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周测1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2844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周测1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周测1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周测1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周测1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周测1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周测1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周测1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周测1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周测1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西汉文化教育的普及

D.汉武帝后儒学地位提高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商人的状况,不是西汉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故A项错误;

重农抑商政策会导致农民地位上升,但与“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

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不符,故B项错误;

西汉时文化教育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

汉武帝后任用儒学生为官,提高儒学地位,同时也使平民通过读书获得做官的途径,与材料现象相符,故D项正确。

D

4.陈寅恪说:

“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

”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

由此可知(  )

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

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

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

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

根据材料“‘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道教的信仰比较盛行,故A项错误;

“不避”,不等于时尚,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不避讳“之”,父子同字,冲击着封建礼教,“道”体现了道家的信仰,体现的是道教传统的一种冲击、调和,故D项正确。

5.(2018·

石家庄检测)《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

这表明(  )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 

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四书出自先秦儒家四位代表人物之手,并非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

魏晋战乱使得儒学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断绝,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理学的出现受到释道的影响,故C项错误;

朱熹的做法强调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有利于重续儒家的道统,符合复兴儒学的新时代内涵,故D项正确。

6.在蒙元帝国统治时期,孔庙经历了破坏与重建,科举制也历经废而重置的过程。

这说明(  )

A.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不断冲突

B.儒学统治地位的开始确立

C.汉族官僚集团已成为权力中心

D.文化遗产的政治利用价值

根据“重建”“重置”可知蒙元统治者最终接受了汉文化,故A项错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

蒙古贵族集团是蒙元的权力中心,故C项错误;

孔庙与科举制的重建说明了儒家文化有助于维护统治,蒙元统治者不得不加以利用,故D项正确。

7.著名学者陈来指出,中华文明价值观念跟西方近代价值观念相比,有四方面的基本特点。

以下相关论点与论据对应准确的是(  )

A.和谐高于冲突—“知善知恶是良知”

B.义务先于权利—“力行而后知之真”

C.责任先于自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群体高于个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知善知恶是良知”强调的是良知而不是和谐与冲突的关系,故A项错误;

“力行而后知之真”强调了实践的作用,而不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故B项错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责任应先于自由,故C项正确;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肯定了个人的私欲,而不是群体高于个人,故D项错误。

8.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

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

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

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

A.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

B.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

C.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D.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

材料中强调的是人的理性和感性的关系,不是确立正义的道德标准,故A项错误;

材料中人的欲望属于感性力量,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说明强调的是人要控制自己的无理性部分,才能做“自己的主人”,故C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教化,故D项错误。

9.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

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C.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D.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材料侧重文艺复兴时期对传统的继承和利用,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重视继承和利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重视传统的世俗文化,就是利用西方早期人文主义来反封建神学,故B项正确;

材料论述“文艺复兴”,不是古希腊罗马文化,故C项错误;

文艺复兴从文学艺术领域反对封建神学,并未彻底摧毁神学的世界观,故D项错误。

10.马丁·

路德认为人在世间的一切工作,包括社会劳作和家庭生活、教会服侍和国家公务以及士兵作战等,都是神圣的天职,渎职即渎神。

马丁·

路德的实质目的是(  )

A.维护世俗君主的权威

B.将世俗生活神圣化

C.否定教会的权威

D.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的主要意图为否定教会的权威,与维护世俗君主的权威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内容应该是将神权世俗化,故B项错误;

路德进行上述活动的实质目的是否定教会的权威,故C项正确;

这样做在客观上会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其实质目的,故D项错误。

11.(2018·

邯郸检测)弗兰克·

萨克雷在他的《世界大历史》一书中说道:

“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据此可以判断,启蒙思想(  )

A.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解放

B.与科学革命互相促进

C.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

D.开启了理性主义之旅

据材料“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可知,启蒙思想肯定了人的价值,提高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解放,故A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启蒙思想与科学革命的关系,故B项错误;

据材料启蒙思想反对教会的教条主义,不涉及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故C项错误;

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开启了理性主义之旅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

A

12.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对支配天体运动的若干定律的发现,推动了启蒙运动,并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牛顿的发现推动启蒙思想家(  )

A.相信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B.发现了支配人类的永远不变的法则

C.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理论的一般原则

D.宣扬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的基本原则

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使得启蒙思想家相信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故A项正确;

