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简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黔江其工业与农业之间的互动发展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20简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黔江其工业与农业之间的互动发展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简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黔江其工业与农业之间的互动发展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直辖体制决定黔江作为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是经济中心
为减少管理层次,199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在中央指导下,按照规范的直辖市行政体制要求,实现了全市所有的区县由重庆市直接管理。
自此之后,渝东南六区县互不隶属,黔江失去法律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但由于重庆特殊的市情,市委市府提出了“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重新明确黔江作为渝东南的中心城市。
这也切合国家、重庆市将黔江定位为渝东南中心城市的初衷,就是要黔江在经济上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二)工业是黔江作为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载体
1.黔江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时期
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无论从产值看还是从就业人员看,其所占份额都存在不断减少的趋势,第二产业所占份额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则一直增长,存在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趋势。
其中第二产业的演进又分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
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0.1:
46.8:
43.1,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
黔江在2011年三次产业的结构为10.6∶55.4∶34,从产业结构的比例上看我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但还落后于全国的水平。
按黔江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三次产业结构将变化为6:
60:
34,第二产业比例进一步增加,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心在工业,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工业。
2.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要更加注重实体经济
2008年,由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银行危机、美债危机席卷全世界,全球经济放缓,经历四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仍然看不到恢复的迹象。
金融危机揭示了虚拟经济严重背离实体经济,导致泡沫积聚的深刻风险。
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三次产业的结构是1.1:
19.8:
79.1,其中金融业占GDP的8.3%,房地产业占11.3,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虚拟经济的核心部分,这两项之和即和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相当。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之和仅占国民经济的约20%,第三产业畸高,实体经济空心化倾向非常严重。
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能够推动经济的繁荣,但也往往是系统性的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近二十年来日本和香港的房地产泡沫、亚洲和拉美的金融危机,以及这一次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都起因于这两大产业。
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发达国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重新重视实体经济,提出“再工业化”。
这一概念的再次盛行,反映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
黔江在2011年三次产业的结构为10.6∶55.4∶34,到十二五末将变化为6:
34,第二产业的比重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的变化也表明我区不刻意追求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当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
二、走资源密集型工业发展道路是黔江经济起飞阶段的必然路径
(一)我区经济发展正处于起飞阶段
罗斯托在他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借喻于飞机突破地面状态腾空起飞,表示一国经济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罗斯托认为,起飞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次突变。
一国经济要能起飞,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和发展一种或多种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即主导部门。
“起飞”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曾产生过广泛影响,在发展中国家仍有一定影响,它关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应注意的具体政策、措施有一定积极意义。
我区是从2003年才开始进行工业园区建设,有计划的工业建设的时间不过9年。
工业总体规模小,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26.7亿元,在渝东南各区县中不具优势。
工业企业少,2011年规上企业仅51家,企业间利益连结不明显。
工业的就业人数仅2.81万人,远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业对就业和城市化的带动效应还不明显。
总体来说,我区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才具雏形。
从产业结构的构成来看我区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的水平,但轻工业在产业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以轻工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为例,2011规上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值78.95亿元,占规上企业总产值的62.2%。
工业化初期的特点就是轻工业是主导产业,可见我区工业化初期的特征还很明显。
现有的重工业仅弘扬水泥厂、武陵硅业以及一些煤矿等少数几个企业,产值还很小,在整个产业中还处于次要地位。
重工业的标志性项目36万吨PVC项目和20万吨铝加工项目尚在建设,这些重大项目投产之后将改变第二产业的内部比例关系,重工业将成为主导产业,重工业成为主导产业也意味着产业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综上所述,我区的工业正处于轻重工业转换的阶段,我区的发展水平实质上是介于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中期的过渡阶段,我区的经济水平尚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
(二)我区现有主导产业是资源密集型的
初一看,黔江位于武陵山区腹地,远离主体市场,资源有限,优势并不明显,工业建设很困难。
黔江区委、区政府客观分析区情,正确定位发展所处的阶段,规避比较劣势,发挥比较优势,在无明显优势的领域率先着手,创造性的规划设计了黔江独特的工业体系,构建起了工业基本框架。
一是立足于黔江的农业,创造性的打通了烤烟、生猪、蚕桑农业三大产业与工业之间的关节,建立了从种养殖到深加工的完善的产业链,除此之外,正在建设青蒿、银耳的工农一体化产业,代表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黔江卷烟厂、百发200万头生猪屠宰厂、在建的2万吨肉食品深加工厂、双河丝绸厂、在建的丝绸工业园、南海制药、朵朵润尔、珍珠兰茶叶等实体工业企业,占2011年工业产值的62.2%,现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农产品加工业。
二是以重庆市唯一的地方电网乌江电力为着力点,利用有些项目高耗能的特点,引进了武陵硅业、即将投产的36万吨PVC项目、在建的20万吨铝加工项目,正在引进巴莫科技的蓄电池材料项目、科瑞制药的红霉素中间体项目、攀华集团200万吨螺纹钢项目。
上述产业无论已经建成的项目还是正在建设的产业都是资源密集型的。
(三)我区中期产业规划其支柱产业是资源密集型的
结合黔江区三次党代会报告、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工业规划,到2016年,黔江区将建设以PVC一体化及相关配套产业为重点,加快形成150亿元化工产业集群;
以20万吨铝加工一体化、6万吨工业硅等为基础,加快形成150亿元材料产业集群;
以黔江卷烟厂“退城入园”、肉类屠宰深加工等产业链延长为牵动,加快形成100亿元食品产业集群;
以桐乡丝绸工业园为推动,加快形成100亿元丝绸服装产业集群;
以汽摩、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高新产业为带动,加快形成100亿元高新产业集群。
在100亿元高新产业群中某些产业仍然是资源密集型的,其它产业集群均是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至少占工业产值的83%,在中期产业发展中,资源密集型仍占主导地位。
三、农产品加工业在黔江工业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一)农产品加工业在当前工业化进程中占主导地位
