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4860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

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

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

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

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

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

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

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

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

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

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

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田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

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果真是这样吗?

我想用事实来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产量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

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袁隆平进而写道,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相差悬殊。

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

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上,主持人问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活动的袁隆平是不是也做梦,梦见过什么。

袁隆平是一位的伟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当然要做梦。

他高兴地回答:

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

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1986年,袁隆平在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新材料,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

在他的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中他提出,若将杂交稻的强优势固定下来,就可以免除年年制种,成为一系法杂交稻。

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

前劲有余,后劲不足;

分蘖有余,成穗不足;

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他主持的“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正式立项开展研究,袁隆平担任了国家“863-101-01”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并列为榜首。

199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重要论文。

1998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和9月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19届国际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言:

由于采取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有机结合的技术路线,中国在培育超级稻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经过中国许多科学家10多年的协作研究,目前技术上的难题已基本解决。

袁隆平预计,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将在近几年内应用于生产,并将在21世纪初大面积生产中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

有人统计过,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大面积推广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6─1999年,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

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在他《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

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近十几年来,杂交水稻不断走向世界,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推广,这项技术是我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2.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中表现出的情感美和本文的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英国《每日邮报》2022年7月17日报道: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了《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

报告指出,自2022年以来,全球饥饿人口已经持续上升了3年。

2022年,全球有超过8.2亿人营养不良;

非洲情况尤其令人不安,那里的饥饿率持续上升。

在东非,约有30.8%的人口营养不良,是世界上饥饿率的地区。

在亚洲,也有大约12%的人口正在面临饥饿。

2.“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何谈经济建设?

所以,谁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谁将无可辩驳地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权威的胆识;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这个人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3.走近人物

(1)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世界水平。

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的发明特等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

“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人物格言:

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

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

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

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3)人生经历(袁隆平自己的语言):

我6岁时在武汉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

我觉得那一切简直太美丽了!

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也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

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

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4.如果要为这样一位获得了如此多的殊荣,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撰写通讯,该从何下笔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二、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并说说课文每个部分表现了袁隆平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2.生字

菽() 馑() 埂() 穗() 蔸()

蕊() 籼() 粳() 蘖()

3.积累词语

刻骨铭心:

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

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义无反顾: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力排众议:

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饥馑:

饥饿,饥荒。

4.脉胳梳理:

本文由四个小标题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三、探究

1.俗话说: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学习人物通讯,我们应该知道它“写了什么”,培养自己的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怎么写的”,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

“为什么写”,培养自己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

下面,我们就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三个角度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

2.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

要点: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

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要点一:

细节描写比如“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的观察起来”,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其他比如: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

细节描写。

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要点二:

具体、典型的事例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⑤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特点:

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语句精妙、结构工整;

内容深刻、突出主题;

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事不断地穿插议论。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6.“为什么写”

全面地记叙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号召我们学习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拓展提升

1.通过学习这篇通讯,你对袁隆平有什么认识?

从袁隆平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2.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

请说说理由。

是“中国的脊梁”。

理由是:

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

②自己的研究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③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五、写作练习

1.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

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2.是不是只有政治家、科学家等才能作为报道对象?

提示:

不是。

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

3.在我们走过的人生旅途中,很多平凡人的事迹令我们感动,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位人物为报道对象来进行人物通讯的写作练习,课堂上写出标题、#教案#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课后完成全文。

3.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知识点

生平:

沈英甲,1948年生,吉林辉南人。

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终极诊断》《生存方式》等。

二、创作背景

插上科技的翅膀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粮食严重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发明“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得国家科技奖后,记者为介绍他的先进事迹所做的人物报道。

三、常识

1.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

2.袁隆平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特等发明奖;

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科技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