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训练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6561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训练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训练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训练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训练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训练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训练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训练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训练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训练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汉募兵制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答案】

(1)内容:

募兵制代替征兵制[或政府出资雇佣(招募)士兵];

实行“屯兵”制;

少数民族成为兵源之一;

允许豪强地主(私人)招募军队。

原因:

土地兼并,个体小农减少;

户籍制度遭到破坏;

征兵制难以推行;

豪强地主兴起;

民族融合。

(2)影响: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

加速了民族融合;

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也造成豪强地主拥兵白重,为汉末豪强割据混战埋下隐患。

2.材料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

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一方面,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

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

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

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

另一方面,“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

”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

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根据《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活动。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上述经济改革的意义。

(6分)

(l)扩建改造军工企业;

成立“资源委员会”;

发展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

在内地开展重工业建设。

(9分,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

(2)推动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

促进了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国民经济体系。

3.(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文帝在位的23年中共推行过两次均田制改革,对农民的永业田和露田最初的规定是:

永业田基本上属于私有,可以世代相传,不再收回,露田属于国有性质,必须收还。

……隋文帝在继承前代税制基础上,对农民的赋役作经常性和临时性的减免。

不仅免除了正租以外的一些杂税,又减调绢一匹为二丈。

……隋文帝对国家户口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顿,并且把整顿户口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政策。

他还下令改铸五铢钱,每枚铜钱重五铢。

新钱的样钱铸成后隋王朝流通的钱币统一起来了,适应了统一后南北交流与全国商业的发展。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来源:

学*科*网]

(1)依据材料,概括隋文帝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1)改革土地制度,推行均田制改革(2分);

减免赋役(2分);

整顿户籍,改革币制(2

分)。

(共9分,答满3点即可得满分9分。

(2)调和了土地占有的状况,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

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使国家在册户口增长,增加了政府财政

收入;

促进了南北方交流和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6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朝末期,阶级矛盾和蒙汉民族矛盾尖锐。

元顺帝即位后,驱逐权臣伯颜,任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开始了“至正更化”。

脱脱上任不久,宣布恢复科举,对汉人择优录取。

在宣文阁内重开经筵,当时的经筵基本上是“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

至正五年,元顺帝特诏命24名官员分赴各地宣抚民众,并给予宣抚使特权:

“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

民间一切兴利冷弊之事,悉听举行。

”元顺帝还下令官府设置常平仓、义仓,以应付突发性自然灾害。

元顺帝虽对改革重臣赋予充分信任,但君臣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与隔阂,17年间有七任丞相相继执政,而他们的改革路线又各有侧重。

当时,太子党与顺帝党的斗争,伯颜与燕帖木儿家族之间、脱脱与伯颜之间、哈麻与脱脱之间也存在激烈斗争。

这些斗争极大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至正更化”亦被葬送其中。

——摘编自《元末至正更化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至正更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实行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至正更化”失败的原因。

(6分)

(1)措施及意义:

恢复科举制度,有利于缓和汉蒙之间的民族矛盾;

重开经筵,重视文教,对统治者推行仁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宣抚民众,整顿吏治,设置专门机构,防御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2)原因:

蒙汉二元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蒙占统治集团的排汉心态一定程度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元顺帝对改革派重臣存在猜忌,导致丞相更迭频繁,改革政策缺乏连续性;

统治阶级内部利益争夺激烈。

5.(15分)材料中唐“干戈兴,赋税繁”,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且充任“唐宋变革”的先导。

两税法行于天下,国家舍丁税产,私人资产多少,遂成为国家征税派役的主要依据,赋役征取,远不像以前重在掌握户籍和授田那么单纯,数量不多的里正等乡官,已经不能适应舍丁税产后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

“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的旧秩序,“至于今日,一切荡然而无有存者”。

赵宋基于“不抑兼并”的国策,相应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征税派役,即以富户充当乡役来取代乡官,去自行完成征税派役及捕盗等任务,即所谓“以民供事于官为役”。

两宋乡役取代乡官,意味着专制国家对阶层社会支配方式的重要转换,即不再以乡官为主渠道。

……总之,两宋乡役送走了国家凭借乡官支配县以下基层社会的旧方式,拉开了“县令之职,犹不下侵”的序幕。

此幕一经拉开,以士绅和宗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立即以应对乡役为契机,不约而同地参与到重新构建基层社会新秩序的进程中来。

﹣﹣摘编自《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乡役取代乡官的原因。

(2)根据材料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乡役取代乡音的影响。

 

(1)原因:

唐代两税法改革后,赋税制度已经改变,舍丁税产(即以人丁为主改为以财产为主要依据征税);

宋朝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倚重乡役进行(或答乡绅、地主、富农)管理乡村和征税;

现有的乡官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形势.

改变了国家(唐朝廷)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支配、管理、征税)方式;

改革有利于发挥地方乡绅富户的就近影响力,减少政府任官数及俸禄开支;

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膨胀,朝廷政令执行不力.

