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00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1062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00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00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00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00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00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00文档格式.docx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00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00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00文档格式.docx

“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这一句主要的用音律谐和来形容“和”与“合”的功效,并说明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能很好的组织民众(辑:

聚集、和睦的意思);

“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就是民众和谐又能组织得好,则没有什么外部的因素能够伤害这样的结构。

2、西方:

希腊语中和谐(harmonia)最初的意思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与管子描述的基本相同。

(二)“和谐社会”思想的来源

1、中国的思想渊源: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时期,动荡时期):

“和为贵”。

《学而》中,孔子的学生有子: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的功能是区分贵贱尊卑社会等级。

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礼”的区分功能,就可能使社会中各方面粘合力不强,容易产生一种结构性的离散。

因此,很有必要引进一个平衡性原则,这就是有子是说“和为贵”。

“和为贵”首要意蕴是指“礼”的终极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和谐。

墨子:

“兼相爱”“爱无差”。

墨家也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

为了“兼相爱”帮助弱国抵御强敌的侵犯,如《墨攻》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礼记·

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废者皆有所养”

洪秀全:

“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康有为: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2、西方思想渊源

古希腊是公认的西方文明的起源,因此,要追溯某种思想的渊源,去翻古希腊的历史,总会有收获。

柏拉图。

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和谐社会”构思,当属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出身于贵族家庭,柏拉图时期的希腊开始衰落。

柏拉图多次与苏格拉底共同探讨强大的雅典为何会日渐衰落。

并力求寻找一种最理想的国家。

于是,他开始环游古希腊人所知的世界,先后到过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克里特等地。

十二年以后柏拉图回到雅典并于公元前387年开设了一个学园。

《理想国》是以对话体形式,借苏格拉底之口,描绘了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王国。

理想国由统治者、士兵和普通劳动者三部分组成,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共同吃住,国家中所有的男孩都是兄弟,所有的女孩都是姐妹,生下的孩子都是国家的财产。

亚当·

斯密:

自然和谐。

他认为各人的利害关系必然会促使他寻求有利的用途,避开不利的用途。

由于社会是自然有序的,那么就不需要人为的干预。

只要遵从这种自然秩序,人类社会就会自然和谐:

和谐的经济生活、和谐的政治生活,还有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

孔德:

明确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以“和谐”、“秩序”和“进步”为特征的社会。

还提出了实现的具体途径:

科学家借助自然科学控制其物理环境,借助社会学来控制社会环境,从而使整个社会成为以“和谐”、“秩序”和“进步”为特征的社会。

马尔库塞:

“批判的社会政治理论”,对现代西方社会中各种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论调进行了猛烈批判,深刻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繁荣与富裕背后所隐藏的精神奴役和政治操纵,认为资本主义的体制与人性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冲突,因而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而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病态的社会”。

他的理想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生存的真正和谐”,并认为这种“想象的乌托邦要求已经充满了历史的现实性”。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来源与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构想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就提出过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

他们有的著书立说论证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有的精心设计建立和谐社会的方案,还有的进行建立和谐社会的实验。

傅立叶:

和谐制度。

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那么在社会体系内也同样应当有和谐的秩序。

所以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公,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务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

他在1803年写的《全世界和谐》一书中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

傅立叶认为“和谐制度”的社会由一系列“法郎吉”组成。

法郎吉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具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功能。

全体成员居住在一个“法伦斯泰尔”的宏伟建筑群中。

此建筑群整齐美观、布局合理。

在“和谐制度”中,每个人都必须参加劳动,但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工作,把自己的“聪明灵巧贡献给自己比较喜爱的诱人的活动”。

人人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愿望愉快地生活。

欧文的“新和谐”试验:

英国的欧文他比傅立叶更积极,他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付诸行动,他到美洲进行“和谐制度”的实验,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工作和生活真正和谐的社会。

他把自己的实验称作“新和谐公社”,并在一次演讲中说“我来到这个国家是为了介绍一个崭新的社会,把愚昧而自私的社会制度改变为一种开朗的社会制度,这一种制度将逐渐把一切利益结合起来,并消除引起个人之间一切纷争的原因。

我已买下了这片产业,并且亲自来到这里实行这种办法。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愿望和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人们都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目的不具有空想性,具有空想性的是他们提出的实现途径,如傅立叶认为社会主义只有通过资本家的慷慨解囊,促使现存社会中人们进行协作才能实现。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流于空想,但是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倡社会和谐”的主张作了充分肯定。

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基本原理,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从而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也就为社会和谐思想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观点是:

第一,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文明超过了以往一切社会,但是,资本主义文明是在种种不和谐的矛盾中产生和运行的,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个片面的畸形发展的社会。

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地力耗损、森林消失、江河淤浅、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和两极分化、人的畸形发展和异化等弊端,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只有铲除这种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不和谐现象。

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是变革不和谐的旧世界、创建新社会的社会主体力量。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

“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

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才能达到真正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化生产,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消灭,社会关系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等等。

简而言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

第四,“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到了这种境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各种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人的多样性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3、中国共产党追求和谐社会的历程(四代领导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有了科学基础,并且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预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共产党人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毛泽东:

毛泽东虽然没有使用过“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诸多方面的相关论述,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和谐的对立面是矛盾,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等。

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逐步解决,毛泽东希望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即“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

邓小平:

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这些思想奠定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也与后来明确提出的和谐思想在本质上有共通之处。

江泽民: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江泽民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

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这是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在政策方针中使用“和谐”一词。

十六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地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胡锦涛: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一万六千多字,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和谐思想早已有之,为什么不早点提出?

换个说法就是:

为什么是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上面我们讲的思想渊源,其实可以看成是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接着让我们再看看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即是机遇期又是危险期,可能出现两种结果:

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矛盾: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环境

收入分配(社会分层)、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

民主法制不健全

诚信缺失、道德失范

腐败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家间竞争日趋激烈。

军事方面,鼓吹“中国威胁论”,禁止对我国销售武器;

经济方面,逼迫人民币升值,美国为了扭转对我国的贸易逆差,还继续向我国施压,要求人民币继续升值。

面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我们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引用蒋委员长的话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当然了,这里的意思与它的原因肯定是不一样了。

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等等,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基本的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当前,应着力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用健全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来维护、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健全科学有效的就业权保障机制。

 健全科学有效的健康权保障机制。

 健全科学有效的受教育权保障机制。

健全科学有效的受救助权保障机制。

健全科学有效的保障公民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权利机制。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术界有几种观点:

1、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属性。

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产力的社会;

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

一个人民群众通过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

既然社会和谐是一种属性,它会渗透或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2、从社会学角度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给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方面,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在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方面,要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执政,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设法治政府,维护司法公正,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这就要求我们团结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形成家庭和睦、邻里融洽、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实施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为重点的诚信建设工程,强化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机制、湛江公交车上让座增多)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伊拉克由富变穷)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坚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重庆大水、济南大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其实也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准,达到了这六个方面就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否则就不能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如何准确把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也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性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区别于:

封建式的“田园牧歌”,是少数人的和谐;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不具有现实性和可实现性;

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目的不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社会和谐是狭义上的,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狭义的。

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则是广义的。

)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

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上日程,显然是对马恩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这就是说,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逐步将其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

因此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