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 教师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3471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壶口瀑布》 教师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壶口瀑布》 教师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壶口瀑布》 教师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壶口瀑布》 教师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壶口瀑布》 教师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壶口瀑布》 教师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壶口瀑布》 教师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壶口瀑布》 教师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壶口瀑布》 教师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自《尚书·

禹贡》记录“壶口”之名以来,历代学者,多有著录,古今文人,吟咏不绝。

由于河水的冲刷,壶口的位置在历史上有比较大的变化,古代诗文中所记的壶口,往往并非是同一地点,但这些诗文的内容比较接近,大多着力描写壶口瀑布的水势之大,水声之巨,如“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刘子诚《壶口》),“吐吞万壑百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张应春《观壶口》),“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崔光笏《壶口》),等等。

梁衡则与众不同,对雨季丰水期声势最为浩大的壶口瀑布只是几笔带过,重点描写枯水期的壶口,这样别出心裁,使文章体现出一种新意,为后面具体的写景和情思的抒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空间。

梁衡曾说:

“艺术美只存在于创造之中,重复旧套子,不论是重复自己还是别人,都绝对不会有美。

”(《我的苦苦探求》)就游记而言,描写常人无从得见的景物固然有新意,但这样的景物毕竟不多,在描写人所习见、常被写入诗文的景物时,作者就必须主动进行艺术上的创新,用梁衡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在“描写”“意境”“哲理”“语言”四个方面都实现自己的美学追求,这种追求在《壶口瀑布》一文中有着比较充分的体现。

在景物描写方面,本文视角独特,层次分明。

在简略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时,作者采用的是常见的站在河岸上俯视的视角,虽然能感受到黄河的气势,但这种感受是模糊的、疏远的,甚至是“可怕的”。

作者写自己“匆匆离去”,完成了对这一视角的自我扬弃,实际上也就将自己的文章与大多数描写壶口瀑布的诗文区别开来了。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描写,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作者先俯视龙槽,明“壶口”之来历;

再仰观河面,看巨瀑之源头;

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继而又随水雾由下而上,直抵青山;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

最后,视角转换,收回脚下,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随着视角的变换,作者笔下景物的意境也有所不同。

俯视龙槽,河中有河,重在“奇”;

仰观河面,浊浪奔涌,“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重在“雄”;

看河水冲跌而下,碎为水雾,重在“险”。

以上三重境界,从美学角度来看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

接下来细写龙槽附近的河水,不仅形态丰富多样,还映着七色彩虹,“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

最后给巨石一个特写,景物由“多样”返归“单一”,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文中描绘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

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

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与大量只是表现雄浑壮阔一种意境的同主题散文迥乎有别。

同时,本文并不单纯地、对象化地写景,而是“以人写物”,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在表现景物客观特点的同时,重点突出其中能联想到人的行为、情感的细节,从而使文章的景物描写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内涵。

游记除了要写“所见”,还要写“所感”,本文表现出的感想与思考,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作者不是泛泛地赞美壶口瀑布展现出的自然伟力,也没有循着一般思路,将其作为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加以歌颂,他紧扣河水在壶口展现出的多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

由水侵巨石,认识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进而引申到“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

这样的感受与思考,既没有偏离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的文化语境,又带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的人生体验。

二、素养提升

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游记,具备游记的典型特征,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深化对游记基本要素的认识,提高欣赏游记的能力。

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游踪)、“所见”(风貌)和“所感”(感想),“单元说明”对此已经有比较详尽的解释,这里结合课文,简要介绍这三个要素的基本特点。

1.“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

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先后的顺序,按照立足点的变化组织文章内容,是游记最常见也最标准的模式。

这样的写法结构简单清晰,便于展开见闻,也比较容易安排文章的详略。

同时,立足点的选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见之景、所抒之情。

梁衡如果不是在枯水期下到沟底,走近河心,就无从看到课文中所写的景物,他的感想与思考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还需要注意的是,对游踪的认识不能过于僵化,不能简单地认为游踪就是实录游程,作者完全可以对实际的游踪进行艺术化的剪接和调度,形成以事实为基础的主体化的游踪。

