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551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8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特点):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

隋炀帝从605年起。

3、概况

²三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²四段(自北向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²地位:

全长两千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长的运河。

²开通的作用: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诞生

²隋文帝: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²隋炀帝: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正式诞生的标志)

2.意义

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

1)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2)徭役、兵役繁重

3)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灭亡:

公元618年(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

1.建立:

618年,李渊(唐高祖),定都长安。

二、贞观之治★★★★

1.即位:

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2.统治措施

(1)纳谏:

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重要敢于直言的大臣魏征。

(2)用人: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重用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

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军事上:

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表现: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1.称帝:

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四、开元盛世★★★

1.措施

(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表现: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称为“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

1)垦田面积扩大;生产工具的改进:

曲辕犁(耕田犁地);筒车(灌溉)

2)重视兴修水利

2、手工业方面

①丝织业:

品种多,如“蜀锦”。

②陶瓷业:

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

1)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

2)国际性的大都会:

长安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一)唐蕃关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唐太宗时,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3、和亲政策

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二)民族政策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人们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方面(诗歌)★★★★

姓名

时期

特点/成就

李白

盛唐

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诗仙”

杜甫

由盛转衰

诗歌淳朴厚重。

诗:

诗史;其人:

诗圣

白居易

中唐

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二)书法和绘画

姓名

代表作

风格

颜真卿

《颜世家庙碑》

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欧阳询

《九成宫碑》

字方折俊丽、笔力险峻。

阎立本

《步辇图》

擅长人物故事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含义:

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影响: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

二、鉴真东渡

1.时间:

754年

3.意义: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1.时间:

贞观初年。

3.贡献

1)翻译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3.影响:

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思考: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带给我们的启示?

原因:

①国家安定统一;

②经济文化繁荣;

③对外开放政策;

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

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爆发原因

1)根因:

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直因:

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体,势力膨胀。

2.爆发:

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

1)经济: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政治: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含义: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特点):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统一(局部统一):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

①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

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

916年,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生活区域: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

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

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

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

积极:

使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消极:

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

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

内容:

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影响:

积极: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消极:

加深人民负担。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生活概况:

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统一:

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

3.建国:

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

4.措施:

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1.灭辽:

1125年,辽被金灭亡。

2.灭宋: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1.建立:

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抗金:

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功绩:

郾城大捷)

3.议和:

(1)内容: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2)影响: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总结:

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权建立的情况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

①南方战乱较少;

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统治者的重视;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表现

(1)水稻:

①品种: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③结果: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

①茶树: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棉花:

南宋后期,棉花在南方种植推广。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1)丝织业: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

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

1)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2)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如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

3.造船业

1)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3)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

(1)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