6.材料:

“一条鞭法”是明朝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其徭役制度,由张居正于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推广到全国。

其内容是: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自条鞭之法行,则夏税、秋粮、均徭、带征,确有定额。

里胥无由飞洒,奸豪无从规避,简易均平”。

刘光济在江西推行一条鞭法,“父老预算无亲徭之苦,无鬻产之虞,无贿赂侵渔之患”。

但《通鉴》说,“自嘉靖以来行一条鞭法,颇称简便,然诸役冗费名罢实存,有司追征如故”。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赋役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指出明朝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

(1)内容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役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负担公平,舞弊困难,税额确定,征输便利;

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折银征税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起了促进作用,繁荣了城乡经济;

雇役反映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旧的摊派并没有消除,负担沉重。

7.材料建安元年,曹操在许县试行屯田制度,当年“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正式在各地推行《置屯田令》。

屯田的主要方式有“军屯”和“民屯”。

军屯始于西汉,民屯则是曹操的首创,将闲散的劳动力安置为50人一屯,分配在收归国有的荒废农田上进行耕作,“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

为保证屯田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加强管理,曹操颁布“重(禁)豪强兼并”的法令,禁止豪强兼并土地和控制劳动力,使得“流民归还,关中丰实”。

设立了“典农部”,专门管理屯田事务,在地方也设置专门机构来保证屯田的有序实施。

大兴水利,治河修渠,构建起科学的灌溉体系,使得“以溉稻田,官民有蓄”。

同时,还改进灌溉工具“翻车”和“耧犁”技术。

——摘编自孙金刚、孙晓平《枭雄曹操的经济政策述略》

(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推行屯田制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推行屯田制的意义。

【答案】

(1)措施:

设屯田试点,首创民屯,与军屯并举;

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屯田事务;

颁布法令,强制推行,抑制豪强;

配套、改进灌溉体系和生产工具。

(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意义:

改进耕作技术,增加了粮食产量;

保证了军粮供应;

安抚了部分流民;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后世制定土地政策提供借鉴经验。

(9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8.材料1952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由于在此之前各大行政区、省、市的院系调整委员会已经相继成立,垂直的行政机构保证了院系调整方案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进行。

到1952年底,四分之三的院校完成了调整工作,一套模仿苏联教育思想的新的高等教育体制得以建立。

通过调整,从1952年到1951年,综合性大学从55所减少到14所,工学院由28所增至38所,师范院校由12所增至33所。

到1957年,全国高等院校共设置了专业323种,其中工科183种,而文科、政法、财经等专业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专业在校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7.6%,到1957年降为9.6%。

除此之外,这次调整还全面改造了高等院校内部结构,高等院校的方针政策、建设计划、规程制度、教学计划、教材编审、生产实习等都由国家统一掌控。

——摘编自《1952:

中国大学的死与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1952年院系调整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院系调整的影响。

(1)背景:

新中国成立,政权得以巩固;

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即将开展;

院系调整机构以及垂直的行政领导体制的建立。

(6分,任意3点即可)

强化了苏联模式在我国教育上的影响;

工科专业得以加强,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人才;

加强了国家对高等院校的集中统一领导;

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受到削弱,影响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奠定了当今中国高等院校的基本格局。

(9分,任意4点即可)

9.材料

南北朝时期,考订父祖官爵,门第的谱牒之学盛行,吏部除授都以谱牒为准绳。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士人品第有九,官分清浊,士族属于清品,当清官,寒门小人属浊品,只能充任浊官。

北齐时,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士族右姓不在选列。

到西魏宇文泰颁布新制,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不限资荫。

南朝梁武帝也改革了用人制度,重视学校教育。

玫府开设五馆,建立国学,各馆计由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学生各有数百人之多,在馆学生皆为寒门子弟,五馆的在学子弟可以直接应召秀才,孝廉和明经科考试。

梁武帝还颁布诏书,强调不论士庶高低还是门第高下,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选录为官。

隋时虽置州郡、郡中正,但任职俱微,没有多大作用了。

——摘编自白纲《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朝时期人才选拔方面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梁武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1)变化:

由门第标准变为德才兼备,由举荐变为考试。

将学校教育与分科取士联系起来,调动了寒门庶族参与政治的热情。

提高寒门子弟的文化素质;

加速了门阀制度的衰落;

为科举制的出现作了理论和实践准备;

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

1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分别是秦朝、汉朝、唐朝、北宋的部分货币图。

注:

唐高祖于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钱,开元的意思是开辟新纪元。

从此,中国钱币不再以“铢”“两”命名,开创了以“通宝”“元宝”命钱之新制,是货币品类新旧更替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和突破。

材料二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规定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以改变以往各家银行皆可呈准许发行货币的混乱局面,统一全国币制。

此次币制改革是在英国经济顾问李滋•罗斯协助下实行的。

……1948年8月,国民政府发布《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等一系列财政金融法规,规定发行20亿金圆券为本位币,限期以金圆券1比300万的比价兑换法币。