另外,所谓游踪不一定都要有明显的“移步换景”,作者在某一个立足点上游目四顾,变换视角,这也是一种游踪,《壶口瀑布》采取的主要就是这种写法。

2.“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

“所见”可以是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可以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游踪所及的人、事、景、物都可以成为游记的内容。

当然,游记中写得最多的还是自然和人文景物,描写景物,要避免不加选择,一一写来,而是应当有所侧重。

要选择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有灵性,有生命。

就像作家刘心武所说的那样,“有的地方非常了不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很值得描摹赞叹,但是如果我觉得它并没能在哪一方面引出我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那我就宁愿不着一字;

有的地方虽然别人写得已经很多,或别人不屑一写,但对我来说,有不得不倾诉的感受,那我就会欣然命笔,一吐为快”(《关于游记写作》)。

同时,要选择景物的美表现得最集中、最典型的“点”,细加描写,“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壶口瀑布之所以成为文人墨客争相题咏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特别能够触动观者,而它在黄河的诸多景观中独具特色,是黄河壮美之景的集中体现,确实堪称“山水佳处”。

3.“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好的游记,大多循游踪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作为文章的主体,并自然生发出感受与思考。

这也就是叶圣陶所说的“随意摄取所见,用画家的手段表现出来,而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思”(《〈游八达岭〉跋》)。

从创作论的角度来看,“所感”其实是游记创作的动因,所谓“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苏轼《南行前集叙》)。

游览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与思考,既可以独立于写景之外,自由抒发,也可以融化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自然、独特。

所谓自然,是指文中的情感与思考都是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的,与景物融为一体,并非作者刻意强加于景物。

因此,游记要写真景、真情,并将此二者结合起来。

所谓独特,是指好的游记要写出作者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而不是人云亦云。

诗人冯至曾批评20世纪80年代一些出国参访的人写的游记,这些文章不是泛泛地写和平、友谊,就是生硬地加上一些“暴露资本主义罪恶”的话语。

他指出,游记一方面“要写客观现实、景象”,另一方面“要写自己的,有特点的感受”(萧枫《冯至谈写游记》)。

在这两点上,《壶口瀑布》都是比较成功的。

三、问题探究

1.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与景物融为一体的?

主观体验与客观景物交相融合是文学作品中写景的基本要求,本文也不例外。

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有时直接写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则是将自己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

文章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像“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翻个身再跌下去”的描写,似写水又似写人;

而“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则近乎主客观合一,作者仿佛正是那滔滔河水了。

除了写景,作者还用不小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

从“我突然陷入沉思”一句开始,文章便从以写景为主转向议论为主。

在游记中发议论,难点在于恰切自然,或者说,作者所发的议论须与景物的特点存在某种契合之处。

壶口瀑布的景观本身集河、瀑、潭、雾、虹、石等于一体,而梁衡在写作本文时,把重点放在一组对立统一的关系上———石约束水、水激荡石,这组关系造就了壶口瀑布,水和石在这组关系中互为主动与被动。

壶口的石壁是急剧收束的,迫使河水在奔腾而下的过程中变换出各种形态,就眼前的瞬间来看,坚硬的石头是主动的一方,这是作者的感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基础。

另一方面,河水在不断反抗着石壁的约束,冲流激荡,改变着石壁的形态甚至整个壶口的位置,就长远来看,河水才真是正决定了壶口瀑布的因素。

由此,作者很自然地得出了自己对黄河个性的看法: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

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

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梁衡散文中的主观表达多是有感而发,抒情和议论都有所凭依,极少有空泛苍白、生拉硬扯的情况,这一点在《壶口瀑布》中体现得比较突出。

2.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

本文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

从整体来看,《壶口瀑布》是用畅达、自然的书面语写成的,文字精致凝练,极少冗词赘语。

同时,作者又非常善于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吸收语言的精华,然后自然地融会在自己的文章中。

