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讲练测 第二专题 综合训练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0691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讲练测 第二专题 综合训练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讲练测 第二专题 综合训练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讲练测 第二专题 综合训练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讲练测 第二专题 综合训练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讲练测 第二专题 综合训练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讲练测 第二专题 综合训练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 讲练测 第二专题 综合训练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讲练测 第二专题 综合训练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讲练测 第二专题 综合训练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因此用“车水马龙”显然是不合对象。

D句“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

一起,应改为“鱼目混珠”。

3.请以“生活”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

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

之间构成对偶。

(5分)

生活如山,勤奋为径,顺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

生活如云,淡泊当眼,放眼望云,方知云之洒脱。

仿写:

生活如海,宽容作舟,驾舟入海,方知海之宽阔。

生活如歌,友爱是曲,和曲唱歌,方知歌之动听。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4分)

有位军人曾经写到他在军中服役时看到的戏剧性一幕。

一次,阿拉巴马州红色军工厂举行阅兵仪式。

检阅官是位上校。

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但当上校走到某位士兵面前时,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突然大声命令道:

“把口袋上的扣子扣好!

”那位士兵非常慌张,结结巴巴地问道:

“现在吗,长官?

”“当然,马上!

”上校回答。

于是,士兵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把上校口袋上的扣子扣上了。

这则小故事可以引发我们什么感悟?

答:

(示例):

这位军官一眼就看出了士兵制服上的问题,却丝毫没留意自己制服上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也是这样:

别人的缺点总是那样扎眼,对于自己的缺点却总是难以觉察。

别再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先处理好自己的缺点,再去善意地提醒、指正别人。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

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

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

杨亿见其赋,叹曰:

“王佐器也。

”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朗、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

既退,使内侍谕曰:

“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

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

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

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

天圣四年夏,大雨。

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

帝问曾,曾曰:

“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

”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班己上,尝怏怏不悦。

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太后曰:

“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

”曾曰:

“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

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

范仲淹尝问曾曰:

“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

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

”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

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

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

至与曾言,则曰:

“余不敢以戏也。

”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

王曾传》)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冠准奇之奇:

认为……奇异

B.出知应天府知:

主持、掌管

C.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班:

排列、位次

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解:

解释

D此处意为“开脱”。

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侧面表现王曾的才华和为政才能的一项是(3分)()

①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

②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

③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④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⑤仲淹服其言

⑥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④⑥

B①③⑥属于直接描写,分别写了他的行为、语言、神情,表现王曾的威严。

7.下

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

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

“这真是王佐之材啊!

”认为他是奇才。

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在个人感情上有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A慨叹是大臣杨亿发出的。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译文:

②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

③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①因为早些时候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戴朝服见你,爱卿不要以为我是怠慢了。

②汴河决口,却没有奏书报上来,(看来这)只是民间的传言罢了,不值得忧虑。

③当地百姓对他的施政很满意,为他画像并为他立生祠供奉他。

参考译文:

王曾,字孝先,青州府益都县人。

少年丧父,从师于本地学者张震,善写文章词赋。

宋代咸平年间,以贡生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

大臣杨亿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

”宰相寇准认为他是奇才,特地在政事堂考验他的才华,授予他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的职务。

皇帝曾经有一次晚上在承明殿处理政务,召见他并跟他对谈很长时间。

王曾回到寓所后,皇帝派太监传达口谕跟他说:

“因为早些时候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戴朝服见你,爱卿不要以为我是怠慢了。

”他受到朝廷的尊重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

(后来)他外任应天府知府。

天禧年间,民间传言说有个形状像帽子的妖怪。

夜里袭扰百姓,从京师往南的地方,百姓都很惊慌。

王曾命令夜里打开城门(以安民心),(发现)那些胆敢散布谣言的人立即逮捕,最终也没有发现什么妖怪。

天圣四年夏天,天降大雨。

有人传言说汴河决口,洪水很快就要到京师了,京城的人很惊恐想往东逃难。

皇帝问王曾怎么办,王曾说:

“汴河决口,却没有奏书报上来,(看来这)只是民间的传言罢了,不值得忧虑。

”不久证明果然是这样。

陕西转运使设立管理食醋的部门,通过食醋专卖来谋利,而且请求在全国推行这个方法,王曾请示朝廷取消了这种做法。

大臣曹利用嫉妒王曾地位在自己之上,曾经流露出不满情绪。

等到曹利用因事犯法,太后很生气,王曾却为他开脱。

太后说:

“爱卿曾经说过曹利用专横跋扈,现在为何却替他开脱?