牛顿力学只是启发思想家探索人类社会的规律,“发现了”夸大其影响力,故B项错误;

C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一,故C项错误;

D项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之一,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

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理学自上而下,渗入民间。

宋代义门现象的兴盛与朱熹理学的大力倡导有很大关系。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

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把朱熹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落实于行动,成为郑氏家族几百年始终坚持不懈的传统,在乡里传为美谈,并且在乡里间形成良好的睦邻氛围。

因此几百年来,历经多次战乱,义门郑氏仍在浦江县保存下来,这一奇迹自有它深厚的社会土壤。

材料二 伏尔泰歌颂理想,推崇文明,希望在清除迷信的“神示宗教”之后,建立起充满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

他认为朱熹理学是“理性宗教”的楷模,是唯以德教人,“无需求助于神的启示”。

他在《查第格》这部哲理小说中说,中国的“理”或所谓的“天”,既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中国“立国古老”和文明“完美”的原因。

他觉得中国人“是在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这种以道德规范为准则,使天赋与理性、文明的发展与理性的进步、历史的前进相统一的“理性宗教”是伏尔泰坚定不移的信仰。

——程利田《朱熹理学对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兼论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推崇朱熹的哪些思想?

他为什么推崇朱熹的思想?

(13分)

(1)朱熹理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从经济、阶级、政治、思想等方面思考作答。

(1)影响:

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

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

明确了家族、社会伦理关系,规范了社会秩序;

促进了理学、文化的世俗化;

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12分,任意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2)思想:

提出“理”是万物本源;

倡导“格物致知”;

强调社会伦理道德建设;

重视自然探索;

崇尚自然和谐。

(6分)

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反宗教神学、封建专制的需要;

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自然科学的发展;

儒学传入西方,影响巨大;

朱熹是儒学的集大成者,思想内涵丰富。

(7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是一个法文词,意为“再生”。

在文艺复兴时期,根据一种新的历史观念,产生了“现代”与“古代”的概念,两者为一个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的、被恰如其分地称为中世纪的漫长时期所隔开。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在意大利兴起了关于“生活”本身的新世俗概念。

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

此时,珍惜的倒是尘世生活了。

从前,贫穷备受尊敬,至少在基督教教义上是如此。

此时,对正当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

这种尊重人类活动的新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

他们感到有一种与他们自己时代有关的东西。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

与思想再生”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分析论证。

(要求:

论题明确,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12分)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思想。

论题可结合与文艺复兴相关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如可选择文艺复兴的背景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进行论述,从而对文艺复兴思想的实质和核心进行把握。

示例:

时代背景与思想“再生”。

(3分)

中世纪欧洲,地中海是商业贸易中心,东方的财富吸引着西欧。

十四五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地商业和贸易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这些城市中,新兴的资产阶级渴望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而在欧洲处于统治地位的天主教会却宣扬禁欲苦行,要求人们祈求来世幸福。

文艺复兴时期,对宗教文化钳制思想不满的知识分子,把世俗的人性与宗教原则结合在一起,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其实质是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从而适应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需要。

(准确说明时代特点3分,说明文艺复兴体现时代主题的思想2分,论述体现二者关系2分)总之,思想的复兴或“再生”受时代发展潮流的影响而产生,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再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思想解放。

(能运用唯物史观作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历史认识2分)

1.(2018·

泰安检测)《孟子·

离娄上》说: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

大学》说:

“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

”材料反映的理念是(  )

A.仁政民本B.官僚政治

C.君主专制D.家国一体

仁政民本与材料中强调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无关,故A项错误;

官僚政治是在秦朝得以确立,故B项错误;

君主专制是秦朝确立,是法家的思想主张,并且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中强调“家与国”,故D项正确。

太原模拟)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故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项错误;

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血缘,故D项错误。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

“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

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

”这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根据材料“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中“《尚书》”代表的是儒家思想,“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说明当时的司法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提及司法审判与其他权力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

材料中仅仅说明汉代的司法审判注重儒学,并非成为唯一依据,故C项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孝治的观念,故D项错误。

4.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

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A项不能解释朝廷始终没有禁止反对佛教的《神灭论》的发行,故A项错误;

佛教冲击儒学地位,儒学才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中朝廷在崇佛的同时,也允许反佛言论的存在,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C项正确;

