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应用大全附病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03722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黄汤应用大全附病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麻黄汤应用大全附病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麻黄汤应用大全附病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麻黄汤应用大全附病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麻黄汤应用大全附病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黄汤应用大全附病案Word格式.docx

《麻黄汤应用大全附病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黄汤应用大全附病案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麻黄汤应用大全附病案Word格式.docx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

[名家方解]

1、章虚谷“因此方纯乎发表,故先煮麻黄,又用甘草以缓其性,使阳气周遍,以取微似有汗,若发散迅速,大汗淋漓,阳气不及周行而外奔,其邪反未能出也,故甘草只用一两,不同桂

枝汤之甘草重用,取其守中,为调营卫之法;

此为治寒伤营之主方也”。

《伤寒论本旨》

2、尤在泾“人之伤于寒也,阳气郁而成热,皮肤闭而成实,麻黄轻以取实,辛以散寒,温以行阳;

杏仁佐麻黄,达肺气泄皮毛止咳急。

王好古谓其治卫实之药是也。

然泄而不收,升而不降,桂枝甘草虽曰佐之,实以监之耳”。

《伤寒贯珠集》

3、胡希恕“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

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经方传真》

[现代用法]

麻黄10~25克桂枝10~15克甘草5~10克杏仁10~15克

以水600毫升,先煎麻黄约10分钟,去上沫,再放诸药同煎至300毫升,滤出,加水200毫升,再煎至300毫升,混匀后分2~3次饭后温服。

每次80~150毫升。

盖被取汗为度。

莫使大汗淋漓。

[运用目标]

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

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

头身肿或疼痛、喜热,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常用范围]

1、以发热、无汗、恶风为主的外感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感冒、风湿热、骨折、肺炎、脑炎、局灶性化脓性感染。

2、以无汗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雷诺氏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鼻窦炎、皮肌炎、硬皮病。

3、以无汗而喘为主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花粉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包积液。

4、以干燥、无汗、恶风、脉浮或阴冷潮湿加重为主的皮肤科疾病,如湿疹、荨麻疹、冻疮。

5、其它方面,麻黄汤还用于五官科的鼻炎、鼻息肉、喉炎、中耳炎;

泌尿外科的急性肾炎、慢性肾小球炎、肾盂炎、前列腺肥大;

另外,尿崩症、肝硬化腹水、血栓性静脉炎、变态反应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等也有运用麻黄汤的时候。

[使用须知]

1、运用麻黄汤时,遇到患者肌肤白皙、疏松,有上冲感,易烘热、汗出,甚至抚摸时湿润沾手;

脉浮缓或尺脉沉细;

平素易头晕、目眩、鼻衄或心腹动悸以及喘咳伴泄泻、无尿、失神

者禁用。

2、麻黄汤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所以运用时一定要根据汗出的情况,来斟酌给药的剂量与时间。

以温覆后汗出证减为度。

未汗,服至汗出。

但不要令汗出体虚、心慌、肢冷。

3、麻黄汤运用于一些慢性疾病。

如鼻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及各种疼痛性疾病时,不必一定要待其汗出。

4、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证、糖尿病、疮口破溃而肌肤松软、小便涩少、尺脉沉涩、久病体虚或有大量失血史者都要慎用麻黄汤及麻黄制剂。

5、麻黄汤药味精练、配伍严禁,为临床所常用。

三拗汤、覆杯汤、小青龙汤、续命汤、还魂汤等许多古方都是本方演化而成。

因麻黄通经、散寒、破症瘕积聚,所以用本方加茯苓、丹皮、桃仁、艾叶、芍药、川芎等治疗妇科盆腔炎、子宫肌瘤、附件炎等疗效十分显著。

用本方治疗皮肤病时用量不宜太重,取其轻清外达、微微出汗即可。

用于儿科病及慢性咽喉炎等五官科疾病时,要少饮频服为宜。

6、麻黄汤虽然是久用不衰的咳喘专药,但临床运用时一定要辨证取舍。

长期服用或使用不当会伐阴动阳、拔动肾根。

尤其是针对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喘病、老年咳喘病、虚人咳喘病时,更要跳出麻黄治喘的惯性思维。

但体形胖肿、肌肉发达、皮肤粗黄、不易出汗等麻黄体质的患者除外。

[名家医案]

1、《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以本方治疗一喘而胸满,脉浮长,身热头痛,腰脊强,鼻干,不得卧的患者,得汗而解;

