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先秦史 秦汉史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9496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先秦史 秦汉史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南大学先秦史 秦汉史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南大学先秦史 秦汉史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南大学先秦史 秦汉史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南大学先秦史 秦汉史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先秦史 秦汉史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西南大学先秦史 秦汉史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先秦史 秦汉史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大学先秦史 秦汉史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是感情动物,这就决定了他(她)在众多可能的对象中,会有所偏好,有所选择。

选择的结果,便是对偶婚的产生,它是普那路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形式。

当今世界的某些民族中仍存在对偶婚残余,解放前,我国云南永宁地区部分纳西族及傣、佤、独龙等族的部分人亦尚存此残余,目前,我国南方地区某些少数民族里的走婚现象,就是对偶婚的残余。

6、禅让制

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封建社会也有禅让

1、禅让制(“禅”,拼音:

shà

n(国)/sin6(粤)),中国古代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是一种原始的民主制度。

2、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办事。

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

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

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

据说首领要躲在树林中,然后由族人拥戴他出来。

但另一种说法是,禅让制只是到禹就终止了,他建立第一个朝代——夏朝。

7、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中兴的时代。

少康是夏代第六个王,其祖父太康尸位逸乐,被东方有穷氏所取代,史称“太康失国”。

少康凭借方30里的之地500之人同寒促斗争,最终消灭了寒促,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8、盘庚迁殷

商朝自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前后经历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代之乱”。

在此期间商朝多次迁都,盘庚继位以后政局混乱,阶级矛盾尖锐,他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次迁都于殷。

但贵族品名都反对迁都,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东河人民,强行把都城迁到殷地。

迁殷后,”行汤之政“,证据才稳定下来,政治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发展,从此直到商亡再未迁都。

9、国人暴动

周厉王任用奸佞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与民争利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国人在高压政策下忍无可忍。

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到彘,宗周无主,国政由定公

10、井田制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因其土地区划形同井,故得名。

井田制是从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的。

周朝实行井田制即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奴隶的计算单位。

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得买卖,只能有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继承。

井田制下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

公田的收入一律收归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

公社成员必须按照制度定期更换份地,并跟着份地的变化而迁居。

所以劳动者对私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土地是国家所有制。

11、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

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

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12、初税亩

“初税亩”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

初,为开始的意思;

税亩就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

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实行“初税亩”。

“初税亩,非正也。

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后来,又对井田之外的“余亩”征税。

“公田之法,十取其一。

今又履其余亩复十收其一。

故哀公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初税亩:

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

“初税亩”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不再是以前凭借所有者的身份收取地租,而是凭借国家统治者的身份依靠政治权力按土地数量征税。

可见,这种财政收入形式已具有政治强迫性、收取固定性、缴纳无偿性的税收“三性”特征,并形成了法律制度。

因此,“初税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税收制度的正式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四种基本土地制度:

领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户土地所有制、集体土地所有制。

  是“初税亩”促成了领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领主转变为地主,农奴转变为雇农。

13、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法家著名人物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后来由于商鞅作法自毙而遭到五马分尸,但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其新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4、合众与连横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合纵指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

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15、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指中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16、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诸子:

以前为称呼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

  百家:

是“百家姓”的简称。

诸子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诸子”,是指春秋时期各阶层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孙武、孙膑、张仪、苏秦、邹衍、吕不韦等。

17、《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18、三公九卿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秦不设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

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

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

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

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秦汉的管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

实际上秦朝并无“三公”,那时太尉是虚设大的;

汉代始有三公。

秦汉时期的卿也不一定是九人

19、郡县制

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

我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

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

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君实有郡县”,为秦国设郡的最早记载。

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

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汉继秦制,比秦更为严整。

新课改人教版高一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

经过朝廷上的激烈辩论,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丁一套地方官僚机构。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②,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20、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洛阳、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21、轮台罪己诏

轮台:

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罪己诏:

(现代人所说的“检讨书”)古代帝王的检讨书就叫罪己诏。

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它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

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

用意都是自责,只是情节轻重有别。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帝王史,颁发“罪己诏”最多的当属明朝的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崇祯皇帝,一个励精图治、殚精竭虑的青年皇帝在短短的十七年驭内,接连颁布了六道罪己诏,向全天下的官员士绅、黎民百姓认错和谢罪,

汉朝建立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到刘彻即位时,国库丰盈,国力强盛,这是汉武帝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条件。

