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4403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葡萄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葡萄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葡萄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葡萄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葡萄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葡萄文档格式.docx

《葡萄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葡萄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葡萄文档格式.docx

3.药剂防治。

葡萄发芽前喷布5度(波美比重计)石硫合剂。

发病前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布1:

0.7:

200~240波尔多液。

发现病叶后喷布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25%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乙磷铝和瑞毒霉虽然对霜霉病有特效,如长期单一连续使用会很快产生抗药性,因此应与波尔多液交替使用。

如与代森锌、代森锰锌、灭菌丹等药剂混合使用不仅有增效作用,也可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

另外,还可使用杜邦系列产品,在发病前喷布美国杜邦易保800~1200倍,7~10天间隔,共喷3~4次效果明显。

发病初期喷布克露600~750倍或抑快净2000~2400倍也可收到较好的防效。

为延缓抗药性可交替使用克露和抑快净。

病害发生较严重时,应混合用药,以保证药效。

葡萄黑痘病

主要为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分,如幼果、叶片、叶柄、果梗、嫩梢等。

黑豆宾刚丛萌芽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生,春夏季为害严重。

幼果染病初现深褐色圆形小斑点,后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型。

病斑中央灰白色,上生黑色小点,边缘具紫褐色晕圈,似“鸟眼状”,病斑多时可连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斑局限于果皮而不深入过肉,病斑硬。

叶片染病,出现疏密不等的褐色圆斑,初病斑中央灰白色,后穿孔呈星状开裂,外围具紫褐色晕圈。

幼叶染病,叶脉皱缩畸形,停止生长或枯死。

新梢、枝蔓、叶柄或卷须染病,初呈褐色不规则小短条斑,后变为灰黑色,边缘深褐或紫色,中部凹陷龟裂,严重时嫩梢停止生长,卷曲或萎缩死亡。

有性世代为Elsinoeampelina称痂囊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无性世代Sphacelomaampelinum称葡萄痂圆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盘黑色,半埋生于寄主组织中。

产孢细胞圆筒形,短小密集,无色,单胞。

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形或长圆形,稍弯,中部缢缩。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病梢等组织中越冬,也能在病果、病叶和病叶痕等部位越冬。

病菌生活力很强,在病组织中可存活3~5年之久。

第二年4、5月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孢子发芽后,芽管直接侵入寄主,引起初次侵染。

侵人后,菌丝主要在表皮下蔓延。

以后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在湿度大的情况下,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

病菌近距离的传播主要靠雨水,远距离的传播则依靠带病的枝蔓。

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25℃左右的温度和比较高的湿度。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40℃,最适为30℃,潜育期一般为6~12天,在24~30℃温度下,潜育期最短,超过30℃发病受抑制。

新梢和幼叶最易感染,其潜育期也较短。

黑痘病的流衄和降雨、大气湿度及植株幼嫩情况有密切关系,尤以春季及初夏4~6月雨水多少的关系最大。

多雨高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和萌发侵入;

同时,多雨高湿,又造成寄主组织的迅速成长,因此病害发生严重。

天旱年份或少雨地区,发病显著减轻。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如:

山索、白香蕉、巴柯、赛必尔2003、赛必尔2007、贵人香、水晶、金后等。

2.清除菌源。

秋季葡萄落业后清除落叶和病穗,集中深埋,刮下的老树皮要马上烧毁,春季葡萄芽磷萌动时,喷波美3?

?

5度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0.3%五氯酚钠。

3.加强栽培管理。

结合夏季修建,细心剪除病枝、病叶、病果,减少再浸染;

合理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以增强树势,防止徒长;

合理留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等是防治该病重要措施。

4.早喷药,巧用药。

葡萄开花前或落花后及果实至黄豆粒大时各喷一次1:

0.7:

200倍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胶悬浮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1600倍液、40%多硫先副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体、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注意交替或混合使用。

但波尔多液不能与代森锰锌混合使用,否则易产生药害。

葡萄展叶后至果实着色前隔10~15天一次,具体时间和次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葡萄生长及病害发生情况确定。