”王曾说:

“曹利用向来依仗朝廷恩宠(而专横跋扈),所以我曾经以理驳斥回击他。

现在加给他很大的罪名,我就不理解了。

”太后的怒气这才稍稍缓解,最后从轻发落(曹利用)。

(后来)以彰信军节度使的身份又一次掌管天雄军,契丹使者经过此地,(总是)先约束自己的车马随从才敢过境,没有敢喧哗闹事的。

当地百姓对他的施政很满意,为他画像并为他立生祠供奉他。

王曾提拔或辞退官吏,都不让人知道是他的原因。

范仲淹曾经质问他说:

“宣传提拔人才,这是宰相的职责。

您的高尚品德中,唯独缺少这一项啊!

”王曾回答:

“作为执政的人,对人有恩德的事,想加到自己身上;

那些得罪人的事让给谁呢?

”范仲俺对这番话深感佩服。

王曾天性端庄仁厚,相貌俊秀。

在朝廷上,言谈举止有一定之规,平日里则不苟言笑,别人都不敢拿个人私事来求他。

年轻时与杨亿都在皇帝侍从之列,杨亿喜欢开玩笑,同僚和朋友没有不被他玩笑戏谑的。

等到与王曾交谈时,却说:

“我不敢跟他开玩笑啊!

”王曾平生生活十分俭朴,有

个老朋友的孩子叫孙京的来辞别,王曾留下他吃饭,饭后,用盒子送给他几卷信纸。

孙京打开一看,都是别人写信后裁减下来的纸边。

三、诗歌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注]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

雍陶,晚唐诗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

(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

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

这是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

(2)这首诗采用了对比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

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

前后映衬,对照鲜明,让人自然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

(《离骚》)

(2)惟草木之零落兮,。

(3)呜呼!

死生,。

(《指南录后序》)

(4)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人墓碑记》)

(5),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离骚》)

(6)子曰:

“,夕死可矣。

”(《论语·

里仁》)

(7),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1)哀民生之多艰

(2)恐美人之迟暮(3)昼夜事也(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5)扈江离与辟芷兮(6)朝闻道(7)乱石穿空一时多少豪杰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3分)

(2010·

泰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屈原:

无路可走(节选)

鲍鹏山

屈原坚定地忠于自己的内心的感受。

屈原爱君、恋君,这只是因为只

有楚怀王才能实现他的理想,对那个顷襄王,他就毫无思慕之情,因为他对这个憨大孱头不抱任何希望。

他是一个个性极强,意志极强,脾气也极坏的人,是一个极自尊的人。

他的作品是“发愤以抒情”的产物,是无休无止的“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刘安、司马迁所揭示出来的,就是屈原的“怨君”及其合理性。

而班固则只承认屈原“忠君”,而不满于他的“怨君”了,班固的这一改造,便形成几千年的沉沉大雾:

由“忠君”(班固)到“忠国”(王夫之)再到现代的“忠民”。

但我这里要恢复屈原的本来面目:

他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觉,忠于自己的良心!

《九歌》是屈原生活以外的作品,体现的却又恰是屈原内心的柔情。

他本来应该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的,他应该是“九歌”中的人物:

浪漫、多情、敏感,诗意纵横,文采斐然。

《九章》是屈原生活的记录,却又是屈原内心中最无奈的遭遇。

《九歌》和《九章》实在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世界:

一个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一个是炼狱之火,死去活来。

屈原就挣扎在这两个世界之中。

一个最柔情的人碰到最冷酷的现实,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

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实的人不得不应付现实的虚伪。

一个如此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是的,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

正义在支持着我们的事业!

