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交流管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9099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人才交流管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国际人才交流管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国际人才交流管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国际人才交流管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国际人才交流管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人才交流管理Word格式.docx

《国际人才交流管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人才交流管理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人才交流管理Word格式.docx

一、该学科基本概况

(一)学科内涵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扩大国际人才交流、深化国际人才合作,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国际人才交流管理是研究中国对国际人才资源进行开发、引进和管理以及如何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的综合性学科。

(二)国内外设置该学科的状况和发展情况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很多国家的发展得益于人才流动。

随着人才流动的加快,世界各国均加强了国际人才的引进,例如,近年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都出台了新的移民制度延揽海外人才,成立了诸多研究机构,研究移民政策与人才的跨国开发和利用,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和专业。

在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已经成为高级管理人员必备的主要技能,并且人力资源的经理职位成为通向高级管理职位的重要途径。

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1500名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企业界高层人士认为,CEO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仅次于制定战略,排在第二位。

在美国开设人力资源专业的学校中,TOP100以内的学校包括在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下20余所。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设置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设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学院的学校;

第二,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设置在商学院下面;

第三,是设在教育学院下。

英国许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都在该专业下开设了有关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如乔治敦大学国际商务管理证书课程开设了必修课“全球组织行为与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爱丁堡大学商学院开设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这门课程相对以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而言,是在国际资源背景下为跨国企业培养人力资源人才。

国内一些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硕士专业下设置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有的高校设置国际人才开发与管理专业。

如北京大学设立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是北京大学主考,并全程参与美国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国际顶尖名校认可专业,其教学工作是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及国际顶尖名校硕士录取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外专局近年将美国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PublicManagementAssociationforHumanResources,简称:

IPMA-HR)的“美国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IPMA)”引介到中国。

IPMA知识体系是由美国IPMA-HR根据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最新理念和最新研究成果于2000年开发出来的一套比较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

联合国、联合国联邦公共行政管理协会、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采用了美国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知识体系和管理方法。

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证书分为两种:

一是IPMA-CertifiedProfessional(IPMA-CP),即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此证书侧重于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内整体知识和经验的理解与掌握。

二是IPMA-CertifiedSpecialist(IPMA-CS),即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此证书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某一或多个方面深层次领域中研究。

目前在中国市场重点推广IPMA—CP证书。

IPMA证书的优势在于:

它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标志之一、国际化通用证书、国际权威性机构的认证以及人力资源的职业生涯资质评估。

这种证书的获得标志着每一位受训的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更加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

(三)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根据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原理,结合我国国际人才引进与管理的实践以及国家对国际引智工程的相关政策、法律,国际人才交流管理主要设置以下研究方向。

1.国际人才市场开发与引进。

主要研究国际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和当前趋势;

研究国际人才开发、利用、引进的国际模式及其基本经验等内容。

2.中国国际人才交流管理。

研究中国国情背景下国际人才的引进、聘用、绩效评估、福利保障、劳动关系等管理机制。

3.中国国际人才交流政策与法律。

研究中国国际人才引进与交流战略,中长期国际人才交流政策;

国际人才交流法律体系等内容。

(四)学科的理论基础

国际人才交流管理涉及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人力资本理论、知识经济理论、人才学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等。

人力资本(HumanCapitalManagement)理论。

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

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

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人力资本管理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之上,综合了“人”的管理与经济学的“资本投资回报”两大分析维度。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理论。

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1996年经合组织明确地把未来的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知识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

在这里,知识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知识,其中包括:

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认为知识和技术是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

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人才学理论。

人才学是以人才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形成的,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才开发、培训、管理、使用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及其在人才发展实践中的应用。

人才学研究者正在探索的主要课题是:

人才及人才学的基本理论;

人才的分类,即人才特点、构成与联系、结构的模式;

人才成长过程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人才制度、人才的规划、人才的考核、晋升、管理、就业、流动问题,以及人才制度的设计等。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运用管理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学术界一般把人力资源管理分六大模块:

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

(五)该学科与其相近学科的关系

国际人才交流管理与其最相近的学科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科。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国际人力资源与一般人力资源相比更具高端性,它研究的不是普通人力资源,而是高端人力资源,即在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具有特殊性的高端人力资源(人才);

第二,国际性差异,是研究本国无法提供的人力资源,需要从国际上引进的特殊人力资源。

第三,管理的主体不同,一般人力资源管理的主题是组织,如企业;

而国际人才交流管理的主体是政府。

二、设置该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社会对该学科人才的需求情况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全球生产、贸易的国际化程度迅速扩张,物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流”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

在这一背景下,人才的地区概念、国界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国际人”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

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引进人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政府重视外国留学生的培养,累计接受来华留学人员169万人次。