葡萄白腐病

病害主要为害果穗和枝梢,叶片也可受害,通常在枝梢上先发病,病斑均发生在伤口处,开始呈水浸状淡红褐色边缘深褐色,后发展成长条形黑褐色,表面密生有灰白色小粒点。

当病斑环切时,其上部叶片萎黄枯死。

后期病枝皮层与木质部分离呈丝状纵裂;

果穗受害,先在果梗和穗轴上形成浅褐色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扩大使其下部的果穗部分干枯。

发病果粒先在基部变成淡褐色软腐,逐渐发展至全粒变褐腐烂,果皮表面密生灰白色小粒点,以后干缩呈有棱角的僵果极易脱落;

叶片受害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形成近圆形、淡褐色大斑,有不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也产生灰白色小粒点,最后叶片干枯很易破裂。

Coniothyriumdiplodiella称白腐盾壳霉,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壁较厚,灰褐色至暗褐色,底部壳壁凸起呈丘形,其上着生不分枝、无分隔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开始无色,随着成熟度的增长而逐渐变为暗褐色,单胞,卵圆形至梨形。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组织上越冬并能以菌丝在病组织内越冬。

散落在土壤表层的病组织及留在枝蔓上的病组织,在春季条件适宜时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由伤口、蜜腺、气孔等部位侵入,经3~5天潜育期即可发病,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该病菌在28~30℃,大气湿度在95%以上时适宜发生。

高温、高湿多雨的季节病情严重,雨后出现发病高峰。

据调查,在南方,谢花后7天(6月10日前后)始见病穗,出现第一次高峰;

成熟前10天(7月10~15日)进入盛发期,为第二次高峰,以后随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每次雨后便可出现一次高峰。

近地面处以及在土壤粘重、地势低洼和排水不良条件下病情严重。

杂草丛生、枝叶密闭或湿度大时易发病。

偏旺和徒长植株易发病。

1.由于白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果和病梢中越冬,所以结合修剪,做好果园清洁是减少菌源,控制病害的有效措施。

近年报道,在发病初期用地膜覆盖防止病菌侵染果穗的效果也很好。

2.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而且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最易发病,特别是暴风雨或雹灾后,造成大量伤口更易发病,所以改善架面、通风透光、及时整枝、打叉、摘心和尽量减少伤口,提高果穗离地面距离,注意排水降低地面湿度等一系列措施,都可抑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3.由于该病流行性强,为此在预测预报指导下做好药剂防治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通常在发病始期(6月中、下旬)喷第一次药,以后每隔8~15天左右喷一次,共3~5次即可。

常用药剂有: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福美双加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等。

葡萄炭疽病

葡萄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叶片、新梢、穗轴、卷须较少发生。

在果粒上发病初期,幼果表面出现黑色、圆形、蝇粪状斑点,但由于幼果酸度大、果肉坚硬限制了病菌的生长,病斑不扩大,不形成分生孢子,病部只限于表皮。

果粒开始着色时,果粒变软,含糖量增高,酸度下降,进入发病盛期,最初在病果表面出现圆形、稍凹陷、浅褐色病斑,病斑表面密生黑色小点粒(分生孢子盘),天气潮湿时,分生孢子盘中可排除绯红色的粘状物(孢子块),后病果逐渐干枯,最后变成僵果。

病果粒多不脱落,整穗僵葡萄仍挂在枝蔓上。

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盘长孢属(GloeosporiumfructigenumBerk)侵染引起的。

在露地环境条件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树体上潜伏于皮层内越冬,枝蔓节部周围最多。

翌年5、6月份后,气温回升至20℃以上时,带菌枝蔓经雨水淋湿后,形成大量孢子。

形成孢子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12℃以下,36℃以上则不形成孢子。

病菌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侵染,病菌通过果皮上的小孔侵入幼果表皮细胞,经过10~20天的潜育期便可出现病斑,此为初次侵染。

有部分品种病菌侵入幼果后,直至果粒开始成熟时才表现出症状。

病菌也可侵入叶片、新梢、卷须等组织内,但不表现病斑,外观看不出异常表现,此为潜伏侵染,这种带菌的新梢将成为下一年的侵染源。

葡萄近成熟时,遇到多雨天气进入发病盛期。

病果可不断地释放分生孢子,反复进行再次侵染,引起病害的流行。

病害流行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多雨高湿,温度适宜是该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埋深浅、土壤粘重的果园发病较重。

