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观察评价备课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5585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观察评价备课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前儿童观察评价备课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前儿童观察评价备课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前儿童观察评价备课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前儿童观察评价备课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观察评价备课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前儿童观察评价备课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观察评价备课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观察评价备课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

5、取多种场景评价幼儿:

如家庭、社区

四、客观性

1、记载事实而不是主观判断与结论

2、记载现实而不是追溯过去和设想未来

3、评价幼儿的言行而不是人格、尊严与权益

4、理解并宽容来自他人的评价,勿将个人之见强加于人

五、向内性:

侧重幼儿个人纵向比较

要更多关注儿童发展的趋势而不是其发展在群体中的地位

六、动态性:

注意动态发展性评价

1、要注意间断或者连续地评价幼儿

2、理解幼儿表现的偶然与随机性

3、理解幼儿发展的不确定性、变化的非直线特征

如:

家庭变故对幼儿心理影响

第四节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简单了解)

一、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评价观

二、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三、合理地解释和应用评价结果

第二章观察用于幼儿评价

第一节观察用于幼儿评价的优势

一、观察法的特点

直接性、真实性、及时性、非语言性

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观察是幼儿教师必要的专业能力(理解)

一、看懂幼儿的行为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观看幼儿行为,分析行为背后的发展

判断发展水平,提出支持发展的策略

二、教师的专业自觉性的重要体现

发展意识——对幼儿发展状态的敏感性

课程意识——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动性

第三节观察的内涵与类型

一、观察的内涵

(一)观看与观察

观看≠观察

能力技能

主观客观

非专业目的专业目的引导发展分析与评价发展

观看重在看,而观察室一边看一边想,一边感知一边思考的活动

(二)观察的界定

陈向明:

观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

重要手段。

观察不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这么一个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

的过程。

观察包括:

一般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专业观察

(三)学期儿童行为观察

是在观察学前儿童的行为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个性需要、兴趣等不同方面的了解,以便调整教育行为和教育策略。

它是专业观察中的一种,是撞门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科学观察。

(四)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

直观性;

可靠性;

简便易行

缺点:

表面性、偶然性;

主观性、低效性

二、观察的类型(懂得辨别理解)

(一)根据观察者是否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中

1、参与型观察

2、非参与型观察

(二)根据观察过程的结构性质和控制程度

1、结构型观察(正式观察)

2、非结构型观察(非正式观察)

(三)根据是否借助一起或技术手段

1、直接观察

2、简介观察

(四)根据观察记录方式不同

1、叙事观察

2、取样观察

3、评定观察

第四节避免观察中的偏见

一、偏见的来源

先见;

喜好;

经历;

所接受的社会准则;

自身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

所受的教育或培训等。

结论:

偏见导致不正确的判断。

为了有效地观察孩子,我们必须学习在观察过程中保持开放的思想、排除偏见,集中观察焦点,并采用系统的、逻辑的方式记录信息。

摒除偏见的方法:

1、将儿童看成儿童(从儿童视角)

依据儿童“实际上”是怎样额角度进行科学判断,而不是从儿童应该是什么样的角度观察儿童。

想象与现实混淆;

语言与行为不一致

2、了解儿童表达自我的方式(观察记录时特别注意)

除了语言,儿童更多通过行为来表达自己。

儿童通过他们眼神、声音、身体姿势、手势、言谈举止、面部表情等与我们交流。

第三章观察评价的步骤

第一节制定观察计划

一、观察的目的和目标

目的是对你将要观察什么和完成什么的表述,是观察的全部意图。

目的应该比较宽泛,应该能够呈现你想要了解更多的儿童发展领域。

例如:

观察两名分别为3岁4个月和3岁5个月的幼儿在玩小型玩具时的语言发展情况

观察什么

目标是对你要观察或评价的具体技能或能力的陈述。

它是一种具体的目的,通常是可测量的或有依据的。

评价幼儿的语言发展状况,主要关注词汇方面。

为什么观察

二、观察对象

三、评价标准

发展里程碑;

