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小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2818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14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管理史小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小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小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小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小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管理史小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中外教育管理史小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管理史小资料文档格式.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教育管理史小资料文档格式.docx

学宫创立于齐桓公田午当政时,直至秦灭齐而亡,存在150年。

期间,不断有众多游学之士慕名而来,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究气氛浓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⒌君主视学:

君主视学自古有之。

汉代帝王对其最高学府太学非常重视,有时亲临太学视察或令要员视察太学。

东汉时皇帝视学成为一种制度。

皇帝视学时要举行各种隆重的仪式,要召集博士讲论五经,有时还要考察学生的学业,有时还与师生欢聚。

皇帝每次视学都要聚众亲自宣讲,以弘扬儒学。

以上诸项措施,都为“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起了保障和促进作用。

⒍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无年,学生是由州、郡、三公推荐的“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

这所学校不同于其他以儒学为主的官学,它讲求辞赋、小说、绘画、书法等,因校址位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

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样先河的意义。

⒎次相授受(转相传授):

就是这数百弟子,教师仍然难以一一教到,于是常常是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或“转相传授”。

⒏举制:

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它既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又是其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

⒐策问:

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

⒑对策:

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谓"对策".

⒒贤良方正:

察举博学通经、明达政务者。

察举贤良方正皇帝要打自策问,其目的主要在于广开直言之路,询访吏治得失。

⒓明经:

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

举明经还要经过考试,以别高下。

考试的方法叫射策,类假似于今天的抽签考试,根据答题的质量区别高下,授予不同的官职。

明经取士,可直接推动“独尊儒术”政策的落实,因而颇受帝王的青睐。

⒔童子:

选拔12~17岁之间的“博通经典”者,旨在发掘天才儿童。

这表明我国汉代已经重视特殊才能儿童的培养和任用。

⒕师法:

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人。

家法:

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

⒖“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简而言之,就是趄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

该制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不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⒗帖经:

所谓帖经,即任意揭开一页经文,将其左右两边盖上,只露中间一行,再用帖盖3字,令应试者将帖盖的3字填出来。

帖经相当于现在的填空题。

这种考试方法很简单,只要熟读经书、注疏即可应付。

帖经是一种简单的考试记忆性基本知识的方法。

⒘墨义:

是对经典内容的问答,不需发挥,按原文对答即可。

这样只要熟读经书和注疏,即可对答如流。

墨义相当于现在的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不须展开。

由于这种考试很简单,所以一问就是十条,甚至几十条、上百条。

这种问答有时也采用口试方式,叫口义。

⒙对策:

或称策问。

这种方法是从西汉沿袭而来的,为唐代科举的基本方法。

对策要求被试在熟知经、史的基础上,关心时政,题目是人事、政治方面的称方略策、时务策。

对策要求学子通晓经史,才思敏捷,有见解,有主张,是考试政治才能较好的方法。

但久而久之,流弊也较多。

一方面,因题目往往陈陈相因,即未免脱离实际;

另一方面,考生为应付对策,则编辑旧策背诵,遇到类似试题,便依样套用,造成学子“不学史传,唯读旧策”的学风,有的人侥幸中举,实非其才。

⒚束修制:

学生初入学时要带一些酒肉之类的东西拜见教师,仪式非常隆重,这种仪式叫做行“束修之礼”,是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

从唐代开始,这种礼仪被朝廷明文规定下来,成为一种制度。

⒛明体:

就是领会圣贤之遗意,理解六经等儒家经典的道理,掌握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

21.达用:

就是在修身、治国、处世过程中,去实践这些精神、道理和内容。

22.分斋教学:

是苏湖教法的核心。

即学校分为“经义”“治事”二斋,经义斋以教学儒家经典为主,学生有较高学术和道德修养,可担负朝廷政、法、刑、教等方面政务。

23.提举学事使:

宋代教育行政制度沿袭唐制,并有所发展,建立了专门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在诸路设立提举学事司,长官称提举学事使或提学,这是我国设置专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开始。

学田制:

汉唐官学由政府拨给经费,数额是不固定的。

宋自仁宗始,经神宗、高宗各帝,除赐给官学缗钱外,还赐给土地,称为“学田”,由学校经营,以田租赁收入作为固定办学经费。

学田制的建立为官学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促进了宋元时期地方官学的大发展。

24.监生历事:

即监生到监外“历练政事”,或称实习历事,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

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

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25.“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中体西用”思想:

是晚清文教政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教政策思想,他所说的“中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和封建伦理道德;

他所说的“西学”包括西艺、西政,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要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作。

26.“自由教育”思想:

是亚里斯多德对教育目的反思的结果,是针对、批判“偏狭教育”而言的。

27.自由教育:

其目的在于人的德行和最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与功利性相对立的。

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和平教育、文雅教育、闲暇教育。

28.宫廷教育:

是指在王室中对世俗贵族子弟施行的教育。

29.骑士教育:

是集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

30.《康多塞计划》是1792年4月吉伦特党领袖之一康多塞代表国民教育委员会向立法会议提出的一项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

31.《基佐教育法》:

19世纪30年代起,由于法国工业革命而导致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和初等文化知识。

制订初等教育法令、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及加强师资培训。

教育部长基佐采纳库新的建议,颁布了《国民教育法令》,提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

《基佐教育法》具体规定全国每一分区设初等小学一所,修学年限6年学习科目为法语、算术、度量衡、道德和宗教。

第一主要城市设高等小学一所,各区必须设立师范学校。

从此确立了国民教育的免费、义务、世俗三项原则,为近代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2.要素教育理论:

研究和实践的重点自然是在初等教育上,而在初等教育上的重点又在如何简化方法,这种简化的教育理论就是要素教育理论。

 要素:

就是各学科教育的最基本和最简单的要素。

活动是儿童的天然愿望。

身体的关节活动如打、拿、掷、推、挥动、角力等,是体育和劳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

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儿童的道德的巩固发展还有赖于学校。

就是要发展儿童对人们积极的爱。

33.“教育性教学”:

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汉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33.导师制:

是牛津和剑桥的一个重要待征。

导师将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他将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为学生开列一个长长的读书目录,也会陪同学生去大学校园之外的各处游览。

学生将在导师那里得到全方位的人文素养的教育。

34.帝国大学:

并不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而是掌管全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力的领导部门,分27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一所大学。

国家任命的大学区总长同时又是大学校长。

305

35.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产生于19世纪末,19世纪下半期,南北战争、美西战争和南部重建都不得极大地刺激和催化了美国工业的发展。

36.儿童中心主义,以进步教育协会为代表,提倡儿童的自由发展。

社会改良主义,凤杜威、克伯屈、博德等为代表,认为进步主久教育的核心是实现贵族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墨迹改良社会。

37.教育社会化:

是教育现代货摊本质特征之一。

保守的、封闭的学校制度及教育思想在一次又一次的批判中消失,代之出现的是不断谋求进步的开放的教育体系。

38.六艺:

西周“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体现出西周的教育还有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39.“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教学时,实行分斋法也被称为“苏湖教法”。

40.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熙宁、无丰兴学时进行的一顼改革内容。

学生初入太学为外舍生,学习一年一公试,合格者升入内舍,内舍学习两年,进行一次升舍考试,合格者升入上舍。

41.会讲:

书院有时还礼聘外名师来作专题讲座,这是升堂讲说的一种特殊形式,也称“会讲”。

42.“鹅湖之会”:

后有吕祖谦与朱熹、陆九渊等人讨论“教人”“读书”等重大教育问题的“鹅湖之会”。

二、填空、选择、判断

⒈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⒉《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部教育专著。

⒊孔子教学内容:

《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书作为教材。

⒋《管子》中有一篇《弟子职》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学生守则。

⒌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

⑴书同文⑵行同论⑶设三老以掌教化⑷禁止私学,焚书坑儒⑸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⒍(董仲舒),是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

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的核心。

⒏书经:

诗、书、礼、易、春秋。

⒐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无年,学生是由州、郡、三公推荐的“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

⒑汉代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

博士之首称(祭酒)。

⒒稷下学宫办学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

⒓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的内容:

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⑵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⑶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⒔“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

⑴设《五经》博士。

⑵建立博士弟子制。

⑶以儒术取士。

⒕(博士弟子制)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

⒖汉武帝元朔五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这是汉代太学建立的标志。

⒗元帝时史游作的《急就篇》,《训纂篇》被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仅有《急就篇》。

