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再热蒸汽系统流程主再热蒸汽温度的调整方法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2905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再热蒸汽系统流程主再热蒸汽温度的调整方法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主再热蒸汽系统流程主再热蒸汽温度的调整方法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主再热蒸汽系统流程主再热蒸汽温度的调整方法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主再热蒸汽系统流程主再热蒸汽温度的调整方法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主再热蒸汽系统流程主再热蒸汽温度的调整方法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再热蒸汽系统流程主再热蒸汽温度的调整方法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主再热蒸汽系统流程主再热蒸汽温度的调整方法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再热蒸汽系统流程主再热蒸汽温度的调整方法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再热蒸汽系统流程主再热蒸汽温度的调整方法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再热器出口蒸汽压力

4.46

4.20

再热器进口蒸汽温度

319.8

313.3

再热器出口蒸汽温度

569.0

省煤器进口给水温度

283.8

280

2.

设计依据

2.1燃料

项目

单位

设计

煤种

校核

收到基低位发热值Qnet.ar

kJ/kg

21200

19800

收到基全水份Mt

%

9.0

10.5

收到基灰份Aar

21.8

25.07

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

44.0

42

空气干燥基水份Mad

2.09

1.92

收到基碳Car

53.9

50.68

收到基氢Har

4.2

3.04

收到基氧Oar

10.04

9.7

收到基氮Nar

0.79

0.75

收到基全硫St.ar

0.27

0.26

可磨性系数HGI

-

61

50

磨损特性指数Ke

2.93

3.9

游离SiO2

3.15

9.94

炉内气氛

灰变形温度DT(T1)

1200

1180

灰软化温度ST(T2)

1270

1250

灰半球温度HT

1310

1330

灰熔化温度FT(T3)

1350

1370

SiO2

51.17

54.3

Al2O3

28.14

21.94

Fe2O3

4.75

6.89

CaO

6.05

7.03

TiO2

1.09

0.85

K2O

2.48

1.11

Na2O

2.45

2.49

MgO

1.77

1.98

SO3

1.87

1.46

MnO2

0.18

0.23

其它

0.05

1.71

2.2点火及助燃油

油种:

#0轻柴油

密度0.825t/m3

运动粘度(20℃时):

3.0~8.0mm2/s

凝固点:

小于0℃

闭口闪点:

不低于65℃

机械杂质:

含硫量:

≤0.2%

水份:

痕迹

灰份:

≤0.02%

低位发热值Qnet,ar41800kJ/kg

2.3自然条件

该地区处于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受蒙古高气压控制,严寒而漫长,封冬期较长。

夏季受海洋暖流影响,炎热短暂,是合江平原温凉多雨区。

历年平均气温2.5℃

年平均相对湿度68.58%

年平均大气压力746.25mmHg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39.4℃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3℃

历年最大冻土深度2.06m

历年最大积雪深度57cm

多年平均降水量508mm

七、八月份降水量239.6mm

50年一遇的10分钟最大风速32.1m/s

30年一遇的10分钟最大风速31.8m/s

全年主导风向西和西北西

厂址百年一遇洪水位标高96.90m,厂址最低自然标高在99.5m以上,厂址不受洪水的影响。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厂址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

设计地震为第一组,场地土类型为

类。

3锅炉运行条件

锅炉运行方式:

带基本负荷并参与调峰。

制粉系统:

采用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每炉配6台磨煤机(5台运行,1台备用),煤粉细度按200目筛通过量为75%。

给水调节:

机组配置2×

50%B-MCR调速汽动给水泵和一台30%B-MCR容量的电动调速给水泵。

空气预热器进风加热方式:

采用暖风器。

4锅炉设计规范和标准

可执行下列标准:

AISC美国钢结构学会标准

AISI美国钢铁学会标准

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标准《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第I、II、V、VII、VIII、IX卷。

ASMEB31.1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压力管道规范《动力管道》

ASMEPTC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动力试验规程

ASTM美国材料试验标准

AWS美国焊接学会

EPA美国环境保护署

HEI热交换学会标准

NSPS美国新电厂性能(环保)标准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

IEEE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标准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

NERC北美电气可靠性协会

NFPA美国防火保护协会标准

PFI美国管子制造商协会标准

SSPC美国钢结构油漆委员会标准

DIN德国工业标准

BSI英国标准

JIS日本标准

GB中国国家标准

SD(原)水利电力部标准

DL电力行业标准

JB机械部(行业)标准

电力行业《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2000版)

