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建成讲布罗代尔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2150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赖建成讲布罗代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赖建成讲布罗代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赖建成讲布罗代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赖建成讲布罗代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赖建成讲布罗代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赖建成讲布罗代尔Word文档格式.docx

《赖建成讲布罗代尔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赖建成讲布罗代尔Word文档格式.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赖建成讲布罗代尔Word文档格式.docx

上述諸篇都以英文在國外期刊發表過。

第1章與第8章合刊為“Braudel'

sconceptsandmethodologyreconsidered”,TheEuropeanLegacy,2000,5

(1):

65-86(London:

Taylor&

Francis)。

第2章“Braudel'

sTheMediterraneanafter50years”,JournalofMediterraneanStudies,1996,6

(2):

323-31(MediterraneanInstitute,UniversityofMalta)。

第3章“SecondthoughtsonBraudel'

sCivilizationandCapitalism:

15th-18thCentury”,JournalofEuropeanEconomicHistory,1995,24

(1):

177-93(BancadiRoma)。

第4章“Braudel'

sIdentityofFrance”,JournalofEuropeanEconomicHistory,2002,31

(1):

185-94(BancadiRoma)。

第5章“Braudel'

sgrammarofcivilizations”,TheEuropeanLegacy,1998,3(3):

80-4(MITPress)。

第6章“Braudel'

sOnHistoryinretrospect”,JournalofEuropeanEconomicHistory,1993,22

(1):

113-20(BancadiRoma)。

第7章“Braudel'

sEcritssurl'

histoireII”,TheEuropeanLegacy,1998,3(3):

84-8(MITPress)。

附錄1“TheItalianmodel”,JournalofEuropeanEconomicHistory,1997,25(3):

748-51(BancadiRoma)。

附錄2“Braudel'

smemoryofTheMediterranean”,TheEuropeanLegacy,2002,7

(2):

225-8(Taylor&

附錄3“TwobiographiesonBraudel”,TheEuropeanLegacy,1998,3(3):

89-92(MITPress)。

上述諸篇集成英文版專書Braudel’sHistoriographyReconsidered,Maryland:

UniversityPressofAmerica,2004.

2004年?

新竹清華大學經濟系

lai@mx.nthu.edu.tw

www.nthu.edu.tw

《布勞代爾的史學解析》

 

主要概念

1前言 

1

2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 

4

3經濟世界 

10

4總體史 

16

5結論 

20

地中海(1966)

1架構 

23

2體裁 

24

3學界評價 

26

4經濟詮釋 

27

29

資本主義(1979)

1架構與內容 

32

2綜合評論 

37

3總結 

40

法國史(1986)

1設定 

41

2架構 

42

3困惑 

45

4啟發 

49

5評價 

51

文明的文法(1963)

1內容 

52

2文明史有文法嗎?

53

3文明史與時勢解說 

55

4高中程度的文明史?

56

5對中國文明的理解 

57

6結論 

58

歷史論文集I(1969) 

1個別評論 

59

2綜述 

66

3對中譯本的觀察 

歷史論文集II(1990) 

68

2七十自述 

69

3歐洲物價史 

70

4兩篇西班牙國王的傳記 

72

5托克維爾的《回憶錄》序言 

73

74

寫作風格 

  1史觀與架構 

75

  2文體與風格 

77

  3批評 

79

附錄

1義大利模式(1974) 

81

2地中海的回憶(1996-8) 

85

3兩本傳記(1995) 

89

延伸閱讀 

94

參考書目 

96

本章分析布勞代爾史學著作中的五項主要概念:

長時段、趨勢變動、事件史、經濟世界、總體史。

在運用這些概念時,他的手法並不是先有明確的概念定義,然後用相關的史料來檢驗;

而是用一種活性、可變、不下邏輯式定義的做法,這種手法相當獨特。

我從時間和空間這兩個面向,來界定這五個史學概念的相對意義,說明這一組概念之間的有機結構,以及他把這組概念運用在《地中海》、《資本主義》、《法國史》這三本主要著作時,所得到的不同成果。

我認為《地》是彰顯這一組概念最成功的著作,《資》較不成功,《法》則是失敗之作。

前言

  布勞代爾史學概念的一項特色,是把時間和空間這兩項要素融合在一起。

傳統的歷史分析,或是著重於時間過程的事實析述,或是著重不同地理空間的歷史變化,很少有歷史學家能像他一樣,用一組概念把時間和空間這兩個面向整合在一起,應用在史料上得出新的歷史洞視。