同时还载一邱姓伤寒的患者,因尺脉沉弱而先用小建中汤加味调理数日,待其尺脉充盛后,数剂而安。

2、《经方实验录》载曹颖甫先生用本方治疗范氏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疼痛而脉浮紧;

同时还记载一头疼,恶寒,脉浮紧但发热不甚,胃气虚弱的患者,用本方加生姜、大枣,一剂若失。

3、《经方传真》载一陈姓男孩因汗后洗冷水澡而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胡老与麻黄汤,盖被取微汗出,热退而解。

4、《橘窗书影》载浅田宗伯先生曾治疗一妇人临产破浆后,振寒腰痛如折,不能分娩,前医与破血剂,先生诊曰:

脉浮数而肌热,恐系外感,与麻黄汤加附子,温覆使发汗,须臾腰痛梢宽,而发阵缩,余谓产期将至,使坐草,俄产一女。

麻黄汤的应用伤寒2009-09-0817:

38:

43阅读16评论0字号:

大中小订阅.

一、伤寒表实

刘渡舟医案:

刘某某,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晰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用麻黄汤: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1剂服药后,温覆衣被,须灾,遇身汗出而解。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

1)

按语:

麻黄场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车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已,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郁闭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二、咳喘

姜春华医案;

胡某某,女,46岁。

咳喘已七年,近受风寒侵袭,胸闷窒塞,呼吸不利。

咳喘多痰,喉间作水鸣声,苔白,脉软。

以麻黄汤加味,处方:

麻黄6克,桂枝9克,川朴9克,枳实9克,杏仁9克,甘草6克,2剂。

药后咳喘减轻,上方去川朴,加陈皮3克,又服2剂,咳止喘平,呼吸通畅,(陕西个医学院学报1990;

1),3)

本案为冷风哮喘。

肺内素有疾饮内伏,受风寒外感引发。

麻黄场外解风寒,内宣肺气,又加枳实、厚朴以肃肺下气,药中其鸽,则其效如神。

三、水肿(急性肾炎)

陈华医案:

刘某,男,9岁。

1984年冬因脸面突然浮肿,进某医院诊为“急性肾炎”,经西药治疗半月,证情反复。

近二日诸症加重,脸面浮肿,喘咳无痰,心烦不宁,小便不利,阵阵恶寒,舌淡胖,苔白腻,脉浮紧。

辨为风水泛滥之肿,因冬季风寒当令,外邪束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水泛肌肤所致。

处方;

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炙甘草3克,茅根1D克,蝉衣5克。

2帖小便通利,诸症减轻。

续服3帖,诸症若失。

后用四君子场加生黄芪调理周身收功,迫访一年末见发作。

(国医论坛1986;

2):

24)

风水泛滥,肿势较剧。

多由感受风邪,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肮”,水邪内停,便泛滥于肌肤而致肿,属“阳水”范畴。

治之当以宣通肺气,通调水道为法。

麻黄汤通宣肺气,发汗利尿,可堪当此任。

又加蝉衣、茅根,则疏风利尿之功更强。

四、风隐疹(荨麻疹)

李克绍医案:

陈某,单身独居,1973年春节前,清晨冒寒到邻村换取面粉,突然身痒,前后身及两上肢,遍起斑块,高出皮肤,颜色不红,时抓时起,时起时消,用扑尔敏及注射钙剂,均无效。

四五日后改找中医治疗,余初用浮萍方,无效。

后根据思考脉迟、肢冷,并有明显感寒外因,遂改用麻黄场原方。

共服2刑,块消痒止,后未复发。

(《伤寒解惑论1978).

因感寒令卫闭营郁,见隐疹身痒,肢冷,脉沉发散之,邪去则疹消。

五、寒闭失音

赵守真医案:

汪某以养鸭为业,残冬寒风凛别,雨雪交加,整日随鸭群蝶躞奔波,不胜其劳。

某晚归时,感觉不适,饮冷茶一大钟,午夜恶寒发热,咳嗽声嘶,既而语言失音。

曾煎服姜汤冲杉木炭

末数钟,声亦不扬。

晨间,其父伴来就诊,代述失音原委。

因知寒袭肺金,闭塞空窍,故咳嗽声哑。

按脉浮紧,舌上无苔,身疼无汗,乃太阳表实证。

其声暗者,非金破不鸣,是金实不鸣也*《素问?