电力行业《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

电力行业《火电工程启动调试工作规定》

电力行业《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

劳动部《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电力行业《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5000-2000)

《大型电力设备质量监造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

国家标准《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GB9222-88

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

5锅炉性能计算数据表(设计煤种)

负荷工况

75%THA

过热器出口蒸汽流量

1213

过热器出口压力

MPa.g

19.51

过热器出口温度

过热器系统压降

MPa

1.74

1.61

过热蒸汽温度控制负荷

%BMCR

35

再热器出口蒸汽流量

1054

再热器进口压力

3.01

再热器出口压力

2.88

再热器进口温度

306.9

再热器出口温度

569

再热器系统压降

0.19

0.13

再热蒸汽温度控制负荷

给水压力

28.94

28.48

21.68

给水温度

256

预热器进口烟气温度

373

369

337

预热器出口排烟温度(修正前)

128

127

114

预热器出口排烟温度(修正后)

124

122

109

预热器进口一/二次风温

26/23

27/36

预热器出口一/二次风温

308/327

306/324

293/305

省煤器出口过量空气系数

——

1.19

1.21

燃煤耗量

254.2

247.6

174.0

锅炉计算热效率(按低位热值)

93.57

93.69

94.10

6锅炉的特点

6.1技术特点

本锅炉是采用三井巴布科克能源公司技术设计、制造的超临界燃煤本生直流锅炉。

1951年三井巴布科克从西门子公司获得了本生直流锅炉的技术许可证,并于1960年设计、制造了第一台超临界本生直流锅炉。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研究,其超临界锅炉已在中国、英国、比利时、菲律宾、丹麦、荷兰、芬兰、日本等国家投入使用,可适用于各种变压工况运行,具有较高的锅炉效率和可靠性。

其技术特点如下:

1)良好的变压、备用和再启动性能

锅炉下部炉膛水冷壁及灰斗采用螺旋管圈,在各种负荷下均有足够的冷却能力,并能有效地补偿沿炉膛周界上的热偏差,水动力特性稳定;

采用四只启动分离器,壁厚较薄,温度变化时热应力小,适合于滑压运行,提高了机组的效率,延长了汽机的寿命。

2)燃烧稳定、温度场均匀的墙式燃烧系统

墙式燃烧系统的旋流燃烧器具有自稳燃能力和较大的调节比,在炉膛中布置的节距较大,相邻的燃烧器之间不需要相互支持;

墙式燃烧系统的燃烧器布置为对称方式,沿炉膛宽度方向的热量输入均匀分布,因而在上炉膛及水平烟道的过热器、再热器区域的烟气温度也更加均匀,避免高温区受压元件的蠕变和腐蚀,有效抑制结渣。

3)经济、高效的低NOX轴向旋流燃烧器(LNASB)

三井巴布科克公司已有2000多只LNASB燃烧器在全球各地使用,其不仅能够高效、稳定地燃烧世界各地的多种燃煤,而且已经作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手段来满足日益严格的降低NOX排放的需要。

4)高可靠性的运行性能

三井巴布科克有丰富的变压运行本生直流锅炉设计、制造经验,在燃烧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上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对已投运的机组积累了大量的调试和研究数据。

本工程的炉型为三井巴布科克公司标准化的典型设计,具有成熟的设计和制造经验,机组的可用率和可靠性高,能满足用户的各种技术要求。

6.2结构特点

1)本锅炉中、下部水冷壁采用螺旋管圈,上部水冷壁采用一次上升垂直管屏,二者之间用过渡集箱连接。

螺旋管圈的同一管带中的各管子以相同方式从下到上绕过炉膛的角隅部分和中间部分,水冷壁吸热均匀,管间热偏差小,使得水冷壁出口的介质温度和金属温度非常均匀。

因此,螺旋管圈水冷壁更能适应炉内燃烧工况的变化。

2)在螺旋管圈水冷壁部分采用可膨胀的带焊接式张力板垂直刚性梁系统,下部炉膛和冷灰斗的荷载传递给上部垂直水冷壁,保证锅炉炉膛自由向下膨胀。

3)布置于上炉膛的屏式过热器采用膜式管屏末端技术,使管屏平整防止结焦、挂渣。

4)省煤器为H型鳍片管省煤器,传热效率高,受热面管组布置紧凑,烟气侧和工质侧流动阻力小,耐磨损,防堵灰,部件的使用寿命长。

5)燃烧器喉口设计采用水冷壁让管加强喉口冷却,并采用高导热性的、光滑的碳化硅砖敷设喉口表面,以降低燃烧器喉部耐火层表面温度,抑制燃烧器区域的结焦。

6)高温受热面采用小集箱和短管接头的结构型式,集箱口径小,壁厚薄,降低了热应力和疲劳应力,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

