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2575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医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医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医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医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医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推进基层首诊制度试点。

到2015年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15万名以上,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

四是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

建立以省为单位覆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服务、绩效考核等功能的信息系统,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

  在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方面,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统筹推进综合改革。

2015年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分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对此设立了哪些主要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改革。

主要的工作目标有两个:

一是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采购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

二是实施便民惠民措施,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力争使县域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2012年,全国选择300所左右县级医院,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

  我们将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为切入点,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机制。

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县级医院能力建设,统筹县域医疗卫生体系发展。

在破除“以药补医”、改革补偿机制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

要发挥医疗保险补偿和控费作用,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付费方式改革。

合理提高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并与医保支付政策衔接。

要规范药品采购供应,落实和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政策,特别明确严禁县级医院举债建设。

在推进相关综合改革方面呢?

要创新编制和岗位管理,深化用人机制改革,给予医院用人自主权,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

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扩大医院业务支出中用于分配的比重,确保改革后医务人员收入有所增加;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和完善内部运行管理,加强绩效考核,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要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

在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加强重点科室能力建设,开展重大疾病救治和复杂疾病筛查转诊工作,推广应用适宜技术;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或引进县域学科带头人,建立城市三级医院向县级医院轮换派驻医师和管理人员制度,探索设立专科特岗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试点;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制订县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市三级医院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

  四大难点亟待突破

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主要有哪些工作难点?

一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其实是对医院补偿渠道和收入结构的重塑。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不仅能够弥补取消药品加成后的收入损失,更可以理顺对医院的激励机制,促进医院健康运行发展。

  二是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需要相关政策的衔接配套。

要加快推进按人头、按病种、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

支付方式改革需要相关技术能力的支持和政策措施的配套。

  三是落实财政投入和补助政策。

特别是在化解县级医院长期债务方面,截至2010年底,全国卫生部门所属县级医院5411家,资产合计3390亿元,负债合计1153亿元,其中,长期负债达到318亿元。

必须在明确县级医院不得举债建设的同时,逐步化解旧债。

  四是关于人才问题。

县级医院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普遍与县域群众的医疗需求不相适应,这是当前制约县级医院能力提升的首要因素。

如何让县级医院在短期内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必须制定突破性政策。

当前有三方面政策需要落地:

一是城乡对口支援要深化,大型公立医院要带动县级医院提升技术水平;

二是全科医生制度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要落实;

三是探索设立专科特岗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试点,招聘优秀卫生技术人才到县级医院工作。

  当前医改已进入攻坚阶段,尤其需要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要弘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强化医药卫生人才投入机制,创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开发、使用评价、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为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国办印发“十二五”深化医卫体制改革规划(全文一)

2012-03-24...作者:

国务院来源:

浏览次数:

69网友评论0条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2〕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三月十四日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实践,是建设现代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贯穿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综合改革。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

为巩固扩大前一阶段改革成果,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既定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明确2012-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是未来四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一、规划背景

  自2009年4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加大投入,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基本医保)框架初步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13亿人,筹资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保障范围从大病延伸到门诊小病,城乡医疗救助力度不断加大。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药品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

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推进,开始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

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中医药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开始启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以下简称“四个分开”)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便民惠民措施全面推开,多元办医稳步推进。

各级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认识和执行力明显提高,实践经验和做法不断丰富,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三年改革实践证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有力,尤其是在基层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集中暴露,改革的难度明显加大。

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制度还需巩固完善,公立医院改革需要深化拓展,推进社会力量办医仍需加大力度,人才队伍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政府职能转变亟待加快步伐,制度法规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并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特点,进一步加剧了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卫生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

疾病谱变化、医药技术创新、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卫生费用快速增长等,对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服务供给、转变服务模式、合理控制费用和提升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必须持续不断地推进改革。

  “十二五”时期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承前启后,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制度优势,抓住基层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凝聚和扩大社会共识,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为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精神,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以维护和增进全体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为核心,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以及监管体制等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在全民基本医保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完善和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增强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重构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提高医药卫生体制的运行效率,加快形成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制度保障,不断提高全体人民健康水平,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主要目标。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通过支付制度等改革,明显提高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

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有效运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同步增强;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有序开展;

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社会力量办医取得积极进展;

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层人才不足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药品安全水平不断提升,药品生产流通秩序逐步规范,医药价格体系逐步理顺;

医药卫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对医药卫生的监管得到加强。

  到2015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服务水平和效率明显提高;

卫生总费用增长得到合理控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群众负担明显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降低到12‰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2/10万以下。

  三、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充分发挥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重点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

通过支付制度改革,加大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责任。

在继续提高基本医保参保率基础上,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着力加强管理服务能力,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保障问题。

