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设计探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4668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6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设计探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设计探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设计探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设计探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设计探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设计探究Word下载.docx

《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设计探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设计探究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设计探究Word下载.docx

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

人类逐水而居

土壤

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密度也较高

土壤的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

矿产

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区,人口稠密

矿产的开采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社会

经济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活动方式

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

以农业经济为主

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

生产力的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的进步

交通运

输条件

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分布多

交通对一地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政治文化

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等

【高考例析】

(2018·

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

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2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

据此完成1~2题。

1.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2.2013年后该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1.B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从而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故B正确,D错误。

我国招生是有计划进行的,不会在某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外出旅游不会改变居民常住人口的身份,故A、C错误。

2.C材料显示,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说明人口迁入率增加,而以前安徽省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因此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故C正确,A错误。

图中没有信息显示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及老龄化问题,故排除B、D。

【点睛】本题以安徽省常住人口的时间变化为线索,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给图文信息,理论联系实际,判断不同时期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

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D.地处内陆

2.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 ③地势平坦

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①③

1.B 亚马孙河流域位于亚马孙平原,东临大西洋,所以A、D两项错误;

该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动植物资源、水资源等十分丰富,但是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生存、居住,所以B项正确,C项错误。

2.D巴西既有欧洲移民文化又有当地土著文化;

其东部虽仍处热带,但由于地形平坦,加之地势高,气候凉爽,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因而开发较早,形成人口密集区。

【知识拓展】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一种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本题主要设计到后天因素和外在因素:

(1)后天因素:

主要指社会因素、营养因素、地理气候、环境卫生、医疗条件等;

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发达、地理气候凉爽宜人、医疗卫生条件好的地方,人的寿命一般长;

(2)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有环境因素、饮食起居等;

自然环境优美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可美化人的心灵。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

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

A.人口密度低B.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改善D.市场广阔

3.C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区纬度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因而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多,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但由图可知该区域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可以推断该地区多山地高原,地势较高。

4.B由图可知西伯利亚地区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相对偏北,随着西伯利亚地区成为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北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吸引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

(2017·

长沙模拟)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6.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5.D ①国人口集中在国土东南部与西南部,与澳大利亚相符;

②国人口集中在莱茵河、多瑙河流域,为德国;

③国人口东多西少,与美国相符;

④国东北部人口稠密,与印度吻合。

6.B澳大利亚中、西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美国西部以山地为主,开发较晚,人口稀少;

印度中部为德干高原。

(2017届辽宁庄河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末考试)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人口重心为地区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之一,人口集中指数反映的是人口分布在地域上的集中状况。

读表,完成7~9题。

7.东北地区()

A.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由西北向东南B.人口分布的趋势是越来越分散

C.人口分布越来越向不均衡态势发展D.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超过15km

8.导致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产生移动的原因最可能是()

A.北部地区人口死亡率高B.国家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

C.南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达

9.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稠密的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①三江平原—气候②松嫩平原—土地③鞍山—石油④大连—交通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7.C根据经纬度判断人口重心移动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A错误;

由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越来越高,推断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越来越集中,C错误;

人口重心指数越来越大,人口分布重心趋向西南,据此可推断东北地区人口稀疏区和人口稠密区的差异逐渐增大,人口分布向不均衡态势发展,C正确;

根据同一经线上两点纬度相隔1°

的两点之间的经线长度约为111千米,计算出重心移动的经线长,然后结合纬度计算出重心移动的纬度距离,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可计算出人口重心移动距离不超过15km,D错误。

故选C项。

8.D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状况仅根据资料无法判断,AC错误;

国家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会使人口向东北地区移动,但是人口重心移动趋势向西南,C错误;

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达,吸引人口大量迁入,促使人口向南迁移,D正确。

故选D项。

9.D三江平原气候寒冷,生存条件恶劣,人口分布并不密集,①错误;

松嫩平原土地面积辽阔,土壤肥沃,商品农业发达,吸引了人口集聚,②正确;

鞍山利用丰富的铁矿资源发展了钢铁工业,吸引大量人口集聚,③错误;

大连临海,交通便利,是东北地区的海上交通枢纽,吸引了大量人口集聚。

④正确。

故②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

【名师点睛】本题引进“人口重心”和“人口集中指数”的概念,并以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和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为材料。

考查东北地区人口重心移动的趋势、人口分布重心产生移动的原因和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读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完成10~11题。

10.有关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人口相对稠密

B.地形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C.人口密度小,具有地广人稀的特点

D.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11.澳大利亚的居民()

A.多为欧洲移民的后裔B.多为亚洲移民的后裔

C.多信仰伊斯兰教D.以黑色人种为主

10.B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地区,人口分布受气候、开发历史、经济、交通、地形等因素影响,但地形并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主要的因素。

11.A澳大利亚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为欧洲移民的后裔,多信仰基督教。

下图是我国甲、乙两省(区)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甲、乙两省(区)可能是()

A.辽宁、山东B.湖南、宁夏

C.新疆、四川D.西藏、内蒙古

13.影响甲、乙两省(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可能是()

