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04954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比较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比较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比较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比较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

《比较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

1、跨国性和国际性。

2、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

3、研究对象覆盖了整个教育领域。

4、时代性,即比较教育的研究在时间维度上总是以现在为中心的。

5、民族性的国际性并存的特征。

9、比较教育的4个学科领域:

比较研究、外国教育、国际教育、发展教育。

10:

比较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比较教育在科学认识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过程中的作用。

比较教育在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比较教育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流派

1、朱利安的影响及其历史贡献

第一,他第一次系统的倡导和阐述了建立比较教育的基础设想,他的《纲要》被比较教育界广泛公认为最早系统阐述关于比较教育设想的序言性草案。

第二,他最早提出“比较教育”术语,为比较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或一个教育研究领域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第三,他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在一开始就奠定了一个不断科学化的发展发向。

第四,他提出的一系列比较的研究方法,尽管还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品质,但它毕竟明确地把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体系化了,这就为比较教育摆脱无结构的比较和散漫的评论,进而建立自己的方法论体系迈出了第一步。

2、萨德勒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与贡献

首先,萨德勒提出的以历史主义为主要特点的因素分析理论,对20世纪的比较教育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萨德勒因素分析的方法论不仅力图克服过去比较教育研究着眼于学校教育的表面现象的局限,而且还倡导通过比较研究对本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科学预测的思想。

第三,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民族性”概念和历史主义思想,对康德尔等比较教育学家直接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四,在朱利安得《纲要》尚未引起广泛关注的历史阶段,萨德勒提出的科学系统的比较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比较教育的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康德尔的代表作《比较教育》,康德尔对比较教育发展的贡献

他的《比较教育》不仅是“因素分析的时代”的一步代表性著作,而且是整个比较教育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康德而对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阐述是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

4、汉斯认为影响教育的因素分为哪三类

自然因素、宗教因素、世俗因素

5:

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的几种主要理论

1结构功能主义以及相关理论,2冲突理论,3世界体系分析理论,4依赖理论5新殖民主义理论

第三章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1、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联系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本体性原则4)实践性原则。

2、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

1)调查法2)文献法3)比较法4)分析法

3、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

1)描述2)解释3)并置4)比较

4、诺亚与埃克斯坦科学量化法的七个步骤:

1)界定问题2)提出假说3)明确概念和指标4)选择个案5)收集数据资料6)处理数据资料7)说明结果和验证假说

5、霍尔姆斯问题法的五个步骤:

1)问题的选择与分析2)提出假说3)验证相关因素4)从所提出的假说逻辑的预言可能的结果5)比较语言的结果与观察到的事实

第四章教育国际化与比较教育研究

1、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即至少包括哪四个方面

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即“教育的国际化”。

国际交流的增加只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方面。

就其最主要的内容和表现而言,“教育的国际化”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各国教育的相互联系普遍增强。

第二:

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也更加频繁和深刻,一种世界范围的共性正在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形成和加强。

第三:

世界各国的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也出现了一种世界范围的一致性,各国的教育似乎正面对一种共同的挑战。

第四:

各种国际性的教育组织和机构的产生,以及它们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积极介入,从社会结构上标举着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2、教育国际化的成因以及如何辩证地看待其影响

教育国际化的成因:

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对教育的影响。

教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促使各国教育内容中相互一致的成分不断增加,并占据了全部教育内容的绝大部分。

社会信息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在知识和教育方面的联系横加便捷,也日益密切,从而为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辩证的看待其影响:

1、教育的国际化是教育的发展适应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结果,它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与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发达国家来说,教育的国际化直接或简介的给他们带来了文化和人才的双重收益。

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来说,教育的国际化可以提高本国教育的发展水平,获得一些较为先进的即使和经验,并且有利于扩宽本社会成员的文化视野,提高社会的开放程度,增进社会进步的活力,加速本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

2、教育的国际化促进着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各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给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这是一种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

其次是本土文化传统的扭曲和丧失,这是一种更加深刻、也更加长远的损失。

它不仅为世界国家培养人才在有限的程度上的确增加了他们的教育开支,而且伴随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对象中的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冲突等问题,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当然,从总体上讲,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其积极的因素任然是主导方面。

只要我们注意才去相应措施克服七中潜藏着的文化殖民的危险智力资源流失的不利因素,教育国际化带给我们的将是繁荣和进步。

3、“国际教育”的概念

研究跨国和跨文化教育问题,及教育、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与作用的教育分支学科。

4、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的影响

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增加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比较教育研究目的的扩展。