2011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户,主要包括黔江卷烟厂、百发屠宰厂、科瑞南海制药等企业,实现产值78.95亿元,占规上企业总产值的62.2%。
当前,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农产品加工业在中期工业规划中具有优势地位
工业规划表明我区将在十二五末建成五大产业群,分别是150亿元化工产业集群,150亿元材料产业集群,100亿元食品产业集群,100亿元丝绸服装产业集群,100亿元高新产业集群,到2016年实现工业产值600亿元。
按上述规划,到2016年,绝色食品和丝绸服装产业将计划实现200亿元工业产值,这两大产业集群属于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中期工业总产值比例不低于33%,在工业体系中仍具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
(三)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爆炸性的增长,人类享受到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但是传统的发展模式也给人类造成了各种困境和危机,尤以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等重大问题为甚,这些问题已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
当今,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发展的主题,同时也是世界性的难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国的一贯主张。
我区资源相对贫乏,尽管如此,我区仍搭建起了化工产业集群和材料产业集群等资源型产业的框架。
由于化工产业集群和材料产业集群所使用的原料是不可再生的,我区资源本不丰富,这两大产业在经历产业自身的发生发展生命周期之后,必然在将来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
比较而言,以农业原料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业其原料的供给将是源源不断的,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工农产品主要功能是为人类提供衣、食等生活必须品,农产品加工业也必将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如何支持工业
库兹涅茨在《经济增长与农业的贡献》一书中系统论述了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所具有的几种贡献,即原料、劳动力、资金、粮食和市场贡献,在这之前,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在《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这一论述现已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从原料的供给来看,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区现阶段的主导产业,但也面临着原料的短缺,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来提供原料。
从劳动力富余程度来看,我区尚有17万农业劳动力,与发达地区相比,这是一项巨大的人力资源,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从提供资金来看,我区外出劳动力每年的劳务收入高达11亿元,我区的工业、农业和城市发展发展都很需要这笔资金,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配套利用。
从粮食供应来看,纵观我区区情,我区并非粮食主产地,在粮食的供应上尚不具有紧迫性。
从提供市场来看,我区人口少、市场小,一个工厂很难将产品全面销往本地,工业产品的主体市场在区外。
我区在工业化进程中与其它地区比较,除共性外还有其个性、紧迫性和现实性,结合我区的区情,需要农业以工业为中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原料,需要进一步挖掘农业劳动力资源,同时要统筹利用好外出劳务收入。
(一)提供原料
1.生产什么原料
我区资源相对贫乏,限制了我区依靠资源发展工业。
以农业原料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业其原料的供给将是源源不断的,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区利用这个特点,实现了资源型工业的突破,发展起了农产品加工业,并成为现阶段的支柱产业。
尽管如此,农业原料从数量到质量的供给都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我区农业的发展要以工业为中心,集中精力抓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的生产,充分利用我区有限的土地,调整种养殖结构,深入挖掘养殖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潜力,夯实烤烟、生猪、蚕桑等三大产业,提速发展青蒿、银耳、茶叶、地牯牛、奶牛等发展中的产业,着手培育中药材、林业、色素植物等新兴产业,为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充足的原料,为将来发展下游加工产业创造条件。
(1)夯实烤烟、生猪、蚕桑等三大农业产业
烤烟:
2011年全区种植烤烟6.95万亩,销售收入1.37亿元,烟农2585户,户均种烟26.8亩,亩产1978元,户均销售收入53152元。
烤烟产业实现了规模经营,户均收入高,建设起了完善的产业化体系,是我区发展得最为成功的农业产业。
为进一步发展好烤烟产业,也还有一些工作要做:
一是保障因自然灾害造成损失。
每年我区约有4000-5000亩烤烟因冰雹等自然灾害而造成损失,对这些因灾损失的农户如何补偿,可否考虑纳入保险。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规模化水平。
烤烟销售收入最低的10%农户最高户收入10536元,最低户收入284元,户均种植5亩,户均收入7313元,对于销售收入在50000元以下的1684户农户需进一步加强土地的流转,进一步集中。
三是土质改良。
种植烟草易造成土壤板结,对土质破坏大,有必要采取轮播的方式,每年划出部分土地用于种植互补的其它作物以改良土壤。
生猪:
2007年,区委、区政府做出了突破性发展生猪产业的决定,经过5年的发展,我区打造了规模商品猪场、二级扩繁场、原种猪场和种公猪站一应俱全的生猪产业体系,已安全度过了一个完整的价格周期。
从现有规模来看,我区有300头以上规模场达407个,1000头以规模场达205个,1000头原种猪场一个,250头种公猪站一个,万头猪场6个,5万头猪场2个,这一规模在渝东南地区一枝独秀,在六个区域中心城市中后来居上,在我市38个区县中名列前矛。
养猪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行业,只要扛得住,也就赚得了钱。
对这一行业要有信心,是可以藏富于民的一个行业。
比如太极乡一个3000头猪场,从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亏损90多万,2011年价格好,卖出900头仔猪,1100多头育肥猪,把之前的亏空填平了,还相当于赚了个猪场和现存栏的1000多头猪。
为进一步的发展生猪产业,还需解决如下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饲料厂尚未建成,猪儿闹粮荒。
二是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全区仅有3个万头猪场雇用了大学生技术员,多数是夫妻档农民饲养员,这不利于提高生产水平,同时还存在疫病控制的风险。
三是价格风险。
自2007年以来,已经历过三个价格周期,数个月猪价低于成本价,这对资金实力较差的养殖户冲击很大,不利于产业的稳定。
四是疫病风险。
2007年以来我区已发生过不下于10次的疫情,有些猪场甚至于全军覆没,生猪产业面临着严峻的防疫安全问题。
五是规模养殖的总量还太低,远不能满足加工的需要。
建议整合产业发展经费,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为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六是养殖与屠宰环节利益分配还有待于调整。
百发开宰后,售猪户多有反映其中有一些不规范的环节造成了养殖户损失,今年以来已有所改善,但还有待于持之以恒。
七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规模化养猪是高投入的行业,以一个千头猪场为例,出栏一批猪就需要流动资金40多万元,一般的猪场很难承受,由于农民缺乏抵押物,很难融资。
八是要有预见地提前做好养殖污染的防范,防止演变成社会问题。
蚕桑:
黔江区海拔、土质、气象等条件非常适宜桑树生长和符合养蚕环境要求,是东桑西移的重要承接地,其优质蚕茧与涪陵并驾齐驱,在市内首屈一指。
2010年养蚕农户1.8万户,蚕茧产量4.5万担,产值5000余万元,建成桑园面积100亩以上农户72户,50-100亩的492户,10-20亩的1653户。
蚕桑产业完成了市场化体系建设,蚕业站、蚕业公司均属私营企业,在对接市场上更加主动。
我区建设蚕桑产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三大农业中还处于弱势,有几个关键问题还需要解决:
一是经营规模小。
我区户均桑园面积仅有2亩左右,户均收入仅2778元,这难于激发农民养蚕的积极性,无法创造规模效益。
二是桑园单位面积效益差。
以2010年有桑园13万亩算,亩产仅17.3公斤,亩产值仅553元。
从入户调查的情况来看,石会一农户种桑50亩,亩产仅34公斤。
从报道的资料来看,亩产达61-152公斤不等。
理论上一亩田可产3000公斤桑叶,可喂5张蚕,可产200公斤茧,可见我区生产水平还极为低下。
三是我区实际以规划种植10万亩桑为宜。
我区规划种桑15万亩,亩产50公斤,这个目标仍属中等偏下的生产水平,这一目标是容易实现的,比如2011年濯水一农户种桑130亩,亩产49公斤。
由于我区耕地数量有限,加之受《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约束,我区以规划种桑10万亩,亩产75公斤更为合理,这在技术上能够实现,还有利于人、财、物的集中,农民积极性也更高。
四是产茧总量偏小。
以2010年的数据,我区产茧2250吨,但实际上要低于这个数据,而桐乡丝绸工业园年需茧7500吨,离这个目标还很遥远。
五是乡镇转移支付力度小,乡镇在发展蚕桑产业上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有乡镇领导认为“养蚕是任务”。
(2)提速发展青蒿、银耳、茶叶、地牯牛、奶牛等发展中的产业
青蒿:
青蒿素是抗疟疾最有效的一线药。
我区青蒿素原料具备全球性产量优势,2011年科瑞南海取青蒿素47吨,加上恒星生物,我区青蒿素原料占到全球市场约35%的份额。
科瑞南海和恒星生物去年收购青蒿原料约1.2万吨,均价12元/公斤,收购成本约1.4亿元,与全区烤烟销售收入相当。
目前,收购的青蒿仍以野生为主,青蒿的种植刚起步,尚未建立起产业化体系。
酉阳具备世界上含量最高的青蒿原料,离酉阳一步之遥的黔江的原料也比较优质,我区具备发展青蒿种植的条件。
发展青蒿种植业有如下建议:
一是需要政府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建设青蒿种植基地,打造青蒿产业体系。
