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2656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docx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docx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

 

诗词与书法

——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

艺术是相通的,无论诗词或是书法,绘画或是音乐,在艺术家的眼中,它们虽给人视觉或听觉、色彩或旋律的不同感受,但对于欣赏者的心灵震撼,却都是源于同样的对美的认同。

在艺术追求中,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推崇这样的相通之“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善于从不同的艺术种类吸取美的灵感”。

草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而得草书之神,便是最好的佐证。

碧泉先生长期习练书法,于点画使转中参其形,于筋骨张弛间寻其髓,于体势章法外摄其神。

可以说,他对于书法艺术的修习,不仅涵养了他的气质,也拓展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美的感悟。

他常说:

“诗词与书法,术有不同,道者一。

”在诗词和书法的创作过程中,他也自然地将对二者的感悟相互融通,使他的诗词与书法创作相得益彰。

唐多令

书法用笔

单色画图宏,

无声曲韵浓。

大书家、笔下春风。

酣畅淋漓书物象,

精妙处、用中锋。

指实掌心空,

肘垂肩膀松。

笔稳操、运腕从容。

凝静深思佳境入,

与太极、略相同。

有人说,中华书法艺术就是单色点画构成的图画,是线条流淌出的无声音乐。

碧泉先生正是用此诗探讨书法之所以“单色画图宏,无声曲韵浓”的原因,借以阐述他对书法用笔的领悟。

笔法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功,如果没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和娴熟的运笔技巧,就不可能运用粗细、浓淡、强弱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出协调的色彩和情调,挥洒出圆活妍润的神采。

因此,诗人说:

“酣畅淋漓书物象,精妙处、用中锋。

”前人所说的“戈戟铦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其精妙之处关键在于用笔,尤其是“笔笔中锋”的笔法。

下阕诗人用写实的方法详细介绍了用笔的动作要领——“指实掌心空,肘垂肩膀松。

笔稳操、运腕从容。

”其实,这也是他持之以恒习练的正确笔法,正因为这样严格的练习,他的书法作品才使方家常称道“中锋行笔,圆满可观”。

倘若读者以此感觉此词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字,那就错了,全词最为精妙传神的“诗眼”是末尾两句——“凝静深思佳境入,与太极、略相同。

”凝神静气,渐入佳境,这种微妙的感觉似与太极拳相同。

读之平和自然,然形似乎?

神似乎?

似太极?

似诗词?

瞑目而思,才感到但凡传统文化,无论太极、书法、诗词抑或其他,均是“形略同而神相通”。

——这正是诗人要表达的“道者一”的哲理意境。

韵律

林语堂先生曾说:

“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

”无论是音乐的节奏旋律,还是小说的跌宕起伏;无论是书法的短长疏密,还是诗词的张弛有度。

其中都蕴含着一种节奏与韵律的美感,使人陶醉其中。

看张旭的狂草,这种感觉尤盛。

让心意随着墨迹而行,时而疾行如流水行云,时而回锋如悬崖勒马;时而张扬如长锋出鞘,时而收敛如锥勒石,在那一张一弛、一疾一缓中带给人一种如醉如痴的心灵感受,这就是韵律的美。

诗词也一样,尤其是长短句的词,形式上有着长短疏密的句式,也有着抑扬顿挫的平仄;内容上有着起承转合的意趣,更有着诗外留音的意境……无一不流淌着韵律的美。

鹊桥仙

观赏书法

有形书法,

无声音乐,

点画传神笔意。

淡浓疾涩总相宜,

功力够、润圆通体。

白云出岫,

凤凰展翅,

寓在静形动势。

淋漓酣畅色丰盈,

和谐曲、韵生笔底。

这是一首观赏书法的小令,讲述了碧泉先生读帖的体会。

其中不仅表达了书法与音乐相通的和谐韵律之感,也明确地指出了产生这种韵律感的原因——“淡浓疾涩总相宜”、“寓在静形动势”。

正是淡与浓、疾与涩、静与动的变化,形成了书法的韵律美。

而在这首描写书法的诗词中,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已经自然地将这种体会融入了诗词。

章法上,有“有形书法,无声音乐”的咏叹之宏,也有“点画传神笔意”的阐释之微;句法上,有“淡浓疾涩总相宜”的一字一意之密,也有“功力够、润圆通体”的断句之疏;虚实上,有“白云出岫,凤凰展翅”的比喻之虚,也有“寓在静形动势”的说理之实;形意上,有“淋漓酣畅色丰盈”的色彩之形,也有“和谐曲、韵生笔底”的和韵之思。

正是这些宏与微,疏与密、虚与实、形与意,无形中形成了诗词自身的韵律美感,令读者读起来感到自然畅快,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读罢不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诗人只是在讲述书法与音乐的共性吗?