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

两人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

屈原自沉于汩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

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宽容:

项羽决不宽容秦人。

这两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

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流失在水中,被冲淡了。

乡愿活着,滑头活着,奸诈活着。

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

屈原确实偏激。

岂止是偏激,屈原还有许多别的缺点。

但我总以为偏激的人往往有真性情。

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小人——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

况且,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

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屈原是一个心性褊狭的人,是一个因为太纯洁而褊狭的人。

屈原是一个不稳重的人,是一个因为太多情而不稳重的人。

他脆弱,却是因为他太珍惜一些东西,在这一点上他又有真坚定,真强大。

他也浮躁,因为他执著于理想而不能片刻安于现实。

他在他的理想中陶醉着,时时被他的理想鼓舞着,以至有时失去了现实感。

他不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而正因为他有一切世俗“政治家”所不具有的那种政治热情,以及对政治的信念——这一点他与孔子相同,他认定:

政者,正也——不正的东西不是政治,政治手段应与政治目的一样纯洁无瑕,无懈可击。

就从这地方,他开始越来越不像“政治家”,并在现实政治中招致失败,但他无疑是我们理想中的大政治家,如周公、孙中山、华盛顿、林肯。

无操持与性情的“诗人”往

往成为政客,富于理想的政治家则往往成了真正的诗人。

屈原就这样由失败的政治家变成了卓绝百代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浪漫的诗人。

他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诗艺上,都不可能是现实的。

现实的土地上有那么多的丑恶,他怎么能在这上面安然地生存,诗意地栖息?

这当然又是“诗意地栖息”在现实大地之上的众多当代诗人学者无法理喻的。

他们不能望屈原的项背,但他们说他们是因为不屑。

他们的生存智慧确实高出屈原。

屈原“无路可走”(刘熙载语),自杀了,他们却活着,并且越活越觉得四通八达,越活越有诗意。

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有优势:

他们能说话,能抢古话筒,总能“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

当黄钟被毁弃的时候,瓦釜就开始雷鸣了。

屈原与现实中的邪恶势不两立,而他们却能游刃有余,甚至与之搞合作,讲互利。

他们策高足,踞路津,在屈原与邪恶战死的地方,他们开始讨论幸福。

“孤危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涵深哀焉。

”(鲁迅)

屈原死了,我们苍白了。

11.选文第二段列举《九歌》和《九章》的例子,有何用意?

说明屈原浪漫、多情、敏感,诗意纵横而又文采斐然,这种思想的生活与现实生活无法融合,表现出屈原处境的艰难和无奈。

12.屈原性情上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他会“无路可走”?

屈原有真性情、偏激。

①他因太纯洁而心性褊狭,太多情而不稳重,太珍惜而脆弱,过于执著于理想而浮躁(或不容尘俗,缺乏圆通,热心理想)。

②有强烈的政治热情和坚定的政治信念。

③他生活在一个冷酷而虚伪的社会中,他的理想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而他又不肯向现实妥协,因而“无路可走”。

13.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①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

②屈原死了,我们苍白了。

①滑头和奸诈之徒使现实世界的真性情缺失,民族的纯洁和本真与人渐行渐远。

②屈原之死,造成我们这个民族真性情的缺失,进而迷惘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14.文章结尾将屈原的“死”和当代诗人学者的“活”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强化了屈原之死的必然性,突出屈原伟岸而不屈的民族性格,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无比敬重之情和对世俗追逐功利、颠倒黑白的批判意识。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权利始于公民主动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就缺少权利意识。

“享有权利”这个破天

荒的意识是随着欧风东渐、西学传入才为大家所知的。

权利因为缺少本土文化资源的支持,因此,它在人们心中生根是很困难的。

应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权利意识再度觉醒,从往日的认识逐渐化为一种现实的需求,并越来越多地得到执政者的理解。

然而使权利真正成为调节社会生活的“权”(秤砣),还需要执政者与民众的互动。

如果说公民不主动争取权利,权利就是子虚乌有。

而权力却是实实在在的,它处于强势,是一种社会的控制力和支配力。

公共权力每天都在运行,固然这些运行是为了公众利益的、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

但支配权力运行的都是个人,就难免夹带有个人利益。

试想一些人为什么热衷于跑官、要官、买官?