7)锅炉尾部采用双烟道,根据再热汽温的需要,调节省煤器出口烟道的烟气挡板来改变流过低温再热器和低温过热器的烟气量分配,从而实现再热汽温调节。

烟气调温挡板为垂直布置,轴向受力,不易变形、卡涩,动作灵活。

7锅炉整体布置

本锅炉采用π型布置,单炉膛,尾部双烟道,全钢架,悬吊结构,燃烧器前后墙布置、对冲燃烧。

炉膛断面尺寸为22.1873m宽、15.6323m深,水平烟道深度为5.3224m,尾部前烟道深度为5.52m,尾部后烟道深度为8.28m,水冷壁下集箱标高为8.0m,顶棚管标高为67.750m。

锅炉的汽水流程以内置式启动分离器为界设计成双流程,从冷灰斗进口一直到标高46.459m的中间混合集箱之间为螺旋管圈水冷壁,再连接至炉膛上部的水冷壁垂直管屏和后水冷壁吊挂管,然后经下降管引入折焰角、水平烟道底包墙和水平烟道侧墙,再引入汽水分离器。

从汽水分离器出来的蒸汽引至顶棚和包墙系统,再进入低温过热器中,然后再流经屏式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

再热器分为低温再热器和高温再热器两段布置,中间无集箱连接,低温再热器布置于尾部双烟道中的前部烟道,高温再热器布置于水平烟道中逆、顺流混合与烟气换热。

水冷壁为全膜式焊接水冷壁,下部水冷壁及灰斗采用螺旋管屏,上部水冷壁为垂直管屏,螺旋管屏和垂直管屏的过渡点在标高46.659m处,转换比为1:

3。

从炉膛出口至锅炉尾部,烟气依次流经上炉膛的屏式过热器、折焰角上方的末级过热器、水平烟道中的高温再热器,然后至尾部烟道中烟气分两路:

一路流经前部烟道中的立式和水平低温再热器、省煤器,另一路流经后部烟道的低温过热器、省煤器,最后进入下方的两台三分仓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锅炉的启动系统为带再循环泵式启动系统,内置式启动分离器布置在锅炉的前部上方,其进口为水平烟道侧墙出口和水平烟道对流管束出口连接管,下部与贮水箱相连。

在直流负荷(30%BMCR)以下,汽水混合物在启动分离器中分离,蒸汽从分离器顶部引出到顶棚包墙和过热器中,分离下来的水经分离器进入贮水箱中。

当贮水箱中的水位在正常范围内,水经再循环泵排入到省煤器入口的主给水管道中,进行再循环;

当水位高于正常水位时,通过打开溢流管的溢流调节阀将水排至疏水扩容器中。

过热器采用两级喷水减温器,一级减温器布置在低温过热器和屏式过热器之间,二级减温器布置在屏式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之间,每级两点。

再热蒸汽采用尾部烟气挡板调温,并在再热器入口管道备有事故喷水减温器。

制粉系统采用中速磨正压直吹系统,每炉配6台磨煤机,在5台磨煤机运行时能带额定负荷(ECR工况)。

每台磨煤机供布置于前墙或后墙同一层的LNASB燃烧器,前后墙各3层,每层布置5只。

在煤粉燃烧器的上方前、后墙各布置1层燃烬风,每层有5只风口。

锅炉布置有98只炉膛吹灰器、24只长伸缩式吹灰器、86只脉冲吹灰器,吹灰器由程序控制。

炉膛出口两侧各装设一只烟气温度探针,双侧设置炉膛监视闭路电视系统的摄像头用于监视炉膛燃烧状况。

锅炉除渣采用一台刮板式捞渣机,装于炉膛冷灰斗下部。

8汽水系统(汽水流程图见附图01-05~10)

8.1.给水管道

从高加出口引来的锅炉主给水管道布置在锅炉构架内的左侧、26.9m的标高处,规格为φ508mm×

60mm,材料为WB36。

在给水操纵台上的主给水管道上布置有一只20”的电动闸阀和一只止回阀,电动闸阀并联有一只10”的调节阀,调节阀的通流能力为35%BMCR,满足锅炉启动和最低直流负荷(本生负荷)的需要。