中国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市场,人才也在国际间流动性也越来越频繁。

外资的大量进入和人才流动的国际化,将使高层次人才和热门专业人才需求强烈,特别是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商务谈判、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翻译、工商管理、国际法等职业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党政机关、各行各业也因国际交往的需要而大量需要国际通用型人才。

每年中国的地方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都引进、聘用数十万国际人才。

相对于以上日益庞大的国际人才群体的流动和引进,我们对其的管理却相对落后,管理队伍的规模和素质远远满足不了国际人才交流的需要。

我们还没有形成便捷的人才入境、居留以及移民的政策体系,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交流与合作,建立柔性化的流动体制。

例如,在过去十年,中国发放了绿卡数量只有不到6000个,并且其中一半都是给了家人,而美国一年发放绿卡就达50万左右。

我们应尽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产学研相结合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一批了解国际商务的游戏规则,熟悉国际商业的惯例,并且能够用国际通行的交易和交往规则和别人打交道的人才。

(二)设置该学科的目的

中国政法大学是以法科强校为特色的多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开放性、国际化是其基本办学目标,以法学为主体的多学科特色对于国际人才交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学科、师资和专业优势。

设置国际人才交流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通过整合中国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人力资源管理、政治学、国际关系、国际法等学科资源,建立一个的国际人才交流管理学科平台,并以此学科平台推动以上学科的交叉、融合。

第二,在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国际人才开发战略、国际人才交流管理立法等方面开展学术攻关,经过5-10年的努力,使我校成为国内一流的国际人才交流管理研究中心。

第三,开展协同创新,培养国际人才交流管理人才。

通过与国家外专局的国际人才交流研究会、国际人才基金会共同合作以及与中国政法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国际城市管理协会写作,联合培养国家亟需的国际人才交流管理方面的理论人才、教学人才和实务管理人才。

(三)本单位设置该学科已具备的基础

中国政法大学设立目录外二级学科国际人才交流管理具有以下几个坚实的基础。

第一,形成了一支的跨学科的国际人才交流管理师资队伍和学术团队。

我校的政治学、国际关系、国际法、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国际商务、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下有20余人从事与国际人才交流管理相关的学术研究与教学。

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其中1人为国家外专局国际人才引进计划评审专家。

第二,具有一定国际人才交流管理的学术研究积淀。

我校相关学科的教师在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关系与外事外交、西方文化与文明、人事制度改革、外国人在华权益、国际劳务法律等具体领域,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国际合作课题,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这些学术积淀将为国际人才交流管理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研基础。

第三,我校具有十分成熟的有关国际人才交流管理的课程体系建设。

以上教学团队开设有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评估等管理类课程群;

开设有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思想史、外国政治制度、国际关系理论、外交学等政治类课程群;

开设有世界政治与经济、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等经济类课程群以及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劳动法等法律课程群。

第四,我校相关学科和专业具有培养与国际人才管理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经验。

我校的政治学、公共行政、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外交学、全球学、国际法等博士点培养了一大批博士生。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国际商务等硕士点批量培养了硕士研究生。

(四)该学科的发展前景

据经合组织的统计,2011年2.14亿的国际移民中,高技术移民占22%,商务移民约占20%。

而且移民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率高于整体人口的受到高等教育的比率。

根据2014年5月发布的《世界移民报告》,2013年世界移民人口数量达到2.32亿,移民流动呈现四种不同的趋势:

北-南流动、北-北流动,南-北流动和南-南流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北-南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中国新的人才归国潮正在形成,年增长率达30%以上,近年回国的留学人员就达到每年10万人。

据初步统计,留学回国人员已占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的72%,两院院士的80.5%。

2006年自然科学奖的67%、科学技术发明奖的40%、科技进步奖的30%的第一完成人均为留学回国人员。

每年,中国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都要引进、聘用数万国际人才。

中国的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也因国际交往的需要而大量需求国际通用型人才。

而对日益增多的、规模巨大的要引进到中国的国际人才的管理,以及本土化人才提升国际化素养的需要等因素,都需要受过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训练,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懂政治、明法律的大批专业管理人才。

三、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选拔方式

本专业培养懂政治、明法律、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学术研究人才、高等学校的教学骨干以及实务管理人才。

生源要求和选拔方式。

考生应熟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关系、国际法知识,受过良好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训练。

具体素质和能力要求:

(1)受过系统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训练,了解国际人才流动最新趋势,具备独立的学术能力和政策分析能力。

(2)熟知中国有关国际人才引进、管理的有关政策、法律,懂得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

生源来源主要是具有公共管理、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企业管理等社科知识素养的应届硕士研究生,或者具有在党政机关、外交外事、国企、私企和跨国企业等单位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

选拔方式主要采取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辅以相关实践经验、工作业绩与学术成果评价等情况加以选拔。

对于特别优秀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可采取申请审核制选拔。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及依据

