以下为缺乏,2.75%以上为过剩。

3.结荚至鼓粒期。

大豆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根吸收的无机氮、根瘤固氮、茎叶暂存的氮都运向花荚。

此期如氮、磷、钾供给不足,籽粒生产则受到严重阻碍。

从终花期以前10天到以后的3~4周,是肥料氮素和共生固定氮素对籽粒生产效率最高的时期。

氮素的吸收量每增加1克,籽粒的重量可增加15~18克。

此时,大豆营养主要靠前期施入的基肥或花期的追肥。

鼓粒期,尤其末期,氮、磷、钾从叶和茎部分转移到籽粒中,成熟的籽粒含有所吸收的总氮量的68%、总磷量的73%、总钾量的56%。

五、玉米

(一)生育阶段

1、苗期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