发病也与栽培技术有关,管理粗放,清扫果园不彻底,架面上病残体多的果园发病重;

株行距过密,留枝量过大,通风透光较差,田间小气候湿度大的果园发病重。

发病还与品种有关,一般欧亚种感病重,欧美杂交种较抗病。

1.结合葡萄冬剪,彻底清园。

将植株上剪下的枝蔓、穗柄、僵果、卷须及地上落叶,铁丝上绑绳等,全部清除出园。

并焚烧或深埋以清除病源。

2.在葡萄生长期内,要及时摘心、合理夏剪、适度负载。

随时清除剪下的副梢、卷须,提高园中通透性。

注意排水、中耕,尽可能降低园中湿度。

科学施肥,特别注意氮、磷、钾肥的比例,切忌氮肥过多,还要注意增施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

3.药物防治。

春季萌动前,结合其它病虫害防治,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加0.5%五氯酚钠。

葡萄谢花后,喷78%科博500~600倍液或80%喷克600倍液,或1:

200倍波尔多液。

见病初发,可喷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500~600倍液。

葡萄灰霉病

花序、幼果感病,先在花梗和小果梗或穗轴上产生淡褐色、水浸状病斑,后病斑变褐色并软腐,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鼠灰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

空气干燥时,感病的花序、幼果逐渐失水、萎缩,后干枯脱落,造成大量的落花落果,严重时,可整穗落光。

新梢及幼叶感病,产生淡褐色或红褐色、不规则的病斑,病斑多在靠近叶脉处发生,叶片上有时出现不太明显的轮纹,后期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也可出现灰色霉层。

不充实的新梢在生长季节后期发病,皮部呈漂白色,有黑色菌核或形成孢子的灰色菌丝块。

果实上浆后感病,果面上出现褐色凹陷病斑,扩展后,整个果实腐烂,并先在果皮裂缝处产生灰色孢子堆,后蔓延到整个果实,最后长出灰色霉层。

有时在病部可产生黑色菌核或灰色的菌丝块。

葡萄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Botrytiscinereapers.exFr.侵染引起的。

该病原菌是一种寄主非常广泛的兼性寄生真菌,它可寄生多种水果、蔬菜与花卉。

因此该病菌的侵染原十分广泛。

病菌以菌核、分生孢子及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

有些地方,病菌秋天在枝蔓或僵果上形成菌核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树皮和冬眠芽上越冬。

菌核和分生孢子抗逆性很强,越冬以后,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菌核即可萌发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新老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花序上,在有外渗物作营养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很易萌发,通过伤口、自然孔口及幼嫩组织侵入寄主,实现初次侵染。

侵染发病后又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再次和多次侵染。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如京亚、京优、黑汉、维多利亚等品种,避免与草莓、番茄、茄子、黄瓜等作物间作。

多施有机肥,控制速效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

及时绑蔓、摘心、剪除副梢、卷须、多余的花穗。

注意地面保持干燥,及时除草。

发现有病花穗、病叶、病果等在早晨露水未干及时轻轻摘除,带出园外深埋。

秋后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

2.农药防治:

第一期花前10~15天,喷施碧康1500倍液等;

始花前1~2天喷施甲霜灵800倍液;

第二期发病喷施1:

0.5:

200倍波尔多液、50%新灵800倍液等。

以上药剂应轮换使用,以提高防治效。

葡萄房枯病

发病初期,先在果梗基部产生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后,变为褐色,并且蔓延到果粒与穗轴上,使穗轴萎缩干枯;

果粒发病,先以果蒂为中心形成淡褐色同心轮纹状病斑,有时轮纹并不明显,后病斑扩展,果蒂失水皱缩,果粒腐烂变褐色,病斑表面散生黑色小点粒(分生孢子器),后果粒干缩成灰褐色僵果。

病果穗挂在树蔓上可长期不落。

叶片发病,先是在叶面上产生红褐色圆形小斑点,后逐渐扩大,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心灰白色,后期病斑中央散生黑色小点粒。