……此后,金圆券的发行量就像洪水决堤,迅速膨胀。

到11月底已超过30亿元,12月超过80亿元,到1949年4月又超过1900亿元,到5月18日金圆券发行总额已达到98041亿元。

短短9个月时间内,金圆券几乎成为废纸。

——摘编自《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两朝货币的相同点,并说明唐宋两朝在货币使用上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特点,并对这次改革进行简要评价。

(1)相同点:

国家统一发行;

以重量为名;

圆形方孔形制;

材质以铜为主。

新变化:

唐代货币不以重量为名,开创了以“通宝”命钱的范式;

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并由民间主办发展到官府进行发行和管理。

(2)特点:

中央政府统一发行法定货币;

在外国金融专家的协助下实行;

金圆券的发行量在短期内迅速膨胀。

评价: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起到过促进经济繁荣和稳定金融、安定社会的作用;

后期则违背和阻碍了历史进程,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并最终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11.材料

元代以来中央政府推行的土司制度,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街,以进行间接统治。

明清时期,这种制度落后性日益显著。

土司统治,斌役无名,刑杀任意,而且土司之间经常互相攻伐,给土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领损失。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接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在滇、黔、桂、川、湘、鄂六省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即废除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

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鄂尔泰主张“改归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

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

”“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

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者;

有必应改者而不得不缓改者。

审时度势,顺情得理”。

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实行和内地一样的各项制度,如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

到雍正八年(1730年),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

——摘编自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再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帝“改土归流”的作用。

(1)集中于西南地区;

时间短,进程快:

方法多样,和平改流与武力围剿相结合:

政策具有灵活性,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

有完整的配套措施。

(2)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稳定当地社会秩序,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2.材料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王妃、公主与权戚不仅卖官鬻爵.而且不经吏部大搞“斜封官”,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员外、试、检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滥吏充斥官府。

开元二年,玄宗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结果“大革其滥,十去其九”。

……玄宗以前,由于时人重京官而轻外任,地方官都是选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

为了革除这一异端,玄宗开元二年特颁下制令,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万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为恒式”。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唐玄宗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吏治改革的作用。

精减政府官员;

规范选官体制;

重视对地方官的选派。

(2)作用:

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开支;

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

13.材料康尔喀却不满足这项条约所带来的利益,两次入侵西藏。

清政府调集军队驱逐了入侵者,库尔喀也归降了清廷。

这场战争暴露出西藏地区的很多问题,如军务驰懈、货币制度不健全等。

其中,货币问题成为清政府最关心的亨宜。

1、铸造银钱,正面用汉字铸乾隆宝藏四字,背面用唐古式字铸乾隆宝藏四字。

2、银钱以重一钱,重五分两项搭配铸造。

每纹银一两准兑一钱重新钱九元、五分重新钱十八元。

其旧钱系一钱五分重者,亦一例兑换九元,作为定价。

3、铸钱银两,由商上支发,该局铸出钱文,易换银两,即将所换之银,改铸银钱。

每钱九元,易银一两,所余一钱,作为炭火倾销之费。

4、番寨赋税,有以银钱折交物件者,商上收纳时,即照所定兑换之数,按新铸旧铸分别折收,不得稍有浮多。

至采买各物,亦须公平交易,不得苦累商民。

5、铸钱局内,专派仔本二名,济仲喇嘛二名,以专责成。

6、监铸局员,如果勒慎出力,由驻藏大臣保奏。

倘敢徇私舞弊,即行产参办理。

——《中国西藏历史上两次货币改革的原因及意义》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藏第一次币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藏第一次币制改革的意义。

(1)原因:

巩固边疆的需要,加强对西藏地方的控制,藏区缺乏稳定有序的币制。

建立了稳定有序的货币体系;

便利了赋税征收,经济发展;

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14.材料西汉前期.丞相都由列侯充任,位高权大。

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

尚书今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

此时,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

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卑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街,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

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

从此以后,尚书台的权力日重,大臣要参与中枢,必烦加“领尚书事”或“平尚书事”的头街。

“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进行中央机构改革的措施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武帝中央机构改革的认识。

选用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在宫庭之内决策军国大事;

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的权力,使其成为执行机构。

汉初丞相位高权大,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

身边人员或出身低微的士人更容易控制。

(2)认识:

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了皇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防止权臣专权;

随着“中朝”权力扩大,容易形成宦官、外戚专政的局面;

为以后历代统治者加强皇权提供了借鉴。

15.材料1904年,清政府正式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设立了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的学校系统。

纵向系统的学校制度包括三段七级。

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段,每段包括数量不等的级次。

如初等教育段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三级……中等教育段只包括中学堂一级;

高等教育段包括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分科大学和通儒院三级……横向系统的学校制度包括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和实业学校三个板块。

……前述三段七级主要针对普通学校而言。

至于师范学校,也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两级……实业教育初等教育段包括实业补习学堂、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和艺徒学堂;

中等教育段包括中等农工商实业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