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96405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特征分析。

2、教学目标设计:

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以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为基础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4、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设计

5、教学策略设计

6、教学过程:

教学的整个流程。

7、布置作业

8、教学反思:

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五、教学设计每个步骤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具体操作

(一)学习需求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分析要点 

①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以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③分析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

(2)注意的问题:

 

①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

②教学内容的容量、深度和广度要恰当;

③教学内容的重点要明确,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

④教学内容的难点要明确,并要设计好解决、检查难点的方法;

⑤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既要按知识的逻辑结构排列,又要考虑学生特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特征的分析 

分析要点:

①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水平,为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②分析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水平,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的水平,情感、动机、兴趣和意志等心理因素,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③分析社会背景,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对教学可能产生的正负面效应,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补救措施。

(三)教学目标设计:

1.三维目标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主要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7维度)的变化。

(1)知识与技能:

即学生该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也包括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和将要学习的知识间的联系。

知识:

包括学科知识、意会知识、信息知识;

技能:

包括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

(2)过程与方法:

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载体

过程:

是知识的获取经历。

方法:

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有效的学习来自于学生对知识获取全过程的积极参入。

而参入的程度又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直接关系。

学生对学习的爱好、学习动机、自信心、意志等都将直接影响知识的获取结果,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深度与广度。

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又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的前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

主要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

即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

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它包括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也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

态度:

是个人较为稳定的情感倾向。

是指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与内在反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价值观:

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它强调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确立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怎样表述三维目标?

a行为主体:

学习者(主体)—谁,(是指教育对象学生。

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故一般不用,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

而是用如“能读准”、“能熟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b行为动词:

可观察到的行为—在做什么;

(必须明确,恰当。

(1)知识与技能表述常用的行为动词:

知识部分:

了解、理解、运用层次。

了解层次:

常用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对比、表述等词语。

理解层次:

常用阐述、解释、理解、分析、判断、计算等词语。

应用层次:

常用运用、验证、使用等词语。

技能部分:

(模仿)模拟、例证、临摹、再现;

(独立)测量、操作、制作、设计。

(2)过程与方法表述常用的行为动词:

常用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学习、预测、考虑、经力、体验等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述常用的行为动词:

常用(反应)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

(领悟)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等等。

c行为条件:

支持学习的环境—在什么条件下;

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里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

如“通过小组讨论,完成”。

d行为标准:

表现程度—做到什么程度。

表现程度或表现水准。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能准确表述”。

3、“三维目标”中的三维是一体的,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整体,都是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是基础目标;

“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是条件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是最高目标。

4、例如: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个框题

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

懂得“团结就是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能够辩证地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集体生活中“团结就是力量”,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珍视集体的团结,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5、目标表述的四要素具体体现

体现了谁?

(学习者——主体或对象)

做了什么?

(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

在什么条件下?

(支持学习的环境)

做到什么程度?

(行为的标准)

例如:

通过直观性的操作活动(行为条件),学生(行为对象)能正确说明(说明是行为及正确说明是行为表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内容)。

6、确定三维目标的要求

(1)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要求。

(2)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全面、具体、恰当。

所谓全面,即要关注到三个维度。

所谓具体,即指在本节课中能够具体实现的。

所谓恰当,即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过高过低都是不科学的。

是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的。

四、教学设计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

一般是指那些在学习中贯穿全局、带动全面、应用广泛、对学生认知结构起核心作用、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作用和纽带作用的内容。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

一是教学内容是不是教材的核心;

它是不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或有广泛应用性。

教学难点:

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普遍比较困难的知识点。

难点完全依据学生接受能力而定。

难点形成的原因:

(1)要学习的知识过于抽象;

(2)在学习新概念、原理时,缺少已知的概念、原理做基础;

(3)已有知识对于新知识学习的干扰作用。

(4)教学内容较为复杂,综合性较强。

五、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选择

选择教学媒体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媒体与方法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选择需要充分依据教学规律与原则、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师风格特点、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点等。

其使用不应简单地追求形式,而要关注其对教学效果的优化。

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讲授法(新课)、谈话法(提问)、讨论法(小组或全班)、演示法(提供感性经验)、练习法(课堂作业)等

2.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媒体主要包括:

非投影视觉辅助如黑板、挂图等。

投影视觉辅助如幻灯机、投影器等。

听觉辅助如录音机、收音机等。

视听辅助如电影、电视、录像等。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多媒体结合使用,各媒体都有其局限性。

同时注意,传递信息量要适中,不宜太多、太快。

六、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的设计具体包括:

1.新知导入起点要低;

2.学习新知前要进行旧知识的复习;

复习的内容一定是和新知密切相联系的知识,进而铺设学生学习的各种台阶,注重教学的反馈与激励。

3.体现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对新知的反复训练,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与巩固。

4.注重学习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特别应注意的是训练的广度、深度与梯度。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小学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有:

直接导入法、温故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图示导入法。

2.具体的教学过程因学科、学生、教师而异。

(1)概念教学过程一般是:

“引入—理解—巩固—应用”

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教学结束后的评价)总结性评价。

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怎样。

第二节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1针对性和渐进性原则2真实性和艺术性原则3接近性和诱发性原则4探索性和合作性原则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2创设实验情境3创设交流情境4创设文化和生活情境

第三节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

一、小学语文

要学好语文,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语文能力是语文知识、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