他说:

“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

”(《我写〈晋祠〉》)本文中随处可见的四字短语,就是作者借助古典、锤炼语言的明证。

这些四字词语精练生动,简洁整饬,余味无穷,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

评论家何西来有一段话,用来评析《壶口瀑布》的语言是很恰当的:

“梁衡很喜欢读古代散文,也读一些诗词。

这从他的散文语言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他的语言雅洁、凝练,散文畅达、清丽,比较考究。

这种语言不完全是从一般现代口语中提炼升华出来的。

虽然他有时也吸收一点活的现代口语,但不多,更谈不上占主导地位。

他的文学语言,主要源于现在仍活着的五四以来的文学书面语言,同时也大量吸收与活化了不少文言文中仍有表现力的要素。

再加上他着意的推敲与打磨,遂形成一种他自己的很有特点的文学语言。

这种语言讲究气韵,短句式,偶用排比和对仗等,都颇能透出某种知识的蕴积和风貌来。

”(《梁衡散文三论》)

除了上述整体特点之外,本文的语言还有三个比较突出的具体特点。

一是节奏感强,张弛有度。

在表现河水滚滚而来、急坠而下、四溢奔流的场景时,作者多次使用“更闹,更挤,更急”“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这样的短促急骤的句式,突出画面的动态;

在描写河底巨石的形态时,作者使用的句式就比较舒缓,表现出画面的静态。

二是善用拟人,生动形象。

本文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借人写水,非常生动形象。

这样的写法,既能展现出水的形态,也有利于表现水的情态,还可以含蓄地体现出作者的心态,可以把景物写活。

例如,作者连用“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三个常用于写人的四字词语,描写壶口附近的河水,将水的流淌方式写成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带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阻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

如果不运用拟人手法,即使精描细刻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三是用词精准,表现力强。

本文在描写景物,特别是描写河水时的用词非常精准,表现力很强。

如写河水奔涌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其中“势如千军万马”是总体描绘波浪,“挤着、撞着”则突出波浪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而生动。

又如“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一句,用“跌”字形容河水的急坠,已经相当形象,再加上“还来不及……便一齐”这样的强调,就更显这急坠的突然,后面的“闹”“挤”“急”,仍是拟人写法,分别从声音、横向宽度、纵向速度三方面描绘河水急坠的画面,既全面,又准确。

在描写没有“跌入”壶口的河水时,作者用一组比较整齐的短句,描写一般人不易关注到的景物:

“钻石觅缝,汩汩如泉;

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三个短句,分别描写泉、溪、漩涡三种细小的水的形态,非常精准,与前面宏大的“钢板出轧”似的水相映成趣。

《壶口瀑布》练习说明

思考探究

一 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

作者之所以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

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第二,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二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引导学生把握观察角度与景物特征之间的关系,理解游记选择写景角度的重要性。

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观察角度在游记写作中的作用。

一方面,采用什么角度观景是一种事实,游记的描写是对事实的反映;

另一方面,观察角度是景物描写的基础,本文如果不是采用在河心俯仰四顾的多重视角,就无从写出上述的景物特征,也就无从产生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

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

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

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

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

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三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感想与思考,理解游记以“所感”为灵魂的基本特征。

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不同的感受,理解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主要是作者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期看河水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

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毋庸作答,哲理意味油然而生。

理性的思考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

作者在发议论时使用拟人手法,用“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博大宽厚,柔中有刚;

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

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

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

第二,未经磨难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拒中在最终铸就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

这两层思考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

积累拓展

四 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写简单的赏析。

课文的第3、4段是文中描写最为精彩的两段,也集中体现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即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语言富有节奏感,用词精准,表现力强。

关于语言特点的分析,可以参考“问题探究”第2题。

让学生写赏析文字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文章的语言妙处甚多,赏析时不妨只选其一点,从文本出发细加分析,分条阐述;

不要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也不要简单概括、脱离文本。

课文第3、4段主要描写壶口瀑布的河水,在动词使用方面很有特点。

第一,选词准确,词语丰富。

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

第二,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第三,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