这种赤裸裸的追逐中必然有其个人利益。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

加尔布雷思在他的《权力的分析》中说:

“人们追逐权力不仅是因为权力能满足个人的利益、价值或者社会观念,而且还有权力自身的缘故,因为精神的和物质的报酬存在于权力的拥有和使用之中。

”可见权力自身(包括公共权力)的运作和使用就在生产着物质利益和精神报偿。

权力还有一种自我扩张的特质,掌握权力的人可能会越权

办事,特别在封建的中国,公共权力几乎囊括一切领域。

严复曾说“中国帝王,下至守宰,皆以其身兼天、地、君、亲、师之众责”,这样,民众则“无尺寸之治柄,无丝毫应有必不可夺之权利”。

在这种传统支配下,公共权力实施过程中只要不出现明显伤天害理之事,一般都不会受到质疑。

它越出行政领域,波及其他领域更被认为是常情。

然而,在民主社会中,权力出于公民的权利,这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

是人民给的”。

可是在目前的任命制下,一些官员认为其手中的权力来于上级的信任,因而使“权为民所用”的方针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权力的这些特质如不加以制约,就会形成一权独大,伤害到民众权利。

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根据这一要求,政府公权力的范围有望被进一步界定;

政府管理越位、缺位、不到位的状况有望进一步改变;

不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范畴的社会生活、社会事务都将由群众自治。

这正是尊重权利,限制权力的开始。

15.下列有关公民权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民的权利要主动争取,否则权利就是子虚乌有,而权力却是实实在在的。

B.在民主社会中,权力来自于公民的权利,所以权利应为人民所用。

C.权力需要加以制约,否则就会形成一权独大,伤害到民众权利。

D.个人运行公共权力,即使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依然难免夹带有个人利益。

D此句并非有关公民权利的表述。

16.文章认为一些人热衷于跑官买官的原因是什么?

试简析文章引用《权力的分析》中的话的作用。

①文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权力本身的强势特质造成的。

权力是一种社会的控制力和支配力。

运行权力的是个人,就可以夹带有个人利益。

②引用这段话,为论证权力的强势特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同时,通过对权力本质的分析,指出一些社会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除了有利益的驱使,还与权力本身的缺陷有关。

17.根据文章内容,请分条概括权力的特质。

①权力处于强势的地位,具有对社会的控制力和支配力。

②权力还有一种自我扩张的特质,掌握权力的人可能会越权办事。

③在任命制下,本应出于公民权利的权力,容易被官员理解为手中的权力来自上级的信任,从而忽视权力为民所用。

七、作文(70分)

18.(2010·

江苏卷)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

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

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

②立意自定;

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指导】

这个题目可理解为“绿色的生活”或“绿色地生活”,中心语“生活”可理解为名词“生活”,也可看作动词“生活”。

这样的作文题写作重点一般在修饰语上,也就是说此题的写作重点应在“绿色”上。

当然,也不可偏离中心语“生活”。

如此,首先就要准确理解把握并深入挖掘“绿色”的含义。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有“生命和希望”的含义,“绿色生活”即生机勃勃的生活,充满激情的生活,每一天都能进步、都能发展、都能成长的生活;

“绿色”又指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生活”即低碳、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活;

“绿色”有“健康”之意,“绿色生活”即健康生活,包括物质上的和思想、行为上的;

“绿色”象征“和平”,而和平生活又可以令人展开无限思绪;

“绿色”有“准许行动”的意思。

我们在十字路口每天所见的绿灯就代表了“可通行”,“绿色生活”即公德、社会所允准的生活;

“绿色”也代表“友善和谐、善于倾听”,如果从这些方面加以挖掘,一定能写出相对深透的内容。

“绿色生活”,还可以是理想中的生活。

今人在希冀,古人也有自己的梦想。

我们在思考,世人也都在追求。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难道不是孔夫子渴望的“绿色生活”?

“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不就是孟老先生一生追求的“绿色生活”?

至此,我们当然也就理解了马丁·

路德·

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向世人揭示的“绿色生活”的真谛。

总之,“绿色生活”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人们的一种生命的理念、生活的方式和宁静的心灵。

这个题目可从三个角度打开思路:

一是围绕“是什么”展开,重点揭示“绿色生活”的内涵;

二是围绕“为什么”展开,重点揭示“绿色生活”的意义;

三是围绕“怎么样”展开,重点阐释如何才能“绿色生活”。

从体裁方面,可以写记叙文,讲讲生活中“绿色”一二事。

如:

少开一盏灯,少丢一个塑料袋,少浪费一滴水,少乱扔一份报纸,多骑一次自行车,少让爸爸开车送一次……当然,想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环境也未尝不可,但要表现那为什么是你想要的生活。

写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