  

(一)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

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三个百分点。

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个人缴费水平相应提高,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筹资机制。

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明显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

进一步提高最高支付限额。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覆盖所有统筹地区,支付比例提高到50%以上;

稳步推进职工医保门诊统筹。

  (三)完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

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探索整合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

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按照管办分开原则,完善基本医保管理和经办运行机制,明确界定职责,进一步落实医保经办机构的法人自主权,提高经办能力和效率。

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四)提高基本医保管理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即时结算,使患者看病只需支付自负部分费用,其余费用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直接结算。

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2015年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初步实现跨省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

做好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结算衔接。

完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基本实现职工医保制度内跨区域转移接续,推进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衔接。

加快建立具有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等复合功能的医保信息系统,实现与定点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

积极推广医保就医“一卡通”,方便参保人员就医。

  加强基本医保基金收支管理。

职工医保基金结余过多的地区要把结余降到合理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基金要坚持当年收支平衡的原则,结余过多的,可结合实际重点提高高额医疗费用支付水平。

增强基本医保基金共济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市级统筹,逐步建立省级风险调剂金制度,积极推进省级统筹。

完善基本医保基金管理监督和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基本医保基金透支,保障基金安全。

  (五)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制度。

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结合疾病临床路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增强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

建立医保对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的制约机制,制定医保基金支出总体控制目标并分解到定点医疗机构,将医疗机构次均(病种)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和个人负担定额控制情况列入医保分级评价体系。

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

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小病到基层就诊,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形成。

将符合资质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

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监管,加大对骗保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

  (六)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筑牢医疗保障底线。

资助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重度残疾人以及城乡低收入家庭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

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

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大对重特大疾病的救助力度。

无负担能力的病人发生急救医疗费用通过医疗救助基金、政府补助等渠道解决。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慈善医疗救助。

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

  (七)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产业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发展基本医保之外的健康保险产品,积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长期护理保险、特殊大病保险等险种,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落实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

简化理赔手续,方便群众结算。

加强商业健康保险监管,促进其规范发展。

(八)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公益慈善的协同互补作用,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

在提高基本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和高额医疗费用支付比例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政策,积极探索利用基本医保基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或建立补充保险等方式,有效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

加强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加大对低收入大病患者的救助力度。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持续扩大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药品供应和人事分配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继续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发展。

  

(一)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管理、补偿机制、人事分配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措施,巩固基层改革成效。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地方政府要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落实到位,中央财政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后对地方的经常性补助机制并纳入预算;

加快落实一般诊疗费及医保支付政策,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

健全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二)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成果,落实基本药物全部配备使用和医保支付政策。

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同步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各项补助和支持政策。

对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地政府可结合实际,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其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三)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根据各地基本药物使用情况,优化基本药物品种、类别,适当增加慢性病和儿童用药品种,减少使用率低、重合率低的药品,保持合理的基本药物数量,更好地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

2012年调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适时公布。

逐步规范基本药物标准剂型、规格和包装。

基本药物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增补,不得将增补权限下放到市、县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要合理控制增补药品数量。

  (四)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

坚持基本药物以省为单位网上集中采购,落实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采购政策。

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质量评价标准和评标办法,既要降低虚高的药价也要避免低价恶性竞争,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供应及时。

建立以省为单位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使用管理系统,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监管能力。

对独家品种和经多次集中采购价格已基本稳定且市场供应充足的基本药物试行国家统一定价。

对用量小、临床必需的基本药物可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

对已达到国际水平的仿制药,在定价、招标采购方面给予支持,激励企业提高基本药物质量。

提高基本药物生产技术水平和供应保障能力,完善基本药物储备制度。

强化基本药物质量监管,所有基本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必须纳入电子监管。

  (五)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95%以上。

继续加强基层在岗人员培训,重点实施具有全科医学特点、促进基本药物使用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培训项目。

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行为。

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开展巡回医疗,推动服务重心下沉,服务内容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转变。

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积极推进基层首诊负责制试点。

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门急诊总量的比例。

  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完善乡村医生的补偿、养老政策。

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和后备力量建设,逐步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定向培养、学历提升、岗位培训等方式加强乡村医生能力建设。

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

  (六)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把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作为强基层的关键举措,通过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执业医师招聘和设置特岗等方式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到2015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生15万名以上,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

积极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全科医生与居民契约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七)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

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

建立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县(市、区)域人才柔性流动方式,促进县乡人才联动。

开展免费医学生定向培养,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充实基层人才队伍。

严格落实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累计一年以上的政策。

鼓励大医院退休医生到基层和农村执业。

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医务人员,落实津补贴政策或给予必要补助。

  (八)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

在试点基础上,以省为单位,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服务、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