崇佛的梁武帝“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反映出政治也会与学术之间存在矛盾,故D项错误。

5.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

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从《三字经》内容来分析成书的年代和作者,儒学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

《三字经》中所强调的君臣、父子、师生等关系,是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故B项正确;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是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域性,故D项错误。

6.王阳明将“乐”看作是“心之本体”,圣人和“常人之所同有”,但是常人却不能做到“真乐”,反而很“忧苦”,这反映其心学思想是(  )

A.“万恶心生,苦乐天定”

B.“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C.“是非之心,不虑而知”

D.“物由心定,事由心生”

根据所学知识,王阳明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A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A项错误;

“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

题目强调的是圣人和常人都可以追求“乐”,强调用内心自省的方式达到,故C项正确;

D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方法论上与王阳明不同,故D项错误。

7.(2018·

菏泽模拟)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

这表明李贽(  )

A.提倡独立思考B.痛斥儒家的虚伪

C.喜欢标新立异D.反对尊敬孔子

据材料“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可以得出李贽提倡独立思考,故A项正确;

痛斥儒家的虚伪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

喜欢标新立异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

反对尊敬孔子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8.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思·

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

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  )

A.对物质世界的探索B.对道德观念的重视

C.对人类自身的探索D.对人权应用的创新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观念,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从之前研究神、自然界转向研究人,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没有提出关于“人权”的观点,故D项错误。

9.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

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

A.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

B.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

C.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

D.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反对教会神学束缚,因而教会人员不可能成为文艺复兴的推动者,故A项错误;

文艺复兴主张人性与现实幸福,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必然会与基督教发生冲突,故B项错误;

材料中“人文主义者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说明文艺复兴没有彻底地反封建宗教,故C项正确;

材料中人文主义者的文学艺术价值得到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但并不能据此说明基督教具有包容性,故D项错误。

10.(2018·

宁德质检)法国思想家博丹(1530~1596年)提出国家主权理论,认为国家是民族利益的集合整体,主权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具有不可转让性和永久性,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

国家应按法律来治理。

在当时,该理论(  )

A.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具有反对教权的现实意义

C.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

D.标志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

“提出国家主权理论,认为国家是民族利益的集合整体,主权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具有不可转让性和永久性,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是对当时宗教神权的否定,故B项正确;

在“1530~1596”,人文思想主要的斗争矛头是教会神权,故C项错误;

人文精神强调人和人的作用,故D项错误。

日照模拟)法国史学家普罗夏松说:

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维也纳、柏林、圣彼得堡、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

”欧洲人对巴黎的向往表明(  )

A.启蒙思想在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B.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欧洲的觉醒

C.巴黎公社成为工人运动的榜样

D.法国工业化模式成为欧洲蓝本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高潮,对整个欧洲乃至美国的独立战争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故A项正确;

促进欧洲觉醒的是启蒙运动而非法国大革命,故B项错误;

巴黎公社只是工人运动的榜样,而材料中则是“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什么国籍”,故C项错误;

欧洲工业化蓝本是英国模式而非法国模式,故D项错误。

12.(2018·

厦门质检)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法国笛卡尔为代表的学者,反对盲从,批判经院哲学,怀疑一切自己没有切身体会的问题和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事物。

这表明他们(  )

A.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B.反对上帝的绝对权威

C.加速了启蒙运动进程

D.开拓了欧洲理性主义

浪漫主义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与材料中“反对盲从,批判经院哲学”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批判经院哲学”不等于反对上帝,故B项错误;

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进入高潮,加速了启蒙运动进程与材料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法国笛卡尔为代表”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中“反对盲从”反映了理性主义,故D项正确。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英国是一个法治传统悠久的国家……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和贵族之间维系着一种双向契约关系。

中世纪后期,英王不断加强王权,危害到贵族们的封建权益。

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

《大宪章》共63条条款,部分如下:

第12、14条:

除传统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开大会议;

第30条:

未经自由民同意,任何郡长或执行吏都不得擅取其车马作为运输之用;

第61条:

贵族须推选出25位代表,监督《大宪章》的落实;

第63条:

教会应享有自由,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后代充分而全然享受《大宪章》所述各项自由、权利与特权。

——据程汉大《〈大宪章〉与英国宪法的起源》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汉代法律的特点据材料一“约法省刑……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其法制的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