这两段中的动词,很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动词都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有形象性,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五 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

课外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视野,使学生对游记这一文体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教师既要提供阅读篇目的建议,还要进行阅读目标的提示和方法的引领,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关注总体阅读感受的差异,适当比较文章的选材、构思和语言的不同特点,尽量发挥学生自读的教学效能,避免“一荐了事”,把“自读”变成“随便读”。

略。

具体建议见本单元“单元说明”。

《壶口瀑布》教学建议

一、总体建议

1.教学时间:

2课时。

2.依托课文,熟悉文体。

在本单元的四篇游记中,本文在写法上是比较传统,也比较典型的,教师可以文本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熟悉游记这一文体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了解读、写游记所应关注的重点。

这样可以为整个单元的教学奠定良好的知识、方法基础。

教学时要以阅读、赏析课文为主,适当渗透文体知识的学习,不要脱离文本讲授文学理论的内容。

3.着眼整体,把握构思。

本文的写法虽然比较传统,但在描写景物的“时空”选择上都比较有新意,在构思上也很有整体感。

枯水期的壶口瀑布给了作者从河底多角度观景的可能,所见的景物又自然而然地触发了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解作者的匠心,理清作者的思路,不必急于切入具体内容和文章语言的赏析。

学生写游记,容易写成流水账,究其根本是因为不善于构思,这个问题只靠写作指导难以解决,阅读教学可以对此做些回应。

4.紧扣“四美”,多元赏析。

梁衡自己强调的游记写景散文的“四美”(描写美、境界美、哲理美、语言美),比较适合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

教师要选择与“四美”相适应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赏析。

描写美,宜与境界美整合起来赏析,以体会、概括、仿写为主;

哲理美,重在领悟涵泳,理解其中的人生境界;

语言美则需要朗读品析,本文语言的节奏感,非朗读不能得其妙,而准确的用词、生动的笔法,又必须细加品析,“反复团弄”(汪曾祺语),不可草草带过。

5.慎用图像,重在读文。

教学游记(或其他写景散文),有时免不了要使用图片或视频素材,但应控制这些材料的使用频次,学生的体验与理解应主要从阅读文本而来。

正如作家林非所说的,游记同时表现“我眼中的风景”和“我心中的风景”,“前者是摄影和电视很有本领突现出来的,后者对于它来说却实在无法办到”(《话说游记》),即使是“我眼中的风景”,也未必是摄影图片能完美表现的,教学时要发挥多媒体材料的长处,又要谨防它们对语文教学产生干扰。

6.选定主线,扩展阅读。

游记的阅读难度一般不大,也比较有趣味,教师可以多推荐一些课外阅读篇目。

推荐时最好做些设计,选定主线,成“组”荐文:

可以按照“积累拓展”五的思路,推荐不同类型的游记佳作(详见本单元“单元说明”);

也可以文章内容为主线,推荐其他写“壶口”“黄河”的游记;

还可以作者为主线,推荐学生阅读梁衡的散文集《名山大川感思录》。

二、教学设计

1.联系旧知,引入新课。

(1)回顾学生学过的《黄河颂》,让学生朗诵这首诗,回忆它所表现的黄河的个性和形象。

教师可以点明:

对中华民族来说,黄河从来不是一条自然地理学意义上的河,而是在“人化”的语境中塑造起来的文化象征。

黄河“像一个巨人”,“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2)教师可以设疑:

黄河的个性与精神仅止于《黄河颂》所写的这几个方面吗?

引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经验———人的个性往往在具体事件中表现得最为充分,黄河的个性也可能会在某个具体的地点得到集中呈现。

由此导入《壶口瀑布》的学习。

2.初读课文,明确“所至”。

(1)继续引入学生的写作经验———如果要写一次出游,应该写点什么?

学生从小到大写过不少类似游记的作文,一般说来能理解游记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可以顺势明确,稍加总结解释,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一个基本的经验与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