根据教育部关于研究生公共课程设置的最新要求和《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培养方案》,结合政治传播学专业特点及其社会需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

具体如下。

在课程设计上,主要集中在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关键课程,并围绕这些关键课程设计相关的辅助性课程。

初步设计的课程体系如下:

1.学位课(20学分)

1)学位公共课(计8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2学分

第一外国语144学时4学分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36学时2学分

2)学位专业课(计12学分)

管理学专题研究54学时3学分

国际人才开发专题研究54学时3学分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专题研究54学时3学分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法律与政策专题54学时3学分

2.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1)学位公共限选课(以下两门最少选择一门,修满1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18学时1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18学时1学分

2)专业选修课(根据专业需要,最低修满6学分)

公共政策分析专题研究36学时2学分

人才学专题研究36学时2学分

绩效管理专题研究36学时2学分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专题研究36学时2学分

薪酬管理专题研究36学时2学分

组织行为学专题研究36学时2学分

国际经济法专题研究36学时2学分

国际关系专题研究36学时2学分

外事管理专题研究36学时2学分

国际经济学专题研究36学时2学分

国际商务专题研究36学时2学分

外国政治制度专题研究36学时2学分

西方文明专题研究36学时2学分

专业英语36学时2学分

3)任选课(4学分)

本校开设的非本专业课程至少任选两门,需要修满4学分。

4)补修课

非管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攻读本专业硕士,需要补修《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两门课程,但不计算学分。

(四)培养和学位的基本要求

1、培养环节的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秉承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理念,采用知识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集体讨论与老师点评、专题讨论与情境模拟、读书报告会等多种教学方法,强调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知识传承与创新、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本专业研究生实行导师个人负责和导师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机制。

导师个人全面指导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督促并检查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并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此基础上,研究所充分利用导师集体的学术团队力量和知识结构优势,统筹指导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本专业研究生人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填写研究生业务培养计划书,导师应该阶段性地检查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考核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确保培养质量。

2、质量保障主要措施

为保证质量,采取以下考核手段:

课程考试注重考查研究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位课程按照学校规定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选修课程可采用面试、论文、答辩、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等灵活的方式进行考察。

科研考核注重考查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对学术问题的敏感性,主要是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和公开发表论文等途径进行科研考核。

实践考核注重考查研究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撰写调查报告等途径进行考核。

具体质量控制机制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本专业导师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对研究生学习期间的课程学习、读书报告、学年论文、课题研究、实践情况、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以及其他教学环节完成情况等进行检查,确保所指导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论文开题由导师组统一组织,学位论文答辩根据学校规定由导师组负责组织。

研究所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评估和督导,并对毕业生专业能力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反馈毕业研究生的意见建议。

3、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如下:

1.课程学习达到规定学分者,方准许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

2.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本学科前沿课题或有重要应用价值或理论价值的课题作为硕士学位论文题目。

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向导师组作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开题报告通过后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不少于3万字)。

3.导师应认真监督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进程,检查写作质量,内容注重创新性,形式符合学术规范,确保学位论文符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和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制定的《中国政法大学学术规范》的要求。

在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上要求:

1.申请学位必须符合国家学位条例规定的法定条件。

2.学位申请材料必须齐全,内容详实。

3.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应符合法定条件。

4.学位论文的答辩及学位授予全过程,均应按有关规定严肃、认真、公正地进行。

本专业研究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其他培养工作,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按规定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四、该学科的建设规划

国际人才交流管理专业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结合起来,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解决当代中国国际人才交流管理中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1、研究方向。

主要集中在国际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国际人才交流管理的法律与政策、国际人才引进的绩效管理三个方面。

在研究策略上,集中落实组织内人力资源的吸收、选拔、培训、使用、激励等问题,通过对国际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最前沿的理论和方法的探讨,为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智力支持。

2、师资队伍建设。

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支持下,将整合现有的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国际法、劳动法等教学队伍,聘任5—8位有实践经验的国家外专局和地方外专局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和科研,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

3、科学研究。

开展协同研究,与国家外专局下属的国际人才交流研究会、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以及国际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建立合作研究关系。

同时接受地方、企业以及教育、科技行业的委托研究。

开展国际人才交流管理的动态调查研究。

4、学术交流。

每年主办一次有关国际人才交流管理的多学科学术会议。

利用中国政法大学已有的对外合作关系和合作协议,开展务实的学科交流,尤其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外或跨国公司进行实习性研究,掌握国际通用性人才的管理实务知识。

5、基础性建设。

中国政法大学已经与政府和社会部门建立广泛联系,并承担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课题,有众多图书资料积累和研究经验,同时中国政法大学已经承诺对新设立专业提供专项经费予以支持,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需求推动下,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大力扶持下,国际人才交流管理学科和专业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