可是再多的积累也经不住连年征战和肆意挥霍。

从元鼎二年(前115)起,汉武帝就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宫室园池。

此外,武帝巡游无度,多次携带文武百官和侍卫巡游各地,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次数之多,范围之广,超过了秦始皇。

武帝每次巡游,都滥施赏赐,挥霍无度。

武帝还宠信方士,迷信鬼神。

汉武帝的这些活动,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且上行下效,使整个统治集团日趋腐化,加上连年征战使人民承受着沉重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从而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

至汉武帝统治后期,汉王朝上下已经怨声载道,危机四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国家和社会眼看又将陷入一场巨大的动乱和灾难之中。

值得庆幸的是,就在危亡存于旦夕之际,汉武帝及时醒悟并反省了自己的错误,于是悬崖勒马,改玄易辙,调整了政策。

征和四年(前89)三月,他在出游东莱返回长安途中,对群臣说: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同年六月回到长安后,汉武帝又公开向全国发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对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深表悔恨。

这份诏书之所以叫《轮台罪己诏》,是因为在此之前,负责屯田事务的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等人上书武帝说:

“轮台(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以东有能够灌溉的田地五千多顷,可派军队前去屯田垦殖,设置校尉三人分别统辖,让他们在那里大量种植五谷,张掖、酒泉两郡派出骑兵,为他们开路警戒。

招募民间身强力壮、敢于远赴边塞的人前往该地,开垦更多可灌溉的农田,同时逐步修筑堡垒哨所,一直向西延伸,既可加强对西域各国的影响,又能辅助公主出嫁的乌孙国。

汉武帝随后发布的诏书,就是针对“轮台之戍”的建议而写的,诏书的主要内容是汉武帝承认自己的政策过失,把原来的错误都归罪于自己,所以后人将其称为《轮台罪己诏》。

这份诏书,不仅对西汉,而且对整个中国的历史,都产生了非常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轮台罪己诏是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汉武帝所下的一道自我反省罪过的诏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内容丰富、保存完整的“罪己诏”。

“轮台罪己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内容丰富、保存完整的皇帝正式自我批评的文件,此后每当朝廷出现危机、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帝王发布“罪己诏”进行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用以自责。

“轮台罪己诏”的发布,使汉朝的统治方针发生转变,重新回到了与民休息、重视发展经济的轨道,从而避免了像秦朝那样迅速败亡的结局。

22、西域都护

护,是带兵监护。

都护,是总监护。

西域:

 今天的新疆范围,在汉代时被称为“西域”。

其含义是指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西汉时期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后,到清末为“新疆”一名所替代,一直沿用了近2000年。

“西域”名称的出现和使用与当时中原内地对于天山南北的认识以及汉朝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管辖有着直接关系。

官名。

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

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

东汉时为单任官职。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虽然与汉朝建立联系,但仍受着匈奴的控制。

为了供应往来的使者,汉武帝、昭帝便在渠犁(今新疆库尔勒)、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等地驻兵屯田,积聚粮食,置使者校尉领护。

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曰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

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汉书·

西域传序》)。

汉朝便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

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汉代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则是自西汉以来天山南北各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

23、郡国并行制

 

汉代行政区域名和诸侯王封域名。

郡直属朝廷,国是诸侯王的封地,两者地位相等,所以“郡”“国”并称。

秦朝统一中国,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代之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灭秦战争中,各种军事力量崛起,楚霸王项羽因势重新分封诸侯。

楚汉战争,刘邦为笼络将领以击败项羽,也分封了韩信、英布、彭越等七个诸侯王。

西汉建国后,汉高祖刘邦一面采取各种办法剪除异姓王,把七个诸侯王中的六个给灭了,但同时又新封了燕、代、赵、齐、梁、楚、淮阳、淮南、关等同姓诸侯王,出现了中央皇权下的郡、国并行制。

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4、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

公元32—102年,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

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出使西域背景:

汉武帝开通西域、汉宣帝设西域都护以后,西域诸国与汉王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但是,这种关系被王莽改制时贬黜西域各国王号所引起的普遍不满所打破。