此调节阀主要用于锅炉启动阶段在未达到直流负荷之前的给水调节。

当主给水闸阀全开后,调节阀关闭。

阀门在关闭时仍有3%BMCR的通流量,保证省煤器和水冷壁在任何情况下均有适当的冷却。

在给水操纵台后的主给水管道上有过热器减温水总管、循环泵过冷管、省煤器再循环管路的接头和一只用于测量省煤器入口水流量的长颈喷嘴。

长颈喷嘴用来测量进入省煤器中给水和再循环的总流量,这个流量一直等于或大于本生流量(30%BMCR),因此测量的精度可以得到保证。

这样,本生流量的测量来自一个单独的流量测量装置,而没有必要将来自两个流量测量装置(给水流量和再循环流量)的信号相加,测量和控制方法简单。

此外,在锅炉启动初期,给水流量很小,测量的给水流量精确性差。

主给水管道在标高30.300m通过三通变为φ356×

42水平横向布置的管道,管道的两端再通过三通向上分别与前、后烟道中的各一只φ324mm×

55mm的省煤器入口集箱相连接。

8.2.省煤器及出口连接管

在尾部的前、后烟道内低温再热器和低温过热器下均布置有省煤器管组。

省煤器采用H型双肋片管。

肋片间节距均为25mm,基管规格为φ44.5mm×

6MWTmm,材质为SA-210C;

肋片尺寸为3mm×

90mm×

195mm,材质为酸洗碳钢板。

低温过热器出口烟道省煤器采用顺列布置,纵向节距为100mm,纵向排数为14排,管组高度为1300mm;

横向节距为104mm,横向排数为212排,管组宽度为21944mm;

管组有效深度为7630mm。

低温再热器出口烟道省煤器同样采用顺列布置的结构形式,纵向节距为100mm,纵向排数为8排,管组高度为700mm;

管组有效深度为4390mm。

两组省煤器均采用悬吊结构的方式,每组吊板悬吊在省煤器出口集箱下,分别悬挂两排省煤器管束。

吊板采用16mm厚的钢板,材料为12Cr1MoV。

两组省煤器连接出口集箱的管束,均加装瓦形防磨罩,其材料为1Cr6Si2Mo,厚度为3mm;

两组省煤器的最上排均加装梳形防磨罩,其材料为SUS304,厚度为1.5mm。

两组省煤器管组与烟道前后墙及两侧墙间均布置烟气阻流隔板,隔板材料为12Cr1MoV,厚度为6mm。

在吹灰器工作范围内省煤器管布置防吹损的护板。

每组省煤器管组均有两只φ273×

50、材料为SA-106C的出口集箱,每只集箱上引出95根悬吊管,再热器侧吊挂管为φ51×

10MWT,过热器侧吊挂管为φ57×

13MWT,材料为15CrMoG。

前后烟道中的4排悬吊管不仅承担省煤器管组的重量,其从下至上穿过尾部烟道,还用以吊挂水平低温再热器和水平低温过热器,并穿过后烟道顶棚管与各自的悬吊管出口集箱连接。

悬吊管出口集箱均设有放气管,然后合并成一根φ76×

8.5MWT的放气总管与分离器入口的一根引入管相连接,总管上设置有一只电动截止阀。

当任何燃烧器点火时此阀门关闭,当炉膛内无火焰时此阀门立即打开,该管路除用于锅炉上水时排放空气外,另一目的是在锅炉点火之前将省煤器中产生的蒸汽排出,避免蒸汽进入水冷壁管中影响水动力的安全。

4只φ273×

50悬吊管出口集箱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烟道包墙两侧的φ508×

70过渡集箱,过渡集箱再通过φ406×

60的连接管在标高46.456m处汇集成一根φ559×

80的下降管。

此下降管上接出两根φ38×

6.5的管路,一根连接至省煤器再循环管,作为循环泵停运时的暖泵管路;