比较教育研究本身也呈现了不同的国际化现象。

由于教育的国际化,比较教育理论中所包含的国际主义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具体化。

5、教育国际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的不利影响和积极作用,比较教育在其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1)增强本土意识,在努力研究本土教育的基础上研究西方教育。

2)通过比较教育研究,我们还要努力唤醒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教育实际工作者的名族意识,并强化其振兴名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

3)即便是常常是勉为其难,我们也要努力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出发来看待、解释和介绍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范式,并与所有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努力构建本民族的教育科学范式。

4)比较教育学者不仅要学习我国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而且要深入实际社会生活,从广泛存在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之中的那些实际教育活动中发掘教育科学本土化的活的生长点。

第五章美国教育

美国教育演变的四个阶段

1.独立前宗主国教育模式的移植阶段2.独立后至南北战争前教育的改造和初创阶段3.南北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教育制度的创新与确立阶段4.二战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时期

美国公立教育的先声

在移植的过程中,结合移民区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认识,又进行了一些改良,削弱中等与高等教育的贵族性与宗教性,增加与实际社会生活又联系的教学内容,出现了实用倾向,马萨诸塞殖民地于1674年制定《祛魔法案》,动用部分税款维持学校,责令家长和雇主担负教育儿童的责任,否则可以罚款。

美国第一所公立中学和小学的创建以及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时间:

1821年,波士顿建立了美国第一所公立中学

1834年宾夕法尼亚州建立了美国第一所公立中学

1852年马赛诸塞州第一个通过义务教育法到1981年、1919年密西西比州和亚拉巴马州最后通过

《莫雷尔法案》和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规定有联邦政府拨给土地来辅助各州兴办农业和工艺学院,培养工农业专业人才,这种学院通称赠地学院。

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先创办研究生院,强调教学与科研统一。

第一所初级中学的创建

《史密斯—休士法》

1917年国会通过了该法,规定联邦政府拨款资助各州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普通中学也开设了职业科,设置选修的职业课程,把传统的专门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中学,大量改成兼具升学与就业双重智能的综合中学。

从此,美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一所公立初级学院的创建

第一所公立初级学院是伊利诺斯州与1902年创办的

1958年《国法教育法》

1958年为了回击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挑战,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

其核心内容是增拨教育费,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英才,资助贫困青年的学习,加强科技研究,以确保美国的国防力量在全世界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

这为美国教育噶咯确定了大方向。

1983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布此重要报告,又开始新一轮教育争论和改革。

美国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典型的地方分权制)

1.联邦教育行政2.州教育行政3.地方教育行政4.高等教育行政

联邦教育部成立的时间1979年

教育的实际领导权掌握在基层学区手中

美国的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主要是学区

美国高等教育行政一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美国学制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使,各级各类教育在结构上相互衔接,上下沟通,世称单轨制

美国现行学制是:

中小学六三三学制,高等教育4年

美国义务教育的年限:

长则12年,短则8年,一般为9年,通常到16岁结束。

美国的学位制度,四个层次的学位

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美国小学德育通常包括哪几个方面

行为规范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纪律教育

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包班制是美国小学最流行的形式

美国中学的主体是综合中学

根据高校提供的课程种类、授予学位的情况和科研的水平,美国高校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或层次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

一般而言,美国高校招生有开放招生和综合招生

美国本科教育主要是通才教育

美国中小学教师绝大多数由设有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的综合大学或文理学院来培养

美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主要措施及效果

主要原因: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社会化发展,工业生产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逐渐向以知识密集型为主。

所有这些都要求工人受到高中以上的教育。

美国朝野人士认为,竞争的实力来自科技发展,而科技发展又依赖于教育。

1984年4月,美国高质量委员会发表,<

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指出“我们国家正处于危机之中。

我国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发明上一度处于无与匹敌的领先地位,现在被全世界竞争者超越”,这种危机的根源在于“经过训练的能力在全球范围的再分配”,而美国的教育明显落后于它的竞争对手。

美国教育被越来越严重的成绩平庸所困扰,表现为功能性文盲大量增生,教育质量持续下降,学校纪律混乱、学校犯罪率上升,报告认为这种教育成绩平庸在很大程度上市教育过程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如课程设置庞杂,中学毕业要求低,学习时间短,师资水平差,数量短缺,教育经费不足,管理不善等,因此,必须全面改革美国教育。

这份报告的发表引起全体美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由此拉开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

主要措施:

1,改进中小学的教育质量2师范教育改革3高等教育的改革

效果:

报告认为,1983年《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是一篇里程碑式的报告,它评估了美国的教育现状,唤醒了美国人民对教育危机的重视。

