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20差距分析模板二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8242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级保护20差距分析模板二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等级保护20差距分析模板二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等级保护20差距分析模板二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等级保护20差距分析模板二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等级保护20差距分析模板二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等级保护20差距分析模板二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等级保护20差距分析模板二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级保护20差距分析模板二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等级保护20差距分析模板二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0

2.2服务器设备

系统名称

IP地址

机器型号

重要程度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差距分析方法

我司安全顾问根据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二级基本要求,对XXX系统信息系统分别从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对比,找出XXX系统信息系统与等级保护二级要求的差距。

4.差距分析结果

通过对XXX系统的安全现状与等级保护的二级要求进行了差距分析系统在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具体的分析结果统计如下:

编号

类别

测评项数量

未符合数量

符合率

未符合项

安全技术方面

5.1

安全物理环境

5.2

安全通信网络

5.3

安全区域边界

5.4

安全计算环境

5.5

安全管理中心

小计

安全管理方面

6.1

安全管理制度

6.2

安全管理机构

6.3

安全管理人员

6.4

安全建设管理

6.5

安全运维管理

153

64

58%

合计

301

132

56%

通过本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发现被核查的信息系统未符合或未完全符合项为132项,需要进行整改,以达到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二级的相关要求。

5.差距分析表

本报告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进行分析。

该标准根据现在技术发展水平,提出和规定了第一级到第四级等级保护对象的安全要求,每个级别的安全要求均由安全通用要求和安全扩展要求构成。

安全通用要求包括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本报告根据安全通用要求进行差距分析,找出所评估的信息系统与基本要求的差距,以便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安全建设和监督管理提供决策略依据。

5.1.安全物理环境

5.1.1.物理位置选择

5.1.1.1.测评项

测评项

现状

是否符合

a)机房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b)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顶层或地下室,否则应加强防水和防潮措施。

5.1.2.物理访问控制

5.1.2.1.测评项

a)机房出入口应安排专人值守或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5.1.3.防盗窃和防破坏

5.1.3.1.测评项

a)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

b)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安全处。

5.1.4.防雷击

5.1.4.1.测评项

a)应将各类机柜、设施和设备等通过接地系统安全接地;

5.1.5.防火

5.1.5.1.测评项

a)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

b)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5.1.6.防水和防潮

5.1.6.1.测评项

a)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b)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5.1.7.防静电

5.1.7.1.测评项

a)应采用防静电地板或地面并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5.1.8.温湿度控制

5.1.8.1.测评项

a)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5.1.9.电力供应

5.1.9.1.测评项

a)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b)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5.1.10.电磁防护

5.1.10.1.测评项

a)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5.2.安全通信网络

5.2.

5.2.1.网络架构

5.2.1.1.测评项

a)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地址;

b)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网络边界处,重要网络区域和其他网络区域之间应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5.2.2.通信传输

5.2.2.1.测评项

a)应采用校验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5.2.3.可信验证

5.2.3.1.测评项

a)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5.3.安全区域边界

5.3.

5.3.1.边界防护

5.3.1.1.测评项

a)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

5.3.2.访问控制

5.3.2.1.测评项

a)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

b)应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

c)应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拒绝数据包进出;

d)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5.3.3.入侵防范

5.3.3.1.测评项

a)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监视网络攻击行为。

5.3.4.恶意代码和垃圾邮件防范

5.3.4.1.测评项

a)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5.3.5.安全审计

5.3.5.1.测评项

a)应在网络边界、重要网络节点进行安全审计,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5.3.6.可信验证

5.3.6.1.测评项

a)可基于可信根对边界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边界防护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5.4.安全计算环境

5.4.

