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近代服饰变迁
【答案】C解析:
题干中“1912年”表明所描述现象与辛亥革命有关,五花八门的服饰背后浓缩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从时间“1912年9月8日”看辛亥革命已经完成,成立了中华民国,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表面讲的是东西服装、汉满服装,实际上讲的是当时东西思想、新旧思想的并存,而这些又对服装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也就带来了穿着打扮的纷繁复杂。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辛亥革命对近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的影响。
4.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日常生活中,国民仍然把许多国产商品冠以“洋”字,如棉布称之“洋布”,雨伞叫做“洋伞”,铁钉直呼“洋钉”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国人仰慕欧美的心理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
C.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结果D.国人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飞跃
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答案】B解析:
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工业落后,市场上很多商品都是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即舶来品,所以都带“洋”字。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西方侵略给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影响的准确理解。
5.9世纪末,康有为上书清帝,请求变革服饰习俗:
“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
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
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
”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A.变易服饰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推动中国发展
B.近代服饰随着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变化
C.断发易服本质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
D.近代风俗演变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过程
近代习俗变迁
材料信息表明康有为上书光绪要求其率先断发易服以推进变法,与近代风俗经历由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过程无关,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直接答题。
6.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首选工人老大哥
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D.嫁人要嫁万元户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婚恋观变化
A项说法属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婚恋观,排除;
C项是主要在60年代,排除;
D项主要在改革开放后,当今社会比较多,排除;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社会的婚恋观变化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
7.《上海洋场竹枝词》载: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
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
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这表明在近代上海( )
①新式交通工具和报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②思想开放人士比较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③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
④多元化与西方化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满街游戏任驰驱”说明①正确;
“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说明②正确;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说明③正确;
材料只反映了上海一处,说明④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8.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请一张年画回家过年
”曾是中国人旧历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
木板年画《子孙万代童子图》中,孩子个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显示子孙多而贤能。
(1)材料一中的年画体现出古代民俗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分析其原因。
(6分)
材料二:
民国机器印年画《美人打球》,几个晚清装束的小脚美女手握球杆正在打台球。
(2)材料二中的年画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
分析这些变化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积极意义。
(10分)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画《钢粮元帅》,赵公元帅高举“大炼钢铁”的标语,门神抱着硕大的玉米棒子,长胡子也被夸张地表现为金黄的麦穗。
(3)材料三表明年画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呈现怎样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8分)
(4)年画渐渐披上了“尘埃”,成为不少民间收藏爱好者眼中的“紧俏货”。
如果你是一位年画收藏爱好者,你选择收藏年画的理由是什么?
(2分)
【知识点】古代、近代社会习俗变迁·
古代、近代习俗变迁的因素·
新中国初期艺术特点及原因
【答案】第一问,结合图片信息“显示子孙多而贤能”可知民俗特征强调多子多福,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家族的延续性;
原因可从政治制度—宗法制、经济—小农经济、思想—儒家思想等角度分析。
第二问,材料“机器印年画”“晚清装束的小脚美女手握球杆正在打台球”表明机器印刷业出现、社会习俗的变迁、西方娱乐方式传人中国及妇女地位提高等;
其意义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等角度分析回答。
第三问,材料“赵公元帅”“长胡子”表明年画仍然保留传统形式,“大炼钢铁”则与50年代的大跃进等政策有关;
原因从年画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第四问从保存传统文化、艺术收藏有升值空间、历史研究等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
(1)特征:
强调多子多福;
强调家族的延续性。
原因:
小农经济;
宗法观念;
儒家思想。
(4分)
(2)变化:
机器印刷业的兴起;
社会风气逐渐开放;
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娱乐方式西化。
意义:
有利于形成打破专制,实行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
促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
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思想解放。
(3)特点:
保留着传统形式,内容上加入了政策宣传的因素。
年画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强大的生命力;
大跃进的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受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
(4)理由:
存世较少,有升值空间;
是精美的艺术品;
文化内涵深厚,有历史研究价值。
【思路点拨】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1.四个时间关键: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2.变迁原因:
“欧风美雨”的影响;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
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3.变迁规律:
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
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9.古语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清初的“剃发令”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A项排除;
“剃发令”和“保辫会”不是历史的进步,B项排除;
D项和题意无关。
而“辫发之争”实质上体现了“体制之争”(君主制还是共和制)。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与中国政治变迁的关系的正确解读。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分。
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天主教耶稣会士的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
……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
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
……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利玛窦带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
近代史》(上卷)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数量(万担)
比例(%)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衣着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解放初期,列宁装是最时髦的服装。
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从90年代以,伴随人民思想的解放,中国人民的着装,已经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大型服装商场经常举办服装表演,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3)根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人们的衣着服饰呈现怎样的时代特点?
