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3985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

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

武戏之美亦中华文化之美。

武戏的“精气神”,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摘编自刘连群《弘扬武戏之美》,《人民日报》2019年07月11日)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戏以武打为突出特征,极具中华美学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堪称世界剧坛奇葩。

B.武戏历史久远,一直保持粗犷古朴之风,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迫求造型和做戏。

C.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更直观且富于视觉冲击力,观众往往从看武戏开始而爱上京剧。

D.武戏创新发展要以传统为根脉,传承具体的戏与技巧及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以纵向议论展开,主要论述了武戏之美的内涌及如何弘扬武戏之美。

B.文章从“形式感知”和“共情与共感”等两个层次,论述了武戏究竟美在哪里。

C.文章从内外两个方面论述了近年来武戏势弱的原因,并就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D.文章以坚守传统为前提,通过引证法提出了武戏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具体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历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如加强舞蹈性,强调服从剧情和表演需要等,武戏观赏价值就难以得到提升。

B.

武戏传统剧目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演员表演技艺能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还在于其内容大多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传达的是正能量。

C.

由于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武戏受限于演出场地和环境的严格要求,加上其内在传承、创新乏力等,所以前些年武戏显得势弱。

D.只要武戏表演者能够准确把握人物个性,恰当处理技术与人物

关系,表演具备生活的真实感,就能够弘扬武戏之美,使它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答案】1.B2.

C3.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一直保持”错误。

结合原文内容“在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分析可知,但随着后来的不断发展,在造型和做戏上有所创新,所以“一直保持”不合原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并就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证”无中生有。

结合“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分析可知,文章并没有论述武戏势弱内外两个原因之间的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D项,“只要……就……”错误。

结合“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

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分析可知,演好人物是弘扬武戏之美的一个条件,不是唯一条件。

这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材料一:

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

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津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

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技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

自由转动。

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舰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m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可实现无限航区包括极区航行和作业。

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县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

“雪龙2”号作为科考破冰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摘编自陆雪苑《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交付使用》,《人民日报》2019年7月11日)

材料二:

今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堵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

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雪龙”号已先后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到今年为止,“飞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遇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此外,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雪龙2”号今年也将完成交付,并开始执行极地考察任务。

“雪龙2”号将成为未来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摘编自解敏《克服碰撞冰山困难,“雪龙”号安全返回上海码头》,东方网2019年3月12日)

材料三:

“中国‘雪龙’号实施的救援近日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各国媒体对中国在南极活动的报道相较儿个月前更中立了。

”在这,连串牵动人心的遇险和救援行动中,中国“雪龙”号扮演了迄今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是一艘中国科考船,肩负着前往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的任务,但收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受困求救信号后,“雪龙”号义无反顾前往出事海城,以其科考船的能力面时已被俄船脸证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

“雪龙”号这次救援表现了中国的国际合作精神的一个缩影,表明了中国社会对自己尽国际义务所持态度。

中国人很愿意自己的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成员。

中国在极地位置争先赛中属于后来者,但其对南极的兴趣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而持续增长。

最新的科考站将是中国在南极洲的第五个科考站,这也将超过一些先于中国进入南极的国家。

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归功于中国持之以恒地投入巨资参与极地勘探和研究外,还得益于美英等国因资金受限以及将科研勘探让位于其他国际事务而回撤。

一项国际条约暂停了所有针对南极洲的领土诉求,事实上将其划为科学保护区。

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在上月召开的极地年会上表示:

“这为快速发展中国的极地基地提供了宝贵机会。

”新西兰梅西大学讲师马克兰藤嘉说:

“中国将是少数几个在南极洲地区拥有多个基地的国家之一。

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南极洲的主要力量。

(摘编自王晓雄译《外媒:

“雪龙”号出发,中国也加入极地权力游戏》,《环球时报》2017年11月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突破的“雪龙2”号交付后,将独立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任务。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自首次科考以来,已经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其装载的相关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C.外媒称,中国虽然是极地争先赛的后来者,但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先进入的国家。

这主要是英美等国因资金紧张造成的。

D.