Physalosporabaceae称葡萄囊孢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直菌。

异名Guignardiabaccae称浆果球座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囊壳扁球形或近球形,黑褐色,埋于病组织皮下,具突出孔口。

子囊无色,圆柱形。

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或纺锤形,子囊间有侧丝,线状无色,具2~3个隔膜。

无性世代为Macrophomafaocida是一种大茎点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器半埋生在寄主皮下,椭圆形,暗褐色,顶部孔口突破表皮外露。

分生孢子器内壁密生一层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短小,圆筒形,单胞,无色,顶端不断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单胞无色。

房枯病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果、病穗轴或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

产生囊世代地区子囊壳也是主要越冬器官。

有研究认为菌丝体也能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形成子囊壳。

越冬后的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气温回升、降雨或湿度大条件下便释入出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

分生孢子在24~28℃经4小时萌发。

子囊孢子在25℃5小时也可萌发。

病菌适应温限9~40℃,15~35℃都能发病。

该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菌丝生长适温35℃,因此果实着色后的高温多雨潮湿条件利其发生和流行。

房枯病菌是一种兼性寄生菌,管理粗放、植株生长势弱、郁闭潮湿葡萄园发病重。

葡萄白粉病

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及果实等幼嫩器官,老叶及着色果实较少受害。

葡萄展叶期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或褪绿小斑,病斑渐扩大,表面长出粉白色霉斑,严重的遍及全叶,致叶片卷缩或干枯。

嫩蔓染病,初现灰白色小斑,后随病势扩展,渐由灰白色粉斑变为不规则大褐斑,呈羽纹状,上覆灰白色粉状物。

果实染病出现黑色芒状花纹,上覆一层白粉,病部表皮变为褐色或紫褐色至灰黑色。

因局部发育停滞,形成畸形果,易龟裂露出种子。

果实发酸,穗轴和果实容易变脆。

葡萄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闭囊壳直径84~100微米,附属丝10~30根,多隔膜,顶端卷曲。

子囊4~6个,椭圆形,大小(50~60)×

(25~35)微米,子囊孢子4~6个,椭圆形,大小(20~25)×

(10~12)微米。

无性阶段称托氏葡萄粉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上或芽鳞片内越冬,来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到寄主表面菌丝上产生吸器,直接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菌丝则在寄主表面蔓延,果面、枝蔓以及叶面呈暗褐色,主要受吸器的影响。

病害一般在7月上中旬至9~10月均可发生。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加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及时摘心,疏剪过密枝叶和绑蔓,保持通风透光良好,可减轻病害发生。

2.注意果园卫生,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

3.在发芽前应喷1次3~5度波美石硫合剂,发芽后喷0.2~0.5度波美石硫合剂,或50%托布津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葡萄蔓枯病 

主要为害蔓或新梢。

蔓基部近地表处易染病,初病斑红褐色,略凹陷,后扩大成黑褐色大斑。

秋天病蔓表皮纵裂为丝状,易折断,病部表面产生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实体。

主蔓染病,病部以上枝蔓生长衰弱或枯死。

新梢染病,叶色变黄,叶缘卷曲,新梢枯萎,叶脉、叶柄及卷须常生黑色条斑。

蔓枯病病原为Cryptosporellaviticola(Red.)Shear称葡萄生小陷孢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无性世代为FusicoccumviticolumRedd.称葡萄生壳梭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烧瓶状,埋生在子座中,分生孢子有两型。

Ⅰ型为长纺锤形至圆柱形,略弯曲,单胞、无色。

Ⅱ型为丝状,多呈钩形。

有性阶段不多见。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蔓上越冬,翌年5、6月间释放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具水滴或雨露条件下,分生孢子经4~8小时即可萌发,经伤品或由气孔侵入,引起发病。

潜育期30天左右,后经1~2年才现出病症,因此本病一经发生,常连续2~3年。

多雨或湿度大的地区、植株衰弱、冻害严重的葡萄园发病重。

1.及时检查枝蔓,发现病部后,轻者用刀刮除病斑,重者剪掉或锯除,伤口用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消毒。