在時間方面,他提出具有長中短三種層次的歷史時段說(詳見第2節);

在空間方面他提出「經濟世界」的概念,性質上打破了過去以政治和文化為藩籬的界定方式,而以一個經濟交換體系為分析的單位。

更重要的,是他在這四個概念(三種時段和經濟世界)之上,再提出一個具有統攝整合功能的概念:

總體史。

布勞代爾根據這一組具有五項概念的分析工具,對歷史現象作出立體式的三度面向剖析(時間、空間、總體性)。

  換個角度來說,總體史是布勞代爾史學寫作的指導原則:

要能總體性地析述研究對象,才是有意義的歷史理解。

而要確切地掌握這項精神,則必須同時顧及空間與時間這兩個面向;

這兩個面向之間的關係,可以從下列的方式來交互理解。

以經濟世界為例,它所涵蓋的地理區域超過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在這個經濟世界內還可以再區分出核心區、半邊陲地帶、邊陲地帶。

這三個地帶之間在政治和經濟上是相互關聯的,而且主從關係也是變化的。

然而這些變化非常地緩慢,若以一般歷史著作的時間觀來分析,就不足以掌握它的特質,所以必須要用長時段的觀點來理解,才能顯示出這一層緩慢變動的歷史面向。

再往下解析,布勞代爾告訴我們說,還有一種屬於趨勢性的中時段時間,也還有一種眾所熟知的事件性短時段。

這三種歷史時間之間的關係,可以單獨地來觀察,也可以從交互運作的觀點,來理解從不同時段所觀察到的不同歷史脈動。

簡言之,這五項概念之間是有機的互動關聯,不能把各個概念單獨孤立地析述。

〔圖1約在此處〕

  圖1是表達這一組史學概念的簡化形式,因為從這個二度空間的圖看來,事件性的短時間在屬性上好像是居於中長時段之下。

其實圖1內的四項概念,各自有獨立的生命與功能,沒有臣屬或優劣的意義。

另一項缺陷,是圖1無法表達出總體史的位置,只能以抽象的方式,說明總體史是布勞代爾用來統攝其他四個概念的整合性觀念。

  大家最熟知的是他的三種歷史時間觀,其實這只是他對歷史時間的簡化區分,好處是容易把概念傳達給讀者,也比較能把複雜的現象作大略的區隔。

然而歷史時間的性質絕對不是能俐落三切等分的,相互交接模糊的灰色地帶很多,布勞代爾很明白這個現象,所以他在《地》全書結論的第二段(II:

515)就說:

「然而,困難在於並不只有兩種或三種〔歷史〕時間,而是有好幾十種,每一種都在顯示一種特殊的歷史。

」舉這個例子的用意是說,布勞代爾著作中所提到和運用到的概念,遠超過本章所解析的這五項,例如他對結構這個概念就另有獨特的見解,強調他的看法和1950-60年代流行的「結構主義」很不相同(見《地》全書最後一頁)。

另一個例子是他常舉德國經濟學者vonTh¸

nen的地理區位理論,當作他地理史學的一個重要面向,只要在他各本著作中的索引內找vonTh¸

nen,就可以看出他對這項區位理論的重視。

然而這兩個例子,以及一些未舉出的例子,都不屬於他的創見,是從別處借用來的,或是對某項眾所週知的概念提出自己的見解。

在篇幅限制的情況下,本章只挑出五個和他密切相關、他最常用、也最有見解的概念,一方面是要較有系統地展示他的史學思想,二方面也可以透過這個切入點來理解他的寫作方法。

  歷史學界對布勞代爾的三種歷史時間觀相當熟知,經濟世界這個概念也因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而為人所熟知。

較少有系統解說,同時也最被誤解的是總體史這個概念,希望本章的解說能表達出布勞代爾的本意。

以下分別析述這五個概念的起源,說明布勞代爾在《地》、《資》、《法》三本著作中如何應用這些概念,得到哪些新的洞見。

我認為《地》最能彰顯這一組史學概念,《資》在運用這組概念時並不很成功,《法》則是失敗之作(運用得雜亂無章)。

2 長時段、中時段(趨勢變動)、短時段(事件)