另一根与贮水箱溢流管相连,作为溢流管的暖管管路,一直将水引至溢流阀的上游,保持管路的暖态,避免当贮水箱突然产生水位而使管路受到热冲击。

这两路暖管管路引入的水最后都会进入到贮水箱中,并被蒸发进入过热器系统。

φ559×

80的下降管在标高11.5m处又分成两根φ406×

60的小下降管,并分别引至炉膛冷灰斗处的两侧与φ559×

75分配集箱连接。

每根下降管分配集箱引出16根φ114×

20的连接管分别与水冷壁入口前、后集箱连接。

8.3.水冷壁、折焰角和水平烟道包墙

水冷壁、折焰角和水平烟道包墙均为管子加扁钢焊接成的膜式管屏。

给水经省煤器加热后进入规格为φ219×

45mm、材料为SA-106C的水冷壁下集箱(其标高为8.0m),经水冷壁下集箱再进入水冷壁冷灰斗。

冷灰斗的角度为55°

,下部出渣口的宽度为1427mm。

灰斗部分的水冷壁由前、后水冷壁下集箱引出的436根直径φ38mm、壁厚为6.5MWT、材料为15CrMoG、节距为53(52.79)mm的光管组成的管带围绕成。

经过灰斗拐点(标高为18.144m)后,管带以17.893°

的螺旋倾角继续盘旋上升。

在炉膛的四角,螺旋管屏以250mm的弯曲半径进行弯制。

螺旋管屏上升过程中,将绕过前后墙各三层的煤粉燃烧器和各一层的燃烬风喷口形成喷口管屏,燃烬风喷口布置在煤粉燃烧器上方,每层燃烧器为5只,每层燃烬风喷口为5只。

螺旋管圈水冷壁在标高46.459m处通过规格为φ219×

60、材料为SA-335P12的中间集箱转换成垂直管屏。

相邻的中间集箱均用1根φ89×

16的压力平衡管连接。

垂直管屏由1312根φ31.8×

5.5MWT、材料为15CrMoG、节距为57.5mm的管子组成。

前、后墙垂直管屏各由385根管子组成,两侧墙管屏各由271根管子组成。

前墙和两侧墙垂直管屏上升并与位于顶棚上方的出口集箱相连接,后墙垂直管屏上升与标高52.061m的φ273×

65后水吊挂管入口集箱相接,此集箱引出95根φ76.2×

12.5MWT的吊挂管至标高68.8m的吊挂管出口集箱。

在水动力分析完成后,为保证四面水冷壁的流量分配均衡,防止吊挂管在低负荷时发生流动停滞,在所有后水吊挂管入口段均加装了节流短管,用以增加管屏的流动阻力。

在运行过程中为监控水冷壁的壁温,在螺旋水冷壁管出口装设了73个壁温测点,在前、侧墙垂直管屏和后水吊挂管出口共装设了87个壁温测点。

前、侧垂直管屏出口集箱和吊挂管出口集箱分别引出12根、14根和10根共36根φ168×

35的引出管与上炉膛两侧的各1根φ559的下降管相连。

下降管向下再向后在折焰角后标高52.506m处汇合成折焰角入口汇集集箱。

从折焰角入口汇集集箱引出42根φ114×

22和6根φ168×

34的连接管分别与φ273×

60折焰角入口集箱和φ219×

52水平烟道侧包墙入口集箱相接。

折焰角由385根φ44.5×

6.3MWT、节距为57.5mm的管子组成,其穿过后水吊挂管形成水平烟道底包墙,然后形成纵向4排节距为100mm、横向95排节距为230mm的水平烟道管束与出口集箱相连。

水平烟道侧墙由92根φ44.5×

6.3MWT、节距为115mm的管子组成,其φ273×

60的出口集箱与φ219×

52的水平烟道管束出口集箱共引出24根φ168×

30的连接管与4只启动分离器相连接。

8.4.启动系统

启动系统为内置式带再循环泵系统。

锅炉负荷小于30%B-MCR直流负荷时,分离器起汽水分离作用,分离出的蒸汽进入过热器系统,水则通过连接管进入贮水箱,根据贮水箱中的水位由再循环泵排到省煤器前的给水管道中或经溢流管排到疏水扩容器中。

锅炉负荷在30%BMCR以上时,分离器呈干态运行,只作为一个蒸汽的流通元件。

启动系统按全压设计。

启动系统由如下设备和管路组成:

1)启动分离器及进出口连接管;

2)贮水箱;

3)溢流管及溢流阀;

4)疏水扩容器;

5)再循环泵及再循环管路;

6)最小流量管路;

7)过冷管;

8)循环泵暖管管路;

9)溢流管暖管管路;

10)压力平衡管路。

启动分离器为立式筒体,共4只,布置在锅炉前部的上方,距前水冷壁的中心线距离为3.575m,分离器间的距离为5.52m。

分离器外径为φ610mm,壁厚为65mm,筒身高度为8.363m,材料为WB36。

从水平烟道侧包墙和管束出口集箱出来的介质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