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1).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1111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PPTX 页数:115 大小:17.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1).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1).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1).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1).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1).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1).pptx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1).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1).ppt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1).pptx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海洋环境,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地球就象一个广阔无垠的蔚蓝色“水球”。

海洋占71%,2,海洋环境特点:

海洋3大环境梯度:

纬度从赤道到两极深度从海面到海底水平从近岸到开阔大洋光照、温度、盐度、压力和营养物质分布等随3个梯度有规律变化,特殊环境孕育了生命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等特性,3,水层区水平方向分为浅海区和大洋区。

浅海区指大陆架水域,大洋区为大陆缘以外水体。

垂直划分为:

上层(Epipelagiczone)0-200m光强随深度指数下降,有昼夜、季节温差中层(Mesopelagiczone)200-1000m无光层,温度无明显季节变化深海(Bathypelagiczone)1000-4000m黑暗无光深渊层(Abyssopelagiczone)4000-6000m低温、高压、食物稀少超深渊层(Hadalpelagiczone)6000m,4,海底区海岸带(Littoralzone)浪激带高潮浪花可溅到潮间带潮汐影响剧烈潮下带50m潮汐、海浪所及下限陆架带(浅海带)4000m包括深海平原和海沟,无光照,温度低,食物来源稀少,生物贫乏,生物量低,5,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水层部分(pelagicdivision)海底部分(benthicdivision),图2-1,6,7,底栖生物的定义和研究意义,底栖生物(benthos),又称水底生物,是指生活在自潮间带至海底的表面和沉积物中的所有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生态学关系最复杂的生态类群。

是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底的水生生物群。

底栖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底栖生物是鱼类等经济水生动物的天然食料;一些底栖生物如虾、蟹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底栖生物还常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有一些种类如海绵动物、苔藓动物等是重要的污损生物,对水产业危害甚大。

底栖生物的类群:

按生活方式,底栖植物微藻、大型海藻、海草、红树林、盐沼植物等底栖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等,底栖生物的类群:

按体型大小,大型底栖生物:

通常不能通过500m孔径筛网的生物小型底栖生物:

能通过500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31)m孔径筛网的生物微型底栖生物:

能通过42m孔径筛网的生物。

底栖动物的类群:

按摄食方式,滤食性动物(悬浮食性):

沉积食性动物(碎屑食性):

肉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

底栖动物的类群:

按与底质的关系,底上生活型:

包括在底质上部生活的各种固着动物、附着动物和匍匐动物底内生活型:

有埋栖动物和钻蚀动物底游生活型:

能够利用胸肢或腹肢在水中作短暂游泳的虾类或虾蛄等。

a)绿藻:

通常生活在浅水区,如浒苔、石莼b)褐藻:

生活在稍深处,如海带、裙带菜。

c)红藻:

多生活在潮下带,如石花菜等海藻的分布也与环境(如波浪、干露影响)和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有关。

底栖植物-生产者,

(1)底表生活型,a)固着生物包括营固着生活的植物和动物。

它们自孢子或幼体固着变态后,终生不再移动。

固着动物包括几乎全部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和大部分腔肠动物及其他门类的一些动物(如牡蛎、藤壶)。

固着动物由于它们固着不动的生活方式,所以它们营被动的摄食方式,主要依靠海水流动带来的食物以供它们的营养。

b)附着生物这类生物附着生长后仍可移动。

例如贻贝、扇贝等。

常以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基底上,这些附着的贝类,可以把旧足丝放弃稍作移动,再分泌新的足丝附着在新的环境。

(1)底表生活型,c)匍匐动物指栖居于水底表面稍能移动的动物。

它们包括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物、海星类、海胆类、一些蛇尾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它们一般都具有宽大基部和扁平的体型,以便在海底上保持平衡状态。

d)攀爬动物泛指爬行于底质表面和攀缘于水底突出物(包括水草)上的动物。

种类组成复杂,一般而言,在底质表面爬行的类群个体都较大,常有较厚的贝壳或被甲。

如软体动物的腹足类以及甲壳类的各种蟹类虾等。

在突出物和植物上攀缘的种类大都体形较小,贝壳也相对较单薄。

如节肢动物的麦杆虫。

a)管栖动物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些能分泌管子埋栖于沙泥中的种类。

如沙蚕。

b)底埋动物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物等。

c)钻蚀生物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活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

