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8853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doc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doc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教案 人民版doc文档格式.docx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5)清朝苏州、汉口异常繁华,另外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也非常有名。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形成: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此后,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4)消极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1.古代的“城”和“市”一样吗?

试答 

提示:

不一样。

古代中国的“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后者是商业活动的场所。

2.商业在宋代开始居于中国的主导地位吗?

不是。

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3.宋代以后兴起的商业名镇与古代早期的城市相同吗?

不同。

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大都是政治城市,商业活动依附于政治因素,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宋代以后兴起的工商业城市则是以经济职能为主。

4.概括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

(1)政治上:

实行二府三司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重文轻武。

(2)经济上:

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发达,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市民阶层兴起。

(3)文化上:

理学产生,宋词、风俗画兴起。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吗?

否。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

6.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1)影响人口迁移的流动,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规模扩大;

影响封建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传统的“重农抑商”形成冲击,同时助长了拜金、奢侈风气。

(3)影响市民日常生活,更加方便丰富。

(4)政府收入增加。

7.闭关锁国政策就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吗?

是指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贸易

2.“海禁”政策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三、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1.原因:

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2.产生:

明朝中后期,在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3.特点:

发展缓慢;

地区分布不平衡;

比较稀疏。

4.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2)直接原因: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限制了市场的扩大,而且未能使中国及时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海禁”。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8.“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自然经济。

9.请图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

10.简述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强化。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文化专制,理学盛行;

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总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经济因素产生,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

封建统治者极力加强专制统治,压制了新经济的成长,使中国在近代落伍于世界,思想领域内出现了反映社会需要的反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的早期启蒙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都会大量兴起。

(2)两宋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对两宋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经历了两大阶段:

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

城市的发展与当时的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相辅相成。

(4)“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5)“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6)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败,潜伏下了近代前夜的危机。

微考点1 

一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

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城市有何特点?

史料解读:

城和市是分开的,城市主要以政治职能为主。

市的规模小,地位低。

二 北宋都城汴京:

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

街北……珠子铺……过州桥,①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中国古代城市有何特点?

①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三 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草市——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①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中国古代城市有何特点?

①反映出“草市”在沟通和发展城乡经济中有重要作用。

四 ①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

思考4 史料四反映出中国古代城市有何特点?

①反映出工商业市镇兴起,城市职能趋向专业化。

古代“市”的四个发展趋势

(1)从“市”的空间范围来看,先是在城市由小到大发展,然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2)“市”内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唐代后期“夜市”繁荣,宋代又出现晓市,并打破坊和市的界限。

(3)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4)明清时期出现大量专门的工商业市镇。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荣,如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微考点2 

一 ①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王朝》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怎样的经济观念和政策?

①反映了重农抑商。

二 ……既禁之后,百贷不通,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海禁”政策引起怎样的后果?

使人民贫困,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秩序不稳。

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不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①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括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

商贾史》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规律?

①反映出商人经商致富后,购买土地,参与科举。

跻身于地主和官僚行列。

四 

思考4 史料四的漫画反映出统治者怎样的思想?

闭关自守,安于现状。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政策不利: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

(2)市场狭小:

自然经济使国内市场狭小,“海禁”与“闭关锁国”阻碍了海外市场开拓。

(3)资金不足:

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人买田置地或供后代读书科举,影响工商业的发展。

(4)受旧经济观念影响。

(5)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综合点1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2.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下,不管怎样发达,都不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形成和发展。

4.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5.对外贸易发达。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

6.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如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商人群体活跃。

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出现。

8.商人地位低下。

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针对训练]

1.[2016·

湖南常德质检]唐朝颁布的《关市令》规定:

“诸官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诣金部、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诣所在州县平校,并印署,然后听用。

”这说明唐朝(  )

A.商品经济活跃

B.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有效管理

C.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

D.中央集权涉及经济领域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

凡是官和度量衡器具,每年八月必须交有关官府检验校正,京师地区的检验工作由尚书省金部司和太府寺主管,地方的检验工作由各州县衙负责。

经检验校正后的度量衡器具,由有关官府签署封印后方可使用。

这说明唐朝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有效管理,故选B。

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15·

湖北荆州质检]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

”材料表明当时(  )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B.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C.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关键是抓住“江南”“江北”“山右”等词语,由此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所以C项正确。

综合点2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要点整合]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时期

开始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目的

相同点

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点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2015·

