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器乐1.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71299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3.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族器乐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族器乐1.ppt

《汉族器乐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族器乐1.ppt(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族器乐1.ppt

第三章汉族器乐,3.1总论源远流长的汉族器乐丰富多彩的汉族器乐3.2琴3.3筝3.4琵琶3.5二胡3.6笛子3.7丝竹乐合奏3.8鼓吹乐合奏3.9吹打乐合奏,第一节

(一)源远流长的汉族器乐,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明发祥最早的民族之一,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其民族器乐有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多种多样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品种纷繁的器乐演奏形式以及大量优秀的器乐作品。

民族器乐发展的历史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时期。

近现代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分为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古代则可分为远古(夏代以前和夏代)、先秦(商代、周代、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包括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及宋元明清四个时期。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报告,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制造出了许多乐器。

考古学的成果为我们认识民族器乐发展的最初阶段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1987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距今约有8000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骨笛,系用鹤骨所制,多为七孔,其中最完整的一支(编号为M282:

20)长2222厘米,可吹出六个音构成的曲调。

第一节

(一)源远流长的汉族器乐,70年代末,浙江余姚县河姆渡距今7000年的遗址中发现了160件骨哨,是用鸟的肢骨中段制作的,长6-10厘米,管身穿有1-3个圆孔。

部分骨哨至今可吹出简单的曲调。

除骨笛、骨哨外,在这一时期的西安半坡、山西万荣荆村、浙江河姆渡、太原义井等遗址中,都发现了陶埙。

在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陶铃、陶钟、陶角、陶鼓和石磬等乐器。

殷商时期,已进入奴隶社会,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音乐艺术走向专业化,促进了民族器乐的发展。

从殷墟发掘出来的实物和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当时已有钟、磬、陶埙、石埙、铃、鼓、龠、和、言、铎、铙等十多种乐器,有些击奏乐器已经编排成组(如钟、磬),而且制作非常精美。

周代见于记载的乐器已有70多种,当时根据制造乐器所用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为“八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第一节

(一)源远流长的汉族器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音乐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琴在这一时期已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见于记载的当时的琴演奏家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

“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反映琴在当时已具有相当高的表现力。

1978年在湖北隋县出土的战国初期的编钟,说明当时在音律计算、乐器制造等方面,都达到了令人惊讶的高度水平。

这套编钟包括钮钟19个,甬钟45个,另有博钟一个,分三层挂在高大的钟架上,用6只丁字形木槌演奏高、中音,用两根长杠棒演奏低音。

编钟的总重量达5134公斤,最大的甬钟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

每个甬钟都能奏出两个音,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基调和现代音乐中的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可以演奏比较复杂的乐曲。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乐队小型多样,据战国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芋、鼓瑟、弹琴、击筑”,可见民间器乐活动相当普遍。

汉代统一后不久,伟大的旅行家张骞出使西域,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一)源远流长的汉族器乐,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中原和西域建立了交通联系,因此,外国和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传入中原,许多器乐演奏家移居中原,带来异族和异国的音乐,同时也传来了许多带有游牧文化色彩的轻便乐器。

据文献记载,自汉至唐先后传入的乐器有:

横吹、羌笛、胡笳、角、箜篌、曲项琵琶、筚篥、锣、钹、羯鼓等多种。

传入中原的不仅有乐器和乐曲,还有一些新的演奏形式,如兴起于汉代初年的“鼓吹乐”,就是从西北少数民族中吸收过来并加以创造发展而成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

随着乐器的传入和器乐演奏形式的丰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的融合,又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隋唐时代的十部乐和歌舞大曲等。

宋代以后,民族器乐在吹、打、弹三类乐器的品种方面有所丰富,各类乐器在演奏技术上有所提高之外,最重要的进展是弓弦乐器的发展。

唐代已有的轧筝和奚琴,南宋时改名为“嵇琴”和“秦”。

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的形成和发展。

在吹奏乐器中,这时出现了唢呐。

第一节

(一)源远流长的汉族器乐,“唢呐”是维吾尔语的音译,可能源于波斯语。

击奏乐器中随方响之后,元代出现了云锣。

清末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改造中国、变法维新,推动政府废科举、兴学校,并提倡在学校中开设乐歌课,发展音乐教育,这样便掀起了学堂乐歌活动。