2.加强葡萄园管理,增施有机肥,疏松或改良土壤,雨后及时排水,注意防冻。

3.可结合防治葡萄其他病害,在发芽前喷一次80%五氯酚钠200~300倍液波美5度石硫合剂。

在5~6月及时喷射1:

200倍式波尔多液2~3次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

葡萄穗轴褐枯病

发病初期,先在幼穗的分枝穗轴上产生褐色水浸状斑点,迅速扩展后致穗轴变褐坏死,果粒失水萎蔫或脱落。

有时病部表面生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该病一般很少向主穗轴扩展,发病后期干枯的小穗轴易在分枝处被风折断脱落。

幼小果粒染病仅在表皮上生直径2毫米圆形深褐色小斑,随果粒不断膨大,病斑表面呈疮痂状。

果粒长到中等大小时,病痂脱落,果穗也萎缩干枯。

葡萄生链格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梗数根。

丛生,不分枝,褐色至暗褐色,端部色较淡。

分生孢子单生或4~6个串生,个别9个串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链状。

分生孢子倒棍棒状,外壁光滑,暗褐至榄褐色,具l~7个横隔膜、0~4个纵隔,大小(20~47.5)×

(7.5~17.5)微米。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枝蔓表皮或幼芽鳞片内越冬,翌春幼芽萌动至开花期分生孢子侵入,形成病斑后,病部又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人工接种,病害潜育期仅2~4天。

该菌是一种兼性寄生菌,侵染决定于寄主组织的幼嫩程度和抗病力。

若早春花期低温多雨,幼嫩组织(穗轴)持续时间长,木质化缓慢,植株瘦弱,病菌扩展蔓延快,随穗轴老化,病情渐趋稳定。

老龄树一般较幼龄树易发病,肥料不足或氮磷配比失调者病情加重;

地势低洼、通风透光差、环境郁闭时发病重。

品种间抗病性存有差异。

高抗品种有龙眼、玫瑰露、康拜尔早、密而紫,玫瑰香则几乎不发病。

其次有北醇、白香蕉、黑罕等。

感病品种有红香蕉、红香水、黑奥林、红富士、巨峰最感病。

1.冬季修剪后彻底清洁葡萄园,将病残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并把果园周围的杂草、枯枝落叶清

除干净,减少越冬菌源。

2.葡萄芽萌动后,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40%福美砷200倍液,重点喷结果母枝,消灭越冬菌源。

3.在花序伸长至幼果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喷2~3次,把病害消灭在初发阶段,并可兼治葡萄灰霉病、黑痘病、白腐病等。

葡萄缺镁症

从植株基部的老叶开始发生,最初老叶脉间褪绿,继而叶脉间发展成带状黄化斑点,多从叶片的中央向叶缘发展,逐渐黄化,最后叶肉组织黄褐坏死,仅剩下叶脉仍保持绿色。

因此黄褐色坏死的叶肉与绿色叶脉界限分明。

缺镁症一般在生长季初期症状不明显,从果实膨大期才开始显症并逐渐加重,尤其是座果量过多的植株,果实尚未成熟便出现大量黄叶,病叶一般不早落。

缺镁对果粒大小和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但浆果着色差,成熟期推迟,糖分低,使果实品质明显降低。

病因

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置换性镁不足,其根源是有机肥质量差、数量少,肥源主要靠化学肥料,而造成土壤中镁元素供应不足。

酸性土壤中镁元素较易流失,所以缺镁症在中国南方的葡萄园发生较普遍。

钾肥施用过多,或大量施用硝酸钠及石灰的果园,也会影响镁的吸收,常发生缺镁症。

夏季大雨后,更为显著。

葡萄定植时要施足优质的有机肥料,对成年树亦应在冬前开沟增施优质有机肥料,发生缺镁严重的葡萄园应适量减少钾肥的施用量。

在植株开始出现缺镁症状时,叶面喷3%~4%的硫酸镁,生长季喷3~4次,有减轻病情的作用,缺镁严重的土壤,可考虑施硫酸镁,每亩约100公斤。

PS:

本文中图片来自adler于2010年3月16号的帖子“葡萄常见病虫害图谱”,在此表示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