发展常模;

理论依据或观点;

自制的评价量表

四、观察实施的情境

不同的情境中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

同一种行为表现个体行为发生的情境不同

●观察的时间

●观察的活动类型根据观察目的和观察目标选择活动类型

●观察者的位置尽量选择隐蔽性观察,避免幼儿的不自然表现(紧张、退缩、迎合等);

寻找隐蔽的位置,不让幼儿发现;

等待幼儿熟悉之后,再进行观察

六、观察格式化

(一)质性观察法

(二)量化观察法

第二节收集观察信息(事实判断)

一、应对信息收集者进行培训

内容:

信息收集者应对评价程序的要求、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应用、评价标准体系的核心概念和关键特征等有统一的认识和理解。

二、消除评价者的消极心理影响(了解内涵,选择涉及,如给予一个现象)

比照心理、晕轮心理、逻辑误差、刻板印象、情绪效应、附和权威、求全心理等。

三、要及时、客观、详细记录被评幼儿的表现信息

观察记录中易犯的错误:

1.记录不够详细,证据不足

2.记录不够客观,使用判断性用词或添加自己主观的意见和评价。

3.记录不够准确,遗漏事实或添油加醋

第三节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解释(价值判断)

一、质的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发现寻常行为背后的意义描述的结论≠解释和评价

(一)观察与理论观点

观察的最终目的:

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最适宜

理论观点相互矛盾或有差异怎么办?

过去的理论有不足之处怎么办?

如何确定哪一个理论最适合你的观察?

(二)观察与发展常模

1.概念:

常模是在身高、体重、语言等方面规定代表性数值和变化的量化尺度。

是经过多年的观察记录所得到的一般量。

2.运用

个体的发展之间存在差异;

发展常模经常按发展领域提出,它自身并不完整;

注意各个领域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

需谨慎解释评量结果。

(三)扎根理论

1.概念;

扎根理论是1967年有由社会学家巴尼·

格拉泽和安塞尔姆·

施特劳斯提出的一种建构理论的研究方法,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2.扎根理论有固定的研究步骤

开放式编码:

逐步形成信息的范畴轴心式编码:

建立范畴之间相互联系选择式编码:

构建理论命题

3.编码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主题确定编码的词汇

●不要遗漏具有主题意义的行为

●保证编码词汇的客观性

●编码的词汇要有充分的依据

●编码时不要太琐碎

二、量的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一)描述性统计

(二)推断性统计

三、观察结果的践行

(一)支持教师的课程设计与调整

(二)改进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支持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第四章观察记录的方法(也要了解典型案例)

各种观察方法的共同特性指标

开放性程度:

是指能否保留可供日后再加以分析的原始材料

选择性程度:

是指观察者是否事先选定某些行为作为观察记录的目标

推断程度:

推断是指观察者根据资料、描述或证据去下结论

第一节描述的方法

描述观察:

是指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详细观察记录学前儿童连续、完整的心理活动时间和行为表现的一种观察方法。

一、日记法

1、内涵:

日记法区别于其他描述方法的方面,是需要对观察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以日记的方式记载观察对象成长与发展中的行为表现。

2、发展历史:

日记法也称儿童传记法,是研究儿童发展最早采用的一种方法。

3、内容:

日记法强调的是记录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新行为及其发展性变化。

4、记录方式:

日记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开放性的、选择性程度较低的观察,它要求观察者与幼儿频繁接触,同时做详细记录。

可每天记录,也可每周若干次。

5、案例分析

6、优缺点优点:

●详实性(充分记录儿童真实的行为表现)

●广度性:

既记录当时的行为,也记录后续的行为,显示其进化有利于对行为性质做定性分析。

●永久性:

观察记录学前儿童行为的内容,不仅当前可用,还能与被观察儿童日后的情况,或是和其他的观察资料,如发展常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反映儿童的发展状况。

