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改写写作指导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3727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改写写作指导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生改写写作指导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生改写写作指导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生改写写作指导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生改写写作指导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改写写作指导Word格式.docx

《初中生改写写作指导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改写写作指导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改写写作指导Word格式.docx

所以,不管是从哪个年级开始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教师都要教给学生最基础的知识——修改符号。

如最常用的符号有:

删除号、调位号、增补号、分段号、疑问号等。

此外,不同文体的写作,应该有不同的评价。

衡量一篇文章水平的高低,可以从文章的中心、结构、语言、情感、书写、选材等方面来比较。

优秀的文章应该是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有真情实感,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在初中学生作文练习过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

要记叙一件事,学生马上就会想到某一篇现成的文章,或者现成的布局,于是就捏造事实,拼凑成文。

即使写自己的切身经历,学生也不惜借用他人的“衣裳”,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尤其是对自己的错事或错误,更是讳莫如深,不着一笔。

因此,教师要给予适当指点和正确引导。

  1.要正确对待模仿。

模仿是学习作文的入门手段,而不是目的。

模仿是仿照范文之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真经验、真思想、真感情,而不是对范文情感的借用、内容的移植、结构的套用、丽句的拼凑。

模仿是临时的拐杖,一旦学会迈步就应果断地抛弃它,自己走路,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篇二:

怎样指导初中生批改作文

  龙源期刊网.cn

  怎样指导初中生批改作文

劳锐

《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20XX年第29期

每当和同事们谈到语文教学,都能听到类似的牢骚:

学生最怕写作文,最难教的也是到作文;

改作文最难、费时多、收效少、没有中心、内容空洞、语病多、不知道怎样改、怎样评。

近几年,笔者对作文评改作了一些探索,收效较好。

作文批改;

评语;

修改;

评分

  中图分类号:

g633.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992-7711(20XX)29-0052

  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教师》里说:

“学生作文,无论如何,总有他们的思路,看这种说法合不合理,是一个标准;

看这种说法能不能使人明白,又是一个标准”。

因此,评改作文时,“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予一定的评论和指点,让他们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从而使学生养成习惯、学会作文,达到自能作文而不待教师改的境界。

在此,结合近几年来对学生作文的评改实践,笔者慢慢摸索出一套可操作、见实效的方法。

  一、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多年从教的经验,笔者把学生作文的常见弊病归纳为十点:

主题不鲜明,中心不突出;

选材不恰当,堆砌材料且详略不分或材料无新意;

段落层次不清晰,过渡不自然;

胡编乱造,无真情实感;

生造词语,文理不通或用词不当,词不达意;

句子成分残缺或随意增补,语句不畅;

表达方式不符合要求;

错别字问题;

标点使用不当;

书写不工整,格式不正确等。

修改方法主要是“多看多念”。

修改之前,要反复地大声朗读,凡是觉得不顺口的立即画上记号,它往往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

发现问题之后,再视情况删、增、调、换。

  让学生正式独立修改之前,笔者先把几篇未经修改的习作印发给每位学生,然后再和他们一起会诊。

最初,每篇文章笔者只要他们批改几个简单的项目,如格式、错别字、标点、病句等,让他们觉得批改文章并不难。

等到这几条熟练掌握了,再逐渐过渡到中心、选材、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

  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修改

  第一步:

课外自改自评。

一篇作文写完以后,给一天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外自改。

为了不让这种课外自改流于形式,笔者要求每位学生在文末写上自改心得,即自评。

内容包括:

一是自己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优点,这是为了使学生在写作时就尽可能做到态度认真。

二是在修改时发现了什么问题,要求分条陈述修改的内容。

三是通过修改,自己有什么新的认识,或者对以后的作文有什么希望等。

  篇三:

中学生自改作文指导

  稳妥扎实深化作文课改

  注重实效着眼素养提高

  一、《语文标准》关于“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里没有什么深意,无非是为了体现降低小学阶段写作的难度而已。

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要他有勇气,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别人扶,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

初中生改写写作指导)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

因此,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该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

我们认为,在低年级,学生即使没有作文的意识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让学生敢于写。

强调这一点,在中小学普遍存在写作恐惧心理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

  为应试而作文的局面要迅速改变。

  《语文标准》还注重学生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例如对书写、行款、标点,对作文修改,都有一些常规要求。

应该指导学生遵照要求不间断地进行训练,直至形成牢固的行为习惯。

  需要下大力培养的良好的写作习惯

  1.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的习惯。

  2.审题构思,拟编提纲的习惯。

  3.选材表达,创新求异的习惯。

  4.自我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

  5.整洁美观,认真书写的习惯。

  6.写完之后朗读、审阅、修订的习惯。

  7.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

  动笔之前写个提纲,这是一种好习惯。

编写提纲是练习章法、训练思路的有效方法。

  章法不是指特意做出个日记体、小标题体、话剧体等翻新的形式,而是作文的基本方法。

广义的起承转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议论文最起码的章法。

说明文,写事情的发展变化,用时间顺序;

