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上科学知识点点总结 18页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672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初二上科学知识点点总结 18页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八年级初二上科学知识点点总结 18页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八年级初二上科学知识点点总结 18页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八年级初二上科学知识点点总结 18页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八年级初二上科学知识点点总结 18页精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初二上科学知识点点总结 18页精选文档.docx

《八年级初二上科学知识点点总结 18页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初二上科学知识点点总结 18页精选文档.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初二上科学知识点点总结 18页精选文档.docx

八年级初二上科学知识点点总结18页精选文档

浙教版科学八上(初二上学期)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1节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1.海洋水:

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2.陆地淡水:

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

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

海洋---大气

大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

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

1.水的电解

电极

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

无色

沸点

100℃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

状态

常温常压下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

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m/v(公式变形:

m=ρvv=m/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

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单位:

m³或cm³)

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

kg/m³或g/cm³,

(2)两者的关系:

1g/cm³=1000kg/m³1kg/m³=1×g/cm³

(3)水的密度:

1×10³kg/m³或1g/cm³

(4)单位转化:

1毫升=1cm³=1×m³1吨=1000千克=1×克

1毫升=1×升1升=m³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

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

1.压力的定义:

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

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3.压力的大小:

不一定等于重力

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

5.压强的定义: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6.压强的计算公式:

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7.压强的单位:

帕(1帕=1牛/米²,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

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2)减小压强的方法:

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

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

P=gh)

第五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

竖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

注意: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取kg/m³,取m³)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

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

②F浮>G上浮

③F浮=G悬浮此时

④F浮=G漂浮此时<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沉到水底时:

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时,下沉

③当时,悬浮

5.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①因为漂浮时,F浮=G,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根据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

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密度计:

因为,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液:

(1)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

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乳浊液:

特征

名称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下沉

上浮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混合物:

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

――用汽油擦洗

第七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

(1)两个前提条件:

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

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A.加溶剂B.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3.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

(1)四个关键词:

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5.溶解度曲线: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6.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2)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

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

用天平称取;液体:

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