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9883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文档格式.docx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文档格式.docx

平时肉眼可见:

光球层;

日全食时是光球层都被遮住。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在日冕层。

5.最主要的太阳活动是黑子和耀斑。

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黑子和耀斑的周期都为11年,

黑子黑是因为温度比光球成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亮度暗。

耀斑是色球层上忽然增大增亮的现象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黑子会影响气候,主要是影响降水。

②耀斑爆发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威胁太空中的宇航器安全;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太阳风导致高纬地区大气出现电离,产生极光。

(极光产生的条件:

高纬地区;

晴朗夜晚)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分界线:

莫霍面:

地壳和地幔的界面。

平均厚度17千米。

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加快。

古登堡面:

地幔和地核的界面。

距地表2900千米。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速度突然消失。

2.地壳厚度:

厚度不均,大陆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

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陆壳厚度规律: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3.地壳结构:

上层:

硅铝层(大洋底部罕见)下层:

硅镁层(海陆均有)

4.软流层:

深度80-400千米之间,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地表以下软流层以上)

4.地核:

外核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不能传播。

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

内核:

固态。

地壳组成元素(前四种):

氧、硅、铝、铁

5.水圈特征: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大气圈是外部圈层中最厚的。

6.最活跃的圈层:

生物圈;

生物圈分布:

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7.地震的构造,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等)

地震波在内部圈层中传播速度的变化图(看学案背诵)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

地球年龄46亿年

1.红色岩石指示氧化环境;

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3、地质年代:

冥古宙、太古宙(太古代)、元古宙(元古代)、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4.海陆变化:

前寒武纪(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以海洋为主

古生代:

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华北东北抬升为陆地

中生代:

燕山运动新生代:

喜马拉雅等山脉隆起

5、生命演化:

从无生命到有生命—太古宙;

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元古宙;

早期:

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

中期:

鱼类;

晚期:

两栖类;

藻菌和蕨类(大羽羊齿)

爬行动物(恐龙)、始祖鸟;

裸子植物(银杏,松衫,苏铁)

新生代:

哺乳动物和人类;

被子植物

6、铁矿形成于太古宙;

成煤期:

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

7、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

60%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和原始鱼类、古老的两栖类灭绝;

中生代末期:

50%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恐龙灭绝

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

第一节流水地貌

1、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

上游:

V形谷(下蚀).瀑布(溯源侵蚀);

中下游:

河弯牛轭湖(侧蚀);

特殊:

丹霞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弯曲河道凹凸岸判断;

由于流水惯性,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平直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右手定则)

利用:

凹岸侵蚀陡,建港口,凸岸沉积缓,发展农业.挖沙.淘金

V形谷的特点:

河谷两壁险峻陡峭,谷地狭窄,深度通常大于宽度

3、流水沉积地貌:

出山口山麓冲积扇;

中下游:

河漫滩平原;

入海口河口三角洲

4.冲积扇形成过程: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物质在山前沉积下来,形成山麓冲积扇。

其特点是:

从扇顶到扇缘,地势由高变低,沉积物由厚变薄,颗粒由粗变细。

5.河口三角洲形成过程:

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流速极缓,再加上海潮顶托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形成三角洲。

6.滑坡的形成条件:

①地质地形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

②地表植被条件:

植被覆盖较差。

③气候条件:

降水较丰富,降水变率较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逃生自救:

向滑坡方向两侧逃离

7、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①地形陡峻;

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泥石流松散物质来源:

①地质构造复杂,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发育;

②岩层结构松散,易受破坏,③人类活动。

向与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边山坡上面爬

第二节风成地貌

1、风化影响因素:

温度变化、水的冻融、生物作用

2、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内蒙古高原)我国西北气候特征:

冬冷夏热,终年少雨,日照强,昼夜温差与年较差都大,多大风

3.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风蚀城堡(雅丹地貌)、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沟槽(与风向平行)

4、风积地貌: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形成。

5.沙丘的形成过程:

干旱地区,在风携带大量沙粒运行的过程中,当风速减小或遇到阻碍时,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沉积形成沙丘。

判风向:

风从缓坡(等高线稀疏)吹来②颗粒物:

颗粒大的先沉积

6.风沙的危害:

①风蚀:

降低土壤肥力;

大风袭击,破坏房屋,吹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②风积:

掩埋房屋、农田、道路、工矿、水源等

③污染大气:

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混浊,危害人体健康

④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和室外作业等。

7、风沙的治理措施:

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风速,削减风沙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

A.草方格沙障(作用:

防风固沙,截留水分)B.石方格沙障

C.高立式沙障D.建防护林带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1、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条件):

①可溶性岩石广布②湿热的气候条件③流水的溶蚀作用显著

喀斯特溶蚀地貌:

溶沟.石芽.石林.峰林.孤峰,溶斗.地下溶洞.天坑

喀斯特沉积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

2、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的不利影响: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导致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地表水资源短缺