概括指出形成不同的时代特点的原因。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西学东渐;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即可得出。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西方传教士东来以及西学东渐主要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以及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的角度概括作答。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表格中“产量扩大;
外销增长,比例超过内销”三个方面信息来概括作答;
第二小问原因从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导致中国没卷入世界市场的角度组织答案;
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以及世界市场的角度概括作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解放初期,列宁装是最时髦的服装。
”信息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时期分别概括特点;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经济方针以及思想变革等角度分别回答原因。
(1)表现:
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
(“西学东渐”)(2分)
背景: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4分,任答2点)
(2)现象:
产量扩大;
外销增长,比例超过内销。
列强侵略,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
影响: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2分)有利于商业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3)建国初期,列宁装最时髦。
建国初期,中国把苏联看成社会主义老大哥,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所有领域都在向苏联学习,穿着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前,呈现“蓝(灰)色的海洋”,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物资奇缺,实行计划供应。
90年代以五彩缤纷,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表格、史料信息的解读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11.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条件”包括:
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
二须大家闺秀;
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这说明
A.人们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B.章太炎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旧有的婚姻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D.章太炎属于封建顽固派
人们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
材料中主要介绍的征婚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中“须大家闺秀;
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说明当时婚姻观念仍然受到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
章太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家,故D错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征婚观念的理解
12.读“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代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23.5%
15.5%
13.9%
学历
11.7%
12.6%
25.3%
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
B.民众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C.西方文化对婚姻习俗影响日益加深
D.婚姻观念中和政治化倾向逐渐减弱
社会习俗的变化
本题考查对表格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C项表格内容无从体现,从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择偶标准的比例可以看出,B项中“民众的择偶标准发生彻底变化”不正确。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本人成份、政治面貌择偶标准的比例在降低,说明D正确。
【思路点拨】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四个时间关键:
13.(25分)饮食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历史的变迁。
盐自古被称为“食肴之将”
①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为适应诸侯争霸需要,致力于富国强兵,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民制之盐须交官府尽数收购,由官府运销。
②
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百姓自由开采售卖食盐,官府从中征税。
③
