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6674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节度法度。

致:

达到

3、检查课文朗读:

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5、、齐读课文。

三、朗诵背诵

过渡语:

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

(一)根据课件,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

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

(二)出示课件,学生填空式背诵。

四、理解意思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

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五、列举事例

“中”“和”所遵循的原则。

六、诵读传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子曰:

“舜其大孝也与?

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

(1),子孙保

2

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

(2)而笃(3)焉。

故栽者培之(4),倾者覆之(5)。

《》曰:

‘嘉乐君子,宪宪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6)故大德者必受命。

教学目标:

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

【原文】

宗庙飨之

(1),子孙保之。

1、老师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

4、试着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读自己想读的句子,师生评价。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5、小结、过渡:

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

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二、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第二章。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词析句。

(小组读,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示了解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宗庙飨之材笃培覆

理解句子

3

三、熟读成诵,巩固延伸。

第四课时

教材内容:

仲尼曰:

“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

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

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一、新课导入,了解《中庸》的背景及作者

1.大家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啊,我不得不佩服你们,好样的!

今天,老师还带来一个古文字考考你们:

“曰”。

谁知道怎么读是什么意思那“子曰”又是什么意思?

2.简单介绍《中庸》的背景及作者.

3.板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庸》中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读题。

二、初读《中庸》,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中庸》是文言文,学习起来有点难,所以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

下面我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和我们以往不一样的地方。

师配乐诵读《中庸》。

(走到学生中间去,老师读得怎么样能获得点掌声吗)

2.质疑,指出通假字、处理好节奏。

指导看注释。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指名分别读。

5.评议朗读情况:

6.学生集体朗读。

7.小结、过渡:

接下来我们来探究文本,理解文意。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仲尼曰

(1):

“君于中庸

(2),小人反中庸。

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

(1)出示温馨提示:

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仲尼:

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

即中和。

庸,“常”的意思。

(3)小人之中庸也:

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

(4)忌惮:

顾忌和畏惧。

3、教师小结:

  

四、熟读成诵,巩固延伸。

4

1、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

(师生合作背、男女接力背、集体背)

2.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

3.吟诵展示。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感受了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风范。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理解“道、知者、不肖者”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句子“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四章,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尝试背诵《中庸》的第四章。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让其理解当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

二、诵读训练

1、播放《中庸》第四章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3、学生齐声朗读。

4、男女生合作读。

5、学生分小组朗读。

三、出示《中庸》第四章的翻译,理解重点词语。

1、理解词语

(1)道:

即中庸之道。

(2)知者:

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

知,同“智”,(3)不肖者:

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2、出示这一章的意思,学生齐读。

5

四、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文中哪一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

2、体会生活中怎样做到“食而知其味”。

五、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四章所阐述的意思。

六、尝试背诵。

第六课时

哀公

(1)问政。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2)。

其人存(3),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4)。

人道敏(5)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6)。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7),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五章的内容,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五章的内容。

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治国”的道理。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4、老师范读《中庸》第五章第一课时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比赛读。

6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

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里共同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2)汇报交流,指导诵读。

四、出示译文,学生齐读。

学生思考:

1、如何去修养自己

2、你觉得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五、学完这一章中庸,请同学们想象孔子当时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自由练读这一章节,如果能配上动作就更好了。

1、指名朗读。

2、全班站起来齐读,可以配合动作读。

第七课时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8),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一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五章第二课时的内容,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五章第二课时内容。

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理解如何用“智、仁、勇”去处理五项伦常关系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

7

4、老师范读《中庸》第五章(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小结:

《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

诵读全文。

四、小组讨论:

1、天下人共有哪些几种伦常关系?

2、一个人要具备哪三个条件?

五、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第八课时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

尊贤则不惑;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敬大臣则不眩;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

来百工则财用足;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8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了解真诚的好处。

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要懂真诚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一、新课导入,了解《中庸》。

1.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你最想读哪一句?