诗词本身不也正如诗人所讲的“淡浓疾涩总相宜”吗?

也许,这才是诗人的弦外之音吧!

有人说:

“书法是作者心灵的律动。

”此言不虚。

曾有人试图从书法的点画结构、干潮虚实、进退快慢中希望通过量或质的分析明白其韵律产生的原因,但都失败了。

也许如同老子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这承载了太多文化因子的千年国粹,已远非单纯的视觉感受那么简单。

蔡邕在其所著《九势》中写道:

“书夫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可见书法的韵律源于一种自然和谐、阴阳互济的变化。

就像音乐,高亢与沉吟、急促与舒缓,给人一种呼吸的感觉,自然畅快。

倘若只快不慢,或只亢不低,则让人感觉呼吸困难,成为“断气”音乐。

同样,书法若如此,也就失去了韵律感,不再是心灵的律动,而是没有生气的“字”了。

因此,要想明白书法的韵律,就必须用心去聆听,在书法线条的流转中感受作者心灵的呼吸,倾听作者心灵的歌唱。

阴阳变化的韵律感,对于长期练习、揣摩书法的碧泉先生来说,必是深有体会。

他也将这种体会糅合进诗词创作中,以追求诗词中那种“自然畅快”的韵律感。

沁园春

湛江港

良港天生,

背负西南,

吞吐五洲。

看水深浪静,

迷津舸舰;

潮平岸阔,

戏水海鸥。

旭日登楼,

顺流望去,

浪比天高飞疾舟。

沿岸走,

顾长廊蝶恋,

春驻枝头。

未来在海无愁,

忆建港当年战略谋。

赖周公圈定,

全盘思考;

将头捉刀,

八面绸缪。

数万民工,

手推肩挑,

善举能除百世忧。

曾知否?

待同兴港市,

谁配风流!

让我们如同欣赏书法一样来赏读一下这首长词,感受一下诗人心灵的律动:

开篇以浓墨下笔,取豪放宕阔之势,从宏观上点出了湛江港的地理重要性。

“良港天生,背负西南,吞吐五洲”;继之以平缓的线条使转、精细的点画提按来描写湛江港内的迷人景色——“看水深浪静,迷津舸舰;潮平岸阔,戏水海鸥。

”接着笔锋于圆转处一顿——“旭日登楼”,借此取势出锋,以“浪比天高飞疾舟”激得池水兴波;最后用“沿岸走”,再次起笔,以含蓄有力的涩笔引导读者思绪驻足岸边,“顾长廊蝶恋,春驻枝头”,意趣横生。

下阕诗人先开后敛,用“未来在海无愁”承上意而开,将现时的湛江港之美延续而舒展其“书意”,后以“忆建港当年战略谋”收敛而启下,将思绪带回历史的回忆中——“周公圈定”、“将头捉刀”、“数万民工,手推肩挑”,笔笔凝重,字字含情。

至收尾处,诗人的笔锋再次奔放起来,“曾知否?

待同兴港市,谁配风流!

”此笔合往时、今日二意而动,宕开笔墨,长锋取势下行,至墨尽而意未绝,引读者展望未来,取意甚远。

全词浓淡缓急控制适度,收放自如,呼吸间充满了畅快的韵律感,完全符合书法的阴阳相济之道。

可见碧泉先生对书法与诗词,均已得韵律运用之法门。

再看下面这首小令:

临江仙

蛤岭之夜

月白风清摇岸柳,

荷塘一片氤氲。

蛙声伴我走新村。

暗香飘一路,

几处烛光醺。

漫步书廊椰树下,

静听楼上琴欣。

观棋不语爷牵孙。

夜来评画卷,

却是种田人。

倘若将此词看作一幅书意的书法作品,那么它应当是一幅相当灵动的“小品”。

“月白风清”当取中正起笔,“摇岸柳”、“一片氤氲”均有摇曳、飘忽之感,运笔当用精细线条圆转或侧锋变化行走,以合其俏丽妍美、婀娜多姿之意;“蛙声伴我走新村”,则应是中锋缓行,笔画干净,方有此句的清新宁静之感;“暗香飘一路,几处烛光醺”,运笔再活,且舒张捭阖,令人心如微醉;“漫步书廊椰树下,静听楼上琴欣。

观棋不语爷牵孙。

”意趣轻快,点画活泼;收尾之句“夜来评画卷,却是种田人”又为涩笔收尾,以收其古拙之效。

整幅作品行笔快慢交替,笔法变换得法,虚实结合有度,正如诗词中几个变化的动词一样,“摇”、“走”、“飘”、“漫步”、“听”、“评”,一动一静、一虚一实、一远一近,节奏感强烈,以“灵动”评之,当之无愧。