观察对象选择的有限性

观察客观程度的有限性

样本的有限性

观察时间的限制

观察结论缺乏代表性和普遍性

观察结论容易出现推断错误

二、轶事纪录法

观察者将自己感兴趣的、并且认为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儿童行为和反映,以及可表现学前儿童个性的行为事件,用叙述性的语言随时记录下来,供分析儿童的行为所用。

2、内容:

不受限于某个幼儿,也不受限于新行为,只要认为是值得记录的内容,无论什么行为或什么时候发生,都可以记录下来。

3、记录方式:

开放性的观察方法,选择性程度依据观察者的观察目的而定。

包括有主题记录和无主题记录两种

4、案例呈现

5、优缺点

优点:

(1)简单、方便、灵活

(2)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及幼儿的发展,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1)所记录的事件常带有主观倾向

(2)轶事记录回忆的内容可能与事实不符

6、教师运用轶事纪录法需注意的问题

(1)迅速记录

(2)记录的资料要客观、准确和完整

①记录清楚儿童行为发生时候的情境、时间及基本活动

②尽量记录下中心人物的动作和言词,同时还要记录与之交往的其他人物的反应

③依序描述所发生的事:

——轶事描述包括事情的开始、发生的过程和结尾

——轶事观察中动作描述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描述事件的主要动作和活动

第二层次:

主要动作中包含的内容

第三层次:

如何进行主要动作

④应对每次轶事记录进行分析

三、实况详录法

实况详录法又称为“描述性记录”、“连续记录”“流动性记录”等。

它是指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小时或半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持续不断地、尽可能地记录被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然后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实况详录法记录的内容分包括被观察者本身或被观察者与他人互动时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和所说的每一句话,以及被观察者所处的背景、环境场所等。

3、记录方式

1观察者忠实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客观的、毫无主观推测的记录

2以描述性的方式进行详细记录,而不只是以概括性的方式做推断

3记录不具有选择性,是观察法中开放性最大的一种

4可使用现代技术

4、实况记录法优缺点

(1)简便易行,容易掌握

(2)现场记录,更为精确

(3)因为详实性,能永久性地保存资料,可供以后反复观察和分析利用,经济而有效。

——可反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查看实况记录,用文字描述幼儿的一般状况,进行分析;

定量分析:

制定行为分类系统,通过时间抽样和事件取样等方法,使观察结果数量化。

——实况资料可被观察者从不同角度,多次使用。

(1)因要详细记录,需要耗费观察者许多精力和时间

(2)观察者长时间注意力集中,极易疲劳,影响记录质量

(3)要记录一切,就难免会遗漏一些重要的细节

(4)原始资料的处理相当困难

总结:

客观记录指南:

只记录事实;

记录每个细节,不要遗漏;

观察记录时,不要做解释;

使用描述性语句,避免使用判断性或解释性的语句;

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进行记录

四、样本描述法

样本描述法是一种详尽的、连续的,或顺序性的行为及当时情境的描述

观察者根据一些已经决定好的标准,观察记录它们看见的所有事情及行为发生当时的状况。

3、记录方式;

1对行为和事件的精细描述

2具有选择性

4、优缺点:

同实况详录法

小结:

质性观察:

内涵:

依据粗线条提纲,在一定时段内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观察。

特点:

除了可以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还适用于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优缺点:

记录详实、客观,但耗时耗力。

且不便于对结果进行分析。

第二节

取样的方法

取样观察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抽取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幼儿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的方法。

具体说,取样观察是选择一个使用预设行为类别的方法,以便观察者用记次或记时的方式来记录行为或事件的方法。

一、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就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检核),出现次数(计数)以及持续时间(记时)的一种观察方法。

帕顿最早使用时间抽样法的著名研究。

包括行为分类、操作定义、观察量表

帕顿将幼儿的游戏分为6种活动类型:

无所事事、旁观、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时间取样法的特点

(1)时间取样法是封闭性的,而非开放性的;

