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7511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7#楼建筑层数为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建筑高度为21。

45米,框架结构及刚桁架,柱下独立基础、桩基础。

8#楼建筑层数为地上五层,建筑高度为20.25米,框架结构及刚桁架,柱下独立基础、桩基础。

9#楼建筑层数为地上五层,建筑高度为20.25米,框架结构,住下独立基础、桩基础。

10#楼建筑层数为地上五层,建筑高度为18.15米,剪力墙结构,桩基础、条基。

11#楼建筑层数为地上五层,建筑高度为18.15米,剪力墙结构、桩基础。

12#建筑层数为地上五层,建筑高度为21.75米,剪力墙结构、桩基础。

13#楼建筑层数为地下二层,地上六层,建筑高度为21.75米,剪力墙结构、桩基础。

14#楼建筑层数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建筑高度9.9米,框架结构、桩基础。

15#楼建筑层数为地上四层,建筑高度为18.3米,框架结构、桩基础、柱下独立基础。

车库建筑层数为地下一层,建筑高度为3.9米,地上操场看台高3.45米,框架结构,桩基础、柱下独立基础。

边坡支护总长度约为2950米,高度2-12米的环境和基坑边坡,钢筋采用普通热轧钢筋HRB400,锚固砂浆采用M30,混凝土采用C30,抗滑桩及桩板墙,桩根数为122根,深度约15米。

二、观测目的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使用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为了解施工及使用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测量其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三、人员及设备计划

监测人员:

姓名

职位

测量员

实习测量员

设备需求计划: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全站仪

NTS-342R5A

1台

水准仪

DSZ3

四、观测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xxxxxxxxxxxx施工合同;

xxxxxxxxxxxxx施工平面图;

五、边坡支护沉降观测

1.前期准备

1.1仪器使用前必须送具有相应资质的计量鉴定单位鉴定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并加强维护保养.

1.2提前埋设好基准控制点.

1.3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

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

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2.仪器型号及精度

监测所用仪器为南方公司制造的NTS-342R5A电子全站仪,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为±

2mm+2ppm。

3.变形观测水准点的布设

1.测点的埋设要求是,测点需穿过原状土硬层,伸入300mm左右,测点顶部做好保护,避免外力产生人为沉降。

测点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0—30m。

2.水准点的型式与埋设要求如下图:

4、检测员的安全防护

在监测的前期准备中,由于观测点位布设在边坡底部往上1/3处,所以观测员不方便架设棱镜三角架,而边坡又比较陡峭,因此在监测过程中观测员的安全就显得极为重要。

于是采取的措施是,在每个观测点位下方开挖出一个方便架设棱镜的小平台,或者使用便携式小棱镜观测。

这样就保证了观测员的安全。

5、变形观测的精度要求

变形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精度准确性,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观测仪器,固定的水准点,以及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

同时要保护好监测点不被移动,破坏,位移,周围用混凝土加固。

在架设棱镜时必须气泡居中,保证观测的准确性。

6、变形观测的方法和要求

1、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

(1)变形观测次数:

在施工期间沉降观测的次数,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基坑每挖一层观测一次。

如施工期间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进行观测。

如出现特殊情况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加;

基础四周大量积水;

长时降雨等

(2)变形观测时间:

基坑变形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致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在基坑开挖前进行基准监测,监测次数不少于两次,以进行校核。

自基坑开挖时起,每天监测一次,在挖土高峰期,若位移速率变化异常或位移量过大可适当加密周期,增加监测次数。

当大规模取土期过后且位移基本稳定,则监测周期可视位移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体施工至±

0为止。

2、变形观测要遵循“5定”要求: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基点和被观测物上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

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

观测人员要稳定;

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要一致;

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能保证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主观不确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

能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结果的可比性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3、确定沉降观测的路线亦绘制观测路线图。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由于现场临建、料具、设备、施工障碍物较多,造成通视困难,所以在进行沉降观测前,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安置仪器的位置,水准点的位置以及观测线路,绘制沉降观测线路图。

以后每次都按固定的线路观测,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4、变形观测首次坐标测定。

变形观测点首次观测的坐标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根据,为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要求初测进行两次,在确定无误后再作记录。

5、变形观测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变形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6、观测成果整理:

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纪录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

然后将观测高程记入沉降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变形量,并注明观测日期和变形情况。

为了更清楚的表示沉降、时间之间的关系,还要画出每一观测点的时间与变形量的关系曲线。

7、附图:

沉降观测点点位图;

(平面点位图)

六、建筑物沉降观测要求

1、本工程在房屋四角及建筑物外围每隔不大于20米,设置一个沉降观测点。

2、采用精密水平仪和钢尺,对第一观测对象固定测量工具和人员,观察前应严格校验仪器。

3、测量精度采用II级水准测量,水准测量采用闭合法。

4、观察时,应随记气象资料,观察次数和时间为:

每施工完一层观测一次,装饰工程一个月观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不少于3次,第二年不少于2次,以后每年1次,直到下沉稳定为止。

对于突然发生严重裂缝或大量沉降等特殊情况,应增加观察次数,

5、观察点应避开其它物体,以免影响观测。

6、通过对建筑物的沉降进行一个时期跟踪观测,获得建筑物准确可靠的沉降数据,了解建筑物的实际沉降情况,为建筑安全提供数据保证。

七、沉降基准点的布设

1、沉降基准点是沉降观降的依据,经现场勘察后,本标段共设3个基准点,基准点应布置牢固,布设在不宜碰撞或扰动的位置。

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

沉降基准点应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距离新建建筑物基坑边线不小于基坑深度的2倍距离,同时为了防止沉降基准点受到冻胀的影响,沉降基准点的埋设深度不小于0.5米,以保证沉降基准点的稳定,基准点平面布置见附图一。

2、沉降观测基准点布设应符合水准路线,其主要技术要求和测法应符合下表: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

1.0

0.30

0.6

0.8

闭合观测

注:

n为测站数

八、沉降观测点布设

1、根据设计要求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要求沉降观测点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观测点按设计布置。

3、沉降观测点的标志,根据本工程特点采用墙式标志形式,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散热器、暧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志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立尺需要离开墙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标志的立尺部位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4、沉降观测点制作:

采用Φ20钢筋制作,形状为L形,在钢筋端部焊制30的圆球作为立尺点,如图所示,然后打磨光滑。

5、沉降观测点埋设;

当建筑物施工完一层,拆除墙柱模板后在建筑物周边墙面上弹好+50线,根据平面位置在墙柱上钻孔,用建筑植筋胶镶固,立尺点位置控制在+50线左右,然后刷黑漆二道,圆球涂刷红漆标记。

锚入墙柱内长度200㎜,外露出墙面100㎜,待装修完成后外露20㎜。

6、施工过程中若暂停施工,在停工时及开工时应该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九、观测技术要求

1、观测仪器选用水准仪DSZ3自动安平光学水准仪及与其配套钢卷尺。

该仪器具有以下特点:

精度高。

该仪器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为1mm;

2、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观测过程中做到:

主要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附属设备固定、安置的镜位固定、观测方法及程序固定。

3、沉降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精度进行,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

仪器型号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二等

≤30m

≤1.0m

≤3.0m

≥0.5m

4

4、观测顺序:

顺建筑物一圈闭合观测。

十、警戒值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本工程监测警戒值暂定如下:

1)边坡水平位移达20mm或变形平均速率大于0.1mm/d;

2)边坡垂直位移(沉降)达20mm或变形平均速率大于0.1mm/d;

3)锚索拉力损失超过设计值的20%时报警。

以上监测警戒值仅供参考最后报设计单位确认后执行。

十一、监测报告的提交和报警程序

在正常监测时一般情况下当天监测,在下一次监测时提交监测报告(或监测的次日提交报告),在监测发现达到投警值时及时向业主、监理部和设计方报告,

如遇达到报警值,则首先在第一时间电话通知业主、监理部;

然后向有关单位发出联系单。

再次,尽可能协助业主、监理部分析处理施工中的问题,如要应急抢险积极为项目各方出谋划策。

十二、观测中应遵守的事项

1、观测前30分钟,晴天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2、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

3、除路线转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

4、观测周期:

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往返观测1次,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

5、荷载变化期间的观测周期要求:

主体施工期间每一层观测一次;

出现不均匀沉降时,根据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6、结构封顶后每月观测一次;

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

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

交工前观测一次。

十三、沉降资料的提交

1、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

并做好沉降观测记录;

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2、正常观测过程中,每观测一次,提供沉降观测记录、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3、沉降观测工作完成(作业终止)后,提供汇总分析报告。

技术报告包括:

作业说明;

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

沉降观测记录。

十四、安全文明施工

1、严格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

2、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带好安全用具,安全帽戴好并系好帽带;

不得穿拖鞋、短裤及宽松衣物进入施工现场;

3、作业人员处在建筑物边沿等可能坠落的区域应佩带好安全带,并挂在牢固位置,未到达安全位置不得松开安全带;

4、在场内、场外道路进行作业时,要注意来往车辆,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5、在建筑物外侧区域作业时,要注意作业区域上方是否交叉作业,防止上方坠物伤人;

6、观测作业时拆除的防护网及护拦应及时恢复。

7、进入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凭上岗证进场工作。

8、进场工作人员要服从工地的统一领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9、进入施工现场观测人员要戴好安全帽,攀高时需要系牢安全

带,检查脚手架是否牢固等。

观测人员需要留意边坡是否有块石等滑落。

10、观测时,避开坡上部施工。

在坡上部观测时禁止下部有人员

走进。

11、在工作过程中,避免触碰破坏水、电、气管道及各种线缆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