5年来,美国教育取得了进步,在遏止了过去十多年的严重的滑坡之后,开始恢复到合理水平,学生们学习了更多的基础课,但是,美国教育仍处于危险之中,各个层次的改革进展都相当缓慢,许多学生没有从中学毕业,而许多毕业了的学生却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学校仍然在教授远离目标的“自助餐式”课程。

《2061计划》p139

这个改革方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拟定计划,列举学生到高中毕业时所应掌握的全部科学和自然知识,历时4年,已于1989年完成。

第二阶段是试点,为在全国推广教育改革提供一系列的示范。

第三阶段1993年进入关键性、也是困难的第三阶段。

老布什1991年签署《美国2000:

教育战略》,阐述了6项“国家教育目标”

1994年克林顿签署《2000年目标:

美国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主要内容:

1.将“国家教育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2.面向全体学生,编订供各地自愿采用的课程标准,明确在每一个学科领域里,什么是所有学生必须知道和可能做的;

还要建立更好的评估体系。

3编订“学习机会标准”4建立“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以推动技能标准、职业标准的编订和采纳;

同时,推行证书制度,以保证未来的美国工人处于世界上最好的训练之中。

意义:

1帮助各州和地方社区,更多的介入学校的计划和改革之中,特别要致力于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提高。

2增强各州和学区的机动性、灵活性。

摒弃那些可能妨碍教育改革的繁琐的规章和其他要求。

第六章英国教育

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第一笔2万英镑的教育拨款以及1839年英国政府设置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标志着英国政府干预教育时代的开始

1902年《巴尔福法案》的内容与意义

内容:

1改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即撤销学校委员会、民办学校理事会、学校入学委员会和技术教育委员会,建立地方教育局。

2修正双重教育制度,即将地方税补助扩大到民办学校提供办学经费,而且对他们世俗事务进行管理。

3发展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对同意在其董事会中安排地方教育当局代表的捐办文法学校提供资助,买下私立和私营中等学校,转变高级初等学校和教生中心,建立自己的郡办文法学校,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发展公立中等教育事业;

为初等学校中有才能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使他们有机会转入文法中学学习;

建立培养初等学校教师的师范学院;

发展技术教育;

支持工人教育协会等组织发展成人教育事业。

意义:

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它建立了有效地先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逐渐形成良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伙伴关系;

推动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建立了公立中等教育体系,但是它没有建立一个完全相互衔接的公共教育制度,而是巩固了双重教育制度。

1926年《青少年教育》的内容与意义

内容:

1改变传统的独立不衔接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制度,建立一种单一的、连续的、以十一岁为分界线的初等和中等两段式体系。

2把儿童的最低离校年龄提高到15岁。

3以选择性为基础组织中等教育,使它能适应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儿童需要以及他们不同的离校年龄和职业前景,形式包括;

文法学校、现代中学和初级技术学校。

4地方教育当局负责组织选择性考试。

5必须使现代中学享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

使英国中等教育确立了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的三轨制。

《1944年教育法》的内容与意义

1、废除中央教育局,新设教育部,负责制定全国的教育发展政策,分别设立英格兰、威尔士教育顾问委员会,负责调查和报告教育问题。

2、改组地方教育当局,由他们提供良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为义务教育年龄以上的青少年提供教育服务设施。

3、将公共教育制度改组为初等教育5到11岁、中等教育11到18和继续教育三个连续阶段。

4、把义务教育年龄延长到15岁。

5、推行董事会学校管理制度。

6、修改双重制,将其扩大到中等教育,但是立法迫使教会学校在更加还是更多的政府资助之间做出抉择。

7、学校义务进行宗教礼拜和义务教学,但家长有权利要求子女免受宗教教育的安排。

8、由中央教育部门负责师范培训与师资供应,9、要求家长有义务确保子女受到“通过正规教学或其他方式获得与其年龄、能力和性向相适应的有效地全日制教育。

10、独立学校必须根据法律要求向教育部登记注册、备案并接受检查。

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

把高等教育分成“自制”的大学和“公立”的多科技术学院教育学院。

英国教育行政的特点

1、教育和科学部。

2、地方教育当局

英国现行学制结构,义务教育年限

学制机构:

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

义务教育年限;

英国11年,5岁到16岁。

英国的独立学校系统

独立学校系统预备学校的在学年龄是8至13岁,学生全部或部分寄宿校内。

英国公立中学主要包括哪5种类型

文法中学、寄宿中学、现代中学、综合中学、中间中学。

公学实际上是指9所大公学在内的一批建于中世纪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具有全国声望的寄宿学校和教育质量优异的走读学校。