(2)时间取样法的记录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3)时间取样法要求在观察一开始就做推断或解释

2.时间取样法的运用

(1)确定观察样本及其数量,使观察样本的行为具有代表性

根据观察行为的特征确定

根据观察目的确定

(2)确定观察的目标行为及行为类别

确定行为类别的原则:

相互排斥原则;

详尽性原则

(3)给确定的行为类别下操作性定义

确定观测指标,便于观察、记录和验证

(4)确定观察时间:

明确观察的时距、时距间隔、时距的数目

时距:

是指一次观察时间的长度。

它和行为发生的频率、行为的持续程度、记录的复杂程度以及观察者的疲劳程度而定

接近于每一个单一行为发生的最小时间

时间间隔:

是指时距与时距之间的间隔的时间

间隔时间取决于所选取的时距长度、在此时距内所要观察的对象之数目,以及所要记录的细节的总数。

时距数目:

是指在观察中一共要观察多少个时距

时距数目取决于你要观察多久,才能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为样本。

(5)选择记录方式:

检核;

计数;

计时

(6)制定记录表格

制定系统的记录表格,对表格中的行为类型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详细描述,确定使用的代码。

一般来说,表格记录的内容需包括行为是否出现、户县的次数、持续的时间,同时还可增加备注栏

3.案例分析

4.时间取样法的优缺点

(1)经济有效

(2)资料具有代表性和可信性

(3)可以结合不同的记录技巧

(4)提供量化的观察结果,便于统计分析

(1)时间取样法仅限与研究出现频率较高的外显行为和事件

(2)时间取样法缺乏连续性、背景的完整性以及取样时间的自然性。

因此它主要用来测量行为发生的频率,不研究或很少用来研究行为发生的原因。

(3)由于运用符号记录的方法,观察者无法按照行为发生的原貌处理资料。

二、事件取样法

1.内涵:

事件取样法是以选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从而进行观察记录的一种方法。

(1)根据观察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记录

轶事描述法或“ABC”分析法。

适宜于研究特定行为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A=先前发生的事件

B=行为

C=作为结果的事件

表格记录。

适宜于研究行为出现的频次

(2)事件取样法的特征:

●事件取样法的重点是事件

●事件取样法根据记录的方法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

●事件取样法的记录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事件取样法必须在观察开始就做出判断

2.运用方法

(1)观察前对所要观察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操作性定义

(2)确定所要记录的资料

记录对象的姓名、年龄、性别;

事件持续的时间;

事件发生的起因;

事件发生的过程;

事件的结果;

时间的影响

(4)设计观察记录表格

3.案例呈现

4.事件取样法的优缺点

省时高效,简便实用;

可记录事件的全过程及背景

缺乏测量的稳定性;

无法获得事件过去的背景信息

5.两种取样方法的比较

三、目标儿童观察法

(一)内涵

1.缘起:

源于动物学家观察动物的行为

2.概念:

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集中观察某个儿童及其行为表现,从而获得其游戏活动、社会交往、行为方式等的深入认识。

(二)记录

使用一些符号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表上进行一段时间的连续记录。

非封闭性记录

1.观察记录表

2.观察记录的编码

(三)目标儿童观察法的优缺点

可较集中地了解目标儿童多方面的情况;

比较清楚,易于使用

必须熟记记录符号;

必须事先准备好表格

第二节评定的方法

一、行为检核法

(一)内涵:

行为检核法又称清单法、检测表单法等,是将一些具体的特性或行为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成清单式的表格,然后通过观察,检查核对该行为是否出现的一种方法

2.特征:

封闭性记录

选择性程度极高

需要做出推断

(二)运用

1.列出所要观察内容的重要项目

2.列出目标行为

3.依照逻辑组织目标行为

4.根据观察目的设计观察表格

5.完善观察记录表

(三)案例

幼儿发展检核表

如何编制检核表的各个项目?