丰富的降水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崎岖不平;

土壤受侵蚀导致退化,土地变薄,石漠化严重。

对交通:

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暗河,不利于交通建设,交通落后

对旅游:

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3、海蚀地貌: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台湾女王头(景观)

海积地貌:

海滩(砾滩、沙滩、泥滩).沙嘴.离岸堤

4、冰川分类:

大陆冰川(两极地区)山岳冰川(中低纬度高山)

冰川作用的堆积物特点:

无分选性,杂乱无章,棱角分明。

5、冰蚀地貌:

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冰蚀湖、峡湾;

冰积地貌:

冰碛丘陵、冰碛阶地、冰碛湖

地貌部分总结

一、重要地貌对比区分:

U形谷:

冰川侵蚀V形谷:

流水侵蚀(河流上游,下蚀)

挪威、智利、加拿大的峡湾:

冰川侵蚀峡谷即V形谷:

流水侵蚀

雅丹地貌:

风力侵蚀丹霞地貌:

黄土高原:

风力沉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

沙丘:

风力沉积沙(海)滩:

海浪沉积

二、海水侵蚀≠流水侵蚀

三、石灰岩与喀斯特地貌类

1、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

属于沉积岩

2、石灰岩形成环境:

温暖的浅海环境(与珊瑚类似)

3、石灰岩与地貌

流水侵蚀(流水溶蚀)发育成:

喀斯特地貌(具体:

峰林、溶洞、暗河、地下漏斗等)

但是形成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及钙华的地质作用:

流水沉积

4.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

省份如:

云南(云)、贵州(贵)广西(桂)重庆(渝)

具体实例:

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

地貌问题最基本的是景观图的识认,注意看课本本单元的图,增加自己的得分,看不懂的一定要问!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

氮气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气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①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②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

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水汽

产生云、雾、雨、雪等

含量很少,却在天气扮演重要的角色

杂质

①使大气能见度变差;

②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雾:

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

霾:

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的集合体

降水形成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

②遇冷凝结;

③凝结核

臭氧洞:

制冷工业发展,氟氯碳化合物排放过多

2.全球变暖原因:

①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

②毁林,减少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3.逆温现象:

①海拔升高,气温上升;

②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小于幅度6℃

4.逆温的形成:

逆温现象因地面辐射冷却而产生,故近地面气温逐渐降低,带动近地面以上部分气温也逐渐降低,使逆温层先由近地面形成,后向上扩展,逆温层扩大,后来日出后近地面气温升高,逆温现象逐渐消失。

5.逆温现象的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

②加剧大气污染;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

6.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垂直分层

高度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

中纬10~12千米,

高纬8~9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米,下降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受热越多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①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②差异大,对流强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①水汽、杂质多集中在该层;

②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该层中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

①水汽、杂质极少,能见度好;

有利于高空飞行

②气流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高度约2000~3000千米)

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空气密度很小

距离地面远,受到的引力小

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流星、极光、人造卫星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

参与的物质

作用特点

典例

反射

(无选择性)

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云层愈厚,反射作用愈强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

(有选择性)

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晨昏蒙影);

朝霞晚霞

吸收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平流层中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地面生物免遭过多紫外线的侵害

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

臭氧吸收紫外线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或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一: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削弱(吸收、反射、散射)后到达地面,被地面强烈吸收后地面升温;

过程二: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后大气升温;

过程三: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向外辐射能量,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玻璃温室保温的原理:

①绝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透过玻璃进入温室使地面增温;

②玻璃(温室)阻挡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散失到温室外,期把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保留在温室内。

4.深秋至次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何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散热,且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保温能力差,气温下降,易造成霜冻。

5.在农业中的应用

①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利用烟雾防霜冻。

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6.昼夜温差(气温日较差)分析:

①晴天时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晴天时云少或无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

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故气温日较差大。

②阴雨天时昼夜温差小的原因:

阴雨天时云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

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高,故气温日较差小。

7.树木涂白防冻裂的原因是:

反射太阳辐射,减弱昼夜温差,防止树皮开裂。

涂白的其他作用有:

杀菌、防止病菌感染,杀虫、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

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

1.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原理)

①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相对应的高空形成高气压;

②受冷地区气体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相对应的高空形成低气压;

③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使气体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2.热力环流相关知识

(1)近地面温压关系:

气温高气压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热低压,冷高压)。

(2)先有垂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

(3)近地面气压和相对应的高空气压相反

(4)近地面气压永远比高空气压高

(5)等压线凸高为高压,凹低为低压。

(6)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7)温度低→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3.山谷风的形成及影响

白天:

谷风

夜晚:

山风

形成

山坡比同高度山谷升温快,

气流上升,气压低,

暖空气沿山坡上升

山坡比同高度山谷降温快,

气流下沉,气压高,

冷空气沿山坡下滑

影响

①因夜间的冷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②夜晚,谷底暖空气被抬升过程中,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易生成夜雨(在山谷上形成)。