随着学堂乐歌活动的开展以及相应的西方音乐教育在各级学校中的推广和实施,西方音乐文化作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被纳入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潮流中并被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所接收。

因此,中国近现代便出现了“双音乐文化现象”,即仍在中国古老土地上生存、演变并有所发展的传统音乐和随着西方音乐(包括其音乐形态、技术理论、教育体制与音乐行为方式等)的传入而形成的“新音乐”这两种文化现象并存。

传统音乐和新音乐从一开始就处在相互影响、吸收的状态,但它们各自又都保持着其不同的文化特质。

它们在中国近代动荡的时代风云中与多姿多态的社会舞台上,都顺应着时代的潮流而产生了一批宝贵的音乐文化成果。

在民族器乐方面,以刘天华、华彦钧、聂耳为代表的许多音乐家在这一时期为民族器乐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一节

(一)源远流长的汉族器乐,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器乐有很大发展,其主要成就是发掘整理了古代留存和传承在民间的器乐遗产、创建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对许多传统乐器进行了改革和并创作出大量民族器乐曲。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豫北叙事曲、江河水、赛马、战马奔腾,琵琶曲赶花会、彝族舞曲、狼牙山五壮士、浏阳河等;笛子曲三五七、早晨、姑苏行;筝曲秦桑曲、战台风;古筝、高胡、扬琴三重奏春天来了,合奏喜洋洋、瑶族舞曲、翻身的日子、旭日东升、丰收锣鼓、东海渔歌等。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为各种乐器写作协奏曲成为潮流,这些协奏曲大都是依照西方古典音乐中协奏曲的曲式为楷模创作而成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运用西方现代派作曲家的技法为民族乐队和民族乐器写作成为一种风气。

器乐作品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按创作年代、作者、所用乐器或表演形式进行不同的划分。

本书采用按乐器及表演形式分类的方法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乐器和作品。

第一节

(二)丰富多彩的汉族器乐,汉族器乐的丰富性表现在品种纷繁的乐器、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和数以万计的传统器乐作品三个方面。

根据统计,汉族拥有百余种民族乐器,按照演奏法分为吹奏、拉奏、弹奏(亦称“弹拨”)和击奏乐器四类。

民族乐器的演奏形式首先可按使用乐器的多寡分为独奏乐和合奏乐两大类,独奏是指一件乐器的单独演奏,凡是一件以上乐器共同演奏便为合奏乐。

独奏乐分吹奏乐器独奏、拉奏乐器独奏、弹奏乐器独奏和击奏乐器独奏四类;合奏乐分同类乐器的合奏和不同类乐器的合奏两类。

同类乐器合奏包括击奏乐器合奏(锣鼓乐)、弹奏乐器合奏(弹拨乐)、吹奏乐器合奏(鼓吹乐)、拉奏乐器合奏(拉弦乐)等四种形式,其中锣鼓乐和鼓吹乐在民间比较流行,而弹拨乐和拉弦乐则是新音乐中常用的形式。

不同类乐器的合奏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即:

两类乐器的合奏,如吹打乐(击奏乐器加吹奏乐器)、弦索乐(拉奏乐器加弹奏乐器);三类乐器的合奏,如丝竹乐(拉奏乐器、弹奏乐器加吹奏乐器)和四类乐器的合奏,如丝竹锣鼓乐(吹奏乐器、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加击奏乐器)。

在这些不同形式的合奏中,吹打乐、丝竹乐和弦索乐是传统音乐中常见的形式。

第一节

(二)丰富多彩的汉族器乐,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等生活情趣。

如浙东锣鼓中八仙序、苏南吹打中的十八六四二、根据西安鼓乐中的片断改编的鸭子拌嘴和老虎磨牙都是十分优秀的锣鼓乐曲。

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

如北方流行的弦索十三套和河南板头曲等。

丝竹乐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代表性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中的器乐作品和潮州弦诗等。

