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和能力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9451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和能力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育知识和能力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育知识和能力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育知识和能力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育知识和能力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和能力文档格式.docx

《教育知识和能力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和能力文档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和能力文档格式.docx

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强调教师权威和中心地位

四阶段教学: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育性交语言则,智、情、意统一的过程

目的是培养良好公民

杜威: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在做中学

学校即社会

五步教学法:

常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数量和增长率-规模和速度;

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学龄人数增长-)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入学者已有的。

年长一代)

3、人口结构(年龄;

社会;

就业结构;

地域分部)

4、人口流动:

(入学难。

失学率高。

不在学儿童。

心理问题)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1、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性别,文化。

职业。

城乡)

2、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即社会所需要的劳动力。

老送礼的素质必须符合社会要求,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要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制约学校结构(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关系和衔接关系)

5、诸恶月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6、教育再生产劳动力(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潜在的-现实的,提高质量和素质,全面发展)

7、再生产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得到普及,生产经验得到推广,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

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有对社会中呢管制经济制度产生敌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和舆论力量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人的发展:

心理(认知和意向)生理(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所谓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孟子:

性本善

弗洛伊德:

性本能推动

威尔逊:

基因复制决定一切

格赛尔:

成熟势力说

霍尔:

一辆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登:

优生学

外烁论

依靠外部历来那个。

注入环境

白板说

斯金纳

华生:

一打健康的婴儿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是下哦那个上代继承小赖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函的物质前提

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有可塑性

2、环境

泛指生活中影响fetish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提供多种可能

积极消极之分

不是消极被动的

3、主观能动性

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

起主导作用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他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

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

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1 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 加速个体发展

3 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制度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洗,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

教育主题确定

对象稳定

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制度化教育

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非制度化教育

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亲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搬过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双轨制

单轨制

分支制

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是和小学急哦啊与的衔接)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

1902壬寅学制

1904葵卯学制(第一个实施)

壬子葵丑学制

壬戊学制

义务教育

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理论

1、宗教本位

2、社会本位

3、知识本位

4、无目的论

5、个人本位

6、能力本位

7、社会需要和你个人发展额辩证统一论

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深灰注意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是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根本途径

素质教育

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目的。

基本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面向全体学生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全面发展教育

1、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

2、综合课程(怀特海)

3、活动课程

课程理论

1、学科中心课程论

2、活动中心课程论

3、社会中心课程论

影响课程开发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3、学科特征

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

2、课程表针

3、教材

教学计划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 课程设置

2 学科顺序

3 课时分配

4 学年编制

5 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

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定义

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一直是的授受为基础。

教学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2、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育规律是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应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

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基础

两者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5个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课外辅导

4、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要求

1、钻研教材:

教材、课程标准、参考书

2、了解学生:

原有知识水平

3、设计教法

4、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5、课题计划:

单元计划

6、课时计划:

教案

上课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1 组织教学:

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

如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学习用具准备情况,是不是从下课时的兴奋状态安静夏利。

并不仅限于在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该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汇总,知道课的结束。

2 检查复习:

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3 讲授新教材:

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4 巩固新教材:

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消化及时巩固。

5 布置课外作业:

巩固知识,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

要求

1 目标明确

2 方法的当

3 气氛热烈

4 内容正确

5 表达清晰

6 组织严密

课外作业的布置和反馈

1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代表性。

有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新知识,培养能力

2 分量适当,难易适当。

3 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

复杂的问题给予提示。

4 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

课外辅导

1 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

2 知识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要将主要精力放上面

3 目的明确。

启发式

4 注意态度。

师生平等

5 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科成绩的检查和评价

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评价方法

1 观察法

2 测试法: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3 调查法

4 自我评价法

1 客观公正,严格遵守评定标准

2 方向明确

3 鼓励创新

教学原则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责和要求。

1、直观性原则

利用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

实物、模象、语言

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2 教具的演示和语言讲解结合。

3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独立思考。

1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因势利导

2 启发独立思考。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嫩里。

4 发扬民主教学

3、巩固性原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1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 在扩充分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明确目的和要求,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实际