A.甲省气候、乙省地形B.甲省地形、乙省水源

C.甲省水源、乙省地形D.甲省气候、乙省植被

12.C根据图示信息甲图人口稀疏,可排除辽宁、山东与湖南。

新疆与西藏人口稀疏,人口沿绿洲或河谷呈带状分布。

图示乙省人口分布东部多,西部少,且东部人口十分稠密,排除内蒙古的可能性;

四川西部为川西高原和山地,人口稀疏,东部为成都平原,人口稠密。

故C正确。

13.C利用第1小题结论甲为新疆、乙为四川进行分析。

新疆突出自然地理特征是气候干旱,水源短缺;

四川西部的高原、山地海拔高,地势起伏大,人口稀少;

东部成都平原,古来既有“天府之国”美誉。

人口重心反映了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人口集中指数反映了人口分布在地域上的集中状况。

下表示意我国东北地区人口重心及人口集中指数变化。

据此完成14~16题。

14.我国东北地区()

A.人口重心移动是政府行为B.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均衡

C.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北移动D.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

15.导致我国东北地区人口重心移动的原因是()

A.北部地区人口死亡率高B.国家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

C.南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快

16.下列地区与影响其人口集中指数高的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①三江平原——热量②鞍山——石油

③松嫩平原——土地④大连——交通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14.B我国东北地区人口重心的移动,主要受人口迁移影响,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人口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造成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平衡,选择B。

15.D在东北地区,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快,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吸收了东北地区的人口迁移,选择D。

16.D三江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热量条件不足,①错;

鞍山主要是发展钢铁工业,②错;

松嫩平原土地肥沃,大连的海陆交通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③④正确。

选择D。

(2017深圳市罗湖区高三地理模拟)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7~19题。

17.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B.3550-3650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

C.距河8—10km分布人口最多D.高程45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

18.该流域可能位于()

A.巴西高原B.南部非洲C.藏南谷地D.北美大草原

19.影响该流域人口距河流不同距离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能资源分布B.地形地势和坡向

C.交通通达度D.取用水方便程度

17.B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错;

3550-3650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B对;

距河1~2km分布人口最多,c错;

高程50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小,D错。

故选B。

18.C据图可知,3500-4000m,人口总数累积频率最高,说明人口总数较大,人口密度比较大,4000米以上人口累计频率小,人口密度比较小,说明人口较少,藏南谷地,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比较低的地方,4000米以上,气温较低,人口稀少,故选C。

19.D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D对;

水能资源分布不影响人口分布,A错;

地形地势对人口分布有影响,坡向影响比较小,B错;

当地人口流动小,交通通达度影响比较小,C错。

故选D。

读“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坡度与海拔、人口累积百分比曲线图”,完成20~22题。

20.由材料可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降水B.坡度C.水源D.海拔

21.该流域人口主要集中在()

A.海拔3000m以下B.海拔3000-4000m

C.坡度5°

以下D.坡度5°

-11°

22.该流域()

A.越往上游坡度越大B.坡度大于38°

平均海拔骤升

C.越往上游水流越慢D.坡度大于66°

20.B根据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坡度与海拔、人口累积百分比曲线图,可知坡度在5°

以下,人口总数达到80%,而坡度较大的地方人口比重较小,主要跟坡度有关。

21.C读图可知,坡度在5°

以下,人口总数达到80%,人口主要分布在1000米以下。

22.D读图可知,2000米左右坡度比上游要缓,坡度大于66°

平均海拔骤升,可知越往上游坡度不是越大,越往上游水流也不是越慢。

下图为“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23~25题。

23.该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

24.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

25.该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A.①B.②C.③D.④

23.B宁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该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4.A由图中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与地形剖面图的关系可以判断,地势越平坦,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越多,所以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与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

25.D由图中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与地形剖面图的关系可以判断,地势越平坦,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越多,④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

读某区域人口分布图,回答26~27题。

26.影响图示区域人口密度大小的因素不包括()

A.地形B.河流C.气候D.经济发展水平

27.关于该区域人口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低B.老龄化问题突出

C.饥饿贫困D.劳动力短缺

26.B图示地区为北美北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地形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从图中看河流影响较小,选择B。

27.C该区域属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力短缺。

经济发达不存在饥饿贫困,选择C。

(黑龙江省2018年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九))读北京市人口密度与人均用地变化图,完成28~30题。

28.北京市人口密度变化的原因是()

A.自然增长率回升B.城市用地规模缩小

C.净迁人人口增加D.人均用地持续减少

29.图中人口密度与人均用地的变化不会导致()

A.加剧该市老龄化现象且劳动力紧缺B.城区土地资源、水资源日趋紧张

C.市区交通拥堵加剧,环境压力加大D.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30.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石家庄成为承接北京市批发商业的最佳地,其优势是()

①距离北京近②劳动力充足③政策支持④技术资金雄厚⑤交通便利⑥市场潜力大

A.①②③⑤B.①③⑤⑥C.②③⑤⑥D.①②④⑥

28.C目前,我国城市自然增长率较低,北京城市用地规模变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人口的大量迁入,图中显示人均用地波动减少并非持续减少,据此选C。