救援俄罗斯考察船有很大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但中国“雪龙”号科考船义无反顾前往救援,充分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雪龙2”号是全球首次采用船脆、船舰双向破冰技术,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冲撞破冰能力和全球航行能力的极地破冰船,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

“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遍布五大洋,曾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是我国执行极地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的重要基础平台。

C.随着经济实力

提升,中国对南极的兴趣更浓,不断投入巨资,先后建起了五座科考站,已经成为拥有基地最多的国家和南极洲勘探和研究的主要力量。

“雪龙”号扮演了时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救援的主角,这表明了中国对自己尽国际义务的态度,愿意融入国际社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员。

6.这三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国极地科考船展开的,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D5.

C

6.

材料一,侧重介绍了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考察船“雪龙2号”的设计理念、性能,以及即将执行的任务。

材料二,侧重介绍了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的船载装备,科技含量,以及完成科考任务的情况,重在功能。

材料三,侧重介绍了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科考对于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及救援俄罗斯考察船所表现出的中国负责任态度和担当国际义务的能力。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曲解文意,“将独立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任务”理解有误,原文是“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B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谈到“其装载的相关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这一事实。

C项,“超过了先进入的国家。

这主要是英美等国因资金紧张造成的”错误。

结合“中国在极地位置争先赛中属于后来者,但其对南极的兴趣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而持续增长。

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归功于中国持之以恒地投入巨资参与极地勘探和研究外,还得益于美英等国因资金受限以及将科研勘探让位于其他国际事务而回撤”分析可知,“超过了先进入的国家”将未然变已然;

主要归因于别国资金紧张与原文不符,主因应从中国角度概括。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C项,“已经成为拥有基地最多的国家”将未然变已然,且以偏概全,与文意不符,原文的表述是“中国将是少数几个在南极洲地区拥有多个基地的国家之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

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津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技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

自由转动”“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县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等分析可知,材料一侧重介绍了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考察船“雪龙2号”的设计理念、性能,以及即将执行的任务。

结合“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雪龙’号已先后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雪龙2’号今年也将完成交付,并开始执行极地考察任务。

‘雪龙2’号将成为未来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分析可知,材料二侧重介绍了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的船载装备,科技含量,以及完成科考任务的情况,重在功能。

结合“这是一艘中国科考船,肩负着前往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的任务,但收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受困求救信号后……号这次救援表现了中国的国际合作精神的一个缩影,表明了中国社会对自己尽国际义务所持态度。

中国人很愿意自己的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成员”分析可知,材料三侧重介绍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科考对于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及所表现出的责任态度和担当国际义务的能力。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

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其次是审题:

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

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

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望星空

聂鑫森

只要是老天不下雨不落雪,每晚八点,满头华发的耿星河,就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

他家住在这栋20层楼的顶层,只有顶层才有一个宽大的露台,只有宽大的露台才好安置一台体量不小的远程望远镜,只有远程望远镜才能让他看清那些动和不动的星。

耿星河供职的单位在大西北,代号为“望星空”。

60岁本该退休,他和领导软磨硬缠桩,又干了五年。

朔地雪冷风寒,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刻皱了他的脸。

领导和同事祝贺他:

“你和嫂子牛郎织女了几十年,也该去朝夕相守了。

他忽然老泪纵横,说:

“牛郎织女都老了,聚与别都习惯了。

哎,离开‘望星空’我就再也回不来了。

“望星空”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卫星测控中心,从卫星升空直到他完成使命,全方位时它进行跟踪、侧量、控制,以及运行中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他们自称牧星人,浩渺的天宇是牧场,大小星系是河流、溪涧,卫星是天马神骥。

儿子耿小星是本地一家私营企业的董事长,在父亲告老还乡之前,特意为父母在同一社区置办了这套顶层的房子,置办了一架远程望远镜放在露台。

“爹,你回到老家,想念老同事了,可以夜夜眺望星空。

耿星河说:

“知父莫如子,好!