  熟習《地》的讀者,都知道它的第一篇是從地理史學的觀點出發,「所探討的是一種幾乎不會變動的歷史,那就是人與其週遭環境之間的關係。

這種歷史移動得很緩慢,變動得也遲緩,週而復始地似乎看不出個頭尾」。

第二篇所分析的是:

「在這種不變遷的歷史之上,存在著一種韻律緩慢的歷史,可以稱之為社會史,...我在本書第二部份,...依續研究不同的經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與文明...」。

「最後的第三部份是傳統的歷史,所處理的面向不是群體性的人,而是以個別人物為對象,...是事件性的歷史。

那種歷史是處理表面的波動,...這種歷史的特性是:

短暫的循環、快速而且緊張」(初版序言I:

13)。

  對應於這三種歷史觀的,是三種歷史時間的概念:

以世紀或幾世紀為單位的長時段(longuedurÈ

e),對應於第一篇的環境地理史;

以10-50年為單位的變動趨勢(conjoncture)對應於第二篇的社會史;

以年月日為單位的短暫性日曆時間,對應於第三篇的事件史。

這三種歷史中,事件史是傳統史學的專長;

「變動趨勢」這個概念,是從經濟學借來應用在社會與政治現象上,並非他的創見;

真正屬於他較原創性的概念,是用長時段的觀點來研究結構穩定、變化緩慢的歷史面向,longuedurÈ

e這個詞也是他創用的。

2.1 長時段

  1944年4月20日布勞代爾寫信給他的老師LucienFebvre說:

「您知道我那個三分法的計劃:

不動的歷史(用地理史學架構)、深度的歷史(也就是整體的變動)、事件史。

...」我們大概可以說這幾個概念在1944年就形成了(Gemelli1995:

78註1,另見同書頁94的進一步解說)。

1977年布勞代爾75歲時的自述是:

「因此,在建構我的《地》時,我的方法是依照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時期性質,來區分歷史的時間。

我認為時間中有較快速的,有較長的,也有幾乎是不動的。

但那是到了探索的尾期,我才構思出這種歷史的時間概念,而不是一開始就用這個方法去寫。

同樣地,我所提出的『長時段』,是我碰到幾項大困難之後才構思出來的。

我在寫《地》之前,沒想到過長時段這個概念」(Braudel1978:

244-5)。

  為什麼他對長時段這麼有興趣呢?

「我個人在相當沮喪的戰俘期間,曾努力地想避開這困難的幾年(1940-5)當中所發生過的事情。

棄絕事件和事件性的時間,等於是自處於事件之邊緣、躲避事件,以求能看得更遠,能判斷得更好,不要過度相信事件。

從短的時間觀轉到較不短的時間觀,再轉到很長的時間觀(如果它存在的話,最後這一項必然是智者的時間觀);

達到這種長時間觀之後,停頓下來,把一切都重新思考、重新建構,就可以看到一切都環繞著自己在運轉:

這是最誘惑一位歷史學者的事(OnHistory,pp.47-8;

p.77也有類似的說法)。

  在《地》和《資》的索引內,竟然都找不到這個最具原創性的重要概念,在《法》的索引內也只在第一冊見到四處。

一方面這是索引做得不夠好,二方面是在這三本書內,其實只有很少數應用此概念的例子,比想像中少了許多。

我們可以意識到:

長時段不是一種技術性的工具,也不是一項運作性的觀念,它是布勞代爾史學的基石,已融入作品的架構內,不一定要在具體的文字上明白顯示。

雖然有這項理解,但我對他應用這項概念時有一些個別的看法,以下選出兩個例子來評論。

  在《地》I:

249-52的「補充說明」內,他重申氣候改變的重要性,強調十六世紀後地中海地區變得更冷、更溼、更多雨。

他同意jetstream(噴射氣流)的假說,認為十六世紀末時噴射氣流的步調加快,把雨水和寒氣帶往南方,引起大雨和水患。

他認為我們現在(廿世紀)仍處於十六世紀就開始的氣候變化(長時段)裡。

氣候型態的變遷和地理環境的遷動一樣,都是屬於長期緩慢型的,所以氣候史當然是屬於長時段史觀。

在這個例子裡,他只提出說法而沒有支持性的證據,我想這是一項有趣的假說,氣候史學者必定已有更深入的研究。

布勞代爾在此只是提醒我們:

氣候史是長時段史觀的好題材,可惜這不是他的研究路線。

  長時段這個概念在《資》內用得相當奇特,並不是應用在地理與氣候這類變動緩慢的環境現象上。

《資》I:

90-2的主題是1400-1800年間的長時段生物性特色,旨在說明這四百年間人類的生命期短、嬰兒夭折率高、飲食與衛生條件差,等等;

這些情形和1800年之後的狀況有很大差別。

若以這四百年為一個單位來看,這段期間內這些事情的變化或許相當緩慢,或甚至比氣候上的變化還慢,在這個意義上或許可以視之為長時段的特徵。

但就這個主題(生理條件的變化)而言,廿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和之後的差異就很大(對比嬰兒死亡率和平均壽命即可知),恐怕就不能用長時段的史觀來看了。

  另一個用法是在《資》III:

620-3所解說的「資本主義與長時段」。

這種用法更令人困惑。

西歐的資本主義從16世紀起,就從未有過穩定的結構,不知發生過幾次大起伏與危機,單是本世紀就有過1929年的大恐慌和1972-4的石油大危機;

資本主義史幾乎等於是歐美的近代經濟史,和景氣的變動趨勢有密切關係,當然是一種經濟性的時間,怎麼會和長時段史觀有關?

  簡言之,上述這幾個與長時段相關的例子,和《地》序言中所指示的概念(見本節首段),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這是由於他的定義不夠明確?

或是他的應用不夠嚴謹?

2.2 趨勢變動

  Conjoncture這個詞在英文裡沒有適切的對應詞,法文辭典PetitRobert的解釋是:

「週遭環境事物所造成的情境,同時也可視為一項演變或一項行動的起點」。

在法文裡這個詞的用法包括「有利的趨勢」、「困難的趨勢」(conjoncturefavorable,difficile),「趨勢研究」的意思就是「研究偶發性的(非結構性的)情況,以便預測」。

這種說法較符合布勞代爾把conjoncture運用在歷史寫作的手法,因為他不只把這個概念用在經濟性的趨勢變動(例如物價、人口、工業生產),也把它擴大用在農民情勢(conjoncturepaysanne)、領主情勢(conjonctureseigneuriale)、革命情勢等等非經濟面向上。

  德文Konjonktur和法文conjoncture是對等的,KonjonkturInstitut就是研究經濟景氣變動的機構,法國的經濟學界也都用conjoncture這個名詞。

英語系的經濟學界用businesscycle這個名詞,然而cycle會讓人以為是有週期性的起伏,事實上經濟的波動也不全然是週期性的。

所以在經濟現象內,conjoncture或konjonktur都比businesscycle更符合實況:

它沒有必然是週期性的觀念(或許碰巧有週期),主要是研究整體性的變動趨勢。

布勞代爾在運用此詞時,是屬於法德文的原意,他的意思其實很簡單:

研究某個時期某些事情面向的大致起伏趨勢,所以我把conjoncture譯為「趨勢變動」。

  這種能展現出經濟起伏變化的研究,引起了布勞代爾的注意,甚至還要進一步擴大應用:

「到目前為止,這個概念只應在經濟生活上,但我也願意把它推廣運用在文化生活上,提出文化『變動趨勢』的說法」(OnHistory,1980:

207)。

為什麼這個以經濟現象為研究主體的概念,會給布勞代爾這麼大的啟發?

趨勢變動真的能「開啟一條新道路,以及一些新的解釋」(《地》II:

213)嗎?

布勞代爾的解說是:

那是因為「傳統史學較專注於短暫時間、個人、事件,長久以來我們習於那種匆促、戲劇性、喘不過氣來的敘述。

新的社會經濟史,它主要的關懷是在找尋週期性的起伏波動,著重它的持續時間...今日,在傳統的敘述史之旁,還有一種對變動趨勢的描述,用較大塊的段落來呈現歷史:

10年、20年或50年」(OnHistory,1980:

27,同書頁29也有類似的說法)。

  在他的著作中,《地》的第二篇最廣泛運用這項概念。

第二篇的內容是經濟(第6-8章)、帝國(第9章)、文明(第10章)、社會(第11章)、戰爭(第12章),這五個面向的變化都屬於「社會史」的時間,可以用為期10-40年的「變動趨勢」來當作歷史的單位時間。