1.编制要有依据

2.项目编制的要求(简洁,描述性,易于理解;

采用平行结构;

客观、非判断性;

正向的表述;

不重复;

只列出代表性的行为,不包罗万象)

(四)优缺点

优点;

1.简单易行

2.可测量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也可以对实施干预后产生的效果进行测量

3.适用范围广泛,既可用于观察,也可用于教学,还可与其他观察方法结合使用

只记录行为是否出现,缺乏对详细的情节和背景资料

二、等级评定法

1.概念:

等级评定法是表明某一个体具备某种特征或行为的程度的观察工具

适合于:

表现程度有具体界定的行为,或观察者对表现尺度很熟悉的行为,或不同刻点上的差异较为明显的行为

2.特征:

封闭性记录;

选择性程度较高;

3.类型

1.运用程序上与检核表一致

2.运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简单,使用方便;

适用范围广泛;

可进行差异比较

缺点:

评定结果不可靠;

缺乏质性材料;

评定内容的社会接受度

(五)两种评定法的比较

本章小结;

观察法

(一)定性观察

依据粗线条提纲,在一定时段内对幼儿进行的全面观察

开放性记录;

选择性程度低;

不需要做出判断

3.运用:

作为筛选的手段,提供研究的基础性信息;

围绕研究目的,让观察逐步聚焦;

对观察记录进行删繁就简处理,并确定研究的核心问题与变量;

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随机观察与记录

(二)定量观察

1.内涵:

按照确定变量而进行的结构性观察

2.特征:

封闭性记录;

选择性程度高;

需要事先做出判断

3.运用:

第一,确定详细的观察指标,对指标进行严格界定并确定评分等级;

第二,确定观察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第三,准备观察工具(量表和观察记录设备);

第四,避免干扰幼儿和幼儿园教育活动

第五章学前儿童认知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一、认知发展的内涵

●认知是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

●认知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幼儿认知的发展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认知过程及其品质的发展

二、从认知发展过程的角度

三、从认知发展内容的角度

数学与科学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以及知识的划分: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特征?

)、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物理知识、社会知识、数理逻辑知识

因此,数学认知能力评价是人类认知能力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

第五章学前儿童语言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一、语言发展的内涵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自我表达和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

通过语言,儿童建构起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并形成同他人的关系。

语言领域目标

1.乐观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学前儿童的口头语言能力

语音、语用、语法、词汇

三、学前儿童早期读写能力

第六章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一、自我意识

二、社会认知

三、社会交往

(一)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一)自我认识

1.初步的自我认识能力;

幼儿对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外貌、特征

2.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估计;

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高估自己

3.幼儿是否开始展现独立性

(二)自尊心的评价

1.能否积极参与活动,主动表现自我

2.能否对他人的评价有明显的情感反应

3.能够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进行维权

(三)自我控制

1.是否能遵守班级规则(自觉性)

2.是否能适应活动上的转换(适应性)

3.是否能抗拒其他因素的干扰,专注于当前活动(自制力)

4.是否能自我延迟满足

(一)观点采择能力

1.认知观点采择能力能否理解他人的观点

2.情感观点采择能力能否认识到他人的情感状态

(二)社会角色认知

1.是否有明确的角色意识

2.是否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

(三)社会规则认知

1.具有社会规则意识

2.作出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

(一)同伴交往

1.同伴交往的主动性主动交往、被动交往、相互交往

2.同伴交往的方式合作、分享、轮流、退让、约定、协商妥协等

3.同伴关系受欢迎型、被拒绝型、中间型、被忽视型

二)亲社会行为

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公德等行为

(三)问题行为

1.攻击性行为

概念:

幼儿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物品的行为。

分类: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关系攻击

2.社会退缩行为

社会退缩是指在所有的社会性情境中表现出的孤僻

行为,包括行为抑制及社会性孤独。

主动退缩型、被动退缩型、焦虑退缩型

第七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观察与分析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