第一节

(二)丰富多彩的汉族器乐,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

有苏南吹打、浙东锣鼓、潮州大锣鼓等乐种。

丝竹锣鼓则兼具丝竹乐和吹打乐的特点,如苏南吹打中的满庭芳和福州十番五凤吟等。

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鼓吹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则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复习讨论题:

一.简述我国乐器和器乐艺术的发展史。

二.汉族乐器和器乐演奏形式如何进行分类?

三.汉族有哪些主要的器乐合奏形式?

它们适于在何种场合演奏?

第二节琴,琴,又称“古琴”、“七弦琴”,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艺术是我国最重要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11月通过第23号决议,将其列为世界遗产。

2003年11月7日,该组织宣布古琴艺术为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我们已经在第二章介绍了古琴艺术中的琴歌,本节主要介绍古琴的历史及琴曲。

古琴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最初为五弦,周代发展成七弦,西汉时,开始在琴身上设置用于标记音位的徽位。

许多古籍中记载了有关古琴的早期历史传说,如尚书中的“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

”又如蔡邕在琴操中的记载:

“昔伏羲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

”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论语阳货关于“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记载,证实古琴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泛使用,形成了“士无故不彻琴瑟”的繁盛局面,造就了“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千古佳话。

根据嵇康琴赋“徽以钟山之玉”、“弦长故徽鸣”的记载,汉魏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基本确立。

第二节琴,嵇康善弹广陵散并作有“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

当时著名的琴家及琴曲还有蔡邕的“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阮籍酒狂等。

碣石调幽兰是我国保存最早的乐谱,据其谱序可知,琴谱中的文字谱在南北朝时已有流传,晚唐曹柔创造了减字谱,它的产生进一步推动了琴曲的创造及保存,使古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当时著名的琴家有:

董庭兰(创作琴曲颐真,并善弹大胡笳、小胡笳);薛易简(擅弹三峡流泉、乌夜啼);陈康士(擅弹离骚)及李疑(“连珠先生”)、贺若弼、王通(“文中子”)、王绩(“东皋先生”)、赵耶利(“赵师”)等。

琴歌有将唐诗直接谱曲吟唱的襄阳歌、水龙吟、捣衣、兵车行、枫桥夜泊等。

而且在唐代已经明确形成了琴学流派,如开元、天宝年间的“沈家声”与“祝家声”等。

第二节琴,宋代琴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首部琴史(朱长文著)和一批琴学理论著述,同时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琴家,并形成了南宋末的“京师派”、“江西派”和“浙派”等三大琴学流派。

京师派又称“官派”,所用琴谱叫“阁谱”;江西派是民间琴派,所用的琴谱称之为“江西谱”;杭州是南宋政治、文化中心,许多著名琴师聚居与此,称之为浙派,他们所传的谱称为“浙谱”以区别“江西谱”。

当时浙派中成就最高的古琴家是郭沔。

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以擅琴并精于作曲而著称。

早年曾在临安监察御史张岩家作琴师,参与古谱整理,继承并发展了不少传统琴曲。

1207年离开张家去湖南衡山附近隐居,创作了潇湘水云等著名琴曲。

去世前,郭沔将他搜藏、整理的琴谱传给学生刘志方,刘又将它们传给毛敏仲和徐天民,遂传承于世。

第三节筝,筝,近代人又称“古筝”,籍以说明筝的历史悠久。

据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可知,筝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流行于今陕西一带(注20),所以后世也常把筝称作“秦筝”。

1979年,江西贵溪东周崖墓出土的两张十三弦乐器,其外形与唐筝神似,据此有人认为这是公元前500年的古筝(注21)。

贵溪崖墓群的确切年代,据测定是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

两张十三弦筝的出土,其时代较之古筝最早的历史记载李斯上谏逐客书的公元237年还要早出两个世纪。

无独有偶,浙江绍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