它和第一篇的地理史(以世紀為單位的長時段歷史時間),和第三篇的事件史(以年月日為單位的泡沫式歷史時間),既相互區隔又相互呼應。

《地》第二篇的13章,一方面是對這個概念提出較理論性的整理,二方面再舉一些史例來驗證他的理論。

這一章的篇幅是全書最少的(II:

213-20,八頁不到),也是他對此概念最有系統的解說。

有趣的是,第6-8章是純經濟性的題材,而他卻很少應用這項觀念來解說,反而較應用在第10-12章(論社會、文明、戰爭)。

這可能是因為在經濟方面已有許多專家研究,他的優勢是在非經濟面向上。

以下舉例說明他如何把這項概念應用在歷史解說上。

  在《地》裡他提出一個大略性的地中海景氣變動趨勢:

1470年開始上昇,1590-1600年間物價達到最高點,然後持續到1650年,這條曲線是以穀物價格的變動為基礎;

若以薪資、生產曲線為基礎的話,就會得到不同的起伏點與曲線形狀。

不論怎麼計算,基本上16世紀的經濟是上升的、健康的、恢復能力強。

但各國的情況不一,體質不同,例如西班牙的農業在1582年就發生過嚴重的危機(II:

214-6)。

可是,我們很自然地會懷疑:

地中海東西岸和北非真的是在同步變動嗎?

他是否會用西岸的情況作過度地一般化?

以地中海域之大,各國體質差異性之高,有必要或有可能做出這種全盤性的描述嗎?

這種寫法對經濟史學界的說服力不夠強,因為他停留在判斷經濟起伏時點的層次上,並未深入分析背後興衰轉折的因素,而這才是更重要的謎底。

  在《義大利模式》(頁52)裡,他說義大利在1460-83年間景氣上升(23年),1483-1509年間下滑(26年);

1509-29上升(20年),1529-39下降(10年),1539-59上升(20年),1559-75下降(25年);

1575-95上升(20年),1595-1621下降(25年);

1621-50上升(30年)。

問題是:

(1)作者未說明這些年份是根據什麼資料判斷出來的;

(2)有不少段的持續期間幾乎都是整數10年、15年、20年、25年、30年,為什麼會有這麼巧合整齊的切點;

(3)透過這樣的判斷能得出哪些歷史意義?

這種表層切定時點的做法毫無說服力。

在《法》(II:

120)他說:

「我認為它〔經濟景氣〕受到一個長期運動的影響,大約從第七世紀末持續到大約西元840-50年,這是一個上升而且是有益的階段;

接著是往下走的趨勢,從西元850到大約950年,下降的速度通常比上升的速度快」。

對於這種簡易的判斷(雖然他引了MichelRouche1982的文章為證),我們也只能視之為大略性的假說而沒有解釋的力量。

  變動趨勢這項概念,在歷史的解釋上到底有什麼功用呢?

在《資》(III:

618)他提供了自己的省思:

「在1972-4年間〔國際石油危機,物價急劇上漲,國民生產額停滯〕我常自問:

這是個Kondratieff〔40-50年為一週期的循環〕週期的下坡階段嗎?

或者我們真的是處在一個更長波段的反面?

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些短期的復甦方案豈不都只是虛幻的作為而已?

...我們只能辨認過去景氣的起伏點與持續期,而無法去解釋它們,這當然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

」布勞代爾的確只停留在辨認的層次上,他從未解釋為何會有景氣的起伏,其背景原因何在,以及為何會有長短強弱的差異(其他學者對conjoncture這個概念的解說與評價,可參見Kinser1981a:

676註11和1981b:

92-4;

Hexter1972:

498-504)。

ArthurLewis是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在1978年出版的GrowthandFluctuations,1870-1913,用詳細的統計數字,對好幾項主要農作物、工業產品、貿易量、薪資等等,都提出了新的統計估算,然後用各種景氣循環學說來檢驗,這樣才是能觀察到歷史脈絡變動的服人之作。

相形之下,布勞代爾是只是提出一個「變動趨勢」的說法,粗略地應用在歷史趨勢變動的觀察;

他的conjoncture對經濟史學者而言,無法產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