乌鲁木齐调研]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海禁”政策的实施B.社会矛盾尖锐

C.倭寇为患D.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 A

解析 结合材料分析,当时沿海民众没有生路,只有“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

4.[2016·

甘肃张掖调研]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

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

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强化了海禁政策

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最深远影响”,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最深远的影响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比较四个选项,与此最接近的是D项,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1春秋战国时的大商人都出于中原地区。

……这是当时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同时,大商人无一例外都与政治有密切的联系,或把政治经验运用于经商,或以财富换取政治地位,封建社会大商人的这一特点,自始就已表现出来了。

——张岂之《中国历史·

先秦卷》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材料论述了中国战国时期商业的特点。

作者认为: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商人都出于中原地区。

(2)大商人和政治联系密切。

2“……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赵宝珠

本段材料是宋史专家赵宝珠对中国宋代商业发展的评论。

(1)乡村集市是新事物,是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

(2)乡村集市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城市规模,另一方面在集市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城市。

3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引用法国一位学者的话说,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

但是,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

——赵津《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看技术革命

发生的可能性:

李约瑟之谜再探》

作者认为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因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

真题典例

1.[2015·

课标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 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可,实质上也是该地区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A项。

B、C两项与史实不符;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仅是个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

重庆高考]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知,宋太宗拒绝了某官员关于取消农村集市贸易的建议,本质上反映了宋代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故选C项。

A、B两项材料未反映,排除;

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课标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 明成祖将都城从地处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地区的南京迁到当时相对落后的北京,需将大量物资由南方输送到北方,客观上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为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B项符合题意,C项错误。

迁都是在国家政治统一的情况下进行的,A项错误;

迁都并没有改变南方作为经济文化重心的地位,D项错误。

4.[2015·

安徽高考]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官府严厉打击偷税的商人,而对捉拿偷税的人予以奖励,这说明官府重视商税收入,故选A。

5.[2014·

福建高考]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解析 在春天祭祀先农坛,反映出明清时期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农立国、维护传统农耕经济的治国理念,故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只是从图片的表面信息着手分析,忽视了祭祀的时间和对象;

仅根据祭祀仪式无法推断国家是否繁荣昌盛,故D项错误。

师说高考

考频

本部分知识为高频考点。

①古代中国商业5年28考

②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及经济政策5年14考

考过

①古代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和表现:

如宋明时期

②明朝“朝贡贸易”

③会馆

④“市”的变化趋势

⑤农工商的关系

⑥重农抑商的内涵和原因

⑦海禁的原因和影响

⑧均田制

⑨宋代土地买卖契约等

考向

①商品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尤其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明清的商品经济发展及与世界发展大势的联系

仿真练习

1.[2016·

合肥质检]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

A.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B.印刷业已使用活字技术

C.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D.专设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解析 从图中“市署”“平准署”等名称可以看出唐代对市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故C项正确;

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帮,故A项错误;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故B项错误;

D项在图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太平广记》记载:

高宗时,经营丝绸的大商人邹凤炽“其家巨富,金宝不可胜计……邸店园宅,遍满四海,四方物尽为所收”,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唐朝的丝织技术日趋成熟

B.唐高宗时期尚未出现纸币

C.唐朝远距离商品交易发达

D.唐朝商业城市已出现邸店

解析 材料中“遍满四海,四方物尽为所收”,体现了唐代商品交易发达,远距离物品贸易频繁。

3.[2016·

济南训练]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这说明(  )

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D.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解析 题中没有体现社会转型的信息,故A项错误;

题中有吃、有穿、有住但仍未满足,结合明代商业经济发展的背景,可以得出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故C项错误;

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题中并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开封模拟]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这说明此时(  )

A.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压

C.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知,北宋时期,商人办了通行证后,可以进行盐业的买卖,由此可见,政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故选A。

B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盐业由商人来经营,不是由政府直接经营,排除C。

根据材料信息“规定地区”可以得知,盐业的买卖是在政府指导下进行,而不是政府“放弃盐业专卖”,排除D。

5.[2015·

合肥检测]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

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

A.加剧内忧外患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解析 从材料“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以及“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可以判断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加剧内忧外患,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中外经济交流的情况,故B项错误;

材料不单指出了“寇愈盛”而且还指出“海滨人人皆贼”,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说明海禁政策的危害,不是说明海禁政策的自卫作用,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