耿星河出生在一个秋夜,正星斗满天,当语文老师的父亲浮想联翩,从古诗“耿耿星河欲曙天”中拈出三个字组成儿子的姓名。

姓名似乎成了一个先兆,耿星河读小学、中学时,对天文星象兴趣盎然,是业余天文小组的铁杆成员。

耿星河大学读的是宇航动力专业,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分配到卫星测控中心。

几十年飞快地过去了,他和妻子芦管一直是两地分居,如银河两岸凝目相望的牛郎织女,只有探亲时才能团聚。

领导多次征求他的意见,要把远在老家的妻子调来,他都婉谢了。

他知道妻子离不开那所聋哑学校,离不开一拨接一拨的聋哑孩子。

作为一名模范教师,她的口语和手语出类拔萃,为不少残疾的孩子找到了光明,到了“望星空”来她会无用武之地。

耿星河揖别“望星空”时,不禁想起宋词里的两个句子“去也终须去,往也如何往”,心头涌出淡淡的悲凉。

他交接了全部资料、图纸、手稿,征得领导同意,只带走了他在内部出版的一本书《卫星机动轨道的测算与修正》,那里面密布着令外人感到乏味的数据,而在他眼力却如至交好友。

他在一种复杂的心情中回到故乡,回到妻子和儿子身边。

每晚十时,芦管会准时来到露台,和耿星河并排坐在一把长靠椅上。

“星河,歇歇吧,我想听你讲牧星人的故事。

“谢谢你。

这顶层住房多好,‘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唐代沈佺期《夜宿七盘岭》中的句子。

好记性!

“夫人在古诗词造诣上远胜于我。

白天无星可看,承你指点,我专读古人写有关日、月星、风、云的诗。

“聊解思念之情。

“是啊!

“我现在对宇航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因为我的先生是个牧星人。

耿星河双眼蓦地发亮,说:

“谢谢。

我来讲一件难忘的事,十多年前的秋风黄瑟时,我国一颗遥感卫星突发故障,在太空中急速翻滚,星上的能源完全消失,只有阳光照射到太阳能帆板时,才有几秒钟信号反债。

“这可怎么办呀?

“如果不抓住每次几秒钟的卫星加电时间,注入控制指令,价值十几亿的卫星将成为毫无用处的太空垃圾。

“哦!

“经过持续的仿真分析,我们终于掌握了规律,准确预测出卫星最大的供电时间段,于是,我们指令望远号测量船在南半球上捕获卫星,注入遥控指令,让卫星恢复正常运行。

你猜,这次太空费了多长时间?

“猜不着啊!

“69个日夜!

芦管像小孩一样鼓起掌来,大声说:

“太奇妙了!

耿星河无端地叹了口气。

“星河,是不是你觉得你像那颗能量消失的遥感卫星,整天闲着,慌慌的?

“是呀,‘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你还不能称老,还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

”芦管的嘴角忽然露出笑意,说:

“你知道吗?

这里的一座青少年宇航科普馆即将建成,有展览、讲座、仿真操作等项目,正招聘义务辅导老师。

我报了名,有聋哑学生来参观,我可以给他们讲解。

你想去吗?

“想,培养未来的牧星人,好事。

“我已经替你报了名。

“真的吗?

“真的。

耿星河禁不住仰天大笑,说:

“我太开心了!

多谢夫人给我补充电源,你也是了不起的牧星人啊!

夜渐深,满天星光灿烂。

(摘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10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说开篇简洁明了,既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耿星河,又用“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巧妙点题,充满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说在人物对话中多次引用诸如“山月临窗近,天河人户低”等诗句,既点明了人物的知识分子身份,也使得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文学色彩。

儿子耿小星特意置办了一套顶层的房子并在露台上安置了一架远程望远镜,小说中的这一情节安排,表现了儿子的孝心,推动了情节发展。

少说中耿星河向妻子讲述的用69个日夜营救一颗遥感卫星的故事,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的同时,还突出了我国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