写事理,用逻辑顺序,是说明文的一般章法。

构思一件事情,其中蕴含某种主旨,含而不露,娓娓道来,看似旁顾左右而言他,实则步步不离中心,结尾水到渠成,点明主旨,这是记叙文常用的章

  法。

选一小、巧、新的角度切入,小中见大,大题小作;

由某一具体事例说起,引出观点,议论开去;

展示横截面,特写镜头,红线穿珠┅┅这些都是常用的章法。

《紫藤萝瀑布》“借景抒情”,学写这一类文章,可以从课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写景状物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

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

景物的全局和各个局部都要认真、仔细观察,这是写好景物的基础;

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有点睛之笔,文章才有灵性。

  写完了,从头至尾好好看看,审核审核,修订修订,这也是一种好习惯。

写完了,站在读者的角度把自己的文章朗读朗读,看是不是上口,听着是不是顺耳。

如果有问题,再修订修订,改一改,也是一种好习惯。

  养成写笔记的习惯。

  积累材料注意:

不要舍近求远;

不要舍小求大;

不要人云亦云;

不要浅尝辄止。

凡是属于养成习惯的事,光反复讲是不管用的,一句老话,要学会游泳必须下水。

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

  

(二)、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1.“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叶圣陶《作文论》)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写实实在在的事,写自己最熟悉的事,才有话可说,才有情可抒,才能具体、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当然,在写实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延伸展开式的合理大胆的虚构。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没用,应该去寻它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

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

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性情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

  做真诚的人,写真情实感的文章,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不写假大空的陈词滥调,不无病呻吟;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在语言运用、篇章结构、表达方式和技巧上精雕细琢,力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自己最佳的写作水平展示出来。

  由于不良学风、文风的影响,作文说假话早已成风。

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试卷,据抽样调查,竟然有不少作文都出现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以至引起整个社会的震惊和批评。

作文说假话,在古代是不足为怪的。

我国古代训练写八股文,就要求不说自己的话,要“代圣人立言”。

这种八股文是假大空的鼻祖。

封建社会的这种作文训练,所培养的只是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

而现在,如果对作文说假话的现象熟视无睹,那么我们就会重蹈封建八股教育之覆辙,不仅使学生养成假话连篇的不良文风,而且造成学生“作文是一套,内心是另一套”的双重人格。

强调写真情实感,极有利于克服学生中作文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的毛病。

说得重一点,这种毛病不是一个作文的问题,而实质上是对青少年人格的扭曲,对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当然,并不是说,学生在作文中说的是真话就行,还应该有正确的引导。

据报纸介绍,某年某县初一学生统考,作文题目是“20年后的我”。

近两千人中,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以及经理、老板,

  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轿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

?

”这些学生确实说了心里话,这些话过去人们是羞于启齿的,现在他们公然堂而皇之地说出来了。

对于这样的心里话,必须注意正确引导。

这个例子生动地警戒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作文的价值取向问题。

有人过于强调写作要完全按着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如实的反映,却忽视了“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没有个人的主观感受就谈不上写作的个性化;

也有人片面强调写作就是自我表现,事实上切断了自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两种倾向都有其片面性。

  2.《语文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

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什么叫“有创意”?

“有创意”就是有新意,不落俗套;

就是有个性,不止于一般化。

要做到有创意,就必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并能捕捉事物的特征;

就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缺乏生活,缺乏体验,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

提出“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实际上是要求作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作文苍白无力、千人一面的问题。

  3.《语文标准》还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

  当前,社会上批评学生的作文模式化严重,连说假话,也是异口同声,千人一腔。

造成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象力,特别是缺乏创造想象力。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当展开想象时,记忆中的表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单薄变为厚重,新形象随着旧表象的改造而不断生成。

鲁迅先生说: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

每有一次这样的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

想象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爱因斯坦就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想象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也就炼不出高质量的合金。

二是要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存。

这些记忆表象是想象的材料,正如贵重的合金需要许多贵重的金属作为原料一样。

  (三)、注重打好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

  《语文标准》依然强调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

到了初中阶段,根据文体特点也提出了一些写作要求:

写记叙文,作到内容具体;

写简单的说明文,作到明白清楚;

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作文教学,一向重视实用,忽略自我表现、发展个性。

有些同志再三强调作文要切合实用,培养书面语言的交际能力,对“北海之夜”、“雨后”等抒发主观感受的作文题目,很不赞成。

现在,《语文标准》根据国际上作文教学发展个性与适应实际需要并重的大趋势,提出我国作文教学要注重发展个

  性,培养创新能力,这是完全正确的;

与此同时,继承重视实用的传统,继续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也是必要的。

《语文标准》力求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它们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四)、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当前,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在语感较差,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于混乱,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

因此,作文教学应该以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

至于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如陈望道、叶圣陶,认为应该并重。

梁启超则认为,在所有作文能力培养的环节之中,整理思想、组织构造文章、培养思维能力是核心,开“以思维为中心”的先河。

而朱光潜的看法与梁启超一拍即合,他说:

“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

”“就我自己的经验说,我作文常修改,每次修改,都发现话没说清楚时,原因都在思想混乱。

把思想条理弄清楚了,话自然会清楚。

  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上,美国教育家与我国的语文教育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美国教育家海伯说:

“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

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

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

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纽约大学坤思学院的唐纳德·

姆奎德和罗伯特·

爱特温在《写作中的思考》一书中说:

“过去大家认为思维是一种内在的准备活动,而写作是一种外在的语言表达,这是不错的。

但事实上,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有一定的语言形式,这就涉及思维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的问题了。

在整个写作过程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进行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

”威廉·

韦思特在《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中说:

“写作过程能帮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思想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

  二、关于作文批改的十一个问题

  

(一)关于“精批细改”

  “精”“细”不是从数量上说的,而是从质量上说的。

解决问题,对学生却有帮助的批改就是“精批细改”,不在于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上写的字数多少。

草率马虎,信守拈来,随便抓几个错字改一改,随便批上一句不痛不痒的评语,诸如“通顺”“中心明确”“中心意思很好”之类,这自然不是“精批细改”;

为批改而批改,吹毛求疵,繁琐支离,红字连篇,学生看不明白,这样的批改,教师苦则苦矣,“细”则未必,“精”尤其谈不到。

只有针对作文里重要的优点、缺点、错误,切中肯綮,要言不繁,富有启发性,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的批改,才是“精批细改”。

  批什么?

第一,作文里有突出的优点,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自觉去巩固和进一步发扬的,或是有严重的缺点(包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必须让学生认识清楚,自觉去纠正的。

  第二,全文在结构组织方面的重要问题,例如前后不连贯,结构混乱,自相矛盾等等。

这种问题是重要的,不能放过;

但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重作,只能批出来,要他自己去考虑,去修改。

  第三,重要的修改,而学生可能意会不出修改的道理的,要用旁批说明。

改什么?

  “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改的是写在纸上的稿子,实际上是审核并修订所想的东西,使它尽可能切合(实际)与当前的需要。

正确与否是首先要审核的。

此外有什么不必说的,有什么没有说明白的,有无换个说法更恰当的,有无让人家看了会发生误会的,等等,也是需要审核之点。

  改,就要把错的改正,不好的改好。

  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确是错的才改,确是很不好的才改。

可此可彼的,宁可不改。

“辞达而已矣”。

定尺度,不要不切实际地高,运用既定尺度,则应当严格,严肃,一丝不苟。

有关基本功方面的,宜于从严,错字连篇,文理不通,语无伦次的现象,不能容许;

有关方法技巧方面的,宜于从宽。

  第二,拿起一篇作文,得先通读一遍,对它有个看法,然后再动手改。

问题比较少的作文可以通篇细改,问题比较多的可以通篇粗改,局部细改,就是说,某一两段逐字逐句地修改,别的段落就只大致通顺一下,不细改;

问题太多的甚至可以只改一段,其余各段都不改,至多用旁批指一指重要的问题。

局部细改,学生可以把这一段的修改情形仔细看一看,揣摩揣摩;

问题多而通篇细改,势必红字满纸而面目全非,学生想揣摩揣摩也无从下手。

  

(二)、教师精批细改的弊端

  1.叶圣陶认为精批细改“徒劳无功”。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1978年3月)叶圣陶说:

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

徒劳无功。

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语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

有的坦率地说,有的隐约地说,直到最近,还听见十几位教师对我坦率地说。

徒劳无功,但是大家还在干,还要继续干下去,不是很值得想一想吗?

  改作文不知道始于何朝何代,想来很古了吧。

从来读书人笔下有通有不通,因教师给改而通了的究竟占百分之几,当然没有统计过。

我想自古以来肯定作文必得由教师改,大概有个作为前提的设想在,那就是教师费心费力地改,学生必然能完全理解,而且全部能转化为作文的实际能力。

这样的设想,如今在四五十人的班级里实在是难以实现的。

首先得算算,四五十本作文本全都“精批细改”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

即使办得到,把作文本发还学生就完事了吗?

假如学生不完全理解你的用意,岂不就是白费?

那就还得给四五十个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改,这又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

教师办得到吗?

即使办得到,可是学生听了教师这一回的说明,知道了该这样写不该那样写,未必就能转化为作文的实践能力,因而下一回作文又那样写了;

那岂不是照旧要给他“精批细改”,再来个循环?

再说,任何能力的锻炼总是越频越好,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因而中小学的作文每学期不过五六次,有些学校有大作文和小作文,加起来也不过十次光景。

就学生作文能力的锻炼说,实在太少了;

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说,实在太重了。

尽管费心费力,总收不到实效,于是来了“徒劳无功”的共同感慨。

  2.教师方面:

我国不少地区现在还是大班额,一个班一般是四、五十人,多的甚至六、七十人。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全部精批细改,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批改学生的习作上,没有时间去读大学问家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