5.4.1.身份鉴别

5.4.1.1.测评项

a)应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身份鉴别信息具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b)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应配置并启用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相关措施;

c)当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5.4.2.访问控制

5.4.2.1.测评项

a)应对登录的用户分配账户和权限;

b)应重命名或删除默认账户,修改默认账户的默认口令;

c)应及时删除或停用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

d)应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

5.4.3.安全审计

5.4.3.1.测评项

a)应启用安全审计功能,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5.4.4.入侵防范

5.4.4.1.测评项

a)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

b)应关闭不需要的系统服务、默认共享和高危端口;

c)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或网络地址范围对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的管理终端进行限制;

d)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内容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e)应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已知漏洞,并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时修补漏洞。

5.4.5.恶意代码防范

5.4.5.1.测评项

a)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或配置具有相应功能的软件,并定期进行升级和更新防恶意代码库。

5.4.6.可信验证

5.4.6.1.测评项

a)可基于可信根对计算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5.4.7.数据完整性

5.4.7.1.测评项

a)应采用校验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

5.4.8.数据备份恢复

5.4.8.1.测评项

a)应提供重要数据的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b)应提供异地实时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重要数据实时备份至备份场地。

5.4.9.剩余信息保护

5.4.9.1.测评项

a)应保证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5.4.10.个人信息保护

5.4.10.1.测评项

a)应仅采集和保存业务必需的用户个人信息;

b)应禁止未授权访问和非法使用用户个人信息。

5.5.安全管理中心

5.5.

5.5.1.系统管理

5.5.1.1.测评项

a)应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b)应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等。

5.5.2.审计管理

5.5.2.1.测评项

a)应对审计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b)应通过审计管理员对审计记录应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

6.管理要求

5.

6.

6.1.安全管理制度

6.1.

6.1.1.安全策略

6.1.1.1.测评项

a)应制定网络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阐明机构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原则和安全框架等。

6.1.2.管理制度

6.1.2.1.测评项

a)应对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b)应对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

6.1.3.制定和发布

6.1.3.1.测评项

a)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b)安全管理制度应通过正式、有效的方式发布,并进行版本控制。

6.1.4.评审和修订

6.1.4.1.测评项

a)应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论证和审定,对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6.2.安全管理机构

6.2.

6.2.1.岗位设置

6.2.1.1.测评项

a)应设立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

b)应设立系统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等岗位,并定义部门及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

6.2.2.人员配备

6.2.2.1.测评项

a)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系统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等。

6.2.3.授权和审批

6.2.3.1.测评项

a)应根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和批准人等;

b)应针对系统变更、重要操作、物理访问和系统接入等事项执行审批过程。

6.2.4.沟通和合作

6.2.4.1.测评项

a)应加强各类管理人员、组织内部机构和网络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协作处理网络安全问题;

b)应加强与网络安全职能部门、各类供应商、业界专家及安全组织的合作与沟通;

c)应建立外联单位联系列表,包括外联单位名称、合作内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6.2.5.审核和检查

6.2.5.1.测评项

a)应定期进行常规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系统日常运行、系统漏洞和数据备份等情况。

6.3.安全管理人员

6.3.

6.3.1.人员录用

6.3.1.1.测评项

a)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人员录用;

b)应对被录用人员的身份、安全背景、专业资格或资质等进行审查。

6.3.2.人员离岗

6.3.2.1.测评项

a)应及时终止离岗人员的所有访问权限,取回各种身份证件、钥匙、徽章等以及机构提供的软硬件设备。

6.3.3.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

6.3.3.1.测评项

a)应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并告知相关的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

6.3.4.外部人员访问管理

6.3.4.1.测评项

a)应在外部人员物理访问受控区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全程陪同,并登记备案;

b)应在外部人员接入受控网络访问系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开设账户、分配权限,并登记备案;

c)外部人员离场后应及时清除其所有的访问权限。

6.4.安全建设管理

6.4.