⒘初级程度的蒙学有“乡塾”“书馆”。

高级程度的研习专经的(私学),汉代研习专经阶段的么学主要有“经馆”“精舍”“精庐”等。

有的大师名气很大,“著录弟子”“及门弟子”就是这数百弟子,教师仍然难以一一教到,于是常常是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或“转相传授”。

⒙察举科目可以分为两大类:

常科、特科。

⒚常科通常包括(孝廉、秀才)两科。

⒛特科主要有(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等科)

21.(汉代统治者)规定传授经学必须严格遵守师法、家法。

(师法、家法)的规定,加强了对经学的规范和管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却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22.(西晋国子学)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23.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梁武帝时周兴嗣编成《千字文》,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农业和封建道德等,是一本颇有影响的蒙学课本。

24.魏晋南北朝时期,还产生了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颜氏家训》,这是我国第一部专论家庭教育的著作。

25.由德才和家世诸因素共同决定品第的(九品中正制),演变成以家世品评士人为惟一标准的贵族化制度,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26.唐高祖李渊在开国之初,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整理五经,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并确定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这是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教材。

27.韩愈的《师说》,专门论述教师的重要地位、教师的任务等问题,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8.至(隋炀帝大业二年)始置(进士科),一般认为,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29.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区别,唐代科举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

30.进士科在唐代各科中最受重视,及弟者常有“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的美称。

进士科的竞争相当激烈,考取也很难,故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五经下义》是科举考试的标准。

其考试方法,不外乎(贴经、墨义、对策、诗赋)4种。

31.贴经相当于现在的(填空题)。

47

32.我国古代始终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汉代中央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隋唐时期,则主要由礼部兼管。

33.中央官学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广文馆),由国子监具体管辖。

34.隋文帝则在中央设立国子寺,国子寺设置祭酒作为长官,专门管理所属各学。

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35.宋代,合唐人九经正义为(十三经正义),颁行学校,作为法定的教材,也确定了儒家经典的正宗地位。

36.(儒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过两次大的改造,一次是由董仲舒将其改造成为神学化的儒学,另一次就是由朱熹集大成将其发展成为理学。

37.庆历兴学的代表是(范仲淹)。

38.胡瑷“苏湖教法”为太学教学模式。

39.熙宁、元丰兴学的代表是(王安石)。

40.崇宁兴学的代表(蔡京)。

41.宋代经三次兴学运动,官学制度更加完备,国子学、太学、医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得到了整顿和充实,又增设了(武学和画学)。

42.由于理学提倡“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于是“四书”的地位上升,与“五经”并列为软定教材,朱熹著《四书集注》成为必读的教科书

43.(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高峰,最为著名的有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和茅山(六大书院)。

44.(白鹿洞书院)的发展,是在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知南康军重修以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

45.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

46.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教条》

47.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白鹿洞书院教条》首先明确规定要以“明人伦”为学习的目的,即要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8.宋代书院的课程设置,以《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为主,理学大师朱熹著《四书集注》后,该书成了书院和各级学校的主要教材,地位逐步超过了“五经”。

此外,一般书院也要学习一些历史和诸子之书。

49.六代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于京都建国子监,仁宗重用理学家为国子监丞、司业,还以《四书》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和标准,正式确定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50.元朝的地方学校甚至普及到社,即(五十家为社),建社学。

如辽代府、州、县均有学,金代府、州、节镇、防御州也都设学。

51.元代的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也都相应地设置了国子监、蒙古国子监、回回国子监作为其行政机构。

52.元代在各行省全部设置(儒学提举司)。

53.明清科举概况:

考试为三级:

(乡试、会试和殿试)。

54.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

55.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

56.八股文有固定的文章格式,考试的题目又必出于《四书》《五经》。

57.明清时期,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机构仍是(礼部)。

58.“五厅”包括(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典溥厅和掌馔厅)

59.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仍然是国子监,明汪国子监既是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也是全国最高学府。

60.国子监教学有坐监制度和监生历事制度。

坐监,即教官在监内教书,学生在监内读书。

61.(顾宪成、高攀龙)为首复建的东林书院。

北有(颜元)主讲于漳南书院。

62.明代最为著名的要属(东林书院),清代以(漳南书院和“诂经精舍”“学海堂”)等书院最有影响。

63.东林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64.著名教育家颜元主院,主张教育中要重“实学”“实用”“实行”“实习”。