汉武帝时期鉴于诸侯王国以经营盐业自富,盐商富累巨万,改为产、运、销完全官营,于是国库充实,民不益(增加)赋而天下用饶。
④
隋朝和唐朝初期,实行轻徭薄赋,通盐池、盐井之利与百姓共之,既不行官卖,又免征盐税。
⑤
唐朝后期因安史之乱,财政陷入困境,对盐业进行改革,政府统一收购盐,就地在盐场征税后批发给盐商,任其自由销售。
⑥
明朝实行纲运法,官府指定少数资本雄厚的商人,在向官府交纳盐款后,拥有收购和销售的特许专营权力。
这对后来徽商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⑦
清朝为打破徽商对盐业的垄断局面,于1832年实行“票盐制”,规定无论什么人,只要按章纳税,即可领票(经营食盐的凭证)经营。
——《中国盐税发展史》
意大利从14世纪开始,(宴会上出现了)主菜和甜点之间的中间菜。
宾客们利用上菜的间隔,进行一些轻松的谈话,同时品尝菜单上没有的菜,这使得厨师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成为让宾客惊呼的一道风景。
中间菜以量大和品种丰富著称,中间菜还把食品和不能吃的装饰混搭在一起,装饰是画家和雕刻家精心创作。
有一些中间菜成为完全人为的场景设计,需要艺术家的本事和演员的配合。
在著名的“锦鸡福宴”上,中间菜就是一出神秘剧,有演出和对话,取材伊阿宋的故事(古希腊神话)。
而教会对中间菜一直持强烈的批评意见,认为大吃大喝和亚当夏娃的罪孽有关,并批评不该采用异教徒的题材。
在某种意义上,中间菜是文艺复兴这段“插曲”的前奏。
——摘自《权力的餐桌》
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等地出现了西餐馆,但是连“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中国人都对其评价不高。
国人认为西餐腥膻生冷,还有“野蛮之风”。
郭嵩焘出使英国,曾携夫人“仿行西礼,宴请英国绅商士女”,国内攻击他“令内眷入席陪宴,有失体统”。
到民国初年,吃西餐开始成为一种时尚。
很多人虽吃不惯却仍对其感兴趣,这与中餐馆存在的问题有关……西餐让中国人耳目一新,《清稗类钞》(1916年徐珂所著)对此有详细描绘:
“席之陈设,男女主人必坐于席之两端……及进酒,主人执杯起立(西俗先致颂词,而后主客碰杯起饮,我国颇少),客亦起执杯……进点后,可饮咖啡,食果物,吸烟(有妇女在席则不可)”。
据说清华大学校长还对出国前的留美学生进行吃饭培训,包括如何保持优雅和安静。
与此同时,一种既能像西餐一样显示格调和品味,又不违背华人口味的餐馆应运而生,其中以上海锦江川菜馆最为著名。
——摘自《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1)阅读材料一的表格,对古代中国的盐业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分类(写标号)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间菜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中间菜是文艺复兴的前奏”这一观点的理解。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解读西餐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9分)要求:
提取信息完整;
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有必要的总结归纳。
【知识点】古代中国近代世界近代中国·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答案:
(1)阶段和理由(阶段划分清晰并言之有理即可得6分)
②④:
民间自由产销。
①③:
官营
⑤⑥⑦:
官商合作、官督商营
(2)特点:
在菜单规定之外,是厨师个性化的创作;
量大并品种丰富;
与艺术作品混搭在一起;
配以文艺表演。
理解:
中间菜不再受教会禁欲主义思想的限制,使宾客充分体会到美食和文艺的现世享乐,甚至采用了异教徒的古希腊文化,同时也展现了厨师和文艺家的个人才华。
这与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以人为中心、摆脱神学束缚的思想相符。
(4分)(能从2个方面解读即可得4分)
(3)示例:
(9分)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口味和饮食文化,中国人没有广泛接受西餐。
(4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近代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的推动,思想逐步解放,到民国时期人们开始接受西餐中平等、尊重妇女及文明优雅的礼仪,并以此改造中餐。
(4分)由此说明,外来文明的传入,很难被全盘接受,必然是吸收与排斥并存,以及各种文明的交融。
(1分)
(1)本题需要细读材料,对材料加以归类,各阶段具体管理模式如下①为官府运销②百姓自由开采售卖食盐③产、运、销完全官营④盐池、盐井之利与百姓共之,民间自由销售⑤⑥⑦都体现了在政府监管下,商人经营的模式;
政策变化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统治者的角度(政策、目的、统治者个人素质等),二是盐业自身的作用方面加以考虑
(2)依据材料“这使得厨师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以得出是厨师个性化的创作;
依据“中间菜以量大和品种丰富著称”可以得出量大并品种丰富;
依据“有一些中间菜成为完全人为的场景设计,需要艺术家的本事和演员的配合”可以得出与艺术作品混搭在一起,配以文艺表演等。
依据材料“在著名的“锦鸡福宴”上,中间菜就是一出神秘剧,有演出和对话,取材伊阿宋的故事(古希腊神话)。
”可以得出其中涉及了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冲击,和古希腊文化的再现,所以有了相关理解。
(3)材料描述的西餐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变化,最初传入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为人所接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深入,以及对西方的了解加深,西学的传入等,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并在一定时期成为时尚。
解读时即要得出现象,同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找出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