③白天,谷风沿山坡上行时,常形成山顶积云,有时甚至出现阵雨(在山坡上形成)。

4.海陆风的形成及影响

海风

陆风

白天陆地升温快,陆地上方的热空气上升,陆地的近地面形成低压,同纬度海洋升温慢,海洋上方的冷空气下沉,海洋的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叫作海风。

夜晚陆地降温快,陆地上方的空气下沉,陆地的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海洋上的空气上升,海洋的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形成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叫作陆风。

白天的海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水汽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凝结形成降水,因此陆地白天多雨。

陆风则由陆地吹向海洋,陆风干燥且该地盛行下沉气流,因此陆地夜间多晴朗。

5.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

城市市区由于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集中,生产生活中释放大量人为热,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2.水循环的动力:

太阳辐射、地球重力

3.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和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特点及意义

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循环水量很少,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对于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循环水量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重要作用

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夏季风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降落在海洋上的雨水(如未登陆的台风)

(1)影响蒸发的因素:

①光照:

光照越强,蒸发量越大;

②气温:

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

③风速:

风速越大,蒸发量越大;

④湿度:

湿度越大,蒸发量越小;

⑤水域面积:

水域面积越大,蒸发量越大。

(2)影响下渗的因素:

①地面性质(硬化或者沙质);

②坡度:

坡度越小,下渗量越多;

③植被覆盖率越大,下渗作用越强;

④降水强度小,降雨持续时间长,下渗量多。

(3)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①地表状况(硬化与沙质);

②地形地势,影响径流落差;

③降雨强度,影响径流量;

④人类活动(城市化、乱砍滥伐)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环节

人类活动

地表径流

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

地下径流

地下工程建设、地下水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地下交通线路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

大气降水

人工降雨

蒸发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下渗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以增加下渗

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1)水坝能对地表径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削峰补枯:

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

(2)硬底化地面/森林破坏/地表破坏的影响

降雨后短时间增加地表径流

长期来看蒸发量和下渗量都减少

气候趋向干旱,生态趋向恶化

(3)城市铺设渗水砖、增加绿化的影响:

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②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水循环的强弱及路径,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乃至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

③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在水循环的驱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搬运和堆积,地貌得到发育、演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6.洪涝灾害的原因

7.洪涝灾害的防治

(1)利用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监测,能够有效防御洪涝灾害。

(2)提高强降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

(3)防御洪涝灾害,需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防治措施

具体措施

工程措施

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或滞洪区、蓄洪区),完善排涝设施等

非工程措施

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等。

8.城市内涝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原因:

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

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

但是,城市内涝主要是城市地表硬化造成下渗速度减慢,排水不畅,发生内涝。

(2)措施:

①增加城市绿地、湿地面积;

②利用透水材料、渗水砖;

③城市规划时合理布局城市排水系统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一、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温度

1.水平分布规律

左图曲线呈单峰分布格局,

①赤道附近水温最高,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受太阳辐射影响)

②同一海区的水温:

夏季高些,冬季低些。

③暖流水温高于所流经海区的水温,寒流水温低于所流经海区的水温。

2.垂直分布规律

①表层区,水温基本上趋向于均匀分布;

②温跃层,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③深水区,变化缓慢,温度偏低。

3.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

①太阳辐射:

由低纬向高纬,海水温度递减;

夏季海水温度高于冬季海水温度

②海水深度:

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不均匀降低

③洋流:

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海水温度高,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海水温度低

4.海水温度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①海水能调节大气温度,影响气候

②海水温差能发电

③影响海洋运输:

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

④影响渔业生产:

影响到渔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

(二)海水盐度

盐度呈双峰分布格局,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域递减。

☆为什么同是纬度50°

~60°

的海区,南北半球表层的盐度不一致?

①南北半球50°

大陆分布差异很大,

②北半球这一纬度陆地面积广大,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洋,起到了稀释作用,从而影响这一海区的盐度偏低,

③南半球这一纬度基本为海洋,因而盐度值高于北半球相应海区。

①浅表层:

盐度比较均匀

②盐跃层:

随着深度增加,盐度会发生显著变化

③一定深度后,盐度近似均匀分布

在中低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高,随深度的增加,盐度降低;

在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低,随深度的增加,盐度升高。

3.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因素:

不同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降低海水的盐度;

蒸发——使海水的盐度升高。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

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

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

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④海区的封闭度:

海区封闭度越强,与外界海水交换少,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

⑤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

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

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

4.红海与波罗的海盐度差异的原因分析

红海盐度高的原因主要有:

①位于副热带海域,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②红海两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没有陆地淡水注入;

③红海海域较封闭,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波罗的海盐度低的主要原因是:

①波罗的海海域降水较多而蒸发量小,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②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的淡水注入;

③海域较封闭,高盐度的海水流入少。

 

5.海水盐度与人类关系

①利用海水晒盐

②海水盐度的变化,会对渔业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