2 注意主要矛盾

3 由浅入深

5、因材施教原则

既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重视个别差异

1 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 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

要求:

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

既要把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1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 深入挖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 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4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8、量力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

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1 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 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 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国外常用教学方法

1、探究研讨发——兰本达

2、纲要土石教学法——沙塔洛夫

3、暗示教学法启发式

4、非指导教学发

我国教学法

1、讲授法

1 内容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突出重点、难点。

要系统、全面

2 注意启发

3 讲解语言艺术。

语音语调。

姿势,感染力

4 组织学生能够听讲

2、谈话法问答法

按一定的教学要求相学生提出问题。

1 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3 善于启发诱导

4 最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1 做好充分准备

2 启发诱导

3 做好小结

4、读书指导法

1 明确目标要求

2 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3 加强评价和辅导

4 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5、演示法

展示实物、进行示范性实验

6、参观法

7、练习法

8、实验法

9、实习作业法

10、实践活动法

11、欣赏教学法

12、情境教学法

13、发现法

教学方法选用依据

1、方法本身特点

2、学生特点

3、教学目标

4、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

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个别教学制

2、班级授课制夸梅纽斯《大教学论》

把一定数量的血色和那个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特征:

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变成固定的班级,固定人数

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

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

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优点

1 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 发挥教师主导

3 发挥学生集体作用

4 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3、分组教学

按学生能力和成绩

1 充分连接学生

2 保证教学井然有序

3 深入钻研教材

4 制定个体教学计划

4、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

在教师指导下,有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5、道尔顿制

伯克赫斯特

不系统讲授教材。

相教师汇报学习情况

6、特朗普制

灵活的课程表劳易得特朗

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

教学评价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相对性、绝对性、个体内差异、外部、内部

原则:

客观性,发展性。

整体性。

指导性

学习理论

1、行为学习理论

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后向

4、互相补偿

5、联觉

感觉特性

1、理解性

2、选择性

3、整体性

4、恒长性

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错冲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哦个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

思维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思维定势(即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4、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

5、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当前问题的启发

6、动机的强度

7、个体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等

耶克斯和多尔森定律

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

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在异地你个范围内,学习效率对学习动机强度怎放大而提高,之治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记忆不增大而下降。

学习动机理论

1、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马洛斯)生理安全归属爱尊重自我实现)

3、成就动机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自我效能感理论

激发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隐,促使学生继续女里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惩罚

学习迁移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

逆向现已

顺向迁移

学习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官能心理学)

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2、共同要素说

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残在共同成分时

3、概括化理论

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4、关系转换理论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原有知识的丰富性,概括与组织性,可利用性)

2、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学习策略

1、

2014上

22德育定义

23直观性教育

24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

25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26学校教务活动基本环节

27德育过程规律

28激发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29教师教学能力结构

30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作用

31学习原理

2013下

22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23教学评价定义

24心理定势

25德育过程

26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27德育锻炼法的基本要求

28如何组织复习

29教师成长三阶段

30教学原则及基本要求

31气质类型及特征和意义

2013上

22教育的定义

23教学任务

24逆向迁移和负迁移

25遗传素质

26学科中心论

27科学性和思想性含义及要求

28人格的特征

29品德结构

30德育原则及方法

31

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

忠诚于国家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勉勉,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不讽刺歧视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

教书育人

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教育水平,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

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

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责之便牟取私利

终身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从噢乖中结论轻过程,装箱中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独立的人,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题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潜力

把学生看作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

学生是具有个性和差异的人

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特别要注意正确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观

新课程该改革背景下的

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真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

教师从课程的重视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

斥责嘲笑,随意当众批评

强调帮助和引导

强调反思

强调合作

补充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特征

1、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培养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4、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教育研究特点

1、实践性

2、伦理性

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

3、复杂性

4、全员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