咳论》云:

“皮毛者,肺之合也。

”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

“形寒寒饮则伤肺。

”由于贼风外袭,玄府阻闭,饮冷固邪,痰滞清道,治节失职之所致。

治宜开毛窍宣肺气,不必治其暗。

表邪解,肺气和,声自扬也。

疏麻黄场与之;

麻黄9克,桂枝、杏仁各6克,甘草3克。

服后,复温取汗,换衣两次。

翌日外邪解,声音略扬,咳仍有痰,胸微胀。

又于前方去桂枝,减麻黄为4(5克,加贝母、桔梗各6克,白蔻3克,细辛1(5克,以温肺化痰。

续进2帖,遂不咳,声音复常。

(《治验回忆录》1962:

2—3)

《灵枢?

忧恚无言》说:

“人卒然元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致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今患者外感风寒,复饮冷茶,寒饮相博,阻塞肺窍会厌,故致音哑,所谓“金实不鸣”也。

故以麻黄汤宣通肺气开散“金实”,候邪气外解,则会厌动利,音声能发。

六、呃逆

王星田医案:

丁某,男,26岁,1986年4月28日初诊。

月余前外出淋雨,回家后即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腹部胀满,恶心欲吐,呃逆。

他医以感冒治疗,予APc、桑菊感冒片等,除呃逆如故外,余症悉减。

又治呃一个月(呃逆反有加剧之势。

患者表情痛苦,面白神疲,呃逆频频,声音响亮,胃内食物常因呃逆而涌出,脘腹时痛,厚衣裹体,身困头昏,舌淡苔薄白,脉浮稍紧。

此乃太阳表寒未解,郁闭肺卫,经输不利使然。

治宜发汗解表,宣肺止呃法。

麻黄汤加味:

麻黄12克,桂枝10克,杏仁15克,炙甘草6克,柿蒂50克。

1剂,水煎服。

药后周身出汗少许,厚衣尽去,呢逆有减。

原方再进1剂,呃除,它症亦减。

减麻黄量至6克,坚持服完3剂,呃逆痊愈。

(河南中医1992;

(6,;

260)%

按语;

呃逆月余,屡治不效,乃传统思维束缚之故。

盖感冒一证,虽曰易治(但当典型症状消失后,却因病因末除,一些症状便成为主要矛盾,其治仍应辨证求因,如若对症治疗,定难取效。

察患者厚衣裹身,呃声洪亮,脉浮紧有力,仍具表实之病机。

夫肺胃同主肃降,经脉相互联属,又手太阳经贯膈络胃,故风寒束表,肺卫闭遏,太阳经输不利,可致膈动呃逆,脘腹疼痛。

治以麻黄汤祛其病因治本,重加柿蒂治标,标本同治,则霍然而愈。

七、急性黄疽

张某,男,62岁。

时值隆冬兴修水利而汗出当风,复雨,适夜恶寒而栗,身痛,时作干咳,小便点滴,一夜之间全身皮肤黄染如橘,舌苔黄而薄腻,脉浮紧而弦。

诊为伤寒表实之急性黄疸。

因风寒湿邪束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湿郁化热,交蒸于肌肤。

方用:

净麻黄12克,嫩桂枝12克,光杏仁12克,炙甘草6克,绵茵陈l0克。

服2帖表解,尿畅,黄疽消失。

(2,:

本案汗出当风,复淋雨,感受寒湿之邪,湿蕴体内,“若小便利音,不能发黄”,今小便不利,湿无去路,郁而化热,熏蒸肌肤,而致发黄。

麻黄汤既能开皮毛以发汗解表,又能宣肺气以通调水道,汗通尿畅,则湿邪自无藏身之处,又加茵陈以利湿退黄,方证合拍,投之即效。

九、遗尿

韩天育医案;

某女(32岁。

1991年春因感受风寒而发热恶寒头痛,服用感冒胶囊等末愈。

此后经常怕冷,微热,头痛身痛,体温常在37?

以上,住某院治疗,发热有所好转,但小便开始不利,数日后不禁,迭经医治,病无起色。

刻诊:

形体肥胖,两眼险虚浮,下肢浮肿,尿意频急,小便后仍有尿意,时有自遗,咳嗽高声、大笑时尿液自出。

有尿时需急入厕,动作稍迟则尿湿衣裤,痛苦不迭。

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痛,体温在37—38?