包括一些等足类甲壳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2)底内生活型,a)管栖动物这是一类经常在水底游动的动物,它们具有较发达的运动器官(如附肢),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

这类动物主要是水底生活的甲壳动物(蟹类、虾类和口足目等)和某些鱼类。

b)底埋动物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物等。

c)钻蚀生物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活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

包括一些等足类甲壳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3)底游生活型,底栖生物群落调查,调查方法:

潜水直接观察计数(浅水)采泥器/箱式取样器底拖网取样框(潮间带),18,底栖生物调查的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1技术要求a)每站采泥面积不少于0.2m2;b)泥样淘洗后的生物,包括生物残渣均应全部收集;c)总种类数的9095%,应鉴定到种。

d)湿重生物量测定精度为0.01g,干重0.1mg。

2调查要素包括调查种类数量、组成类别、优势种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等。

3.样品采集3.1采样仪器设备3.1.1定量采泥仪器设备a)抓斗式采泥器b)弹簧采泥器c)箱式取样器,抓斗式采泥器,采泥,21,VanVeen采泥器,22,箱式采泥器,23,Lenz采泥器,柱式采泥器,24,3.1.2定性拖网仪器设备a)阿氏拖网b)三角形拖网c)桁拖网d)网衣网孔底栖生物拖网的网衣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上部网衣网孔一般小于2cm,底部网衣网孔一般小于0.7cm。

拖网,阿氏拖网:

水深小于200m的海区一般使用网口宽度为1.5m2.0m;港湾调查可用网口宽度为0.7m1.0m;大洋深海调查,一般采用网口宽度为2.5m3.0m三角拖网:

网口大小及网衣结构同阿氏拖网。

适合于沿岸水域和底质较复杂的海区采样桁拖网:

一般适用于水深100m以内的海区,特别是底质松软的海区双刃拖网:

适于底质为岩礁、碎石或砂砾的海区,26,阿氏拖网,三角拖网,桁拖网,双刃拖网,27,调查船航速在2kn左右,航向稳定后投网。

拖网绳长一般为水深的三倍,近岸浅水区应为水深三倍以上,拖网时间为15min;水深1000m以上的深海,拖网绳长为水深的1.5倍2.0倍,拖网时间30min1h。

29,3.1.3船上绞车、吊杆和钢丝绳钢丝绳采泥专用绞车,一般使用直径为6mm8mm的软钢丝绳。

一般拖网可使用直径为8mm10mm的软钢丝绳。

3.1.4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是一种由筒体、漩涡发生器、分流器、支架和余渣收集盘组成的淘洗泥样及分选标本的专用装置3.1.5套筛由三层不同孔径的筛子和支架组成,上层筛的孔径为2.0mm5.0mm,中层为1.0mm,下层为0.5mm,使用时将其与漩涡分选装置配合。

筛网,31,3.2采样操作3.2.1采泥a)面积为0.05m2的采泥器,每站需采集4-5个样品;0.1m2的采泥器,每站需采24个样品。

b)泥样淘洗采用漩涡分选装置淘洗时,将泥样分批倒入筒体,并将分流龙头开关调节至较大颗粒沉积物不致搅起溢出筒体。

c)所有生物样品,包括生物残渣,均应收集并计入定量分析。

3.2.2拖网a)调查船航速在2kn左右,航向稳定后投网。

拖网绳长一般为水深的3倍,近岸浅水区应为水深3倍以上,拖网时间为15min。

b)尽可能地收集所采到的所有生物种类,并记录生物量优势种类的重量。

取样结束后,必须仔细清除网衣上的遗留生物,不致将其带入下一站所采生物之中。

潮间带取样:

潮间带生物采样必须在大潮期间进行;根据当地的潮汐水位参数或岸滩生物的垂直分布,将潮间带划分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在高潮区布设2站、中潮区布设3站、低潮区1站或2站。

