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理论 重点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9127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级理论 重点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三级理论 重点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三级理论 重点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三级理论 重点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三级理论 重点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级理论 重点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级理论 重点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级理论 重点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级理论 重点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视觉性言语中枢-----角回----失读症

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症书写中枢------中央前回----失写症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工具条件反射

巴浦洛夫学说的基本概念:

1、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就是语言信号,只人类有)

巴浦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

超限/保护性抑制;

消退抑制;

泛化;

分化抑制)

2、扩散和集中

3、相互诱导(正诱导、负诱导、同时性诱导、相继性诱导)

4、动力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感知觉和记忆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费希纳定律S=K·

lgR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正后像与负后像)+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联觉

种类:

外部感觉(眼耳鼻舌身)+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视觉适宜刺激:

光波波长380-780纳米锥体细胞(白天、颜色细节)+杆体细胞(夜晚、轮廓)

彩色:

色调、明度、饱和度颜色混合:

颜色混合、色光混合

色觉异常:

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色盲人由明度辨色)

听觉适宜刺激:

声波波长16-20000hz,敏感1000-4000hz(60岁后对高频先失听)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

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听觉感受器

特性:

音调(频率)、响度(振幅)和音色(波形)

嗅觉(嗅细胞)

味觉(味蕾)---------------------甜(舌尖)酸(舌边后)苦(舌根)咸(舌边前)

皮肤觉(触、压、温、冷、痛觉、振动觉)

 

平衡觉又叫静觉

运动觉又叫动觉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

痛觉:

分布最广,无适宜刺激,一定程度上反应人的意志力强弱。

皮肤痛和内脏痛区别:

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具有放射现象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区别:

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2、选择性3、恒常性4、理解性

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3、运动知觉4、错觉

2、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影响因素:

听觉>触觉>视觉,活动内容以及态度)

(估计时间:

计时器、自然周期、生物钟、心理周期)

记忆分:

1、形象记忆2、情景记忆3、情绪记忆4、语义记忆5、动作记忆

记忆的过程环节三个:

1、识记2、保持3、回忆(再现)与再认

记忆系统三个:

1、瞬时记忆(感觉登记)(1s,编码方式:

鲜明形象性)

2、短时记忆(老年人,可被意识到,容量有限,7±

2)(语言文字—听觉编码,非语言—形象记忆)

3、长时记忆(容量无限,不被意识到,语义编码+形象编码)

(自然衰退+干扰=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无意义音节)

第三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特征:

间接性和概括性(月晕而风)

智力操作过程:

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

1、动作、形象和抽象思维2、辐合和发散思维(或求同和创造性)3、再造性和创造性思维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

(以词来标示)分为内涵和外延(成反比)。

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2、原型启发3、定势

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现象。

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分内部和外部(口头=对话+独白和书面)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过程。

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属思维范畴。

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不自主想象+梦+幻觉)2、有意想象(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幻想)

第四节意识与注意

意识是人类大脑所持有的反映功能,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无意识指对刺激的无意识和无意识行为

特殊的意识状态:

1、睡眠(四个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梦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3、有意后注意(自动化动作)

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广度:

2;

2、注意的稳定性(动摇、起伏)--相反--注意的分心(分散)

3、注意转移4、注意分配(条件:

活动的内在联系+必有的自动化动作,非常熟练的)

第五节需要与动机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需要的种类: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理和获得性)2、物质和精神

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和社会性2、有意识和无意识3、内在和外在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长性(尊重、自我实现)+缺失性(生理、安全、爱和归属)

第六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区别与联系:

同一过程同一现象,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

情绪指感情反映的过程,情感是感情的内容。

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心境、激情和应激;

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情绪理论:

1、外周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2、丘脑情绪理论(坎农-巴德)

3、情绪认知理论(沙赫特-----环境刺激+认知+生理共同作用)---英雄救美

意志是有意识的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动机的冲突:

双趋式冲突、双避式、趋避式、双重趋避式

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2、果断性-----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

3、坚韧性-----虎头蛇尾和执拗4、自制性-----怯懦和任性

第七节能力和人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

人格特性:

独特性;

整体性;

稳定性;

功能性;

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包括:

气质和性格。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

气质(又名脾气秉性)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型学说:

体液说;

体型说;

血型说;

激素说

巴浦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气质的影响:

1、稳定性与可塑性2、无好坏之分3、决定成就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4、环境适应5、健康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态度是后天习得)

性格的结构:

1、态度特征2、意志特征3、情绪特征4、理智特征

人格理论:

1、动力理论(费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2、类型理论(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3、特质理论(GW奥尔波特-----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首要、中心和次要特质)

(卡特尔-----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表面和根源特质)

(艾森克人格因素调查法----16PF-----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

(人格五因素模型---NEO人格调查表-------OCEAN-----神经质、外倾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认真性)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社会心理学诞生: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

定义:

FH奥尔波特---个体怎样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艾尔乌德-----偏社会定义------是有关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勒温B行为=f(P个体,E情景)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与个人经验和人格密切相关)

研究四个方面:

个体(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学习)、人际、群体、社会

历史:

1、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至19世纪上半叶)----启蒙期

特点: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类行为及人性是由社会决定的;

康德和卢梭认为改变人性的前提就是改变社会;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由生物或本能决定;

霍布斯和马基雅维里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和邪恶的。

2、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形成期

达尔文的进化论;

德国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法国列朋的群众心理学;

英国麦独孤的本能心理学;

奥地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特点:

实证、量化、应用。

FH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1924)开创实验社会心理学;

瑟斯顿态度量表,使态度测量广泛应用;

莫里诺社会测量法;

勒温是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领导风格对群体氛围及群体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流派:

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

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其吸收了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如巴浦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沃尔特斯