二是要提高单产。
我区现有的种植水平亩产约65公斤,亩产值约1000元,按此水平,黔江就要种植18万亩,显然黔江的土地没有这么大的容纳能力。
在黔江种植水平高的能达到亩产150公斤,在酉阳能达到亩产200公斤,是黔江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这样,亩产值也能达到2000元以上,这才能够刺激农民的积极性。
三是一开始就要走规模生产的道路,集中财力和技术力量扶持大户。
以2011年的收购数量和价格来算,按户均销售收入5万元,即可发展2800个大户,相当于又发展起了一个烤烟产业。
十二五规划计划种植青蒿7万亩,按亩产150公斤算,就能生产10500吨青蒿,基本上与科瑞南海的原料需求量相当。
四是要做好产销对接,防止加工企业拒收,给蒿农造成损失。
银耳:
我区银耳产业走的是先建加工,后建基地的道路。
朵朵润尔公司年产3000吨银耳深加工项目现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据称建成达产后将年产10亿杯速食银耳,年销售收入20亿元。
黔江与我国著名银耳产地四川通江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上相似,非常适合银耳栽培。
由于产业需要,我区发展银耳产业势在必然。
去年以来,朵朵润尔已着手银耳原料的产业化体系建设,已有一定的生产能力。
该公司计划发展种植农户,建设40万平方米银耳种植基地,缓解原料供给问题。
根据项目的发展,到2015年需要5万吨鲜银耳,以每斤3元的收购价,农户的销售收入可达3亿元,以户均销售收入5万元算,则可发动农户6000户。
据农户介绍,银耳种植劳动量小,一个劳动力一季可产五六千斤。
在黔江种植银耳气候适宜,加之加工需要,应当大力发展。
关于产业的发展,有如下建议:
一是区委、区政府将银耳产业纳入农业产业统筹,与龙头企业共同建设产业体系。
二是走规模化道路,培育产业大户。
三是统筹全区农技战线技术力量,培养专门的银耳种植技术人员。
四是利用好我区的桑枝,和棉仔搭配生产菌棒。
五是结合银耳适宜生长的25℃温度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户。
珠兰花茶叶、地牯牛:
珠兰花茶叶、地牯牛泡菜是我区的特色食品,在业内颇有知名度。
鹏达集团和蓬江食品具备年加工茶叶1200吨、地牯牛泡菜23000吨纲的产能。
珠兰花是黔江发展农业产业的宝贵资源,以珠兰花的概念打造出了珍珠兰茶叶这个品牌,获得了重庆市著名商标称号。
在我区地牯牛也属特色种植,开发出了别具口感的地牯牛泡菜,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
但特色食品这一行业还很弱,作为龙头企业的带动性还不强,如鹏达集团生产的茶叶、地牯牛年产值仅2000余万元,这需要企业充分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其次茶叶、地牯牛种植规模小,户均不到2.5亩。
另外区政府对这一产业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对于种植、收购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解决起来还比较难。
奶牛:
在我区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发展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并新建年产5万吨乳饮料生产线。
2010年引进市农投集团投资4亿元在我区建设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及奶制品加工厂,目前在白石建设的千头奶牛场已存栏奶牛800头,运转良好,同时通过收购青贮玉米、用工还带动了奶牛场周边农民致富。
由于涉及对市农投集团的购牛补贴一直未能兑现,加之难于找到合适的选址,下一个场的建设一直无法推动。
如果没有养殖基础,5万吨乳饮料生产线的建设就无法开展。
这一产业以建设加工企业为目的,也走出了第一步,双方应当克服困难,解决争议,全面落实协议。
(3)培育中药材、经济林、色素植物等新兴产业
中药材:
我国是中药使用的大国,2009年中成药产值已超过化学原料药,直追化学药品制剂,中药产业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区也应分享这一机遇。
黔江境内的中药村品种丰富、质量上乘,全区中药材人工栽培也有多年的历史,尤其是青蒿、旱半夏和竹叶柴胡在市内享有盛誉。
但我区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种植品种偏多,单个品种产量低,产业化程度差。
同是渝东南地区的秀山、石柱对金银花、黄莲的发展就很成功,我区可借鉴其经验,打造我区特色中药产业。
关于这一产业,有如下建议:
一是在现有栽培的品种中选择2-3个主打品种逐步培育,切忌遍地开花。
二是选择的品种要适合黔江的土壤、气候,要以道地药材为主。
三是适宜的种植区域要广,可大面积种植,可GAP化。
四是药用价植和经济价值较高,在制剂或提取方面用量较大,要为建设加工厂创造条件。
五是重视虎杖的种植。
科瑞南海从虎杖提取白藜芦醇已经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并且正在进行白藜芦醇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试验,潜力很大。
六是要建设专门的中药材种植的技术队伍,确保有一定的投入。
经济林:
我区银象木业具有年产中密度纤维板5万立方米的产能,2011年产值5000万元。
可利用银象木业生产纤维板原料这个中间环节,去橇动两头,一是招商木制品厂或家俱厂,二是利用我区的广阔的林地培育经济林,这将可能打造出一个链条完善的新产业。
目前,我区需要借助欧洲投资银行1亿元的造林贷款这个契机,建设经济林,打造造林、纤维板厂、家俱厂或木制品厂全产业链。
色素植物:
科瑞制药在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