实行分斋教学。

65.(诂经精舍)、(学海堂)设置者(阮元)。

66.明清时期这类教材主要有前代流传下来的“三、百、千”。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

《千字文》为南北朝时梁周兴嗣撰。

《百家姓》相传是北宋时编著的。

67.(1861年冯桂芬)在《校分阝庐抗议》中用“以中国这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两名话,进一发展了魏源的思想,勾勒出了“中体西用”的基本框架。

68.“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遂正式成为清末的文教政策。

清末的新学制及其教育宗旨,均体现了“中体西用”。

69.(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我国政府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它标志着近代学校的产生。

70.洋务派最早创立的(军事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

106

71.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主要有:

⑴万木草堂(康有为)⑵湖南时务学堂(梁启超)⑶京师大学堂(孙家鼐)。

72.京师大学不仅是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各省学堂都归大学堂统辖

73.维新派还创立了通艺学堂(1894年)、浏阳算学馆(1897年)等新式学堂。

74.对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具有直接促进作用的私立学堂,当为(天津中西学堂和南洋公学)。

75.南洋公学,学堂分(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四院,各院均为4年毕业。

76.南洋公学是我中采用分级教育制度的开始,也是近代学制有雏形。

77.天津中西学堂,学堂分(头等、二等)两等。

入学年龄和课程内容相当于中学,这是(中国设立中学)的先声。

78.(严范孙、张伯苓)创办的私立南开中学堂在当时影响也很大。

79. 1902年,清政府命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学制,因这一年是壬寅年,所以称“壬寅学制”,这个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制定的系统学制。

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第一个颁行全国的近代学制。

80.(1906年)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小学分初高等。

从此,女子教育在我国取得合法地位。

81.教育宗旨的确定:

1906年,“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

其基本精神仍是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2.清王朝于(1905年)下诏各省停止科举考试。

我国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被废除了,这宣告了封建的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为我国新教育的发展清除了一大障碍,这也标志着封建教育管理体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83.(1905年)颁旨设立学部。

84.(学部)是我国近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正式的、单独的、专门的建制。

85.改制后的学政从属于学务大臣,提学使,建立了学务公所。

86.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蔡元培被任命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1月9日,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

87.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提出。

1912年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88.(1912年7月),蔡元培确定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

89.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后,就立即着手对封建教育进行全面改革。

1月19日,就颁布了第一个改造封建教育的法令《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

90.《壬子一癸丑学制》的颁行在(1912-1913年)。

91.学校设立(评议会)和(教授会)等组织机构。

这两个机构兼有行政与咨询的职能,意在实行教授治校、专家治校,使教育行政学术化,也体现了民初教育管理的民主精神。

92.仅就女子教育而言,这期间就有很大改变,1919年北京大学允许9名女生旁听。

93.(1922年9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的“学制系统草案”做了修订,这个学制一般称为“新学制”,也称为“壬戍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

94.《壬戍学制》在形式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绝不是简单的照搬。

95.在教育行政体制上,蔡元培力主实行(法国)创行的大学院制。

教育行政机关多由官僚政客把持,有教育自主权。

96.(1927年9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蔡元培等人的建议,实行大学院制。

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

(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行政机关。

97.实行大学院制,要求划分大学区。

基本上是每一大学区内设国立大学1所,设校长1人综理大学区内的一切学术与教育行政事务。

98.蔡元培创立大学院制,目的要变“教育官僚化”为“教育学术化”,但是由于教育独立是不科学的幻想,加上大学院要推行的是“独立型”的教育行政体制。

大学院制实行之初就受到一些人的责难和非议,实行年余即被取消。

99.(1928年12月11日),国民政府在原来的三司一厅格局基础上又增设了蒙藏教育司,专门管理(蒙族和藏族)教育事业。

100.高等教育方面,抗战爆发以后,大批高校内迁、合组,如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三校又奉命迁至云南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164

101.苏区干部学校各种各样,主要培养各类干部和专门人才的学校有:

苏维埃大学、中央农业学校、红军大学、高尔基戏剧学校。

102.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