学习机制三种:

联想(巴浦洛夫),强化(斯金纳),模仿(班杜拉)

观察学习四格过程:

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等形式)

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的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符号互动论(米德和詹姆士)的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

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叫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较好的遗传素质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几种重要社会化类型:

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分清性与性别)、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社会角色分类:

先赋角色(如性别)和成就角色(如职业),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如老师),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角色扮演的过程:

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角色不清(如咨询师)、角色中断(如下岗退休)、角色失败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主我与客我;

米德---镜我;

罗杰斯---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重要的作用。

自我的五层结构:

物质自我、心理、社会、理想、反思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形成三阶段(注意顺序):

生理自我(8个月到3岁),社会(3岁到13、14岁),心理(10年,从青春期到成年)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身份的特点:

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詹姆士(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2、行为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活动性质)

4、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分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图式);

认知者的动机和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图式的主要作用:

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是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景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首因效应(陌生人)与近因效应(熟人);

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粉丝);

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意义,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有限经验,具有消极作用,产生偏见和歧视。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平均,加权平均,中心品质(类似光环和刻板效应)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常用测略: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投其所好。

行为原因分类:

内因与外因;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人们习惯对可控因素归因,做出变化的预测。

对不可控做出准确的预测

美国罗特提出控制点理论,个体分为内控者和外控者

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

折扣原则;

协变原则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在归因时需考虑三种信息:

特异性信息(客体);

共同性(刺激);

一致性(背景)===高高高归因为客体(外归因),低低高归因为主体(内归因),高低低归因为情景。

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

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观察位置;

时间因素(时间越久,越外归因)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

维持与调节(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呈倒U型曲线)

主要社会动机:

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

亲合起源于依恋

亲合的作用: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窘境

影响亲合的因素:

情景因素,情绪,出生顺序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目标的吸引力;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

家庭教养方式;

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温特的两种权力动机:

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

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三方面因素构成。

侵犯行为的原因:

1、本能论----弗洛伊德和洛伦兹-----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种对立基本本能。

2、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学说要点:

3个)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水平,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去个性化

利他行为的性质:

亲社会行为;

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动机,不期回报。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情境、时间压力、利他对象的特点)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利他技能)

嫉妒特点:

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消极的、普遍性

社交情绪分类:

社交焦虑(紧张恐惧)、嫉妒(羞愧愤怒怨恨)、

羞耻(自卑沮丧)、内疚(羞愧负罪)

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态度是个体WHO对特定对象WHOM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WHAT。

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态度的成分ABC模型:

认知成分、情感(是主导成分)、行为倾向

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

斯普朗格的六种价值观取向的人的特点:

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宗教型

态度的功能:

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

态度的维度:

方向、强度、深入(情感投入)、向中度(核心价值观)、外显度(行为的外露)

态度的形成:

依从、认同、内化

霍夫兰德态度转变模型:

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景

传递者的影响:

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沟通信息的影响:

信息差异,畏惧(呈倒U作用),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

接受者的影响:

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依赖性强成正,自尊高和社会赞许高成反),

个体的心理倾向(防御机制、逆反)

情景的影响:

预先警告(双向作用)、分心(双向作用)、重复(倒U作用)

态度转变理论:

1、海德(P个体-O他人-X第三者模型)平衡理论:

费力最小原则,个体尽可能少的转变情感维持态度平衡

2、认知失调理论(原因:

逻辑矛盾;

文化价值冲突;

观念的矛盾;

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途径:

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

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

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各方的强度。

3、社会交换论(逆反心理是指个体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应的现象。

分三种:

超限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禁果逆反)

态度测量(属间接测量)方法:

量表法(方向和强度)、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测谎仪)。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沟通的结构七个:

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

沟通的主要作用:

1、获取信息的手段2、思想交流和情感分享的工具

3、满足需求和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4、减少冲突和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5、促进效率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身体语言沟通包括:

目光与面部表情;

身体运动(最易发现)与触摸(最有力);

姿势与妆饰;

人际距离(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建立的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

自我暴露的四个水平:

第一情趣爱好,第二态度,第三自我概念与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第四是隐私。

良好人际关系原则:

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人际吸引分:

亲合、喜欢、爱情

影响喜欢的因素:

熟悉与邻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

相似包括:

信念、价值观、人格特质;

兴趣爱好;

社会背景和地位;

年龄经验。

互补关系:

需要的互补;

社会角色和职业;

人格特征

最受喜爱的人格品质:

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

第七节社会影响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被动)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

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

从众行为原因:

寻求行为参照;

对偏离的恐惧;

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因素:

群体因素(一致性、凝聚力、规模)、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高和独立性强成反比)、情境的明确性、其他因素

社会促进的两种效应:

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社会懈怠

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模仿的意义: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适应作用;

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的发展:

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

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

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塔尔德的“模仿律”:

下降律;

几何级数律;

先内后外律

暗示三要素:

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依恋、利他和亲密

婚姻动机:

爱情>繁衍>经济

印度结婚5年后才允许离婚。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心理发展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

三方面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

心理的个体发展:

儿童0-18岁、成年初期18-35岁、

成年中期35-60岁、成年晚期60以后

心理发展的性质:

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研究内容的两大重点问题:

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特征2个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4个

研究的主要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研究的设计方法:

横向、纵向、纵横交叉研究设计(各自的优缺点P192)

心理发展动因:

遗传因素(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

环境因素(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

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二因素论

社会学习(班杜拉----新行为主义----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社会文化因素(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最近发展区,教育走在发展之前、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时期)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皮亚杰----心理起源于动作----研究人的思维、智力

------四个基本概念: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影响四因素:

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心理发展过程:

连续论、阶段论、连续和阶段统一、年龄阶段2个

1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过程: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