章法

章法即通篇经营之法,无论对于书法,还是诗词,都非常重要。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必是章法经营得当,观通篇笔墨摆布,如同看排兵布阵,字字呼应,笔笔顾盼。

每个字在整个书法中都不可或缺,整幅作品也不再是字的集合,而是被书家精心布置的“大阵”。

章法追求的是作品的通篇结构首尾相应,浑然一体。

为达到这一目的,历代书家作了许多探索与总结,例如“揖让呼应”、“离合有伦”、“轻重相间”、“递相映带”……有的是通篇中行列布局的“大章法”,有的是一字内点画经营的“小章法”,但其神髓皆是相通的。

章法经营,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个性章法。

但章法中也有一些是长期经过验证而为大多数作者自觉遵循的“法度”,例如“起承转合”的大局谋篇。

这一点,书法与诗词,是完全一致的。

碧泉先生的诗词,曾有人评论:

“精心谋篇,尽得‘起承转合’之法”。

正是因为他遵循这一诗词与书法相通之道,才使他的作品,不论书法还是诗词,皆能结构紧密,浑然一体。

扬州慢

赠湛江日报社

甲子回头,

乾坤更始,

儿时烽火干戈。

报黄花战地,

梦铁马冰河。

看今日、春风播送,

天南重地,

红土长坡。

念苍生、澄清环宇,

开道鸣锣。

青山着意,

海横流、白浪青波。

写今日新闻,

明朝历史,

天地人和。

世代传承薪火,

光阴转、岁月如歌。

对木棉繁茂,

心同枝叶婆娑。

这首词作于2008年,是为纪念《湛江日报》创刊60周年而作。

全词用“甲子回头,乾坤更始”起篇,不但点出了《湛江日报》创刊60周年之纪,也以“回头”起出尘封的历史,将读者的思绪带到60年前的旧时代。

“儿时烽火干戈。

”《湛江日报》初立之时,解放战争炮声正隆,“黄花战地”、“铁马冰河”引人追思。

追昔抚今,诗人以“看今日、春风播送”承上启下,又为读者展现了如今《湛江日报》的新气象——“念苍生、澄清环宇,开道鸣锣。

”下阕以“青山着意,海横流、白浪青波”的诗化语言转承,继而详细讲述了如今《湛江日报》的社会贡献,既为现今报道新闻,又为将来记录历史。

全文至此,已令读者对《湛江日报》的情况全面掌握。

诗句方收尾以“合”,呼应前文,总领全篇。

历经沧桑,支撑《湛江日报》的是世代的不懈努力,是“传承薪火”的优良传统。

回首前尘,叹“岁月如歌”;喜看今朝,赞“枝叶婆娑”。

诗人精心布局,起承转合的章法运用恰到好处,纵观全文,层次分明,紧密一体。

正是一篇章法合度的好文章。

“起承转合”的章法格局,虽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式”,但对诗词创作尤其是长诗写作而言,的确有着紧密结构、递进层次的重要意义。

只要在创作中多加应用,勤加揣摩,必然能收放自如、得心应手。

碧泉先生的章法经营于此得益匪浅,长调既能把控随心,中调、小令也就不在话下了。

减字木兰花

风暴登陆

天沉云怒,

惊老村前椰子树。

雨剑风枪,

弱势无缘论短长。

危堤加固,

矮堰难拦新旧雨。

夜半秋寒,

抢险官兵衣正单。

这首《减字木兰花》共八句,对应“起承转合”的章法,恰好一势两句,非常工整。

“起”写风暴前夕,“天沉云怒”,风雨将至,连村前多年经风历雨的椰子树也惊恐不已,衬映着天昏地暗的背景,似乎也因骤来的风暴而苍老了;“承”写风暴肆虐,顷刻间,风如“枪”,雨如“剑”,扫荡一切;下阕“转”而写水库堤危,将读者的目光聚焦到低矮的堤坝和暴涨的水位;“合”入主题,描写了正在抢险护堤的官兵们,夜半天寒,顶风冒雨。

四个层次层层递进,相互呼应。

“起”句中“惊老”的椰子树,“承”句中“无缘论短长”的“弱势”,“转”句中“难拦新旧雨”的矮堰,这些描写都是为“合”句作铺垫,最终突出了抢险官兵的镇定、坚强和无畏,从而升华了意境。

其实,在书法创作中的章法要求,无论是“起承转合”的全篇结构,还是点画顾盼、形体揖让,追求的是连带呼应的整体效果,需要的就是从大局出发的思维意识。

同样,在诗词创作中也需要这样的大局意识和呼应思维。

利用呼应,可是前文与后文之间建立起一种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