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猴王出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
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流程:
一、
谈话,揭示课题。
1、《西游记》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
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这就是神通广大,无人不晓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
二、交流方法,读通课文。
1、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
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自学情况,说说自己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什么?
或现在还有什么不懂的?
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①名曰、
石窍、
围圆、
与狼虫为伴
拱伏无违、抓耳挠腮、力倦神疲、序齿排班、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读通并理解)
三、自主学文,感悟猴趣。
1、读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与同桌交流一下。
4、组织交流:
(1)你知道石猴是哪里来的?
先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朗读感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相机板书出:
仙石迸裂。
(2)这只快乐的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的句子读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板书:
寻源称王。
四、学习语言,欣赏美文。
1、同学们,石猴出世并成王,这一经过很精彩,课文中有不少句子十分优美。
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喜欢。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A、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B、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
请再读一读。
(语言简练,工整,采用排比的手法)
C、练习朗读:
读出韵味。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
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
结合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采用对比的写法。
C、朗读句子。
D、模仿写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
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五、小结,感悟特点。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用四字词语说说。
(活泼可爱、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小故事?
3、是的,同学们讲的这些都是他协助唐僧取经的路上的故事。
孙悟空能协助唐僧成功取经,这与他的特点分不开。
再一起读这些词。
六、拓展延伸,激发积累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的语言非常优美。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有名的语句,并想想美在哪?
2、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受人们喜爱。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3、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
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勇敢无畏
仙石迸裂——
毛遂自荐
聪明伶俐
——寻源称王
身手不凡
教学反思
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讨论的话题。
真正有效教学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今天,秀芳工作室又开展课堂研讨活动,对课堂教学中各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学生集体学习的时间和学生发言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观察统计,分析讨论。
利用课堂观察对课堂的有效性进行科学地分析与评价。
本节课观察结果统计如下:
1、各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
导入:
2分;
检查预习:
10分;
理解课文内容:
17分;
感悟形象、与语言:
8分;
总结延伸:
3分。
2、课堂问题的有效性。
问题总数:
31个;
机械问题:
3个;
思维定式性问题:
17个;
开放性问题:
8个;
主线问题:
3个。
3、学生学习的时间。
读书:
9分23秒;
学习:
28分15秒;
写话:
0分。
集体参与活动:
11分48秒;
师生交流:
23分25秒;
同桌交流:
2次,第一次35秒,第二次1分50秒。
4、学生发言情况。
总人数:
50人;
发言人数32人,占全班人数64%;
发言次数:
49次,人均1次;
学困生12人,发言5人(共7次);
优等生12人,发言11人。
看着这些数据,我们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从教学目标角度进行分析。
“目标是定在钢板上的。
”教学目标是课的纲领,要看一堂是否有效,先要看制定的目标是否有效。
《猴王出世》安排在五下第五单元“经典名著”中,课文较长,语言精练,节奏感强,但全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
因此,借助注释、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重点。
目标之二,利用“阅读提示”,了解石猴从出世的经历,感受其形象。
其三,通过重点品读写石猴生活的语句,读出语言的整齐美,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以上三点目标应当是合理、有效的,尊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单元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的特点,是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2、从教学策略角度分析。
有效的教学目标只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目标与实践还是有距离的。
课堂的效率关键是看你如何实施,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与实际,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从而保证课题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各个教学环节时间的安排还是合理的,这保证了学生读书学习的时间,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各种语言实践中才能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课堂上,学生在读、思、议中感悟提高,但在检查预习环节用了10分钟,但效率是不高的,还不如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时间,这也是造成时间紧的重要原因。
(2)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要针对学生特点,能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问题统计结果来看,我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但对第三个主线问题的设计上,还是有点偏。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这一问题的设计就偏向与分析理解。
如果在学生了解石猴出世、成王的经过后,以“课文中有很多句子写得特别美,读读,画画,想想美在哪?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语文味就更浓了。
(3)一堂课右40分钟,学生集体学习时间有33分18秒,教师讲的时间不多,可见,已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来。
但是学生自由读书感悟,交流的时间仅有14分18秒,把更多是时间花在师生交流上,学习的形式还比较单一,这也就大大影响了课堂效率,特别是集体的学习效率。
课堂上,学生不仅要有充足的时间自主读书感悟的时间,更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交流讨论。
(4)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语言,学习表达的形式。
但从课堂教学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来看,阅读理解比学习语言的比重更大,也就是说,教师还是比较注重课文的分析,让分析内容挤了品读感悟的时间,让人遗憾的是课堂上没有学生动笔写话的时间,模仿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仿写练习,这是一个学生感悟内化后的语言运用实践训练,是不容忽视的。
(5)一堂高效的课是使优、中、差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从课堂观察的数据反映,教师比较全面地关注各类学生的学习情况,即使是后百分之三十的学生,12人中有5人发言,共7次,优生的发言面就更广了。
其实课堂上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中等生,不要让他们成为课堂上被遗忘的角落。
课堂上,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
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这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表现。
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一切为学生的学服务,那么我们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业上一定会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通过此次课堂观察活动,更科学准确地剖析我们的课堂,使我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探讨教学的对策。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的教研能力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也会进步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