二、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方式

1自主性2合作性3探究性

三、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以语文学习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是因为语文具有交际功能,而语文的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习的终极教育目标。

四、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1、小学语文总体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内容:

a培养爱国主义、积极世界观和价值观b提高文化品位c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d发展思维能力f主动探究性学习g学会汉语拼音,说普通话h独立阅读i书面语言运用能力j口语交际k常用语文工具书

2、学段目标和内容(制定三维目标会用到三个阶段五个领域)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阶段(5-6年级)

内容第一识字和写字第二阅读第三写话第四口语交际第五综合性学习

3、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

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4、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第四节课程标准与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最重要的指导文件。

《数学课程标准》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思路;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阐述了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按不同学段描述了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要求;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分别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五部分是“附录”,给出了标准的行为动词的分类以及相关的案例。

一、小学数学课程

(一)小学数学课程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观

1教师的角色要做出相应的改变2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三)小学数学教育评价观

1要把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2拓展多样化的评价目标与方法3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四)信息技术观

首先应树立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观念。

其次,运用现代新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的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成为可能。

二、小学数学课程的性质

(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其功能和定位体现在四个方面1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其目标可以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1知识技能2数学思考3问题解决4情感态度

第五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综合实践课程是在教室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第六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和方式

1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整合识字,写字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效率。

2运用网络多媒体动画课件,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3运用网络平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途径和方式

1作为计算工具运用于数学课堂2作为获取教学资源的工具运用于数学课堂3作为演示工具运用于数学课堂4作为显示工具运用于数学课堂5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运用于数学课堂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就算整合,不对,使用只是一种手段2有了信息技术,黑板和粉笔就可以退出了(不对)3课件的开发只靠自己(不对)

第八章教学上

广义的教学,是指教的人向学的人传授文化知识、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上的教学,指的是学校教学,是教师组织、管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一、教学的功能

(一)就狭义的学校教学而言,其基本功能包括传承知识、养成基本技能、培养基本能力、涵养个性和助长生命五个方面。

1培养能力是教学过程的另一个基本功能。

中小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对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力、发现问题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2涵养个性就是个别性和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3助长生命是指教学让学生感知生活、感受生长、体验生存、感悟生命。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开展的程序结构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关系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首先是教师对于所传授的知识的再认识过程;

其次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来获得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教学过程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a间接性、教学过程并不是直接认识世界的过程,而是通过对教学中间媒介的认识来实现的;

b引导性、教学认识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认识;

c简捷性、学生认识走的是一条捷径,通过历史文化的继承、祖辈经验的高效借鉴,实现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2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的特殊交往活动

具有交往性、人为性、双边性、目的性

3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的难度

4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完善的过程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与原则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制约教学活动开展的客观必然性。

共识性规律有四个: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又叫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以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和能力是互为发展前提、相辅相成的关系2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促进3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原则

1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2充分调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平等、民主、友爱、互助的师生关系

(四)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教学的另一重要使命是传承良好的思想道德,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树立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教学观念2学习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的基础3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思想品德的主观条件

二、教学的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指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其中贯穿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a保证教学的科学性b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c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d教师要不断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通过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由此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体验,建立起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之间的联系

其中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a实物直观b模像直观c直观与讲解相结合d直观语言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a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b重视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f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4启发性原则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a确立学生主体地位b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c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启发的时机

5循序渐进原则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抓主要矛盾,辅导学生把握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能够与教学的进度同步c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性、阶段性及其认识规律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应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抓住孩子的关键期

6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教师指导学生强化已理解的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记忆,并能迅速再现,运用于问题的解决。

其中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a对知识的理解是巩固知识的基础b注重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7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学生智能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

贯彻量力性原则的基本要求a了解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b把握教学难度,控制教学进度

8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自身的最佳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b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在个人发展上“扬长补短”,鼓励学生的特长发展。

第三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一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依赖于教学人员、时间、空间等各要素的合理安排。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对教学的人员、时间、空间等要素整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到近现代,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和特朗普制等。

1个别施教主导的古代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2注重集体学习的近代教学组织形式

a班级授课制,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课制具有高效、经济、便于管理。

1862年,我国京师同文馆率先采用班级授课制,1903年“癸罗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学制。

b贝尔—兰卡斯特制,19世纪初英国牧师贝尔和教师斯特兰卡创立了贝尔---兰卡斯特制,又称“导生制”。

贝尔—兰卡斯特制仍在班级为基础,由教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成绩优异的学生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师资源不足的压力,但不利于保证教育质量。

3趋向多样化的现代教学组织形式

a道尔顿制由美国帕克赫特最先提出的,体现学生个体的加速学习和减速学习,其一废除了统一的课程表和年级制,其二是取消了传统的班级制,其三双重评价的学业评价方式

b文纳卡特制和道尔制同一时期,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知识用于实际。

C设计教学法以学生为本,打破学科界限,教学法的步骤包括:

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判结果,这四个步骤的实现主要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开展研究,教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d分组教学制完全打破年龄界限,按成绩能力分组,被称外部分组;

首先按年龄编班,再按成绩和能力分组,被称内部分组。

f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

(三)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或者叫班级教学

1助形式有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复式教学或特殊教学。

2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是按照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进行分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课时数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班级授课制具有以下基本特点a教学人员安排以“班级”为活动单位b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以“课”为组织单位c教学时间安排以“课时”为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