之间波动,平时很

少出汗,炎夏时亦是如此,查尿常规阴性。

舌质淡润,苔白腻,脉浮微紧。

查以前所服处方,皆温肾固涩、补肺健脾之法,鉴于此,另辟路径,以太阳表实证治之,投麻黄汤:

麻黄I0克,桂枝6克,杏仁I0克,甘草15克,3剂。

服药后遍体津津汗出,发热解,小便正常,至今未有复发。

(吉林中医药1992,(4)

小便不禁或频数,责之于肾虚者众,每以温补收涩为治。

本案为外感风寒之邪,虽迁延日久,但并末传变,太阳表实证俱在(治仍宜解表发汗之法。

肺主皮毛,又通调水道,风寒外束,肺气不宣,则汗闭而小便失常。

用麻黄场宣通肺气,以开鬼门,则汗出小便畅也。

本案与上案小便不通,皆肺通调水道失常之证,因于外寒闭阻者,皆宜麻黄汤治之。

十、痛经(膜样痛经)

彭艺丛医案:

李某,女,30岁,1990年2月15日初诊。

痛经10余年,逐年加重,行经前1—3天,小腹呈阵发性剧痛或胀痛,难以忍受,直至经行2—3天排出膜样物后疼痛方减。

伴有乳房及胁肋胀痛,西医诊断为膜样痈经。

刻下经期将至,腹痛剧烈,患者以头撞壁,心情不佳,少腹胀,脉弦迟,舌黯苔白,尺肤欠温。

检视前医之方,多是归、芍、桃、红之类以活血化痰者;

又有逍遥散之类舒肝解郁者。

问知患者素小腹冷胀,肢冷畏寒,白带多而清稀,经色黯有块,经期感寒则腹痛增剧,少腹温慰则略减。

此寒结太阳之府膀胱是也,宜麻黄汤加味治之:

麻黄l0克,桂枝l2克,杏仁l0克,炙甘草6克,水蛭4克(焙干研末冲服),3剂,水煎冷服。

服药1剂,痛减经行。

3剂服讫,经畅无痛。

嘱常服附子理中丸,并于每次经行前服3剂麻黄扬,调理半年病愈,至今未见复发。

(国医论坛1993;

(5,:

15)

本案痛经,为寒与血凝,结聚于太阳膀耽之府。

前医化痰、行气之不效者,未散寒之故也。

用麻黄汤以散太阳府寒,寒去则经通,经通则痛止。

于此诚信仲景之方,不我欺也。

十一、难产

舒氏医案:

偶医一产妇,发动六日,子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竞不产。

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之灵符,又求灵神炉丹,俱无效。

延余视之,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此寒伤太阳之营也,法主麻黄汤,作一大剂投之,使温覆,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

此治其病,而产自顺,上工之法也

麻黄汤内服有催生之妙,可能与本方散寒利营之功有关,用于表寒不解,营卫闭塞不畅难产。

待录此案以供临床参考。

十二、暴发赤眼(急性结膜炎)

许世瑞医案:

张某某,女,47岁,1983年4月1日来诊。

于2日前突患“急性结膜炎”而来诊治,到见双目红赤而黯,微痒不灼痛,脸浮而苍,微发寒热,口和不渴,头昏胀,二便自调。

观其舌正苔滑,切其脉缓而滑。

此风寒客于太阳目系之候,当发之,治以麻黄汤加味:

生麻黄12克,桂枝35克,炙甘草6克,杏仁12克,细辛12川苇10克,水煎服。

2剂后,目赤退去大半,余症亦减,4剂后病疹。

(河北中医1989r,1,:

14)

暴发赤眼,热证为多,而本案口不渴,二便调,舌苔滑,脉缓滑,微有寒热,乃风寒客于太阳经脉之候。

经脉别论》云:

“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颊,至目锐毗。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眺。

”风寒上客,循经结聚于目,发为本病。

用麻黄汤以散风寒之邪,经脉邪去,眼疾自愈。

(全国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第二期))麻黄汤证

1、麻黄汤证——余无言医案及医话

友人杨达奎君,其夫人秦碧筠,年41岁。

于1942年6月下旬,忽患伤寒。

余诊之,症状如上。

心窃异之,因其非劳动阶级,何由致此。

既询其致病之由。

秦即详告云:

“沪上风行一时

之观世音影片,在沪光大戏院开映。

闻其情节至佳,因于昨日晚场往观。

时天气颇热,乃着云纱短衣而往。

入场则冷气开放,凉爽如秋,意至适也。

迨一小时后,身觉微凉,继则较甚。

但以情节苦楚,为之心酸堕泪,欲罢观而不能也。

直至终场以后,更觉寒矣。

归时路远,又未步行,乘车而返。

夜深途中人少,车快如飞,于是恶寒更甚矣。

抵家即覆被而卧,始则恶寒不热,至四小时后,则寒热并作矣。

再进则头痛项强,身痛骨痛,周身无汗,而亢热矣。

若初微觉凉时,早出影场,必不至有此病也。

余既得其病情,且确为伤寒的证。

不能因在夏令,而概不用麻黄也。

昔贤谓有此证即用此药,亦何惧哉。

乃处以麻黄汤加葛根、藿香,令其照法煎服,不必顾虑。

时其夫杨君已回原籍,无人掌握服药事。

其邻人有稍知药性者,谓”六月不可服麻黄,即便服之,亦只能三分之一,不可孟浪也,”秦从其商。

服后微汗,但旋又复热而无汗,次日再延余诊。

余颇讶之,再三质询,乃以实告。

余当谢以不敏,令其再延他医。

他医治之,仍然无效。

至第三日,挽张士瀛复来延余,并为深致歉意。

且云:

“先做与杨君为好友,请勿计其妻不信任也。

”余从之往。

见其症状虽末变。

而较有烦躁意。

因将原方去霍香,加生石膏五钱。

秦服之,一剂而汗出、热退、神安。

后为之清理余邪,微和其大便,即告痊可。

中秋将至,杨君由原籍回沪。

备悉其事,特向余致谢意曰:

“若不再服麻黄,辗转更换多医,设有不测,咎将谁归耶?

无怪先生之不肯复诊也。

”余笑颔之。

麻黄汤加葛根藿香方生麻黄三钱川桂枝三钱杏仁四钱炙甘草二钱粉葛根四钱广藿香三钱(按第二方,去藿香,加生石膏五钱。

2、冬令伤寒证——余无言医案及医话

冬令伤寒,发热无汗。

重衾叠被,仍觉恶寒。

头痛肢疼,背腰尤甚。

以麻黄汤加羌、芷与服,再剂不效。

询知煎法不善,几误病机,仍以原方如法与之,一剂而汗出即解。

友人邓汉城君,住北京西路宏文书店之楼上。

于1940年冬月中旬,重感寒邪。

初时恶寒发热即重,当延附近之中医,治之无效,改延余诊。

余察其恶寒高热,虽重衾叠被,而犹啬啬不已。

头痛项强,腰脊酸痛,四肢骨节亦然。

扪之则皮肤干热无汗,切之则脉浮而紧。

此冬月之正伤寒也,当处以麻黄汤加味方。

所以内加羌、芷二味者,以其体肥多湿也。

意其必可以一汗而解。

讵一剂不效,次日复诊,再荆亦不效。

余觉药颇对证,然何以不效,世果有剪草席而冒为麻黄者乎?

因令转延他医。

邓因喉间微有疼痛,改延喉科朱子云诊之,服药依然无效。

翌日午后,请杨星候君,复延余诊。

察其病状如前,恶寒等表证仍在。

因细询前日两次煎药之情况。

讵其夫人龚志芳女士。

嗫嚼欲言而又止。

余告以但说无妨,可设法补救也。

龚因详告余曰:

“第一日之方,系未遵先生之嘱,由药店代客煎药者,觉其药淡而不浓。

次日因两孩吵闹,病人怕烦,我携孩外出,令娘姨朱妈煎药。

不料朱妈又去洗衣,将药汤烧干,再急加水重煎。

而又加得太多,故头煎服下一碗,还余下半碗之多。

后再加入二煎服之,始终无汗,故不敢令汉城知。

”今始密告我也。

余闻之大笑,知其煎服未能如法之由。

乃令速配原方,由余指导煎药。

先将药置罐中,水泡半小时后(仍须多泡些时,因余不能久留也),即将炉火改小,慢火煎熬,渐至煎沸。

约又二十分钟,药汤已浓。

其色深黄而带棕色,余曰可矣。

乃离火置地上,约两分钟,沥清乘热与服。

余即辞去。

服药不半小时,果周身觉热,而汗渐外出,终之淋漓不已。

又半小时后,汗虽渐少,而约持续二小时之久,其汗乃止。

一身寒热尽退。

六小时后,再服二煎。

又得微汗片时,病即霍然。

后又服调理之剂两帖,恢复健康矣。

麻黄汤加羌活白芷方生麻黄三钱川桂枝三钱杏仁泥四钱炙甘草二钱川羌活二钱五分香白芷三钱生姜三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