6.4.1.定级和备案

6.4.1.1.测评项

a)应以书面的形式说明保护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及确定等级的方法和理由;

b)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定级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

c)应保证定级结果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

d)应将备案材料报主管部门和相应公安机关备案。

6.4.2.安全方案设计

6.4.2.1.测评项

a)应根据安全保护等级选择基本安全措施,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补充和调整安全措施;

b)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进行安全方案设计;

c)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专家对安全方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经过批准后才能正式实施。

6.4.3.产品采购和使用

6.4.3.1.测评项

a)应确保网络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b)应确保密码产品与服务的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密码管理主管部门的要求。

6.4.4.自行软件开发

6.4.4.1.测评项

a)应将开发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物理分开,测试数据和测试结果受到控制;

b)应制定软件开发管理制度,明确说明开发过程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

6.4.5.外包软件开发

6.4.5.1.测评项

a)应在软件交付前检测其中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

b)应保证开发单位提供软件设计文档和使用指南。

6.4.6.工程实施

6.4.6.1.测评项

a)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的管理;

b)应制定安全工程实施方案控制工程实施过程。

6.4.7.测试验收

6.4.7.1.测评项

a)应制订测试验收方案,并依据测试验收方案实施测试验收,形成测试验收报告;

b)应进行上线前的安全性测试,并出具安全测试报告。

6.4.8.系统交付

6.4.8.1.测评项

a)应制定交付清单,并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软件和文档等进行清点;

b)应对负责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c)应提供建设过程文档和运行维护文档。

6.4.9.等级测评

6.4.9.1.测评项

a)应定期进行等级测评,发现不符合相应等级保护标准要求的及时整改;

b)应在发生重大变更或级别发生变化时进行等级测评;

c)应确保测评机构的选择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6.4.10.服务供应商选择

6.4.10.1.测评项

a)应确保服务供应商的选择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b)应与选定的服务供应商签订相关协议,明确整个服务供应链各方需履行的网络安全相关义务。

6.5.安全运维管理

6.5.

6.5.1.环境管理

6.5.1.1.测评项

a)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机房安全,对机房出入进行管理,定期对机房供配电、空调、温湿度控制、消防等设施进行维护管理;

b)应对机房的安全管理做出规定,包括物理访问、物品进出和环境安全等;

c)应不在重要区域接待来访人员,不随意放置含有敏感信息的纸档文件和移动介质等;

6.5.2.资产管理

6.5.2.1.测评项

a)应编制并保存与保护对象相关的资产清单,包括资产责任部门、重要程度和所处位置等内容。

6.5.3.介质管理

6.5.3.1.测评项

a)应将介质存放在安全的环境中,对各类介质进行控制和保护,实行存储环境专人管理,并根据存档介质的目录清单定期盘点;

b)应对介质在物理传输过程中的人员选择、打包、交付等情况进行控制,并对介质的归档和查询等进行登记记录。

6.5.4.设备维护管理

6.5.4.1.测评项

a)应对各种设备(包括备份和冗余设备)、线路等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期进行维护管理;

b)应建立配套设施、软硬件维护方面的管理制度,对其维护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明确维护人员的责任、维修和服务的审批、维修过程的监督控制等。

6.5.5.漏洞和风险管理

6.5.5.1.测评项

a)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安全漏洞和隐患,对发现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及时进行修补或评估可能的影响后进行修补。

6.5.6.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

6.5.6.1.测评项

a)应划分不同的管理员角色进行网络和系统的运维管理,明确各个角色的责任和权限;

b)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进行账户管理,对申请账户、建立账户、删除账户等进行控制;

c)应建立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策略、账户管理、配置管理、日志管理、日常操作、升级与打补丁、口令更新周期等方面作出规定;

d)应制定重要设备的配置和操作手册,依据手册对设备进行安全配置和优化配置等;

e)应详细记录运维操作日志,包括日常巡检工作、运行维护记录、参数的设置和修改等内容;

6.5.7.恶意代码防范管理

6.5.7.1.测评项

a)应提高所有用户的防恶意代码意识,对外来计算机或存储设备接入系统前进行恶意代码检查等;

b)应对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