29.A城市人口增加和人均用地的减少,造成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城市往往开发新区解决城市化问题,从而使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城市迁入人口往往以青壮年人口为主,主要可以缓解城市老龄化现象,据此选A。

30.B石家庄是距离北京较近的城市,人口稠密、市场较广,多条交通线经过,有利于商品流通,加上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优势,因此有利于吸引北京市批发商业迁入,选B。

(江西省上饶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将各类食物产量折算成人类生存所需三大营养成分(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的数量,用于研究我国食物供给和可供养人口数量的相关性,对保障食物营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表示意我国三大生态系统、净进口食物供给数量和根据小康水平标准换算成的可供养人口数量。

据此完成31~33题。

31.表中甲、乙、丙三大类生态系统分别是

A.草地农田水域B.农田草地水域C.农田水域草地D.水域草地农田

32.我国各类食物提供的热量和蛋白质总量大,但仍大量进口是因为

A.饮食习惯的影响大B.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C.绿色食物需求增大D.食物需求的多样化

33.在合理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前提下,为保障食物营养供给可采取的措施是

A.挖据湿地潜力提高水域的生产力

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C.保护我国耕地资源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D.提高牲畜集约养殖,大量进口农产品

31.B根据表中各类食物产量折算成人类生存所需三大营养成分(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的数量可知,甲的数量最大,各类食物产量大,为农田;

乙的脂肪较高,符合畜产品食物特点,为草地;

丙的蛋白质较高,符合鱼虾食物特点,为水域,据此选B。

32.D进口货品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市场的变化。

我国各类食物提供的热量和蛋白质总量大,但脂肪供应相对较少,食物结构不均衡,由于食物需求的多样化仍要大量进口,据此选D。

33.B读表可知,我国各类食物提供的脂肪供应相对较少,热量和蛋白质总量大,食物结构不均衡。

合理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前提下,为保障食物营养供给可采取的措施是提高脂肪类食物的生产比重,可以提高牲畜养殖技术,适度增加油料作物种植,这就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我国人口庞大,大量进口农产品不现实。

据此选B。

二、综合题

34.下图是我国2010年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近年来新疆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省份。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与我国人口密度的分布规律有什么相关性?

(2)以上现象揭示了,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是否合理的标准。

(3)河南和新疆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都比较大,成因有何差异?

近年来,从内地来新疆的流动人口已突破200万人,主要来自河南、四川等省的农村地区,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

(1)题,从图中可以直接归纳出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规律,是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

我国的人们密度是东部大、西部小,因此两个指标之间是相反或呈负相关。

(2)题,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是否合理应考虑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

第(3)题,新疆地区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大;

河南则是由于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造成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大。

河南、四川等省剩余劳动力丰富,到新疆地区可以寻找较多的就业机会。

【答案】

(1)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相反(负相关、相背离等)。

(2)人口数量与分布应该考虑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协调,而不是绝对的人口数量和分布。

(3)新疆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河南人口基数大,面积狭小,所以综合人口压力较大。

新疆地广人稀,土地、矿产等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

河南、四川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

35.某岛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降水致使植物生长十分茂盛。

岛屿东西两侧降水有明显的差异,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下图为该岛屿相关信息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该岛东西两侧降水的差异,并从该岛屿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2)描述该岛屿人口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原因。

(1)西侧降水大于东侧该岛屿位于40°

S至60°

S之间(或中纬度地带),常年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控制,该岛屿以山地为主(东北——西南向山脉或地势西高东低),岛屿西侧成为西风迎风坡,气流抬升,降水多;

东侧成为西风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2)沿海分布;

沿河流下游分布;

沿交通线(铁路线)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部。

沿海地区,对外交通便利;

地势较低平,利于城市、交通建设和发展经济;

河流下游,水资源充足(且取水成本低)

【解析】

(1)根据经纬度位置,该岛屿位于40°

S之间,位于南半球的西风带内,常年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控制。

根据河流流向,该岛屿以山地为主,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势西高东低,岛屿西侧成为西风迎风坡,气流抬升,降水多。

所以西侧降水大于东侧。

(2)读图,根据城市符号判断,人口主要在东部。

主要在沿海分布,沿河流下游分布,沿交通线分布。

沿海地区,多港口分布,对外交通便利。

沿海地区地势较低平,利于城市、交通建设和发展经济。

河流下游,水资源充足,便于取水且取水成本低。

所以人口主要分布区。

36.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A,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分析图B,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C,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洲。

(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__地区、_________纬度地区和_______地区的趋向性。

(5)根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判断,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_______。

A.恒河平原B.亚马孙平原C.西欧平原D.美国阿拉斯加

E.朝鲜半岛F.青藏高原G.刚果盆地H.加拿大东南角

(1)平原(或平原、盆地)

(2)①海洋面积大(或陆地面积小);

②南极大陆至今无人定居

(3)南美(4)低平中低沿海(5)ACEH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以及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

(1)由图可知:

①在垂直方向上,人口集中分布于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