第六学级

是英国中等教育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阶段,包括中学最高的两个年级。

英国大学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其中私立大学只有一所——白金汉大学

古典大学、近代大学、新大学、开放大学、多科技术学校。

英国大学的学位分为哪四个等级

学士、硕士、哲学博士、高级博士

英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1、统一全国课程。

2,改革考试制度。

3、推行直接拨款公立学校政策。

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P176)

1、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成立高等教育基金会,统筹管理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费,把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升格为大学而取消双重制,从而加强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2、改革高等教育经费分配办法,把质量与拨款密切结合起来,加强考核,公布成绩,按质拨款,强化学校之间的竞争机制。

3、建立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通过与工商企业和政府研究机构签订合同,提供科技咨询,进行联合办学而强化高等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鼓励多种渠道的资金来源。

4、通过放宽入学条件,鼓励更多的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发展高等继续教育等措施,扩大高等教育的入学途径,增加高等学校学生的人数。

职业教育的改革主要创设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

1.大力加强中央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2.削弱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力3.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4.扩大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决策的权力

第七章德国教育

马丁·

路德首次提出义务教育的主张

1763年普鲁士公国颁布《乡村学校规程》规定义务教育后,德国机会在各地都实行了义务教育

1794年普鲁士以法令形式将教育机构收为国家机构

德国的幼儿园在福禄倍尔的创办下发展起来

凯兴斯泰纳创立职业学校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事实上承认了各州文化教育的立法权

联邦德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联邦主义

1969年成立联邦教育和科学部

为了在教育政策上使各州取得最低限度的统一,联邦德国建立了一系列协调机构,主要有哪几种

1、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文化部长常设会议

2、联邦各州教育规划和科研促进委员会

3、大学校长会议

4、科学委员会

联邦德国现行的学校制度

1.基础教育,即3~6岁儿童接受的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即由包括1~4年级的基础学校实施的小学教育(柏林除外,小学学制6年);

3.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在小学毕业时,或者至迟到第六年级定向阶段结束时,学生主要根据自己的成绩、特长、爱好以及学校和家长的意见,分流到三类不同的中学,即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的第一阶段,还有一种综合上述三类学校的综合中学;

4.中学第二阶段,即完全中学和综合中学的第十一~第十三年级,通过考试而获得的中学毕业证书11的学生就有资格上高等学校;

5.职业教育,主要是双元制职业培训,还有各种类型的职业学校,培养各种不同的技术人才;

6.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各种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

7.继续教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可以满足各种年龄,各种文化程度和职业的成年人参加继续教育的需要。

这几个部分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形式灵活,途径多样,构成一个发达而完备的教育系统。

与其他国家比,联邦德国学制的显著特征(P191)

1.当其他国家实现了义务教育的一体化时,德国仍然保留了三类不同的中学。

2.德国双元制教育独具特色,为世界各国所称道和模仿。

3.文化教育上的联邦教育导致全国教育管理的多中心,但是,通过州文化教育管理之间的协商,又是全国教育在结构、内容和结业水平等基本方面较为一致;

虽然教育的权限在全国范围内是非常分散的,但是在各州范围内又是明显的集中。

4.联邦德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绝大多数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数量上是很次要的。

各州都有专门的私立学校法,规定了私立学校得到批准和获得国家的承认的条件,特别是私立学校同样要由国家补助。

因此,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没有竞争关系,在不存在原则上的分歧。

5.在德国,国家与教会之间没有冲突,国家允许教会在公立学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如在普通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中开设宗教课。

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宗教课虽然是正式课程,但不是必修课。

学生是否上宗教课,14岁以前是由家长决定的,14岁以后由学生本人决定。

不上宗教课,可以上哲学课来代替。

6.联邦德国几乎所有学校都是半日制的,全日制的学校极少,公立住宿学校几乎没有每年上课时间只有800小时。

半日制学校一般字啊上午8点开始上课,通常到中午1点或2点就结束,下午也安排一些教学大纲以外的选修科目。

正是半日制导致德国学制过长。

7.与中小学相反,德国各地区的高等学校结构基本相同。

中学的几种主要类型

1.普通中学:

普通中学也称主要学校,是由国民学校高级班发展而来,通常包括五~九年级,只有北威州、柏林和不来梅的普通中学中学学制延长到十年级。

2.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时1964年《汉堡协定》签订之后才在联邦范围正式使用的。

3.完全中学:

完全中学就是传统的文科中学,但是它已经从“精英”学校发展成为向广大学生传授最广泛知识的学校。

4.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