之后,西域诸国遂完全断绝了与中央政权的联系。

此时匈奴单于便趁机在新莽末年和东汉初年扩充势力,准备重新征服西域,刘秀忙于铲除地方割据势力,巩固政权,也无暇西顾。

后西域诸国互相攻伐,终被匈奴所控制。

实力大增的匈奴,屡次进犯东汉河西诸郡,边地不堪其苦。

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36人赴西域。

班超攻杀匈奴派驻鄯善的使者,又废亲匈奴的疏勒王,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

后北匈奴在西域进行反扑,他在疏勒等地坚守。

后得东汉政府援军,联合当地力量,开始反击。

公元87年(章和元年)到94年(永元六年),陆续平定莎车、龟兹、焉耆等地贵族叛乱,并击退月氏的入侵,保障了西域各族的安全,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

91年(永元三年),任西域都护。

后封定远侯。

班超在西域活动达31年之久,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条支的西海(今波斯湾)而还。

公元102年(永元十四年)回洛阳,病死

25、度田事件

东汉初年,在农民大起义之后,土地问题稍有缓和。

当时刘秀亦未想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解决。

他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令各州、郡,清查人们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年纪。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

一、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

二、便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当时,许多大地主拥有武装,号称“大姓兵长”,他们隐瞒的田地和依附于他们的人口很多,反对清查。

地方官吏惧伯他们,有的贪于贿赂,就互相勾结,任凭地主谎报;

而对农民,不仅丈量田地,还把房舍、里落都作为田地进行丈量,以上报充数,这就给广大农民制造了极大的痛苦。

刘秀以“度田不实”之罪诛杀了十余个郡太守,下令加紧度田。

于是大姓兵长们就武装反抗,许多农民不明真象,也跟从大姓兵长反抗,这就是史称的“度田事件”。

刘秀一再发兵镇压反抗者。

“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

度田事件表明,东汉政权建立伊始,各地豪族、郡国大姓势力即十分强大。

26、太平道

太平道是在东汉灵帝(167年 

189年)时期由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张角创立的一个早期道教派别。

其名称由所崇奉的《太平经》得名。

太平道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叛乱——“黄巾之乱”。

教义:

阴阳五行、符箓咒语。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

教仪:

传教方式是:

“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教团:

大贤良师张角,黄天张角,天公将军张角。

太平道以“方”为单位组织教徒,每方设“渠帅”统领。

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

共建三十六方。

27、《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中国五言古诗的统称。

这些诗共有十九首,一般认为是汉朝的一些无名诗人所作。

最早由梁代萧统编入《文选》,并命名“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巨大影响。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8、《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

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现代有同名书籍和电视节目。

《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

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29、《尚书》

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原意上古的史书。

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的夏朝史事记载。

相传孔子删定成书。

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材料,对后世史书的编纂体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尚书》是一部朴素的、上古时代历史档案汇编,其中最早的文献大约写成于公元前十四世纪上半叶。

《尚书》固定版本的出现,大约始于战国。

自秦始皇下焚书之令,民间私藏的先秦古文《尚书》大都烧毁。

项羽一把火烧尽秦皇室所藏先秦古文《尚书》(假定有所收藏)与用秦篆以及秦隶写成的《尚书》。

西汉初,经伏生从秦朝廷带出、私藏于家的秦隶《尚书》残卷出,几经传授,分成欧阳以及大、小夏侯三个今文家派。

汉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居发现古文《尚书》,经孔安国献给朝廷,其中与今文《尚书》共有的篇章经孔安国传授,形成古文家派,多出的篇章由孔安国献给朝廷,称之为“逸书”。

魏末晋初之际出现一本来历不明、冒充孔安国所撰的《尚书传》。

晋末的“永嘉之乱”使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与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逸书”同丧于战火。

南北朝南齐之时,魏末晋初出现的伪孔安国《尚书传》失传。

不久,南朝梁朝出现又一本也号称是孔安国作传的真本古文《尚书》,与先出并已失传的伪孔安国《尚书传》不同,这本伪作不仅伪造孔安国之传文,并且伪造《尚书》经文。

唐初整理古籍的结果,致使孔安国所传的古文《尚书》失传,并令后出的伪《孔传古文尚书》成为《尚书》的唯一版本,一直流传至今。

今本《孔传古文尚书》虽是伪作,却含有大量真实的成份,其价值虽因其为伪而稍损,却仍是研究华夏上古历史必不可少的文献。

现存《尚书》按朝代次序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五十八篇。

30、宗法制

古代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

也成为了统治者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商代后期就已经存在,到了周朝变得更加典型和系统。

宗法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大宗小宗依据自己的特殊身份对不同范围内的人进行管辖统治。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作用。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

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