在滩面较短的潮间带,在高潮区布设1站、中潮区布设3站、低潮区1站。

33,34,3.3样品处理3.3.1初步分类a)将采泥和拖网样品应按类别、个体大小、柔软脆弱和坚硬带刺者分别装瓶。

定量采泥所获样品应全部取回(包括余渣)以供计数;定性拖网所获样品,当数量大但定名准确的种类,可保留一定数量供生物学等测定,其余计数和称重后可倾弃。

b)遇有特殊和重要生物、生态意义的标本应拍照、记述观察到的特征,并安全保存标本。

3.3.2样品保存采样处理结束后,除用于活体观察外,均应及时用固定液固定和保存。

a)固定液中性甲醛溶液;丙三醇乙醇溶液;甲醛和乙醇混合液;,b)固定和保存1)采泥和拖网样品,应按类别使用不同的固定液。

暂时性保存使用体积分数为5%7%中性甲醛溶液保存,永久性保存应用体积分数为75%丙三醇乙醇溶液或体积分数为75%乙醇保存;2)大型藻类一般用体积分数为6%甲醛溶液保存;3)海绵动物先用体积分数为85%乙醇固定,后换以体积分数为75%乙醇加体积分数为5%丙三醇保存;4)腔肠动物、纽形动物、环节动物以及部分甲壳动物先以薄荷脑或硫酸镁麻醉,后换体积分数为5%中性甲醛溶液固定。

5)个体数较大的鱼类和头足类样品(0.25kg以上),应将10%甲醛溶液注射入腹腔。

棘皮动物的海胆,固定前应先刺破围口膜;6)余渣固定时,用四氯四碘荧光素染色剂固定液,便于室内标本挑拣;c)若按上述方法固定的样品,超过两个月未能进行分离鉴定,应更换一次固定液。

3.4填写标签与记录3.4.1填写标签样品固定后,已装瓶的每号样品需投入标签。

放入样品桶的样品,应先用纱布包裹,并另加一个竹标签或硫酸纸标签。

3.4.2记录采样过程中,应及时将记录要求填入海上采样记录表,并在记事栏中记录该站采样工作的情况。

4样品分析4.1样品核对、样品编号和样品登记每航次结束,应认真核对样品和采样记录是否相符。

调查船返航后,必须及时检查采泥和拖网样品。

核对每站样品数量和标签,若发现标签损坏和不清,应与原始记录核对,并更换标签。

4.2鉴定、计数a)用放大镜或在体视显微镜下鉴定种类。

种类鉴定要求达总种数的9095,常见种必须给出种名,并分别按种类计数和称重。

b)按种类计数时;易断的纽虫、环节动物按头部计数;软体动物的死壳不计数;对于个体小而数量大的生物,可采取称重部分和总重的方法、再换算成总个数。

4.3测定生物量a)生物量以湿重计,即将生物用滤纸吸干后用电子天平称重,并记录;b)管栖动物应剥去管子(小管可保留);寄居蟹应去螺壳称重;软体动物一般不去贝壳,但需吸尽壳表水分;c)对个体大、数量多的软体动物,应壳和肉分别称湿重;d)有孔虫、石珊瑚和部分钙质苔藓虫不计重。

5资料整理5.1定量泥样资料5.1.1计算各种类的个体数和生物量分别以ind/m2和g/m2表示。

5.1.2填写相关表格a)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b)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统计表;c)大型底栖生物生物密度统计表;d)汇总表5.1.3绘制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布图a)密度(ind/m2)的取值标准:

1000;b)生物量(g/m2)的取值标准:

1,5,10,25,50,100,250,500,1000,1000。

5.2定性拖网资料5.2.1种类分布表绘制大型底栖生物定性分析种类分布记录表。

5.2.2主要种类分布图定性拖网主要种类水平分布及季节变化图。

5.2.3种类名录表采泥和拖网样品鉴定后,按分类系统顺序,列出调查海区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名录表,包括中文名、拉丁名、出现季节。

(一)主要类别1底栖植物单细胞底栖藻类、海藻和维管植物,底栖生物,42,2底栖动物,图2-9,图2-1,43,大型海藻,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