指名分别读。

3.评议朗读情况:

4.学生集体朗读。

5.小结、过渡:

接下来:

(同学们,分享知识也是一种快乐,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第一句:

①.九经指的是什么?

②.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又指的是什么(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

9

③.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第二句:

①这句指的是:

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②.请你带着这种体会带领同学们读这句。

③.你还理解了哪一句?

1.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

2.吟诵展示。

六、布置课后作业

回家默写这五句话,并背给家长听。

第九课时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

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1、熟读《中庸》第五章《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一、新课导入,再了解《中庸》。

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

10

正,好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出自唐代着名文学家韩愈之手。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预:

预先、事先,指事前做好计划或准备;

立:

成就、成功;

废:

败坏、失败。

整句话的含义就是不论做什么事情,事先有准备、有计划就能取到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②.请你把我们刚才的理解送到句子里来读一读,有点味道了。

齐读。

③.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谚语:

磨刀不误砍柴工!

它所说明的其实也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有计划的准备,厚积薄发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①.这句是说:

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

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

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

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说话先有准备,就会有条理;

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因遇到困难挫折而遭不测;

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

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11

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总是提倡把功夫做在前头,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充分的准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进行较为全面的预计,以免问题突然出现时措手不及。

1.回家默写这五句话,并背给家长听。

2.阅读《中庸》,感受中庸之道是真善美的崇高境界,每一个人都应当在不断的追求中接近它,使自己逐步趋于完美。

第十课时

 子日: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2、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六章的内容。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

4、培养学生能学而置用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齐背第一至第五章,引入学习第六章。

一、简单介绍《中庸》第六章,了解这一章的主题思想。

三、诵读训练

1、老师范读《中庸》第六章的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

4、同桌互读。

四、看视频的讲解,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1、理解词句

(1)迩言,浅近的话。

迩,近。

(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其,语气词,表示推测。

斯,这。

“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2、出示文章意思,学生齐读。

12

五、尝试背诵。

六、学以致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

1、应该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2、在生活中怎样做到“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七、小结

同学们通过了本章的学习,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做到“隐恶扬善,执两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用多种方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九、课后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2.抄一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子日:

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八章的内容。

2、理解“大知、迩言、其、斯、舜”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的意思。

3、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本章的意思,理解“隐恶扬善,执两用中”的主题意思。

一、激趣导入

激趣谈话,引入学习《中庸》。

二、简单介绍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中庸道德这种理念在四千多年前就在政治上运用了,说明了中庸理论远源久长,根深蒂固。

三、新课导学

1、整体感知

2、教师讲解本章的主题思想

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

四、诵读训练

1、播放《中庸》本章的朗读音频,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首先请同学们来听配乐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地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及多音字的读音。

13

4、学生分小组朗读。

5、指名学生朗读,并作评点。

五、播放《中庸》第七章的翻译朗读视频,理解重点词语。

1、小组合作理解本章的重点词语。

如“大知、迩言、其、斯、舜”等。

(学习方法指导:

借助注释、听视频的译翻。

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

(1)迩言,浅近的话。

3、学生质疑。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七章所阐述的意思。

1、小组交流,同学互说。

2、小组代表作汇报。

3、教师小结

七、师补充资料。

(古人对中庸主题思想理解的资料)

方式:

在小组里说,同桌互相说,自己说。

8、检查背诵。

九、延伸探究,学以致用。

1、应该怎样做一个隐恶而扬善的人?

2、在生活中若遇到人我是非之事,应怎去处理呢(例如:

同学之间、家人之间等)

十、总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相信同学们通过对《中庸》的学习和感知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有的放矢,更上一层楼。

第十二课时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一、新课导入板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庸》中的“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2.指名分别读。

14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2、汇报交流

(1)均:

即平,指治理。

(2)爵,爵值,禄:

官吏的薪俸。

辞:

放弃。

(3)蹈:

踏。

课文的意思是:

  孔子说:

“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4、指导诵读。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